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泉偉
(金華市知識產權維權援助中心,浙江 金華 321000)
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簡而言之就是一種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幫助實現食品順向可追蹤,逆向可溯源,風險可管控的體系。該體系能幫助人們了解食品從田間到餐桌的所有過程,增強群眾對食品消費環境的信心;在發生食品安全事故時,可以通過該體系高效實現召回問題食品、查清事故原因、追查事故責任等目標。
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對建立食品安全追溯制度進行初步嘗試,在1995年實施的《食品衛生法》中規定了包裝食品必須標識相關信息。2001年,我國開始著手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此后,各部門、各省市開始陸續構建食品安全追溯體系。2010年起,在全國范圍內已選擇了58個試點城市開展肉菜流通追溯體系建設。2015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二條中首次寫入了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然而截至2020年底,我國尚未建立真正意義上的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食品安全追溯未取得跨越式進展。
①法律層面的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對建立食品安全追溯制度作出了要求。②保障群眾基本權利的要求,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群眾重視,群眾有權利對其所購買的食品(產品)進行全方位了解。③保障食品行業規范、持續、健康發展的要求,近年來各類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是解決相關問題的途徑之一。④提升食品安全監管水平,降低食品安全風險的要求,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能夠幫助提升食品監管水平,及時發現并處理食品安全事故。⑤現實的迫切需要,我國應對新冠疫情開展的“物防”工作充分證明了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的必要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二條 國家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規定:“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依照本法的規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保證食品可追溯。國家鼓勵食品生產經營者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留存生產經營信息,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國務院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會同國務院農業行政等有關部門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協作機制。”各部門、各級政府也根據各自的食品安全職能,在不同行業、不同層面制定了相關標準并建立溯源系統,如中國物品編碼中心的“中國條碼推進工程”、農業農村部的“農墾農產品質量展示追溯平臺”、商務部建立的58個肉菜流通追溯體系試點以及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組織實施、中國物品編碼中心建設的國家食品(產品)物聯網示范工程——國家食品(產品)安全追溯平臺。此外,部分社會市場主體也建立了自己的食品安全追溯平臺、體系(如飛鶴、合生元、多美滋等企業),或者第三方食品安全追溯平臺,如農產品質量安全社會化追溯平臺、食品追溯平臺、乳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等。但是上述體系、平臺缺乏追溯標準的統一性以及兼容性,導致食品追溯信息得不到共享,難以形成有效的食品安全追溯鏈。
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將成為今后食品安全監管的重要基礎,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的建立和正常運行需要不斷投入人力和財力,這主要依賴于政府的推動和支持。目前,建設的食品安全追溯平臺普遍存在重建設輕運維的問題,后期運行維護的資金大部分來自食品生產經營企業,這就導致市場主體建設食品安全追溯系統的意愿不高。
食品安全追溯體系是一種復雜的電子數據體系,它需要依靠條碼編碼、配套設備通過信息采集、信息存儲和記錄、信息分享等技術手段讓信息隨著食品供應鏈傳輸,以形成有效的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到目前為止,相關的配套設備與技術手段并沒有得到大規模應用,在開設了試點的城市,可追溯終端的使用和推廣程度也不高,這與部分追溯技術或工具成本昂貴,難以大規模推廣有關。
農戶和食品生產企業是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的重要主體,對大部分經營規模小而散的農戶、企業以及大部分消費者來說,他們對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的功能、價值以及相關法律法規標準等的認識不足;或者即便有足夠認識,由于可追溯食品相比于普通食品增加了額外的信息屬性,相對而言成本更高,售價也更高,當食品品質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消費者不愿意花費更多的金錢去購買可追溯食品額外的信息屬性,企業也不愿意投入更多成本去構建食品追溯體系。現實中,大部分消費者在日常消費過程中購買了可追溯食品往往也不會查詢食品追溯信息,這就削弱了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存在的意義。
加快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相關法律法規、追溯標準的制定,以明確食品可追溯的對象、方法、信息、環節、主體、法律責任等內容,讓食品追溯體系建設工作有法可依,有標準可循。加強各部門間的協調、配合,明確各部門在食品生產經營各環節中的責任,建立統一的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和平臺,實現食品追溯信息的多級共享、互聯互通。
政府應加大在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建立、運行、維護過程中的投入,將食品安全追溯系統向源頭延伸,保證能夠有效對源頭企業、產品進行追溯;加大對納入體系內企業的扶持和補助力度,提高企業開展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工作的積極性。
完善與國際接軌的條碼編碼等統一的食品安全信息標識,尋找成本更低的食品可追溯體系建設方案,抓好配套設施改造、追溯系統運行維護、物聯網查詢系統的建設等工作,同時嘗試推廣多種食品可追溯終端(手機APP、電腦網頁、菜場超市內的查詢機等),滿足不同年齡層群眾的需求。
加強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宣傳,加深群眾對食品安全追溯的認知。要讓企業對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有更深的了解,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除了能夠實現順向可追蹤,逆向可溯源,風險可管控外,還能夠降低企業問題食品召回的成本,從根源上杜絕食品行業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的發生,更有利于企業食品的對外出口等。借助媒體、網絡的力量讓食品安全追溯理念深入人心,引導消費者關注食品追溯領域,進一步拓寬可追溯食品的市場需求。
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以及科技的日益更新,人民群眾對食品質量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必須持續下功夫推進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并將食品安全問題整治聯合行動走實走深。各級政府部門應進一步建立健全食品追溯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逐步推進食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推廣統一標識系統,引導企業規范編碼,發揮政府對食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的引導和支持作用,加大食品安全追溯的宣傳力度,提高社會的認知度。①推進“統”的步伐。由省級市市場監管局牽頭,制訂全省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辦法和地區食品安全追溯編碼規則、數據源、標識物等標準,從宏觀上統一起來。②加大“建”的力度。以索證索票為基礎,結合地域特點和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采取以點帶面的辦法,有序推進各地建立食品安全信息追溯體系。③加強“融”的深度。借助浙江省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平臺,在部分城市探索實施統一平臺,方便查詢食品安全信息;結合全省食品安全問題整治聯合行動進展情況,聯合公布一批違法違規案件、聯合出臺制度機制、聯合提升整治實效。
組建“重點食品”大檢查工作專班,專班成員涉及19個基層所以及食品科、餐飲科、稽查大隊等7個相關科室。實行網格化管理,“雙下沉”落實工作,班子成員按聯系所和分管線開展指導和督查,各基層所分片包干。科所聯動對照檢查清單,對農貿市場、大中型超市、餐飲單位和食品冷庫等單位一一排查。人事科、稽查大隊、紀檢組人員組成督查組,對各轄區工作落實情況進行全覆蓋督查,并將督查情況納入年度考核。
根據省局出臺的疫情防控高風險冷鏈食品“物防”工作指南,滾動推進農貿市場、大中型商超、餐飲單位、食品冷庫等市場主體的全面檢查。已經對轄區內90家農貿市場、99家大中型超市、201家餐飲單位、81家食品冷庫等“重點主體”開展了疫情防控食品安全大檢查,出動執法人員11 286人次,檢查“重點主體” 10 084家次。執法人員對檢查發現無產地證明或購貨憑證、合格證明文件、無入境貨物檢驗檢疫證明的,溯源倒查產品來源;對未嚴格執行場內銷售制度,消毒、通風、清潔等防控措施不到位,未依法落實進貨查驗、索證索票、銷售記錄等相關制度的經營單位倒查主體責任,累計責令改正745家次,立案查處13起。
依托“浙冷鏈”食品追溯系統,供應鏈首站“進賦碼、出掃碼”,下游經營者“進出掃碼”,消費者“掃碼查詢”,實現了從供應鏈首站到消費環節的閉環追溯管理和全鏈條管控。通過現場指導、集中培訓等方式,加快推進“浙冷鏈”賦碼進度,要求經營主體對“浙冷鏈”二維碼做到“應賦盡賦、應掃盡掃”。實行“浙冷鏈”系統專人負責制,由專人處理系統報警提醒信息,并及時向各基層所通報未及時入庫的經營單位名單,做到每日報警提醒的記錄當日清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