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冬
(桐鄉市衛生學校,浙江 桐鄉 314000)
工匠精神是一種嚴謹認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創新的精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弘揚工匠精神。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一大批技藝精湛、品德優良、服從管理的高素質人才,而中職學校是培育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責任重大。
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為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產教融合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徑。中職學校食品專業通過與食品企業開展訂單培養、委托培養和頂崗實習等形式,實現校企合作,構建人才共育、學成共享的人才培養模式。學生進入企業,體驗品控、管理、檢驗和生產等環節,感悟工匠精神:一是從企業對品牌的苦心維護感悟敬業品質,二是從企業現代化管理制度感悟精益求精,三是從師傅對產品的孜孜打磨感悟專注的品質,四是從食品行業的不斷推陳出新感悟創新精神。
1.2.1 培育工匠精神是建設現代化強國的需要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迫切要求提高科技創新水平、強化工業基礎,實現信息化與工業化的高度融合。實現這些的基礎便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精神驅動力。建設制造強國需要將品質由99%提升至99.99%,這就要求將產品的細節做到極致,體現工匠精神的精髓。中國要成為現代化強國,需要一批批具有匠心、匠藝和匠志的工業藝術品大師,因此工匠精神培育必不可少。
1.2.2 培育工匠精神是食品行業的需要 食品質量與安全關乎國計民生,頻頻發生的食品安全問題對食品專業學生及食品檢驗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從業人員不僅具有高超的職業技能,更具有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的職業精神,這也是工匠精神在新時代的內涵要求。將產教融合理念和工匠精神培育相結合并融入食品專業人才培養中,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專業水平和核心素養,而且對培養行業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1.2.3 培育工匠精神是中職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 根據全市100多家食品企業的調查結果,大部分企業對員工的要求是具備職業道德和責任心,而這些需要從學生階段就開始培養,逐步形成。職業院校的教育特色主要為校企結合、市場導向的技能訓練,需要從技能特色入手制定人才培育目標,這就需要將工匠精神融入辦學理念和教學目標中。工匠精神培育有利于學生養成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促進本專業的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產教結合、校企合作是職業院校開展教育的主線,更是培育大國工匠的必由之路,是優化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方案的最佳路徑。培育工匠精神需要職業院校與當地政府、食品企業、食品行業杰出人物建立多方位合作關系,校內外有效銜接,營造全員、全過程和全方位“三全育人”氛圍。但目前產教融合下食品專業學生工匠精神培育還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如下。
產教融合要求校外合作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訂,然而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當地合作的食品企業幾乎很少參與教學計劃的制訂,單方面靠學校制訂教學計劃,理論課時和實踐課時安排不夠合理,無法保證學生參與企業的頂崗實習,實訓計劃也不能完全落實,工匠精神培育完全停留在理論層面,無法深入開展。
只有教師成為仁師、業師和匠師,才能培養出具有工匠精神的學生;只有學生真正成為企業師傅的徒弟,長期跟學才能感受到匠人的精湛技藝,師傅言傳身教的影響力遠遠大于教師課堂上的宣講。然而,目前職業院校食品專業教師沒有業界實踐經驗,缺少崗位經驗和專業技能,與雙師型標準相差甚遠,而企業師傅徒有一身本領卻因為不懂教學而無法傳授本領,這非常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培育。
中職學校食品專業實訓基地多為實驗室,如食品化學實驗室、食品微生物實驗室和食品工藝實驗室等,實訓教學方式即為做實驗,學生根據教師演示完成實驗,最后得到結果。這樣的實踐教學永遠停留在校內,學生沒有按照現代化企業管理標準進行實踐,無法理解執行各項制度時的要求與責任。
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各自為政,互不相融,校園文化中缺少企業精神和現代服務理念,企業文化中缺少辦學理念、管理制度和德育目標等,因此校園文化很難融入企業文化中。校企文化建設過程中還缺少對工匠精神各要素的分解和落實,使得工匠精神難以廣泛持續在校園內發揮作用。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院校食品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指導思想,工匠精神培育不僅能推進產教融合,而且提高了當地食品企業員工的素養,成為訂單式培養的保障。對于中職學校食品專業學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徑,可以歸納為“五雙培育”。
3.1.1 線上關注 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學校利用網絡及時關注當地企業的信息,引導學生關注企業微信公眾號,方便查閱用人單位的招聘信息。學校派食品學科教研組長與相關食品企業對接,共同開發校企微信平臺,為校企合作建立通暢的渠道。
3.1.2 線下互動(1)實地走訪:除線上了解企業情況外,校領導與食品學科組教師定期實地走訪當地知名度較高的食品企業,了解企業用人需求及產品信息。
(2)政策支持:學校與當地政府部門對接,政府部門非常支持中職學校與企業合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勵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如減免企業稅收等,提高食品企業與中職學校合作的積極性。
(3)設置專項獎學金:學校聯合企業為具有工匠精神的學生提供專項獎學金,激勵學生培育工匠精神,保證學校人才培養質量。
圍繞工匠精神培育這一中心,校企雙方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更新教學內容,合理設置專業,確定考核評價方式,共同開發課程教材與特色教材。課程設置兼顧專業技能和素質拓展,開設了職業生涯規劃、心理健康教育、職業道德教育、紅船精神等課程,為工匠精神培育打下堅實基礎。教學中不僅注重學生技能培養,更要引導學生傳承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優秀傳統,在現代企業制度下,在行業師傅的教導下,全程強化工匠精神培養。
食品專業學生不僅要有精益求精的求真精神,還要有良好的儀容儀態,因此學生日常管理中注重禮儀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評價中也要相應納入職業道德及儀容儀表等內容。從訂單式培養到現代學制試點,從“校中廠”“廠中校”到“前校后廠”,實現生產教學雙途徑培育。
3.3.1 發揮食品行業名師的榜樣作用 利用學校德育教育周,邀請企業能人如某粽子廠創始人到學校講述從業經歷和追求工匠精神的奮斗歷程,讓學生感受精益求精的鉆研精神以及工匠精神對個人成長成才和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聘請行業名師來校授課,樹立榜樣,使學生感知到食品企業對工匠精神的重視程度,認識到工匠精神是本專業就業必備的素質。
3.3.2 發揮食品專業教師的榜樣作用 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教師首先要具備工匠精神,發揮榜樣作用。鼓勵食品專業教師取得教師資格證以外的從業資格證,鼓勵企業工匠學習如何成為一名好教師。不論是教師還是企業師傅,都要以自己的“仁師”“業師”“匠師”情懷和魅力,潛移默化地將工匠精神滲透至每一節課之中。鼓勵專業教師經常到企業實踐,通過與企業師傅的交流和項目開發,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聘請企業能工巧匠參與學生工匠精神培育,通過實踐教學、項目設計等活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之對工匠心生敬畏,在學習過程中處處營造推崇工匠精神的氛圍,達到教化于心、潤心無形的效果。
校內實訓基地是食品專業實踐教學的重要場所,通過仿真企業生產車間,學生很容易體會到工匠精神的價值與意義,使學生有意識地把工匠精神作為自己的追求。具體做法如下。
3.4.1 建設現代化食品仿真車間 充分借鑒現代大企業車間的建設標準,建立理念超前、結構布局合理的仿真教學基地,既具備企業生產功能,又具有教學功能。根據企業生產標準建立實訓考核指標體系,激勵學生認真學習,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
3.4.2 設立現代化企業管理標準 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班級崗位,按照企業標準建立物品管理制度、設備使用交接制度、設備使用檢查維護制度、設備報修制度、設備維修檔案制度等,使學生在嚴格執行各項制度中養成嚴謹、細致、有責任的工作作風。在企業實訓或頂崗實習期間,嚴格按照企業管理制度和產品質量標準規范學生的操作,全面融入企業化管理要素和精神要素,使學生在企業實踐中感悟和培育工匠精神。
中職學校的特色校園文化和優秀企業文化是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雙載體。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是精神層面的培育,有較強的感染力和號召力。學校通過有針對性的校園文化建設,形成有利于工匠精神培育的職業文化氛圍。通過校園環境建設、線上線下宣傳、職業教育周和企業實踐等方式,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
在產教融合背景下,工匠精神與人才培養方案相融合的探索,需要中職學校與企業共同努力。在工匠精神培育過程中,需要校企雙方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參與,這也是順應新常態下中職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提升中職食品專業學生就業競爭力、促進中職學校食品專業持續穩定發展的保障,更是為社會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必然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