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海偉
(青島黃海學院 山東 青島 266427)
體育文化是一種家庭社會文化現象,大學生既是體育文化的受益者,又是創造者,因此大學校園文化與體育文化有很多交集。從這種內在聯系,探索體育文化的深層次影響及其在大學精神建設中的作用,無疑對未來的文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體育文化與大學精神息息相關,體育文化始終是大學精神的源泉和支撐。
校園體育文化體現在多方面,校園體育活動是校園體育文化的主要形式。校園體育活動主要包括體育教學、課后體育鍛煉、運動隊訓練、體育俱樂部、體育比賽、單項體育比賽等各方面。學生體育比賽不僅是校園體育文化的主要活動形式,而且涵蓋了校園體育文化活動的方方面面,將體育教學、課后體育鍛煉、運動隊訓練和體育俱樂部有機銜接起來,形成了校園體育文化。
大學生校園體育比賽凝聚了校園人的體育習慣、體育環境、體育傳統、體育方法、體育活動質量和體育流量。學生可以在校園活動文化下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尊重他人的人格、團結和友誼,積極、不歧視、不訓斥,營造良好的氛圍,要有抗挫折能力、合作精神和社會交往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從學校,建立各級體育活動協調機構,健全各級各類體育活動體系。使校園體育文化發展走上合法、規范的運行道路,同時要積極組織各類體育隊伍。滿足體育交流和觀看需求。積極鼓勵和支持學生創辦各類體育俱樂部。適應新時代校園體育文化建設需要。
體育比賽是貫穿各項體育活動工作的紐帶。是推動校園體育文化發展的重要途徑,是傳播校園體育文化的有力平臺。因此,在深化體育教學改革中,應重視體育比賽和體育俱樂部活動。它既是校園體育文化的主體之一,又是體育文化的傳播者。體育教師要運用專業知識引導學生學習體育知識、技術和技能,特別是要加強學生社團的定位,注重培養學生的體育愛好。
終身體育意識教育是教人們如何強身健體、延年益壽。做好自己一生熱愛的事業,應成為校園體育文化的主旋律。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不僅是人們終身受益,也是人們對國家、對社會、對事業、對家庭的責任感的體現。
無論是在比賽中超越自我,享受勝利的喜悅,還是通過不斷的鍛煉實現體質的提升,都是突破界限獲得自由的人。在眾多“體育文化”的定義中,“自由”是出現頻率最高的關鍵詞。對自由的向往體現了運動與游戲的緊密聯系。例如,許多國家的傳統體育活動都是運動會的延伸。游戲是自由的象征,雖然有規則,但它們不是基于規則的,可以獨立存在。只有在身心發展的自由需求基礎上,體育才不會被異化。
體育活動和競技游戲是兩種不同的體育模式,但競技游戲客觀上對體育活動有很大的影響,是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依托制度優勢,在多個項目中取得領先地位。盡管資源消耗的巨大成本受到質疑,但通過艱苦奮斗實現卓越目標的艱苦奮斗,客觀上已成為國家和民族的驕傲。而這些運動員是大學生的啟蒙者,榜樣的力量與學院的精神相契合。縱觀過去的夏季奧運會,中國的金牌數和排名不斷攀升,在2008年達到了51金的榜首,這些成績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是顯而易見的。根據權威廣播電視收視率市場研究機構CCTV-的數據,2008年北京奧運會連續十多天掀起收視熱潮。閉幕式收視人數達到6.58億,占當時全國電視總人數的53.7%,觀看超過一小時的觀眾比例達到33、9%。最后的足跡
體育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連接不同體育文化的過程。“與人類文明的發展類似,早期高度分離、支離破碎的體育文化逐漸匯聚成幾個更大的體育文化領域。在20世紀中,現代體育突破歐洲和北美地域真正發展成為世界體育,最充分、最全面、最深刻地展現了它的內在統一性:從體育的形式、體育的組織到對體育價值和功能的理解,從偏遠地區的學校體育課堂到各種大型體育賽事的規模,人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相似性。這種包容的兼容措施符合大學精神的和諧元素。例如,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對高校的民族工作就有重要意義。普通高校舉辦少數民族預科班、民族班,招收非西藏生源定向培養和內地西藏班、新疆高中班學生,是黨和國家加快培養少數民族地區人才的特殊政策,也是高校培養民族地區人才的專項政策。工作責任和義務對于促進民族地區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加強民族團結,維護民族團結具有重要意義。將民族傳統體育活動融入高校體育活動,可以有效促進民族團結。通過體育交流,可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內涵,增進民族感情,消除因地理環境、生活方式、傳統文化造成的障礙。
協調感不僅強調主要運動員的關鍵推進作用,也強調其他運動員在協助進攻中的輔助作用。協作意識也強調團隊內部的密切協作和互助,具有相當強的整體效應。協作意識形成的默契是團隊發揮綜合實力的潤滑劑和強化劑,也是整個團隊不斷創新、共同發展的前提。在運動隊中,每個隊員都有自己的位置、任務和自由發揮的空間。一個球員在競技狀態上的出色表現,可以提振整個球隊的士氣,但整體健康狀況的提升,更要靠大家的配合。在體育文化層面,協同創新精神是更為直觀、直接的實證化身,將為大學精神的最終形成奠定堅實的基礎,為大學文化的發展提供強大的內在動力。
作為赫胥黎《天演論》的譯者,嚴復倡導“自強保種”,鼓勵人民的力量,照亮人民的智慧和人民的美德。救國求強,必須以“民之手足體力”為基礎。作為中國大學精神的傳播者,蔡元培對大學教育抱有遠大抱負。面對當時國之以民救國的國情,蔡元培十分重視人才,形成了培養“全人”的先進理念。其中,她對體育特別關注:“夫完全人格,首在體育,體育最重要之事為運動”,認為其次是智育,更多的是德育,他把體育放在首位。他在《對教育方針之意見》中提到“有健康的身體,就有健康的精神”,這是他為北大 “思想自由、包容”確立的大學精神基礎的最后足跡。
現實中,“應該擁有”并沒有真正轉化為“真實存在”,大學精神也無法從他身上汲取到優良的養分。另一方面,體育文化也脫離了大學精神,沒有以大學精神為指導,充分發揮體育文化在高等教育和民族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普遍現象是大學生身體意識淡漠和認知偏差。有研究者總結了“三多三少”問題:“以局外人的心態欣賞議論的多,親自參與的少;被動的應付一時的考試或達標的多,主動長期堅持鍛煉的少;關心體育分數的多,追求體育的真正價值的少。”以此為參照,大學文化中所彌漫的競爭意識同樣發生了初衷被扭曲的現象。本應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卻充斥著無數考試和競爭,個人的發展程度完全依賴證書、獎狀等物質性標志來呈現,無法顧及個人真正價值的實現。
推動高校體育文化發展應使其充分融入大學精神的展現過程。物質文化層面,應當努力形成標志性的體育建筑、設施,這是大學體育文化的物質財富。哈佛大學的學生因為哈佛運動場而自豪,正是這個凝結了無數美好記憶的運動場改變了橄欖球運動的歷史,這不僅是大學體育文化的里程碑,更形成了優秀的大學精神傳統。
在行為文化層面,應當存有長期堅持、定期舉行、不斷完善和創新的體育賽事項目。無論對于參賽者還是普通觀眾,這都是一種文化洗禮,并作為精神烙印由學生們帶進社會。例如持續近200年的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對抗性劃船賽、清華大學的馬約翰杯學生運動會等等,記錄和傳遞著大學體育文化的歷史、個性、人物,成為經典的文化符號。
在精神文化層面,應當使大學里的各種體育活動蓬勃發展,使其能夠有效承載每所大學獨特的精神氣質。同時,也能通過不斷地突破和創新,賦予大學精神新的內涵,形成新的呈現方式。
體育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是體育,終身教育和體育是教育和體育的主要目標,是大學精神對人的發展的最高要求。終身教育是對現有教育模式的創新和升華,是未來教育體系的戰略方向。它涵蓋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并貫穿了人們的一生。其目標是人與社會的和諧融合,包括人與社會的融合,人類的適應和社會對人類發展的促進。終身體育的基本思想來源于終身教育理論,它是指一個人的終身體育鍛煉和體育教育。終身體育是終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的建立貫穿了人生的各個階段。相關研究表明,體育人口與文化發展水平成正比。對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來說,大學應該是牢固樹立終身發展觀的最重要時期。原因如下:一是高校正處于教育發展的高峰期,聚集了許多愿意接受新思想、新思想的朝氣蓬勃的青年。他們的思維越來越成熟穩定,也很容易理解。樹立正確的終生運動觀念,才能穩步持續。二是中小學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矛盾依然存在,終身發展觀缺乏世代相傳的土壤和環境,只有大學才有這樣的條件。理念和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推動終身理念在高校普遍踐行,要全面建設和完善以終身教育、終身體育等終身發展理念為核心的成熟校園文化,高度重視從大學生終身教育開始的建設。發展意識,培養終身發展能力,傳授終身發展技能。形成可持續的、科學發展的整體文化,營造思想實踐的環境。
校園體育文化是一種具有豐富意義的文化。具有以身體為主,關注身體和心靈,追求完美,易于交流的特點,并且具有類似于空間藝術的可感知且易于交流的特點。它記錄了當今學校的文化類型。人文和文化氛圍對所有學生的成長都有深遠的影響。體育在營造良好的校園人文氛圍,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校園體育文化分會在促進校園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簡而言之,校園體育文化是人們普遍接受和使用的一個概念,也是一個需要認真討論和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因此,在繼承和創新的過程中,校園體育文化必須朝著健康身心的方向發展,不斷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最大限度地發揮校園體育文化在教育體系中的影響。通過各種體育活動積極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