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勁松
(盤錦檢驗檢測中心/盤錦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遼寧 盤錦 124010)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食品質量安全有了更高的要求。當前我國的食品質量安全管理仍存在制度、監管、技術和風險預警等方面的不完善,導致食品質量存在較多的問題。因此,筆者通過對當前我國食品質量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有助于進一步對我國食品質量安全管理進行完善。
目前,我國的食品質量安全問題主要體現在食品的污染、農藥殘留、獸藥殘留和食品添加劑濫用等方面。食品生產企業在生產加工食品的過程中,對所生產加工的食品沒有全面落實質量安全管理措施,未發揮監管作用,使食品質量沒有得到有效控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一些不法食品生產企業為降低生產成本,牟取暴利,在食品的生產加工過程中添加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使得生產的食品存在質量安全問題,使得消費者的身體健康無法得到保證。因此,我國的食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需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
當前我國的食品質量安全管理制度主要存在2個方面的問題。①食品質量安全管理的相關法規政策、標準制度不夠完善,缺乏一定的獨立性、針對性和具體性。②食品質量安全管理規制內容不夠完善。具體表現在:食品質量安全管理制度的規劃不完善,致使我國的食品質量安全管理常常處于被動狀態,導致監管部門無法行使自身職能;食品質量安全管理的法規政策、標準制度中要求食品質量安全管理信息內容公開的規定較少,進而造成當前食品質量安全的信息未做到公開透明;實施食品質量安全管理的組織機構缺乏相對的獨立性,需要多部門協同工作,進而會出現責任主體不明確、銜接性差等現象。
當前我國政府在食品質量安全管理上,主要實行多部門切塊分段共管的監管模式。但由于多部門在實施食品質量安全管理時,職能交叉、多方向管理、各部門銜接性差、掌握的信息不完整以及責任主體不明確,易造成監管上的空白和漏洞[1]。
食品生產企業對原料的選取不能夠完全保證原料質量,易使含有藥物殘留、病原微生物等的原料流入食品生產過程中。同時,食品生產企業受儀器設備和生產技術的限制,對食品生產原料中的藥物殘留、病原微生物等不能夠有效的去除,進而使生產的食品存在巨大的質量安全隱患。
我國的食品生產企業較多,遍布全國各個地區,然而大部分食品生產企業自身風險意識不足,未建立完善的風險預警體系。如乳制品的生產供應鏈主要包括原料保存、產品加工、儲藏運輸、市場供應和質量溯源等多個環節,而我國大部分乳制品生產企業并沒有根據乳制品生產供應鏈各個環節存在的風險因素建立完善的食品質量安全管理風險預警體系[2]。
為了進一步完善我國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應從法律的角度出發對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進行落實。如食品質量安全監管執法部門應積極地將《食品安全法》等食品質量安全相關法律法規充分應用于現實的執法中,保證執法部門有法必依。針對我國已經出臺的關于食品質量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規,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執法部門應根據執法權限、執法內容和部門的實際情況等對食品質量安全管理法律的各項規定進行細化,進而使食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更符合新時期的需求。
針對我國在食品質量安全管理上實行的多部門切塊分段共管的監管模式中存在的漏洞,相關部門應根據食品質量安全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細化部門職能,明確責任主體的同時,建立相關部門間的信息資源共享執法平臺,實現執法信息共享,進一步保證部門間的銜接性,彌補食品質量安全管理的監管上的空白和漏洞。
針對食品生產企業存在的生產技術問題,企業管理者應從2個方面進行解決。①在食品原料的選取方面,企業管理者應制定嚴格的原料選取流程,精化原料選取方式,加強對原料的質量監督,保證原料的質量滿足食品生產的安全標準。②在食品生產環節方面,食品企業應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不僅要對不同的食品生產環節使用殺菌技術等,還需要對食品的藥物殘留情況進行檢測和溯源,以此保證食品的質量安全。
我國食品生產企業和食品質量安全監管部門對危機問題的應急處理能力還需進一步的加強。食品生產企業應根據食品生產加工的工藝流程和產品性質科學建設質量監測點和監察網絡,做好各生產加工環節的記錄,并對監測和記錄的信息進行定期的匯總分析,逐步完善食品質量安全的風險預警機制,提高風險預警能力。食品質量安全監管部門應根據食品生產企業的實際狀況制定科學的食品質量安全評估機制,使食品質量安全管理對消費者的權益進行有效的保障。
目前,我國雖然高度重視食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但在具體的工作落實上缺乏針對性和整體性,無法從實際情況出發明確食品質量安全管理的制度和規范,不能做到與食品生產企業的實際生產狀況相結合。因此,探討實際生產中食品質量安全管理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策略,能夠有效的保障質量安全合格的食品在市場內正常流通,滿足人們對食品安全越來越高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