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 濤
(青川縣食品藥品檢驗檢測中心,四川 廣元 628100)
近年來,各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均不斷加大投入,新建或擴建隸屬本部門的食品檢驗機構。各部門無序的新建或擴建,缺乏有效的協調和統籌,直接導致了檢測資源分散、機構重建嚴重、檢測能力薄弱[1],而食品檢測是一項技術含量很高的工作,既有共性,差異又非常大,更需要經驗的積累[2]。在建設時,有綜合性經驗的人員參與會少走很多彎路;在運行時,需要有經驗的技術人員傳幫帶[3]。故筆者通過對實際工作和前人理念的梳理,對縣級食品綜合檢驗機構建設發展進行思考,希望為其他機構的建設提供參考。
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人們對生活質量,尤其是對食品品質和健康的要求也與日俱增。縣級食品監管部門是一線食品監管單位,其監管對象類別多、數量大、分布廣,但部分從業人員素質相對較低,守法意識、責任意識淡薄;與此同時,鄉鎮留守的老人和兒童比例偏高,也為一些不法分子向偏遠地方銷售不合格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機,故食品安全潛在隱患不容忽視。基于此,需要建立縣級食品綜合檢驗機構。只有建立完善的食品檢測檢驗體系,才可以有效控制食品安全問題,為人們的身體健康提供可靠的保障,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4]。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食品在生產、加工過程中的造假、違規手段層出不窮且更趨隱蔽,食源性疾病依然是我國頭號食品安全問題[5],對人們的健康構成了不同程度的威脅。通常的食品監管手段是渠道管理和票物相符,隨著時代的發展,作為食品監管中技術支撐的食品檢驗檢測,將成為監管中的重要環節。通過專業的技術檢測,不僅有效地實現了對食品安全的質量監管,更極大地提高我國食品生產安全管理水平[6]。
建立縣級食品檢驗機構,能快速檢測、分析和查找本區域可疑食品中不明添加物和有毒有害物質,為監管部門實施科學監管提供可靠依據,提升監管能力,凈化食品市場,避免發生潛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同時,能夠為政府處理食品突發應急事件提供技術支持。如發生群體性食物中毒等特殊事件,能配合其他部門快速實現從頭到尾的檢測,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良好環境。
縣區市場監管、農業、衛生、糧食等部門通常每年都有食品相關檢驗任務,而如果每個部門均建立一個食品相關的檢驗室經費往往不夠,任務量也不夠。同時,機構既有重疊各有專攻,如疾控偏重微生物,農業偏重農畜禽產品,糧食偏重米面油大宗產品,市場監管偏重常規食品。如能整合上述機構,將改變原有檢驗機構分散局面,人員、儀器等資源都將優化配置,互補優勢形成合力。再加上經費投入“一個口子”,工作模式“六個統一”[7],最終將建成一體化、廣覆蓋的無縫監管技術平臺。
目前,我國檢驗檢測技術資源多集中在國家、省(自治區、直轄市)、市層面,由于投入不足的歷史原因,監管一線的縣區卻十分薄弱。
很多縣區以食品快檢為主,雖然做到了廣篩查,但快檢也有不足之處,有的項目也需專業素養和輔助器材,快檢篩查出的問題不能及時與實驗室檢驗形成有效銜接,也會錯過最佳處置時間。而縣級食品檢驗機構的建立,是打通分級檢驗的重要環節。縣域內能形成基層所日常快檢、檢驗所復雜快檢和實驗室精確檢測相結合的三級檢驗檢測梯度,構建一個廣篩選、強重點、增效率的初級檢驗檢測體系,配合國家、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級檢驗機構,就能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檢驗網絡。
我國食品工業產業規模集約化水平低,大中型企業偏少,小、微型企業仍占大多數[8],如涉及日常民生的糕點店、水面店等是小作坊,包子店、油條店等是小餐飲甚至小攤販,大多缺乏標準生產的必備條件;而較具規模的食品企業,由于體制、人員等多種原因,在質量管理、產品開發、市場經營等方面觀念滯后。食品流通領域則大多為個體工商戶,缺乏相關食品安全理念和必要的食品儲運設施,缺乏有效的食品安全檢測手段和質量控制措施,使造假者有機可乘。
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等國家政策的推動,各地都在助推農產品及相關特色食品的發展,因此更需要通過食品檢驗和生產管理相結合,來規范食品生產、加工及流通走持續發展的軌道,這是保障食品質量安全的有效途徑,后續也將為本地食品產業的研發添磚助力。
原國家食藥監管總局規劃財務司《關于征求食品、藥品和醫療器械檢驗檢測工程項目建設標準意見的函》(食藥監財便函〔2015〕139號,后文簡稱“建設標準意見函”)中對食品檢驗檢測中心(院、所)房屋建設做了大致規范,但該文更關注于實際使用面積,項目實施過程中容易忽略公攤面積等必然發生的情況。
按照現行政策規定,無論土建施工還是舊房改造,都要先立項后實施,但由于資金來源的重要性和不確定性,往往讓初次實施機構事前對項目細節缺乏深入思考。以實施項目完成機構籌建,往往會過度追求建設進度,給實施者埋下隱患,導致縛手縛腳。同時,還存在立項后才有資金細化設計同立項前需明確設計細節等矛盾,讓實施者進退兩難。
檢驗參數的篩選是檢驗機構工作的基礎,也是硬件物品選擇的前提條件。但參數篩選工作量大,初次接觸的人員往往不易理出頭緒,對整個機構的籌建和運行都會產生不利影響。
儀器是檢驗工作開展的重要硬件基礎,其最終是為檢驗檢測服務,其配套的試劑耗材及人員工作所需的辦公用品等的選購也不可或缺。初次采購儀器和試劑耗材肯定會采取政府招投標的程序,種類繁多,規格各異,數量龐大,稍有不慎就會造成遺漏。而辦公用品的采購與前兩者存在相通又不同的地方。
筆者查閱相關資料結合實際情況,分析了縣級食品綜合檢驗機構房屋建設,對“建設標準意見函”中縣級檢驗機構的規劃進行了細化和補充,個別地方與原要求略有差異。
3.1.1 總體思路
預計樓層共4樓,占地面積700 m2,建筑面積1 890 m2,其中基本實驗用房700 m2、業務用房278 m2、管理用房182 m2、保障用房182 m2及公攤548 m2。房屋間宜采用輕質隔斷,便于后期調整。其他建筑要求可參看“建設標準意見函”。
3.1.2 各類面積估算
(1)基本實驗用房面積。①二樓:快檢設備分析室35 m2,擴展地域特色檢驗項目或升級大型儀器預留65 m2。②三樓:試劑室60 m2,天平室25 m2,高溫室30 m2,理化室55 m2,常規儀器室30 m2,大型儀器室100 m2(共4間)。③四樓:微生物檢驗室300 m2,包含微生物樣品儲存、樣品制備、滅菌、操作、培養、樣品后處理。
(2)業務用房面積。①一樓:廢棄物暫存室40 m2(共2間)、業務受理大廳40 m2。②二樓:樣品室50 m2,前處理室50 m2(共2間),檔案室70 m2(共2間)、耗材儲存室30 m2。
(3)管理用房面積。一樓:檢驗員辦公室108 m2(共3~4間,按9 m2/人,12人計算,參考《黨政機關辦公用房建設標準》),培訓室兼會議室72 m2。
(4)保障用房面積。①一樓:消防控制室20 m2、發電房20 m2。氣瓶儲存間、車庫、食堂等,暫未計算在內。②洗手間80 m2(每層20 m2)、電井房14 m2(每層3.5 m2)、電梯及電梯機房40 m2(每層6 m2,樓頂16 m2)。③廢水處理控制室8 m2,在樓外單設。
(5)公攤面積。過道368 m2(每層92 m2)和樓梯180 m2(每層40 m2,到樓頂20 m2)等。
3.1.3 建設實施的注意事項
(1)時間規劃。項目建設是一個繁瑣過程,雖然國家精簡了辦理流程,但每個環節無法實現百分百銜接,故前期手續計劃10~12個月,才能正式施工。特別對初次辦理人員,這是一個逐步熟識的過程,如能勤勉多思,再調研咨詢,能有效避免后續問題的發生。同時,其他部門的督查都是以立項批復進行考核,因此過分追求進度,對項目實施并非完全是好事。
(2)個別手續操作需考慮的重點。立項前除了設計的初步理念,選址意見書、用地預審、環評批復也是項目立項基礎(各地可能會存在政策差異)。土建設計和專業安裝設計最好確定一家公司,這樣能避免后續沖突,同時通排風、廢水廢氣、空調恒溫等實驗室基礎保障條件整體性會更流暢。同理,土建施工和專業安裝也最好由一家單位實施。
3.2.1 參數選擇的基本理念
根據目前的食品檢驗檢測理念,實驗室認證更偏重于參數選擇,而非產品選擇。①參數認證是介于產品標準和檢驗標準之間,能更靈活操作,涉及產品更廣。②政府指令性任務,產品全檢的情況相對較少。
3.2.2 參數篩選的考慮
參數的初步篩選,可以從產品到參數。省級食品抽檢細則、上級和同級食品檢驗機構的認證參數、食品快速檢測需確定檢驗、本地食品生產企業的產品以及地域特色產品等方面都可作為篩選思路。再次篩選,則反向篩選,從檢驗標準到參數。優選國家安全標準,查看檢驗標準中涉及的條件,特別要涉及的儀器設備。
根據筆者日常分析,建議參數至少應選擇元素、食品添加劑及非法添加、微生物、理化4個方面,農藥殘留可以作為初步擴展的考慮,獸藥殘留因為檢驗儀器貴、維護成本高、操作要求難等因素,可以作為第二步擴展考慮。
在正反參數篩選的基礎上,縣級食品綜合檢驗機構可以根據所承擔的工作類型、職責任務、經費等情況,綜合考慮要購置的儀器設備。
“建設標準意見函”中對儀器設備的購置提供了參考資料。但筆者認為,隨著對檢驗技術和效率要求的提高,以及儀器的更新迭代,“建設標準意見函”中的個別前處理儀器如均質器、旋轉蒸發儀、氮氣發生器等可作為必選。而且隨著分析儀器的日益成熟穩定,前處理反而更顯重要。
另外,儀器選擇存在相關性。大型儀器檢測器的種類、配套進樣器的數量、相關儀器的配合等都是實際采購前需考慮的因素。同時,選擇相鄰機構和上級機構的儀器型號,對后續實際檢驗的協助和復核也有裨益。
試劑方面的建議:①使用量大的甲醇、丙酮等可以適量多采購,但要注意純度。②標準品和微生物試劑因根據情況采購。
耗材方面的建議:①使用頻繁的離心管、容量瓶等要選擇優質耐用的。②做金屬參數的量取耗材選用塑料的。③容易發生交叉帶入的,盡量單獨使用一套耗材。
(1)機構級別。建議級別定為正科級。級別定高,不便于管理,級別定低,不便于溝通。
(2)機構人數。綜合考慮縣級食品檢驗機構需要12人,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檢驗機構的技術能力和監管部門監管任務相匹配,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健康安全。行政負責人1人,技術負責人1人,辦公室及后勤2人。參數篩選的6個方面,食品添加劑檢驗需要1人,元素檢驗需要1人,微生物檢驗需要2人,農殘獸殘檢驗需要2人,理化檢驗需要2人。
(3)人員的協作。由于儀器設備或技術操作的相通性,食品添加劑檢驗和農獸殘檢驗人員可以形成互補,金屬檢驗和理化檢驗人員可以形成互補,外加上技術負責人的互補,能形成檢驗體系雙層保障。同時,由于人員數量有限,全體人員不可避免地要兼任多個崗位。
隨著經濟水平日益提升,群眾對食品安全的需求也越發明顯,縣級食品綜合檢驗機構建設是大勢所趨。只有真正整合多部門的食品檢驗,才能體現機構優勢,發揮作用。同時,與之相配套的從上至下食品檢驗檢測體系的建立才能使食品檢驗規范化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