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柳
(云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醒獅》一開始是根據人們對獅子的觀察,但至今還沒有明確的證據證明舞獅究竟起源于哪一時期,以及在哪一種情況下發展。目前有關舞獅起源最廣泛流傳的說法有三種:民間傳說、宗教色彩和歷史記載。這些年獸中主要有“食青”、“采青”,都是為了盼望清廷早日滅亡。遂溪醒獅的起源也離不開自然界的發展,在長期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下,人們為了祈福,祈求風調雨順。但是,遂溪醒獅文化遺產作為我國第一批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的獨特性早已形成。民俗學中的“俗”,是指習慣成俗,它有堅實的根基和頑強的生命力。遂溪醒獅已經成為當地特色的民間風俗,因此《醒獅》一般在逢年過節,喜慶的紅色慶典上演出,傳統民俗認為舞獅能驅邪避鬼,祈求平安吉祥。
作為我國三大半島之一的雷州半島,長期受到自然災害的威脅,當地居民為了祈求風調雨順,因此采用獅子舞來祈福。三面環海的雷州半島因為歷史淵源、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多種文化的交匯,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雷州文化。位于雷州半島中北部的湛江遂溪縣,東南西三面臨海,歷史上屬于雷州府管轄在內。以雷州方言、雷劇、雷歌、醒獅等諸多文化內容為載體,鑄就了“雷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遂溪醒獅經過不斷的創新和發展,結合雷州文化創造了符合遂溪當地風土人情的醒獅。遂溪醒獅興起于明清兩代,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不僅保留了北獅的精髓,而且加入了雷州文化的特色,形成了獨特的遂溪醒獅文化。
遂溪醒獅的發展受到宗族制度的影響。宗族制度影響下的遂溪醒獅,很少招收外族成員。遂溪醒獅多依附于鄉土武館,鄉土武館深受家譜制度和文化的熏陶。多與宗族組織有或深或淺的關系,拳會成員多為同族,外族成員較少。醒獅團也有類似的例子,如,規模較大的許屋醒獅團,由當地武士團所組成。在濃厚的宗族文化的熏陶下,遂溪地區的醒獅文化日漸成熟,并且烙印在當地的文化中。
在每一個傳統文化背后,必有匠心的堅守和堅守。沒有匠人精神,遂溪就無法傳承“醒獅”文化。但八九十年代的傳統藝人,把自己的看家本領當寶貝看,不可能把它傳授給“外人”。在教授獅藝的舞獅藝人中,在民間對每個動作都有不同的口語稱謂,如,天狗追日(凌空推進)、犀牛望月(轉體180°回身上腿)、蜻蜓點水(鉗腰環旋)、金龍騰云(連環飛躍)、搭背跟斗(翻滾落地)、風火輪(高樁側空翻)、懸崖尋寶(雙足鉗單樁)等。
(1)“醒獅”的制作工藝。
“醒獅”的制作是一項非常繁雜的過程,在制作過程中具有嚴格的選材標準和精湛的手藝。制作的第一步稱為扎作。將竹筏扎成一個獅子頭輪廊。必須選用柔軟度好的黃竹,要求輪廓扎實、通真;第二步為貼紙。用漿糊把紗紙和紗綢貼在獅頭輪廊上,必須選用堅韌的紗紙,才能使得制出的醒獅堅實,晾干后還要貼上亮片鐳射紙才顯得威猛;第三步為手工描繪。用顏料把整個獅子頭、眼、鼻等畫出來,并描畫出各種圖案。獅頭十分強調團的裝飾和用色效果;第四步為配套裝飾。獅頭裝飾的主要是免毛、羊毛、五彩絨球、鏡子、金片布等,分別裝飾在獅子的眉、眼、鼻、口、角等各個部位,使醒師更加勇猛生動。
(2)“醒獅”的表演形式。
在北獅的基礎上,遂溪醒獅在表演形式、神態外形等方面又加入了當地特有的文化特色,逐漸區別于北獅。第一,遂溪醒獅在獅子的外形上做出了改變,獅子頭比北方獅子頭大,這一變化讓人們的視覺有了新的發現,使獅子頭看起來更加威猛雄壯,百獸之王的威猛體現的淋漓盡致。在獅子的神態上,不再注重模仿獅子,而是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在體現百獸之王的霸氣的同時又貼近當地的風土人情;其次,遂溪醒獅在表演形式上有所創新,注重神似感;在其發展過程中,南派武術也逐漸融入其中,其主要動作有:翻、滾、騰、撲、躍等,而其步法的變化更多地體現了獅子的“神性”,如,踏、碎、跳、跳等;再次,遂溪醒獅在表演形式上不斷的進行創新改革,加入了更加驚險刺激的高樁獅表演,高樁表演一般在長達數米、高近3m的高樁上表演,這個時候就需要高樁獅表演者有更堅實的技術基礎,獅子在高樁上驚險刺激的表演,更能滿足觀眾的視覺感受。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在2003年和2005年分別由我國國務院辦公廳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并頒布,2006年9月成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于,2006年10月25日文化部審議通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暫行辦法》。同時,我國旅游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亞洲旅游大國,并正在向世界旅游強國的戰略目標邁進。國務院常務會議在2009年11月25日,審議并通過了《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提出要把旅游業培育成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的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體育作為人類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體育活動與人類的經濟活動有著因果關系。“醒獅”的開發和保護,基于在經濟。曾參與市級以上比賽的湛江遂溪醒獅團多次獲獎,1999年進京參加國慶50周年特展,2003年獲“中國舞獅藝術邀請賽”金獎,2004年參加“北京國際旅游文化節”演出,并代表中國赴法國巴黎參加中法文化年活動。“梅花樁舞獅”是文車高樁醒獅團參加的一個競賽挑戰賽項目,于2005年1月18日獲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頒發的 “大世界梅花樁舞獅跨度最大的”證書。該團獅舞技藝精湛,氣勢磅礴,堪稱“獅藝一絕”。在2008北京奧運會閉幕式上,邀請了湛江遂溪醒獅,加深了人們對遂溪醒獅的了解。遂溪縣舉辦大型、高等級歌舞醒獅演出6次,多次組織醒獅團參加市里、省里甚至國際民間醒獅大賽。2018年CCTV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先后兩次到湛江遂溪拍攝民間醒獅活動,專題片播出。
資金問題是非遺文化傳承與發展所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這一重大問題的解決方法就是非遺文化能夠發展成產業化,才能夠解決好。遂溪所在的位置是位于粵西城市中心,有著巨大的旅游潛力,遂溪醒獅依托優越的地理位置,發揮其魅力,形成品牌化、產業化的發展,所以,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建造遂溪醒獅舞文化品牌。
(1)開發旅游價值。
盡管與越南簽署了《北部灣協定》,湛江擁有良好的區位優勢,但旅游業發展狀況卻很差,遠不及隔海相望的海南和同海岸線的北海等地,即使是在簽署了《北部灣協定》之后,該地區的旅游業并沒有得到好的發展。身為湛江后花園的遂溪,也有這樣的問題存在。對于這些問題,首先,我們要發揮地方特色,合理利用北部灣的優越地理位置,發展文化旅游,形成具有本地區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缎血{》是遂溪地區自然與人文環境的產物,極具地方特色,遂溪醒獅與其他地區的醒獅有一定的區別,結合當地的自然和人文形成獨具特色的醒獅,更能吸引老少三代觀眾的目光。塑造“醒獅舞”文化品牌,一方面可以建展覽館、博物館等;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舉辦旅游文化節等方式,對遂溪醒獅進行宣傳,使更多的游客了解遂溪。
發展非遺項目,離不開教育界、文學界的共同支持。在我國“一帶一路”、“北部灣崛起”等重大工程建設的時代背景下,湛江遂溪醒獅舞的發展,既為遂溪醒獅舞的發展壯大提供了良機,又為遂溪醒獅舞在校園中的發展與傳承提供了無限的可能,因此,遂溪醒獅舞文化基地可從以下方面來構建。
(1)采用高校資源建設遂溪醒獅教學基地。
整合現有的教育資源,如,湛江市高校體育、舞蹈等專業。通過聘請民間藝人、大學教授組建醒獅文化基地,定期開放,為大學生群體、普通民眾開放,向社會普及遂溪醒獅舞文化知識及表演技巧。如果條件允許,遂溪醒獅舞教學基地還可以定期給大學生、民眾開展講座,引導廣大人民群眾了解、認識醒獅活動,領略當地特色醒獅文化。“遂溪醒獅舞教學基地”的建設,其發展模式是一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產業化模式,能夠為醒獅舞產業化發展提供可持續的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
表演內容對吸引觀眾眼球至關重要,對商業演出能否成功至關重要。高樁表演是遂溪醒獅舞表演的一大亮點,但表演的形式和內容較單一,沒有新的表演花樣,觀眾看過一次之后就沒有新鮮感了。據此,我們可以根據當地的特色文化、風俗習慣等因素,對醒獅的表演內容和形式進行創新,添加地方特色,并在表演過程中添加情節,使每次表演都能給觀眾帶來不一樣的感受,達到促進醒獅表演發展的目的。
面對全球化和外來文化的沖擊,人們對我國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有了更多的思考?!靶血{非遺體驗館”的建立,不僅對于推動湛江醒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和推廣、發展繁榮非遺文化旅游產業具有重大意義。以醒獅體驗館的建立為契機,讓參觀者親身參與舞獅、醒獅的制作,親身體會舞獅的樂趣,并親自參與舞獅制作。讓參觀者身臨其境,感受醒獅的魅力。
文化藝術的發展離不開經濟的支撐,而經濟的支撐又可以促進文化藝術的發展,所以文化藝術與經濟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要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健康發展,必須兼顧文化藝術與經濟合理性。在繼承和發展遂溪醒獅舞的同時,需要我們高度重視,積極探索其生態發展模式。探索出一條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的新途徑。在傳承和發展非遺文化的同時,為地方經濟建設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