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大海
(天津市體育科學研究所 天津 301617)
網球運動,起源于12世紀-13世紀的法國,主要的賽事包括澳網、法網、溫網以及美網等。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部門對體育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使得青少年網球訓練工作的推廣工作得到持續的推進及深化。針對青少年群體進行網球訓練,可以增強青少年的身體素質,使青少年的各項身體機能被積極調動,從而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發展。而對于循環訓練法來說,則為日常健身運動訓練當中常用的一種方法,以具體的訓練任務為依據,構建若干練習占或者練習點,運動員則根據相應的順序及路線,使每站所規定的練習內容及要求訓練的方法能夠順利循環完成。總體而言,循環訓練法,為一類綜合形式的練習方法,具有生動活潑的特點,可以促進運動員的練習情緒及積極性。由此可見,從提升青少年網球訓練的效果角度考慮,本文圍繞“循環訓練法在青少年網球訓練中的應用”進行分析研究價值意義顯著。
青少年正處于身體各項機能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針對網球運動,則需結合青少年的身心特點,采取有針對性的訓練方法,從而提高青少年運動員參與訓練的適應性及積極性。與此同時,青少年運動員和成年運動員比較,在各項身體素質及技能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倘若網球訓練技巧方法不當,則會抑制青少年的個人成長發展。因此,給予合理、科學、有效的網球訓練方法非常關鍵。
對于循環訓練法,在軍事訓練計劃中適宜使用,可起到增強力量的作用。當然,在其他的一些運動項目當中也適宜使用,比如,跑步、游泳、網球訓練等。結合上述分析,為了提高青少年網球運動員對網球技巧方法的掌握,便可以合理科學地開展循環訓練。
如前所述,對青少年網球訓練的背景及采取循環訓練法的意義均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而從青少網球訓練應用循環訓練法的目標層面分析,主要體現在兩大方面:
(1)對循環訓練法基于青少年網球訓練當中的優勢進行充分挖掘,結合青少年網球訓練的特點,對青少年在網球訓練學習中的興趣提升,進而促進青少年運動員專注力、身體素質、技能水平的提升,使青少年網球訓練當中的一些難點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取代傳統單一體能或技能訓練方法,使青少年網球訓練的效果得到全面提升;
(2)優化設計循環訓練站點,將設計站點的普遍規律找出來,對青少年網球訓練的負荷量進行充分把控,使青少年網球訓練的合理性及科學性得到全面提升。
將40名青少年網球運動員作為研究的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兩組,進行3個月的網球訓練。A組20名在網球訓練過程中采取循環訓練方法,B組20名在網球訓練過程中采取傳統的常規訓練方法。其中,A組,男性12名、女性8名;年齡跨度為15-16歲,平均年齡為(15.5±0.5)歲;身高 155-178cm,平均身高為(165.8±1.2)cm;體質量為 48-64kg,平均體質量為(58.2±1.1)kg。B 組,男性 12名、女性 8名;年齡跨度為 15-16歲,平均年齡為(15.5±0.5)歲;身高 156-178cm,平均身高為(165.9±1.1)cm;體質量為48-65kg,平均體質量為(58.2±1.0)kg。在一般資料方面,兩組青少運動員比較無明顯差異 (P>0.05),代表后續數據有可比的意義。
通過不同的訓練方法,3個月后比較兩組青少年運動員的相關測試指標水平,包括:(1)扇形跑,主要檢測的是青少年運動員的移動能力;(2)體前屈,主要檢測的是青少年運動員的柔韌性;(3)雙搖跳,主要檢測的是青少年運動員的耐力及協調性;(4)網球基礎技術,主要檢測的是青少年運動員的網球基礎技術水平;(5)比賽能力,主要檢測的是青少年的網球實戰能力。每一項0-100分,得分越高,代表青少年運動員的運動能力越好。
(1)循環訓練方法的實施。
對A組青少年運動員實施循環訓練方法,將訓練時間設定為3個月,每個星期進行5次訓練,分成四個階段,循序漸進進行訓練,即遵循“體驗訓練→適應訓練→提高訓練→進階訓練”的原則,具體如下:
(1)體驗訓練。主要分成6個站點:其一為半場加速跑;其二為底線左右移動;其三為前滾后翻;其四為立臥撐;其五為大字跳;其六為原地持重物左右開放式步法揮拍;
(2)適應訓練。在此訓練階段,站點難度需升級,主要包括:其一,靜止體前屈;其二,俯臥撐(男性)、平板支撐(女性);其三,八字移動;其四,原地弓步交叉跳;其五,軟梯交叉步;其六,底線持拍左右移動;
(3)提高訓練。在適應訓練的基礎上,對訓練動作的難度及持續時間進行適當增加,一共設置站點8個,包括:其一,立臥撐;其二,軟體交叉步;其三,標志物小碎步蛇形跑;其四,高抬腿后全場沖刺跑;其五,標志物4地點循環跑;其六,前后持拍八字;其七,底線持拍障礙物左右移動;其八,攔網左右移動;
(4)進階訓練。此環節訓練的設置,其目的是促進青少年運動員網球綜合能力水平的提升,站點設置了10個,包括:其一,立臥撐;其二,俯臥撐(男性)、平板支撐(女性);其三,原地正反手持重物揮拍;其四,網前障礙物左右移動;其五,高抬腿后沖刺跑;其六,前后持拍八字;其七,三點標志物八字,其八,軟梯單項雙腿跳;其九,左右障礙物原地跳;其十,標志物小碎步蛇形跑。
(5)傳統常規訓練方法的實施。
對B組青少年運動員實施傳統常規網球云訓練方法,主要實施體能與技術雙方面的訓練,將訓練時間設置為3個月,每周進行5次訓練;其中,周一、三、五實施常規步伐訓練,包括:其一,場地兩側折返跑;其二,高壓球步伐練習;其三,發球上網步伐練習;其四,底線左右移動步伐練習,每次訓練5組,將每次訓練時間控制在0.5h;周二則進行3000m跑訓練;周三在步伐訓練的基礎上,再進行柔韌訓練;周四則進行力量方面的訓練。
在扇形跑、體前屈、雙搖跳三項身體素質訓練得分方面,A組青少年運動員均明顯高于B組青少年運動員,兩組數據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青少年運動各項身體素質得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青少年運動各項身體素質得分比較(+S,分)
組別 扇形跑 體前屈 雙搖跳A 組(n=20) 85.50±1.00 86.00±0.50 88.00±0.50 B 組(n=20) 70.50±1.50 72.00±1.00 73.00±0.50 t 12.387 11.671 12.672 P<0.05 <0.05 <0.05
A組青少年運動員,基礎技術得分為(89.00±2.00)分、比賽能力得分為(83.00±1.00)分;B組青少年運動員,基礎技術得分為(76.00±1.50)、比賽能力得分為(72.00±0.50)分。結合數據可知,A組青少年運動員的基礎技術得分、比賽能力得分均明顯高于B組青少年運動員,兩組數據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t=12.164、10.132,P<0.05)。
近年來,國內有學者經研究表明:針對青少年網球運動員采取循環訓練法進行訓練,可以使青少年運動員在扇形跑、體前屈、雙搖跳方面的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此次得出了與之高度相似的研究成果。
本次研究,A組青少年運動員在網球訓練過程中,采取循環訓練法;B組青少年運動員則采取常規訓練法,結果顯示:在扇形跑、體前屈、雙搖跳三項身體素質訓練得分方面,A組青少年運動員均明顯高于B組青少年運動員;從中可知,實施循環訓練法,能夠提升青少年運動員在網球訓練過程中的移動能力、柔韌性、耐力以及協調性。與此同時,A組青少年運動員的基礎技術得分、比賽能力得分均明顯高于B組青少年運動員;由此可見,循環訓練方法的實施,能夠提高青少年運動員在網球方面的基礎技術能力及比賽能力水平。
鑒于循環訓練法的諸多優勢,現提出兩方面的建議:
(1)和傳統的常規訓練方法比較,循環訓練方法在青少年運動員網球訓練當中的優勢更為突出。因此,基于具體訓練期間,可根據青少年運動員的特點、能力水平,靈活地應用循環訓練法,從而促進青少年運動員網球能力技巧水平的提升;
(2)在循環訓練方法實施過程中,合理設置站點非常關鍵,在確保站點設計合理、科學、有針對性的基礎上,才能夠保證青少年運動員網球訓練效果的提升。所以,需以青少年運動員的各項生理指標為依據,在合理判斷的基礎上,制定合理科學的運動訓練方法,進一步嚴格實施;
(3)不同的青少年運動員,在網球知識、技巧方面的接受能力存在差異化,需結合青少年運動員在網球方面的能力技巧、接受能力情況,明確差異性,進一步實施差異化教學。與此同時,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策略,合理設置,并逐步增加站點,使青少年運動員在網球技巧訓練過程中的適應能力水平得到持續提升,進而提升整體訓練效果。
總之,循環訓練法在青少年網球訓練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可提升青少年運動員的移動能力、柔韌性、耐力以及協調性,還能夠使青少年運動員的網球基礎技術水平及比賽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循環訓練法指導借鑒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