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鈺 吳 菘 哈玉梅
(沈陽鼓風機集團安裝檢修配件有限公司,遼寧 沈陽110000)
為了尋找離心壓縮機轉子的故障原因,需要對該機組進行振動頻譜分析,利用該機組所安裝的轉子振動位移測量渦流傳感器采集振動信號[2],將頻譜分析儀接入本特利3500 的緩存輸出口,采集原始電壓信號,對原始電壓信號的波形進行傅立葉變換,對構成的波形頻譜圖進行分析,判斷故障原因。
對啟動過程以及運行過程中的軸振進行分析,得到下列特征:
第一,達到工作轉速之后的轉子振動特征:在轉子轉速達到工作轉速之后的十三分鐘,振動的頻譜見圖1,振動的成分只包括工頻。而在軸振爬升發生七分鐘之后,振動成分依然只包括工頻。

圖1 達到工作轉速后軸振的頻譜圖
第二,軸振趨勢特征:電機的啟動速度較快,因此轉子轉速達到工作轉速的時間也較少[3]。觀察圖2,能夠發現在加速的過程中,轉子在經過臨界轉速的時候,軸振較為明顯,但是在短時間內又恢復至正常值。在轉子轉速達到工作轉速的十三分鐘之后,軸振處于正常狀態;接著軸振爬升,爬升六分鐘之后,離心壓縮機驅動端的軸振大于100μm,最終機組振動達到連鎖停機值,機組停車。

圖2 轉子出氣口軸振趨勢圖
第三,加速過程的振動特征:轉子轉速在達到臨界轉速之前軸振的時域及頻譜見圖3,在轉子轉速經過臨界轉速之前,主要的振動成為工頻,占通頻的百分之九十五左右,存在少部分的二倍頻。觀察軸振的視域,發現其存在輕微的削波狀況。當轉子轉速即將到達臨界轉速的時候,轉子振動顯著增大,工頻是主要的振動成分,振動為簡單的諧波[4]。在轉子轉速過臨界轉速之后,轉子振動明顯減小,工頻是主要的振動成分,存在較為明顯的二倍頻,此時軸振波峰出現明顯波動。

圖3 機組啟動時軸振時域及頻譜圖
在轉子達到工作轉速之后,工頻為主要的振動成分,說明振動極有可能是質量平衡性不足而導致的,經初步分析,造成質量平衡性不足的原因包括:第一,運行時轉子出現熱彎曲[5];第二,原始質量平衡性不足;第三,原始軸彎曲。觀察振動的趨勢,發現轉子在一開始的時候并無太大振動,說明原始軸彎曲以及原始質量平衡性不足不是軸振的原因,通過對機組進行檢查,也并未發現軸彎曲,工作人員也采取了低速動平衡措施,但是振動故障仍存在,表示原始軸彎曲以及原始質量平衡性不足并非振動爬升的原因。為了確定軸振與工況的關系,在制定測試方案的時候,選擇將進氣閥關閉[6],測試結果顯示,在啟動過程中以及試運轉過程中,工況無變化,所以將工況原因排除。最終認為轉子和密封摩擦所造成的熱彎曲與軸振有密切關系,因為熱彎曲只是一個短期過程,因此在機組停機之后,轉子又會恢復至正常狀態。
在產生動靜摩擦的過程中,圓周各個點上所進行的摩擦程度也各有差異,摩擦情況較輕的一端的溫度會比摩擦情況為嚴重的一端更低,從而造成轉子徑向截面之上分布的溫度不夠均勻,繼而導致轉子出現熱彎曲。接著熱彎曲會引發一個不平衡力,在此不平衡力作用到轉子上的時候,就會和原始存在的不平衡共同引發轉子的振動,這即是轉子碰磨熱彎曲效應。在轉子的工作轉速比臨界轉速更小的時候,轉子的振動對于出現的摩擦現象極為敏感,這時候,因為轉子的工作轉速比臨界轉速更小,且振動的滯后角<90°,振動越高的點就是摩擦越嚴重的點,致使該處的溫度比對側更高,在熱彎曲的作用下,出現了一個熱不平衡量,原始的機械不平衡和此熱不平衡之間的夾角<90°,在此熱不平衡和原始不平衡合成一個新的不平衡,此新不平衡比原始不平衡更大,從而加劇動靜摩擦,隨著轉子摩擦愈來愈嚴重,所產生的熱彎曲也隨之愈來愈大,最終形成惡性循環。在轉子的工作轉速超過臨界轉速的時候,振動滯后角將會>90°,此時,在振動的高點,依然會出現一個熱不平衡量,在這個時候,原始機械不平衡與熱不平衡之間存在的夾角>90°,所以,熱不平衡和原始不平衡合成一個新的不平衡,此新不平衡比原不平衡小,從而造成振動幅度愈來愈小的情況,而不是摩擦愈嚴重振動愈嚴重。在轉子的工作轉速達到每分鐘5400轉之后,第一階的臨界轉速大約為每分鐘2300 轉,第二階的臨界轉速大約為每分鐘8700 轉,該轉子的工作轉速比第二階臨界轉速更低,但是比第一階臨界轉速更高。觀察該離心壓縮機的轉子與密封,發現在第二階不平衡區段比較容易出現密封碰磨。因此,認為摩擦能夠激發第二階的不平衡分量,在轉子達到工作轉速時,第二階的不平衡和其所造成的振動之間存在的滯后角<90°,從而導致隨著轉子摩擦程度愈加嚴重,熱彎曲也會隨之增大,從而造成轉子的振動出現持續性的增加,直接導致轉子的振動達到停機標準值,最終造成機組停機。
通過分析在試運轉時軸振的頻譜以及時域,按照相關轉子碰磨理論以及現場調研結果,判斷轉子與密封的碰磨是導致轉子出現振動故障的主要因素。為了對此結論進行驗證,將各級輪蓋密封、1、2 級密封級間密封、3、4 級級間密封以及段間密封去掉,開展試運行。試運行時間為100 分鐘,在試運行結束后,觀察機組在無密封試運行時的軸振趨勢,發現在出氣方軸承周圍的軸振均<25 微米;觀察在加速時的軸振頻譜,發現工頻是主要的振動成分,且存在較為明顯的三倍頻以及二倍頻。在轉子轉速達到工作轉速之后的軸振頻譜中,工頻是主要的振動成分。在試運行期間,轉子無振動爬升現象。由此確定了轉子與密封的碰磨是導致轉子出現故障的主要因素,在熱效應的作用下,激發了第二階的不平衡分量,從而造成熱彎曲振動。出現碰磨是因為在不平衡的作用之下,此離心壓縮機的轉子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動撓度,最終導致轉子與密封出現摩擦,從而引發熱不平衡以及轉子熱彎曲失去穩定性。
因為不能改變轉子,因此選擇調整轉子的徑向間隙,一級以及三級葉輪和輪蓋密封之間的原始動靜間隙為0.25 毫米至0.35 毫米,將其調整為0.35 毫米至0.50 毫米;二級以及四級葉輪和輪蓋密封之間的原始動靜間隙為0.25 毫米至0.35 毫米,將其調整為0.4 毫米至0.55 毫米。而一級、二級的級間密封、三級、四級的級間密封以及段間密封的動靜密封間隙調整至0.25 毫米至0.32 毫米。在修復密封之后,觀察機組在試運行時的軸振趨勢,發現在出氣口軸承周圍的軸承<20 微米,觀察加速時的軸承頻譜,發現工頻為主要的振動成分,且存在較為明顯的二倍頻。在轉子轉速達到工作轉速之后,觀察軸振頻譜,發現工頻是主要的振動成分。在試運行之后,轉子無振動爬升現象,表示振動故障判斷正確,且處理效果較為良好。
為了對故障原因判斷哪的正確性進行驗證,將機組低壓缸解體,開展檢查工作,發現密封和轉子之間存在較為較為明顯的摩擦,密封的牙尖位置出現密封碎屑,且磨損程度較為嚴重,在密封和轉子的接觸部位,出現摩擦所致的“亮條”。將密封更換,測量轉子和密封之間的間隙,同時對間隙數值進行調整,使其符合設計標準就要求。在將機組重組完畢之后,再次開車,此時低壓缸的1V1X 振動值為22μ,1V2Y 振動值為22μ,1Y3X 振動值為14μ,1V4Y 為15μ,壓力升高至滿負荷,四個點的振動值沒有出現顯著變化,觀察圖4 可發現,1V4Y 點振動的主要是工頻,且振動數值較為穩定,無低次諧波。

圖4 機組滿負荷運行狀態下的頻譜圖
測試某工廠的離心壓縮機轉子振動故障,通過分析在不同時刻以及不同轉速下的振動頻譜特征、時域特征以及啟動時以及在工作轉速之下的軸振變化趨勢,發現轉子與密封之間的碰磨是導致轉子故障的主要因素。把轉子退出隔板密封之后,運行無異常,且效果較為靈活,說明轉子故障原因判斷正確,因此積極對密封間隙進行了調整,有效消除轉子的振動故障,機組的整體運行效果良好且無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