鐘麗娟,蔣國美
(中山市博愛醫院兒童保健科,廣東中山 528403)
屈光狀態分為動態和靜態,所謂靜態是指晶狀體非調節的狀態,所謂動態是指晶狀體有調節的狀態,近視、遠視、散光等均會對視力造成一定影響。眼睛看物體所達到的焦點未落到視網膜上導致視物不清的現象稱為屈光異常,也叫屈光不正。學齡前是視覺發育的重要階段,兒童屈光狀態變化較快,若未及時進行有效干預則會嚴重影響兒童視力[1]。視力篩查可提前了解兒童的視力發育情況,并及時進行治療,避免兒童錯過最佳的視力矯正時機[2]。本研究旨在探討中山市部分學齡前兒童的屈光狀態,并對導致其發生屈光異常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為防治學齡前兒童屈光異常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2 月至2021 年2 月于中山市博愛醫院進行屈光狀態調查的785 名學齡前兒童作為研究對象開展前瞻性研究,其中男童385 名,女童400 名;年齡3~6 歲,平均(4.11±0.12)歲。納入標準:無意識障礙能夠正常交流者;年齡3~6 歲者;本地常駐者等。排除標準:合并其他眼部疾病者;伴有遺傳性疾病者;近期因外傷導致視力下降者等。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所有兒童法定監護人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檢測方法 采用國際標準視力表檢測兒童視力,用視力篩查儀檢測兒童屈光狀態,并根據屈光狀態將其分為屈光正常組與屈光異常組。診斷標準:根據《兒童屈光矯正專家共識2017》[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判斷兩組兒童屈光狀況,正常情況下眼球屈光度為0 D;近視:眼球屈光度< -1.0 D;遠視:眼球屈光度>3.0 D;散光:柱徑屈光度< -1.0 D;通過角膜曲率計測量角膜散光的程度。
1.3 觀察指標 ①屈光狀態。統計所有兒童的屈光狀態。根據屈光狀態分為屈光異常組(90 例)與屈光正常組(695 例)。②單因素分析。調查兒童基本情況,對兩組兒童性別、眼疾家族史、家長文化程度、蔬菜水果與甜食食用情況等進行單因素分析。③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對影響學齡前兒童屈光異常的危險因素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6.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比較,危險因素篩選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屈光狀態 785 名學齡前兒童中有90 名兒童存在屈光狀態異常,占比11.46%,見表1。
表1 中山市部分學齡前兒童屈光狀態比較[ 例(%)]
2.2 單因素分析 屈光異常組學齡前男性兒童、有眼疾家族史、家長文化程度大專以下、少食蔬菜水果、多食用甜食、早產兒、看電視時間>1 h/d、出生時體質量<2 500 g 占比均顯著高于屈光正常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影響學齡前兒童屈光異常的單因素分析[ 例(%)]
2.3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以學齡前兒童屈光異常作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作為自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男性兒童、家長文化程度大專以下、少食蔬菜水果、多食甜食、看電視時間≥ 1 h/d 均為導致學齡前兒童屈光狀態異常的獨立危險因素(OR= 3.482、4.458、2.492、1.393、1.291,均P<0.05),見表3。
表3 影響學齡前兒童屈光異常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學齡前是機體組織器官的生長發育關鍵時期,也是發育的重要階段,了解兒童學齡前屈光狀態并進行有效預防對兒童視力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在兒童3~12 歲各方面功能形成與成熟的同時,其視覺系統可塑性較高,若因不良因素影響導致兒童視力發育受損,將直接影響兒童的學習、生活質量[4]。因此,分析導致學齡前兒童屈光異常的因素,及時對癥處理措施與有效干預對預防其視力發育受損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785名學齡前兒童中有90 名兒童存在屈光異常,可能與遺傳因素、學習負擔重、戶外鍛煉時間較少、兒童不良習慣等因素有關,與馬瑞雪等[5]研究結果相符。
本研究中,男性、家長文化程度大專以下、少食蔬菜水果、多食甜食、看電視時間≥1 h/d 均為導致學齡前兒童屈光狀態異常的危險因素,與譚軍偉等[6]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隨著電子產品的快速發展,兒童逐漸沉迷于電腦游戲與電視節目,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過長,戶外活動時間較短,采光環境不適,導致眼球睫狀肌長時間處于調節緊張狀態,從而增加屈光異常的發生風險;學齡前兒童的新陳代謝旺盛,需大量維生素,少食蔬菜水果將導致兒童機體大量缺少維生素,影響視力發育;同時,食入糖分過量可使機體血液酸性增高,需血液中大量鈣質中和,導致機體鈣含量不足,引發眼球壁彈性減弱、眼軸伸長等現象,增加眼部疾病發生風險[7];由于家長的文化程度偏低,對兒童視力保護方面的意識較低,無法合理控制兒童使用電子產品時間,不能指導兒童正確用眼,易導致兒童發生屈光異常,因此,需要對家長進行眼部相關知識的健康宣教,提高家長對兒童視力保護的意識,指導家長在兒童出現不正確用眼時進行正確的干預[8]。學齡前兒童年齡較小,眼睛處于不完善、不穩定階段,長時間、近距離的用眼,會導致兒童視力下降,造成屈光異常[9]。對此,臨床上制定相應的措施用于預防兒童屈光異常:定期進行兒童屈光狀態檢查,發現有屈光異常趨勢時及時進行干預;宣傳共同參與屈光異常的預防,減少屈光異常的發生;同時建議家長應控制兒童觀看電視時間,指導兒童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避免不健康的用眼導致兒童產生眼部疾病影響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帶來不必要的煩惱。在此期間,需針對兒童制定合理的飲食,多吃蔬菜水果能夠幫助兒童補充體內的微量元素,避免體內營養障礙導致視覺系統不正常發育。
綜上,男性、家長文化程度大專以下、少食蔬菜水果、多食甜食、看電視時間≥1 h/d 均為導致學齡前兒童屈光異常的危險因素,因此,向家長宣教眼部保健知識,指導兒童養成正確的用眼習慣,多吃水果蔬菜,少吃甜食,加強家長預防屈光異常的意識,同時倡導社會共同參與眼部疾病預防,可有效降低學齡前兒童屈光異常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