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江西 贛州 341000)
2014、2015年我國將“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2016年,國務院印發《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文件,標志著我國“全民健身”計劃進一步轉型升級。“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國”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手段,該手段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衛生事業和全面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目標,是貫徹落實建設小康社會新要求的重要舉措。2016年底,我國還有6億鄉村人口。全民健身是具有多元功能和價值,對經濟結構調整有重要意義。“健康中國”背景下的全民健身不僅對農村體育的發展、經濟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對保障公民的體育合法權益,提高全民身心健康、設施建設、體育人才培養及價值導向等關乎民生問題舉措有著重要意義。
本研究以“健康中國”背景下瑞金市農村全民健身的困境和對策為研究對象。
(1)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以關鍵詞“全民健身、全民健康、農村體育”進行檢索,查閱了與本研究相關的文獻資料。并對相關資料做了進一步整理分析,為本研究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2)實地考察法。
針對研究目的,對瑞金市九堡鎮多個村莊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情況進行了實地走訪考察,從而獲得了全面的信息資料。
(3)問卷調查法。
根據研究的內容和目的,在遵循體育科學方法和社會學原理的基礎上,設計調查問卷一份,共發放居民問卷230份,回收有效問卷184份,有效率為80%。
(4)數理統計法。
對有效問卷資料檢查后進行整理,然后輸入計算機,運用SPSS和Excel軟件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和分析,為本文研究提供有效數據。
(1)人們對全民健身的價值認識不足,體育文化程度低。
全民健身是指“指全國人民不分男女老少,增強力量,柔韌性,增加耐力,提高協調,控制身體各部分的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國民體質和健康水平。”
當前調查顯示,農村居民對“健康中國”與“全民健身”的認識還處在一個模糊不清的狀態,對相關理念和知識缺乏必要的認識,體育觀念意識陳舊落后,對體育的理解僅停留在簡單的走、跑、跳等形式的日常身體活動。存在以下概念誤區:①認為全民健身活動就是簡單的體力勞動;②認為只有年輕人才能搞健身;③認為鄉村振興與體育事業無關;④大部分干部和群眾缺乏全民健身的觀念;⑤“男主外、女主內”傳統思想左右著人們的頭腦,影響著女性參加體育活動的時間與興趣。雖然目前國民素質總體水平有所提高,但提高不大,“全民健身”的理念輻射程度不高,尤其是對偏遠農村地區的居民,對其體育意識和體育文化有效影響不明顯。針對以上情況,以瑞金市九堡鎮石角村為例對村民(在家)文化程度進行調查發現:目前石角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齡較低,在所調查人數中,其中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81人,占調查人數的44.02%,初中文化程度的有71人,占調查人數的38.59%,高中(中專)文化程度的有30人,占調查人數的16.3%,大專文化程度的有2人,占調查人數的1.09%,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沒有占比。
(2)農村青年、中年人群體育人口比例偏低。
體育人口,是指在一定時期、一定地域經常從事身體鍛煉、參加體育運動、接受體育教育,具有統計意義的一種社會群體。作為一項重要的體育社會指標,體育人口反映了人們對體育的參與程度。研究顯示,我國體育人口僅為32%,而占全國80%以上的廣大農民參加體育活動的只占2.7%,從整體上看,我國農村體育人口偏低現象還是較為嚴重。
瑞金農村體育人口偏低原因主要為:一方面,雖然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瑞金整體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人均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但對于農村居民而言,經濟上仍然存在著較大差異以及收入普遍偏低現象,最終導致農村居民可支配的體育消費資金不足,體育健身時間不夠,農村體育人口的數量和比例也就偏低;另一方面,瑞金農村青少年與老年人群體構成體育人口不足。研究顯示,我國36-45歲的體育人口數量占該年齡段總數的12%,而16-25歲和56-65歲的體育人口數量分別占該年齡段總數的33.4%和21.7%,65歲以上的體育人口數量,占該年齡段總數的22.2%,說明16-25歲和65歲以上是體育人口的主體,同時該數據反映了青年、中年人群的體育人口嚴重偏少的現象。在對瑞金市九堡鎮石角村各年齡段的體育人口的問卷調查中發現,16-25歲和65歲的體育人口所占比例較少。16-25歲群體作為精力旺盛的群體,該階段是人生中最佳學習和工作的階段,工作時間占主導,但由于學習和工作繁忙,生活壓力大,加上沒有專門的健身組織,因此對健身的投入少之又少。而65歲群體的體育人口基本處于后輩贍養狀態,在家主要任務照看孫輩兒童以減輕家庭負擔,因此也極少主動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去。因此也是導致瑞金農村體育人口偏低的一個原因。
(3)“城鄉二元結構”仍以新的形式存在。
現瑞金城鄉二元結構形式為:城區經濟主要以現代化工業為主,而農村經濟以典型的小農經濟為主。城區的道路、通信、衛生和教育等設施條件發展相對較好,人均各項消費水平也遠高于農村,而相對于城區,農村基礎設施落后且人口眾多,嚴重制約著農村體育的發展。城市二元經濟結構并未徹底改變,農村居民生活環境相對較差,居住環境欠佳,精神生活相對缺欠,且農戶間收入差距較大,這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下構建“全民健身”和“全面健康”要求較遠。“我國現有各類體育場館約70萬個,占國土面積83.5%,擁有61%左右人口的廣大農村地區僅占20.2%的體育場館資源,而城鎮體育場館卻能占79.8%”(《中國社會調查結果報告》),城鄉間存在著巨大的體育資源差別鴻溝。2017年末,瑞金全市人口常住人口636942人,鄉村常住人口358407人,占56.2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0301元 (《瑞金市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與城鎮居民差距較大。要素的不平等流動,收入的巨大差距,體育場所的嚴重缺乏以及對少有的體育活動場所管理不規范,使得瑞金農村公共體育設施建設,農村居民獲得的福利性體育服務遠落后于城區。
(4)農村體育落實政策重視不足。
國家體育總局為貫徹落實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和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進一步加快新時期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全面推進農村小康社會的建成。而農村體育往往是體育工作的難點,在較短的時間內難以顯示出政績,因此,政府多以群眾體育的總量和“窗口”包裝來掩飾窘境與困境。政府既要實現社會公共福利最大化,又要實現自身效果最大化,使得政府自身的目標和行為與社會公共福利產生偏離。一些鄉、鎮政府中根本沒有專門的體育機構和體育組織,由其他部門監管體育,沒有專門的人員管理體育,進而導致為了政績往往會在農村體育投資中出現隨意盲目的短期行為。實地走訪發現,以石角村為例,目前瑞金眾多農村社區仍然存在嚴重缺乏體育活動場所和公共健身器材,出現部分體育場所不合時宜的標志性建筑,并且依然伴有不真實的農村體育人口數量和體育組織的虛有化等現象。政府在積極推動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同時,過度重視市區城鎮化建設,而忽略了農村社區的建設發展,導致農村體育處于邊緣化處境;因而在制定相關制度政策的時候一味強調城市化所代表的時代文化對農村的導向和表率作用,長期奉行整齊劃一的思維模式,沒有充分考慮到農村體育的發展特征和發展狀況,缺乏足夠的重視,導致政府對農村體育落實政策的重視不足。
(1)多渠道、全方位提升農民意識,樹立健康科學的體育觀。
《全民計劃綱要》明確指出:建立起社會化、科學化、產業化和法制化的全民健身體系。體育健身活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在全社會倡導科學健身理念,大力普及農村全民健身知識,通過多種方式、多種途徑把科學體育健身活動知識送到農村居民身邊,提高農村居民體育素質。針對當前瑞金農村體育發展存在的問題,改革勢在必行,只有創新觀念,切實更新農村干群體育觀念,轉變體育思想,才能使農村體育得到突破性的進展。利用電腦、電視、手機等新的傳播手段不僅可以深化農民體育鍛煉意識,還可以刺激農民體育消費,對農村體育的發展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全民健身”的實施,以正確引導農村體育走向可持續發展道路,利用各種有利手段大力宣傳全民健身的好處作用,建立良好的體育鍛煉環境,激發群眾的參與意愿,用科學合理的健身方法指導農村群眾健身鍛煉,提高農民群眾健身意識,樹立健康科學的體育觀。
(2)積極開展體育競賽活動,擴大基層全民健身組織。
給瑞金農村居民提供多種參與體育活動的條件和機會,積極廣泛開展群眾喜聞樂見、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大眾健身活動和競賽活動。農村體育參與體育鍛煉的人較少,想要更好地提高農村體育人口,應加強開展體育運動和體育鍛煉教育。在農村體育發展中,體育的競賽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培養農村居民的競爭精神,合作意識和創新創造的能力。在瑞金農村有名的體育活動,如,田間一條龍、賽插秧、滾鐵環、跳繩、抽陀螺等,在此基礎上添加一些現代內容,如,籃球、田間排球、游泳等。通過群眾體育這一平臺推進農村全民健身,有效地推動瑞金農村各類體育組織和體育站(點)建設,擴大基層全民健身組織,提高基層組織中性別、年齡和層次群體合理化。大力培養和發展以農村體育指導員為主體的農村體育骨干隊伍,發揮其對開展農村體育活動的組織、帶動和指導作用,為農村體育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其次,在體育活動的時間安排上,利用傳統節日和農閑季節,開展體育下鄉活動,結合當地特色,開展易于參與的體育活動和競賽活動,做到開展有度、組織到位、指導到位、活動到位,最將體育活動形成常態化和制度化,為提高農村居民身體素質提供保障。
(3)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打造本土體育特色。
現代社會,參與體育活動須具備一定的經濟和物質基礎,經濟收入對人們參與體育活動起著保障作用。有了一定的經濟保障,才能供人們在閑暇時間進行體育鍛煉,放松身心,增強體質,增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從瑞金農村體育實際出發,需大力發展農村體育事業,打造本土體育特色,提高農村居民收入。①創新農村體育投入體制機制,最大限度減輕農民負擔,建立健全體育產業收入分配的激勵機制;②結合全民健身計劃,以服務性體育消費為基礎,逐步增強不同類型體育人口體育消費意愿,促進農村居民積極參與體育消費;③著眼于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使體育產業與市場的開發培育與健身、戶外休閑和紅色體育相結合。當前,國家對體育休閑特色小鎮建設方面的發展支持力度不斷增加,同時也為特色小鎮提供體育設施標準化設計樣式和配置各類賽事的資源。應抓住國家對特色小鎮支持的平臺,深度挖掘瑞金農村特色體育產業,積極開展體育特色小鎮的申報,積極融入瑞金城區經濟發展的快車道中去,利用瑞金現有的紅色體育文化資源“一蘇大、二蘇大、紅井、中央革命根據地歷史博物館、二萬五千里長征出發地”等舊址及“共和國體育的故鄉”、“紅色故都”、“共和國搖籃”、“中央蘇區革命根據地”等具有影響力的榮譽稱號,在“中央蘇區體育研究基地”的研究下,結合現代體育項目,如,足、籃、排球、游泳、器械健身等,通過傳統體育與現代體育的深度結合,積極打造本土蘇區特色體育。
(4)積極落實國家相關政策,開展精準扶持。
根據瑞金農村體育現在存在體育產業規模小,體育設施不足及建設不合理,農村體育服務水平不足等問題對農村居民體育活動產生的影響。首先,市鎮政府應積極落實國家有關農村體育相關政策,重視政策落實的反饋效果和真實性,對體育設施較弱的村鎮給予建檔關注,實施“一對一”精準扶持,擴大體育產業規模,改善不合理的體育設施;其次,優化農村體育投資優惠政策制度,如,采取提供場地、減免稅收、提供擔保等舉措,鼓勵社會各階層為農村體育設施投資,把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納入農村基礎設施中去,形成多元的農村體育融資渠道;最后,通過有效精準扶持,因地制宜合理開發農村體育資源。通過人力資源的開發,增加農村人群消費資源;通過體育設施資源的開發,開展農村體育社會服務;通過體育內容的資源開發,如壬田鎮4A級著名景區羅漢巖,通過其運動休閑、戶外旅游、體育娛樂等功能,帶動周邊欠發展的鄉鎮,融合民間體育、民族體育(如,澤潭鄉畬族居民的舞龍頭和抄杠)、廟會、體育表演等增加體育社會效益;通過體育信息資源的開發,發揮信息共享,提高全民健身氛圍和體育信息化程度。為推動瑞金農村全民健身活動的發展提供堅實基礎。
在健康中國的背景下,農村全民健身活動既是重點也是難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區域,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途徑。針對在健康中國背景下瑞金農村全民健身活動的發展研究來說,瑞金農村的體育活動開展依然存在一定問題,主要對農村居民全民健身的認識,農村體育人口,城鄉二元結構及政府對農村體育的投入力度進行分析。總的來說,農村體育活動開展得如何,主要解決因素還是在政府。通過政府對農村體育活動開展問題的解決,瑞金農村體育活動將得到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