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藝鴻
(廣州市從化質量技術監督檢測所,廣東 廣州 510000)
分析方法,是指實驗室對樣品進行分析檢驗的依據。標準方法,是指由公認機構經過評價和確認后向社會公開發布的技術規范文件中的方法,是實驗室分析方法的組成部分,在質檢機構檢測活動和技術管理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實際工作中,實驗室可能因資質擴項、標準變更等原因引入一些新的標準方法。
檢驗檢測機構在使用標準方法前,應進行驗證[1]。此外,測試條件發生變化,實驗室也需對標準方法進行驗證。方法驗證,是實驗室通過核查,提供客觀有效證據證明滿足檢測方法規定的要求[2]。驗證的目的是證明檢測實驗室有能力依據所選擇的標準方法開展檢測活動,并能夠得到滿意的檢測結果。方法驗證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制約著方法驗證的工作進度,使方法驗證結果的滿意度降低,是方法驗證實施的潛在阻力。
方法驗證的主要負責人往往因缺乏驗證工作經驗,而對方法驗證的目的和性質認識不夠深入,對方法驗證的程序不夠熟悉,對驗證工作的分工不夠科學,導致驗證工作偏離目標和項目推進緩慢。
不同技術水平的實驗人員配置不夠合理,在缺乏足夠指導的情況下,一些資歷較淺的實驗員對標準方法理解不夠透徹,對難度大、步驟復雜的實驗操作信心不足,導致忽略實驗中重要實驗參數,使結果出現較大的誤差。
實驗室在方法驗證實驗前對關鍵儀器設備的狀態檢查不夠詳細,儀器設備檢定或校準信息確認、期間核查結果分析、儀器設備維護情況查驗等工作環節存在疏漏。方法驗證測試過程中未能及時根據試驗數據和結果對儀器設備進行適當的校正。這些因素是導致最佳條件誤判和不必要返工的主要原因。
實驗室在設計方法驗證時,試樣的設置未能體現標準方法對待測成分或待測特性的檢測能力。驗證方案對不同類別樣品間的差異性考慮不周,樣品的選取范圍不夠廣泛,同類別的樣品選取過于集中。前處理過程中樣品混勻不夠充分,試樣欠缺均勻度,未能真實地反映樣品的質量水平。
實驗室的新方法采用等關于方法驗證的程序文件針對性不強,未能準確將方法驗證和方法確認的程序進行區分。方法驗證的程序文件內容過于簡化、條款陳舊、實用性差,對方法驗證應當執行的程序不能作出有效指引。
實驗室制定的驗證方案不夠詳細具體,各驗證考察項目的資源配置、具體步驟、數據處理及結果評價等操作性內容概括性過高,導致方案執行困難。
實驗室在驗證過程中對環境條件的監測不夠全面,未做好整個驗證過程的環境變化的持續監測記錄,缺少對特殊要求的環境條件監測。實驗室在驗證過程中對環境條件的控制不夠嚴格,外部因素(如空氣流動、振動等)對環境產生干擾,環境條件波動幅度較大,驗證結果缺乏環境波動負面影響的有效評估。
整合實驗室人力資源。安排經驗豐富的人員擔任方法驗證的項目管理負責人和技術負責人,為驗證工作的有序推進提供保障。參與方法驗證的其他技術人員應搭配合理,以老帶新,分工協作,力求獲得良好的方法驗證工作質量和效率。
開展方法驗證專項培訓,提高項目負責人的專門管理能力,提高實驗人員的專業技術能力。根據方法驗證的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培訓計劃,培訓要注重實效性,內容可包括:擬驗證的標準方法、方法驗證的管理規定、工作任務和要求、具體內容、實施步驟、總結評價以及相關成功案例等。通過系統性的學習,使驗證組人員形成清晰的方法驗證思路,深刻領會方法驗證的工作方法。
定期開展驗證工作會議,加快項目進度。會議的議題應緊扣方法驗證的實際工作,內容可包括:匯報方法驗證的工作進展;分析驗證實施過程中遇到的技術問題,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案;部署下一階段驗證工作的具體工作任務等。
儀器設備的選用應遵循適宜性、經濟性、易操作性原則。在制定方法驗證方案時,充分考慮儀器設備的特性(如最大允許誤差、測量范圍、靈敏度、分辨力和可靠性等)和標準方法的要求,保證所選用的儀器設備能滿足實驗準確度和精密度的需要。
在驗證實驗開始前,確認儀器設備的計量狀態。查驗儀器設備的檢定或校準證書,認真查看周檢效期、包含范圍、修正值或修正因子等信息,保證項目測試在已溯源的量程內進行。
在驗證實驗過程中,根據測試情況及時調整儀器設備的參數,摸索最佳測試條件。例如,在氣相色譜測試項目中,根據樣品中所含待測成分的含量調整氣相色譜的分流比;根據色譜峰面積和峰高調整信號放大比例;根據色譜峰的分離度調整色譜柱升溫程序和載氣流量。
驗證選取的樣品種類應覆蓋標準方法規定的全部樣品類型。對標準方法未明確規定或列舉的樣品類型,特別是前處理存在一定難度、檢測環節容易產生干擾的樣品,實驗室應根據當前和潛在業務情況進一步擴大樣品選取的范圍,使標準方法能得到更廣泛的考察。
驗證樣品所具備的標準方法指向的待測指標應符合驗證項目要求。如《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苯甲酸、山梨酸和糖精鈉的測定》(GB 5009.28—2016 )在進行重復性項目驗證時,應首選同時含有苯甲酸、山梨酸和糖精鈉3種添加劑的樣品。若因條件限制難以獲得含待測成分的樣品,則應著重考察樣品加標回收試驗的項目驗證。
程序文件提供如何一致地完成質量活動或過程的信息,即應明確回答實現特定要求所需質量活動的5W1H問題,并通過記錄格式明確記錄要求,是質量手冊的支持性文件。方法驗證是實驗室的質量控制活動之一,實驗室應制定相關程序文件使方法驗證活動受控。方法驗證的程序文件應包含的內容有:規定方法驗證的各項活動;規定各項活動的方法和評定的準則;闡明與方法驗證有關人員的職責、權限、相互關系;指明作為制定方法驗證方案、執行驗證活動的依據;規定方法驗證活動應留下的證據;審核方法驗證活動是否符合運作要求等。
方法驗證的程序文件應規定根據方法驗證的管理要求變化情況,及時修訂程序文件的有關內容,使之適應有關管理規定,保持可操作性。
設計詳盡的驗證方案,保證驗證工作的有效推進。《合格評定 化學分析方法確認和驗證指南》(GB/T 27417—2011)給出了實驗室對化學分析方法進行方法確認和方法驗證的一般性原則,實驗室方法驗證方案可參照此標準的要求設計,提高驗證方案設計的規范性。
準確識別影響驗證的環境因素,包括實驗室的一般環境因素和驗證項目的特殊環境因素。根據不同的環境要求,設置合適的監測和控制措施。實驗室僅將溫度、濕度作為日常環境條件的監測和控制項目,這顯然是不夠的。例如,微檢實驗室操作間需監測沉降菌、浮游菌和懸浮粒子的水平;傅里葉紅外光譜儀工作時除要求合適的溫濕度外,還需嚴格控制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和揮發性溶劑成分;紫外分光光度計工作時需避免陽光直射和強光照射等。
詳細記錄環境條件變化情況,對大幅度變化和超控制范圍的環境條件進行預警。驗證過程中如發現環境條件異常,應停止實驗,查找原因,及時補救。同時,應評估環境因素變化對驗證實驗的影響,科學判斷實驗數據的取舍。
方法驗證是評價實驗室技術能力和內部質量穩定性的重要途徑。發現和消除實驗室的薄弱環節,能為方法驗證提供更健康的客觀環境和更高效的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方法驗證的成效。實驗室應對自身質量管理體系的運行情況保持關注,保證實驗室的各項活動處于受控狀態,在持續的改進中不斷增強綜合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