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錦
(浙江體育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1231)
全民健身是全體人民增強體魄、健康生活的基礎和保障,人民身體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從應運而生的健康愿景到深入人心的國家戰略,全民健身的發展與普及,讓更多中國人身體壯起來、精神強起來。2014年10月,中國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和推動全民健身事業,把全民健身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好發揮全民健身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中的積極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是全民健身的倡導者、踐行者,他多次在不同場合講述自己的健身運動心得,強調全民健身的重要意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全民健身被賦予更多重任。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大考,科學健身對提高身體素質、增強抗疫信心發揮重要作用,讓中國邁向全面小康的步伐更加堅定。
現代化城市的發展,一方面要有較高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和雄厚的經濟實力,另一方面又要有完善的社會服務和豐富的精神文化,體育文化和社會體育服務也是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發展,大部分居民已解決了溫飽問題,人們對自身的身體素質有了更高的要求,全民健身的出現使得社會體育快速發展。城市群眾體育是全民健身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人口的政治、經濟、生活水平與動向可以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政治經濟的晴雨表。在“全民健身計劃”的大背景下,社會體育指導員應運而生。社會體育指導員是體育事業的從業者和推廣者,專業的社會體育指導員能夠幫助群眾科學地組織健身活動以及社會體育競技比賽。社會體育活動變得更加多元化、規范化。
據統計,目前浙江省社會體育專業指導員人數最多的三個社會體育項目是排舞、太極拳、廣場舞,而且不同項目的社會指導員人數分布差異較大,很多地市有各自特色的體育活動項目:寧波廣場舞和門球、金華太極拳和武術、衢州排舞和太極拳、臺州排舞和太極拳、麗水排舞,這些特色項目的人數都占了該市體育指導員總人數的50%以上。這和項目的社會普及度、群眾參與度都有很大關系,但希冀有針對性地加強其他項目的推廣,擴大體育活動參與群體,激發運動鍛煉熱情。
匯總浙江省前七大社會體育項目社會體育指導員執證人數,從表1可以得知國家級共178人,一級共1 255人,二級共2 323人,三級共22 555人。從統計數據看,三級指導員人數約占總人數的86%,而國家級指導員人數占比只有7%,結構很不均衡。為了保持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可持續發展,各個級別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比例應呈現一個金字塔的結構,這樣既有利于整體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社會體育人才的培養。

表1 截止至2019年浙江省前七大社會體育活動項目體育指導員執證統計表
社會體育指導員總人數排名前三的是臺州市、金華市、衢州市。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數的增長,離不開政府的指導。以金華市為例,金華市體育局自2016年下半年起組織開展社會體育指導員“五進”(進機關、進學校、進村居、進部隊、進企業)活動。“五進”工作主要依靠各下屬單位、體育協會、體育俱樂部、非奧項目訓練基地等來開展,為群眾提供體育技能培訓,提高了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普及度、認可度。近年來持續深入推進“五進”工作,建立了政府主導、協會協同、社會共同參與的“大群體”工作格局,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發展有很大促進作用。
隨著體育活動普及率提升、項目種類遞增,體育場地面積呈逐年擴增。近三年浙江省內各市體育場地面積穩步擴增,2019年全省體育場地設施總面積與2018年相比增加1 290.66萬m2,增幅10.4%。體育場地面積情況也能反應出社會體育活動和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開展的情況。要保證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的長效發展,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利用政府公共體育服務職能及其相關政策,增加體育健身場地設施,讓更多的健身場地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滿足群眾對公共體育設施的需求。
社會體育指導員開展指導工作的影響因素分析是對社會體育指導員體制機制完善的風向標。本次調查發放“浙江省體育社會指導員開展指導工作中的影響因素問卷”200份,收回191份。
主觀因素主要從自身專業知識、指導經驗、本職工作影響、缺乏動力等方面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影響社會體育指導員開展指導工作的主觀因素排名前三的是: ①社會指導員認為自身的專業知識、技能不夠;②指導經驗不足;③本職工作忙,沒時間和精力。我們能夠發現,影響社會體育指導員開展工作最重要的是它們認為自身的專業知識、技能能力不足,不能高效科學地為群眾提供體育指導,另外由于平時自身本職工作較忙,也會限制自身專業能力的提升。
客觀因素主要從場地設施、經費、組織管理、激勵機制、健身意識、教育宣傳等方面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影響社會體育指導員開展指導工作的客觀因素中排名前三的是:①缺乏經費;②體育設施和場地缺乏;③缺乏宣傳、缺乏參與指導的機會。這說明在社會體育指導員進行指導的過程中,缺乏一定的資金和場地支持,是制約社會體育指導員進行指導的關鍵因素。缺乏宣傳也會導致社會的認可度不高,從而造成社會指導員上崗率低,參與指導的經驗少。
溫州市社會體育指導中心以市79家單項體育協會優秀社會體育指導員為班底,吸收溫州各大專院校體育專家、教授,組建溫州市社會體育指導員專家庫,對有需求的街道社區、百姓健身房、健身苑點等進行“你點我送式”公益科學健身教學配送,廣泛帶動市民加入全民健身的行列。在全國率先啟用社會體育指導員履責管理服務平臺,解決了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和服務問題,完善了群眾身邊的體育組織網絡,為溫州市體育公共服務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溫州市社會體育指導中心為解決指導員在開展“公益健身指導服務”過程中,找不到服務對象和服務場地的問題,于2017年開始謀劃社會體育指導員履責管理平臺的建設,2019年成功上線全省首個社會體育指導員平臺——“溫州市社會體育指導中心”公眾號和體育指導員APP,實現了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公益健身指導服務和社區民眾的體育健身需求的精準對接。平臺順應時下流行的“互聯網+體育”和共享經濟的大趨勢,并且操作簡單易行。社會體育指導員經培訓考核合格后可以注冊登錄體育指導員APP,根據自身指導項目預約場地,并推送相應的團課或私教課程供社區民眾選擇。具有體育健身需求的社區民眾可以通過關注“溫州市社會體育指導中心”公眾號,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并預約教練、場地和課程,共享體育指導員的公益健身指導服務資源。平臺從試運行至今有效解決了溫州市社會體育指導員在履責方面“去哪指導、為誰指導、如何指導”的三大難題,切實提高了體育指導員的上崗履責率。
作為溫州市“十大民生實事”體育項目之一,溫州市體育局自2017年以來建設了70家百姓健身房,其中一類標準場地24個,二類標準場地10個,三類標準場地36個,范圍覆蓋溫州11個縣(市.區)。溫州市社會體育指導中心作為協管單位,出臺《溫州市百姓健身房管理辦法(試行)》,從制度上規范百姓健身房的申報、運行、管理等工作。借助“互聯網+體育”溫州市民可在市區真正實現“15分鐘健身圈”目標。在為市民提供健身鍛煉場所以外,溫州市社會體育指導中心還通過有針對性的培訓和配送,安排各體育項目的社會體育指導員走進百姓健身房進行指導服務。據統計,溫州市民進入百姓健身房進行健身鍛煉,累計達到1.8萬余人次,其中接受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的市民已達4 260人次以上。
近兩年來,溫州市社會體育指導中心對于市區廣場、運動場、健身苑點、鄉鎮文化禮堂等公共體育場地進行統籌整合,并根據民眾的需求配送“你點我送式”公益科學健身教學服務。除了健身教學服務外,還對鄉鎮文化禮堂派送社會體育指導員進行各類賽事組織和運動項目推廣工作。
首先,溫州市委市政府和市體育局通過建立和完善相關制度,明確溫州市社會體育指導中心的職能,保證中心在指導員履責管理工作中的“第一責任人”身份,有利于中心獨立自主地開展工作。
其次,開拓思路,大膽創新,引入“互聯網+體育”和共享經濟的新技術,開發社會體育指導互聯網平臺有利于中心數據化管理,對指導員的履責工作進行量化,有的放矢地開展指導員履責管理工作。
另外,加大對指導員專項資金的投入,利用平臺數據對指導員物資獎勵和精神獎勵雙管齊下,做到獎勵公開公平、有據可依。
把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委托給優質的社會組織,能夠提高培訓的效果與質量。浙江省是全國最早實施委托高等體育院校培訓的模式,并呈現較好的培訓效果,但培訓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培訓機構與管理機構缺乏有效對接,有些培訓機構為了追求人數指標,接受在校學生進行培訓,以至出現“本本族”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政府應敢于放權,管辦分離,讓社會專業機構承辦培訓任務。建議①完善依托高校專業培訓模式,同時加強培訓與管理機構互動,高質量完成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任務;②二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可委托單項體育協會和行業體育協會培訓,管理單位根據實際情況可以由體育總會或社會體育指導中心承擔;③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由縣市區體育總會管理,單項體育協會參與技能培訓,理論培訓聘任高校體育專業教師擔任并建立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理論考試試題庫,實現標準化考試。
分類型的培訓可以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同時也有利于從根本上調動學員學習的積極性。另外,要增強培訓內容的針對性和課程結構的科學性,突出應用性。培訓的內容是要適應人們的健身娛樂需要,增強趣味性的同時,還能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結合實際的需求導向,安排切實可行的培訓內容,需要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基地建立多元化的培訓形式,除了等級證書的集中學習訓練外,還可以組織單個鍛煉項目的培訓、線上鍛煉打卡、健身指導信息推送等等,以達到良好的培訓效果。
另一方面,任課教師的水平直接影響培訓教學效果,因此聘任教師必須具有專業性、權威性。要盡快組建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講師團,可以從大學專業教師、體育社團技術骨干和體育主管部門相關領導組成培訓教師團隊,根據培訓目的,有針對性地聘請講師團的專業教師,使教學內容對接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工作的需求,提高培訓的科學性、有效性和全面性。
充分利用互聯網、新媒體的技術,構建社會體育指導員信息服務平臺,可以借鑒溫州市百姓健身房的成功做法,開發社會體育服務APP軟件。同時,建立社會體育指導員信息化服務平臺,優化體育資源配置,使人民的體育需求與社會體育指導員提供服務有效對接,提高健身群眾的運動水平和技能。
在對體育新聞的討論、體育賽事的傳播以及健身運動技能學習等方面,自媒體服務平臺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新型的傳播方式適應時代發展的變化,社會體育指導員也要主動運用自媒體平臺開展健身指導工作和實踐。
在新的形勢下,社會體育指導員履職率高低是社會體育“六邊工程”的重要內容。因此,迫切需要建立配套高效的考核機制,解決當前工作中的“干與不干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的問題,首先,建立社會體育指導員履職數量標準,即所謂的“數量”,在制定考核標準前應明確各單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職能范圍,使考核標準規范化、制度化、可操作性。其次,建立社會體育指導員履職率“質量”標準,如指導內容的合理性、指導方法的可接受性、指導結果的有效性等作為質量考核的依據。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質量直接影響著全民健身的效果。因此,把質量作為標準也是有效評價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內容的有效手段。
發揮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必須構建相應的工作激勵機制。首先,社會體育指導員履行工作職責可以適當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如日常用品的發放、相應健身裝備配置、指導員工作服的補給等等,同時為社會體育指導員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可通過適當的經濟補助,提升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價值感、歸屬感,調動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積極性。通過評優活動樹立典型,對于能夠長期堅持指導健身工作的優秀社會體育指導員,通過多種形式給予精神榮譽獎勵,樹立楷模。
中國體育事業不斷發展,對群眾體育的重視也到達了一個新的臺階,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發展也面臨更多的考驗。同時,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發展對促進社會體育文化和諧發展有很大積極意義。希望相關部門加強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發展的重視,讓社會體育指導員為全民健身事業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