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安徽省定遠縣爐橋電灌站,安徽 定遠233280)
近年來新型灌漿材料的研發和應用,讓灌漿技術在水利工程的防滲處理中得到了更為廣泛的運用。為了提高注漿效果和防止材料浪費,在灌漿之前要做好調查與設計,例如要確定灌漿位置、計算漿液用量、確定配合比例等。完成上述準備工作后,施工人員還要熟練掌握灌漿施工的技術要點,尤其是裂隙沖洗、壓水試驗等方面,必須要按照相關的規定進行作業,才能確保取得理想的灌漿效果。
準確計算灌漿壓力,對降低操作難度和提高加固、防滲效果有積極幫助。但是目前建筑行業內還沒有形成關于灌漿壓力計算的統一方法。例如歐洲是基于滲透半徑來確定灌漿壓力,計算公式為:

上式中,Rmax為漿液的最大滲透半徑,Pmax為最大灌漿壓力,t為裂隙寬度,C 為漿液的粘聚力。根據公式可知,漿液滲透半徑越大,則地面灌漿時需要提供更大的壓力,才能保證漿液完全充填到壩體的裂隙中。
我國建筑行業而采用了基于灌漿深度的計算公式:
P=P0+mh
上式中,P 為最大灌漿壓力,P0為施工段地表允許灌漿壓力,m 為灌漿深度每加深1m 后增加的壓力,h 為灌漿深度。根據該公式,按照灌漿位置距離地表的高度,以及施工地段的巖土結構特性,可以確定出最佳的灌漿壓力。
某水庫總庫容1835.4 萬m3,具有防洪、灌溉、供水等功能。壩頂長度為313.6m,寬度為5.2m,高程110.4m。大壩分為攔河壩和溢洪道、輸水隧洞等幾部分。水庫建成時間為2004 年,從2017 年開始發現有局部滲漏,需要進行防滲處理。
經過現場勘查,導致水庫大壩出現滲漏的原因是壩體石塊與混凝土之間出現裂縫。之前使用表面封堵法雖然短期內取得了一定的防滲效果,但是一段時間后滲漏問題又重新出現。為了徹底治理大壩滲漏問題,需要采用灌漿技術,從大壩表面打孔直到裂隙處,然后將注漿管由外向內伸入,在一定壓力下進行灌漿。使漿液充滿裂隙,在泥漿硬結之后起到封堵裂隙和加固壩體的雙重效果。
2.3.1 材料
灌漿材料的選擇將會對大壩裂隙的封堵效果產生直接影響。漿液的基本組成材料有:(1)水泥。選用P.O42.5 型號水泥,并且檢查確認水泥沒有出現結塊的情況。(2)水。可以從水庫中就地取水,但是需要在現場布置過濾池,保證水中沒有雜質。(3)摻合料。為了改善漿液性能和降低成本,加入粉煤灰、膨潤土等材料。各類材料的選擇要求也要參考相關標準。(4)外加劑。本次工程中使用的外加劑主要有3 類,分別是減水劑、早強劑和防滲劑。
2.3.2 漿液
在保證基本材料質量過關且符合使用標準的情況下,配制灌注所用的漿液。設計多組配比,然后通過制作試件的方式,檢查強度、粘結力等各項性能是否達標。根據試件性能確定最佳配比,然后將物料按照比例放入到攪拌機中。設定攪拌時間為60s,攪拌結束后檢查泥漿是否拌勻,并通過篩網進行過濾,確保泥漿中沒有固結的大顆粒。漿液現用現配,最長存放時間不得超過6h,放置2h 以上的漿液,在重新使用前要進行復拌,避免漿液出現分層的情況。如果是低溫天氣下施工,還要注意做好設備及管路的保暖,保證灌漿順暢。
2.3.3 鉆孔
使用回轉式鉆機進行鉆孔。按照施工圖紙找到需要鉆孔的位置,進行表面處理,營造良好的鉆孔條件。試鉆一段30cm 左右的先導孔,然后正式鉆進,直到設計深度。檢查成孔效果,有孔壁開裂、坍塌的,或者是偏斜超過2°的,一律不得使用。需要封堵鉆孔后另選就近位置重新開孔。成孔之后,如果鉆孔內出現滲水、積水,應當在灌漿前將積水完全排干。同時,清洗鉆孔,將孔內雜質清理干凈。
2.3.4 裂隙沖洗和壓水試驗
裂隙之間存在碎石或其他雜物,會影響漿液的灌注效果,裂隙末端不能完全充填漿液,滲漏問題不能徹底解決。因此,在灌漿前要進行裂隙沖洗作業。在灌漿機中加入清水進行沖洗,將沖洗壓力調整為設計灌漿壓力的80%左右。在具體沖洗時,可以先使用低壓,然后再逐漸提升壓力。但是注意最大沖洗壓力不要超過1MPa。觀察回水,為干凈的清水后停止沖洗。在沖洗結束后的12h 內完成灌漿,超時后應當進行第二次沖洗,然后再灌漿。壓水試驗也是灌漿前不可或缺的一道工序。采用“五點法”實驗,分別記錄在0.3、0.6、1.0、0.6、0.3MPa 時的流量情況。每個壓力值下持續20min,無漏水情況則說明試驗合格,可以進行灌漿。
2.3.5 灌漿操作方法
將制備好的漿液加入到灌漿設備中,同時將灌漿噴嘴、導管,沿著已經開好的鉆孔放入,直到距離孔底20cm 處。調節灌漿機的參數,灌漿壓力為0.8MPa。漿液在壓力作用下沿著裂縫擴散。根據噴頭型式的不同,漿液的擴散型式有輻射型(左)和橫向型(右)兩種,如圖1 所示。灌漿過程中,地面操作人員密切關注設備壓力表的示數變化。當壓力增加但是灌漿機內漿液不再減少時,說明裂隙已經被完全充滿。此時調節灌漿機的壓力,以0.5MPa 壓力繼續運行,同時收回導管。在這一過程中,導管內的漿液可以充填到鉆孔內,完成對鉆孔的封堵。

圖1 兩種漿液擴散型式
2.3.6 灌漿結束及封孔
按照一邊回撤導管一邊灌注漿液的方式,完成第一次封孔。然后將設備移動至下一鉆孔,按照上述流程繼續完成各個鉆孔的灌漿,保證大壩的所有裂隙都能夠被徹底封堵。同時,在所有鉆孔的灌漿工作結束后,再從第一個鉆孔開始,進行二次注漿。鉆孔內的漿液經過自然沉淀和初凝收縮后,會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這時通過二次注漿,讓漿液與孔口齊平。
可供選擇的壩身灌漿方案有兩種:其一是普通的挖槽灌注混凝土。槽內澆筑混凝土后,形成較為堅硬的墻體,既可以承壓,又能夠防水。但是工程量較大、成本較高,并且現場施工對壩體結構的擾動較大。其二是高壓擺噴灌漿造墻,通過擺動噴射,讓泥漿與土體、石塊相結合,形成堅硬的墻體。這種方案利用了既有的土體、石塊,從而減少了混凝土的用量,成本較低。同時不需要大范圍的開挖,對既有壩體的破壞較小。高壓擺噴灌漿造墻如圖2 所示。在墻體參數方面,長度可以根據裂隙的長度來確定,通常超出裂隙長度約1.5m。墻體寬度為30cm。

圖2 高壓擺噴灌漿造墻
該水庫壩址巖層為單一的二長片麻巖,中粗粒結構,片麻構造相當明顯,屬沉積變質巖。在二長片麻巖中尚有部分基性侵入巖侵入。壩址區規模較大的斷層有位于左岸坡腳的斷層F2和分布于右岸南山頭的F6~F10。因此在壩基灌漿時,也需要使用高壓擺噴方式。為了減輕施工壓力和控制施工成本,可以將相鄰兩處裂隙帶連為一體。并選取裂隙帶中間位置進行鉆孔,這樣就可以從同一鉆孔內同時向兩條裂隙帶進行注漿,簡化操作步驟,且保證了灌漿封堵效果,具體的注漿漿液注及其擴散形式如下圖3。完成壩基灌漿后,14d 后采取超聲波檢測的方法,檢查裂隙的充填效果。同時監測壩基有無滲漏問題。

圖3 注漿漿液柱形擴散形式
土石壩是我國水利工程的主要形式,由于施工質量問題,或是因為使用年限較長,壩體、壩基等部位有較大概率出現裂縫。大壩滲漏除了會影響水利工程的應用價值外,還有可能引發潰堤等嚴重安全事故,做好裂縫處理十分重要。利用灌漿技術可以對裂縫進行封堵,施工人員一方面要熟悉灌漿流程,另一方面又要從漿液的制備、灌漿的方式以及壓水試驗等方面,采取必要的技術管控措施,才能保證土石壩的穩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