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志勇
(三峽大學體育學院 湖北 宜昌 443000)
社區是指在一定地域內,按一定的社會制度和社會關系組織起來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地域生活共同體社區。我國城市社區體育的興起,最早是由天津市河東區1989年提出的,當時是指街道社區體協開展的各種活動,后來擴展為對所有小區域體育活動的統稱。1991年7月,國家體委首次在天津召開了“全國部分城市社區體育調研會”,至此,社區體育概念逐漸被人們接受和運用。
城市社區體育興起的社會背景主要是:人們的體育需求日益增長,社區老齡人口增多,其體育需求增長是社區體育興起的催化劑;體育社會化是社區體育興起的促進因素;建立與城市經濟改革相適應的社區管理體系是社區體育發展的外部條件。
目前,我國城市基層社區體育的管理體制尚未形成較為成熟、完善的管理體制。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街道社區體協、住宅區體協、晨晚練活動站(群)、地區(片)體協。其中街道社區體協和晨晚練活動站(群)是目前較為普遍的組織形式。
目前,社區體育的活動形式主要有日常性活動和經常性體育競賽兩種。日常性活動主要在晨晚活動站(群)進行,活動規模受揚地條件限制,大小不一,以小規?;顒訛橹?。體育競賽有的安排在節假日,有的按季節舉行。
社區體育活動形式不同,其活動內容也有較大差異。目前,日常性晨晚練活動的主要內容有:操、拳、功、舞、劍等5大類,具有明顯的非競技化的韻律性、表演性、傳統性和文體一體化特點。體育競賽的內容多種多樣,各社區競賽內容的選擇通常與本社區的體育傳統和場地設施條件有關,其中娛樂性、趣味性活動內容更受人們的歡迎。
社區體育活動的參加人群也依活動形式的不同而異,日常性晨晚練活動主要以附近的居民為主,老年人占較大比例,據天津、北京、山東等地調查,老年約占75%,其中女性居多,據北京等地調查,女性人數約占70%。
體育競賽活動的計劃性較強,制定計劃時大多能兼顧各類人群。在諸如家庭運動會、樓群運動會、老少三代運動會中,參加者中有80歲的老人,也有6、7歲的兒童。一些社區還專門為殘疾人、少兒、婦女組織了比賽。
在社區體育活動的管理者以兼職為主,專職為輔;體育指導者以義務服務為主,有償服務為輔。由于大部分管理者身兼多職,工作內容雜,很難在社區體育活動中投入更多精力,晨晚練活動站(群)的體育指導者主要由離退休人員擔任,僅少部分受過專業培訓。
目前社區體育活動主要在5種場所進行:轄區單位體育場館、公園、空地、江河湖畔和社區公共體育場地設施。隨著人們體育需求的增長,現有的正規場地設施難以滿足實際需要,人們已經將體育活動場所擴展到了公園、空地和江河湖畔,各地的晨晚練活動基本上都在這些場所進行。
目前,基層社區體協的活動經費主要來自3個渠道:一是街道撥款,撥款數量的多少與街道的經濟實力有關,多則幾十萬元,少則幾千元;二是轄區單位集資、贊助。集資多以交會員費、團體報名費等形式進行。贊助以產品或企業名稱命名比賽的方式進行;三是個人繳納會員費或比賽報名費。
(1)對社區體育的內涵和重要性認識不足。
由于社區體育在我國興起較晚,長期以來人們的社區意識又淡漠,因此,人們對社區體育內涵的認識還較模糊,人們一時還難以把握其本質特征,一些人誤認為街道系統內的體育和老年體育就是社區體育。
(2)社區體育組織管理體制不完善。
目前雖然在許多城市已經建立了以街道辦事處為依托的街道社區體協,但現有的街道辦事處工作職責中并沒有明確提出有關體育方面的職責,街道辦事處抓體育工作沒有充足的法規依據,社區體育處于可抓可不抓的地位,因而社區體育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問題也難以解決。目前社區體育組織形式還比較單一,各個項目,各人群的社區體育協會和俱樂部,居(家)委會體育小組和各種晨晚練活動站尚未健全,還未形成網絡化的社區體育組織管理體系。
(3)社區體育場地設施匱乏、經費短缺。
在實地調查和中了解到,社區體育場地設施匱乏、經費短缺是制約社區體育發展的首要因素。天津市、杭州市、寧波市、蘇州市、無錫市、南京市在調查時都反映出社區體育場地設施也嚴重匱乏。造成這種狀況既有社區發展滯后、歷史欠帳太多,又有城建規劃不配套,規劃不落實的原因。居民對文體設施的滿意程度較低,設施嚴重不足,面積狹窄,設施陳舊。
目前,社區體育經費沒有固定的來源渠道,人們的體育消費意識較差,社區體協的團體會員費和比賽的報名費也有限,因此,社區體育經費十分緊缺。
(4)社區體育管理者、指導者隊伍薄弱。
從15個省、市、自治區的抽樣調查結果表明,由于大部分管理者身兼多職,工作內容雜,業務水平有限,很難在社區體育工作上投入很多精力。據天津市調查,全市晨晚練活動站的體育指導者,受過專業培訓的不足30%。
(5)社區體育理論研究滯后。
社區體育是群眾體育的組成部分,只有30年的發展歷史,群眾體育領域的科學研究原本就不被重視,社區體育方面的研究就更落后,專門研究社區體育方面的文章和資料不多,這與社區體育應有地位很不相稱,對于提高人們社區體育的認識水平、社區體育的管理水平和科學化水平都很不利。
隨著人們體育利益取向的改變,社區體育必然要形成網絡化的組織來滿足居民的體育需求,街道辦事處作為城市基層政府的派出機構,是城市基層社區的管理部門,有責任、有能力、也有可能成為社區體育組織網絡的依托。
學生、在職人員、離退休及其他人員的體育利益取向的社區化趨勢,必然導致社區體育參加者的多質化,由于受閑暇時間的限制,日常性社區體育活動的參加者可能仍會以離退休人員為主,周末、節假日的社區體育活動參加者將呈多質化趨勢。
目前街道社區體協和一些區域性體協開展的活動還沒有做到完全業余化,今后隨著企業經營機制的強化、事業單位編制壓縮、工作節奏加快,非業余化的體育活動將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清晨、傍晚、周末、節假日將被充分利用,社區體育活動時間的業余化程度將不斷提高。
社區發展滯后導致社區體育場地設施匱乏,條塊分割導致社區內的體育場地設施利用率低下,人們體育需求的增長、體育利益取向的改變,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和社區的發展,必將推動社區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和轄區現有體育場地設施的充分作用。
人們體育需求的不斷增長,要求多樣化的體育活動內容和活動形式,晨晚練活動中,現有的韻律性、表演性、傳統性的活動內容將繼續受到人們的青睞,隨著社區體育場地設施的改善,其它競技化、非競技化的體育活動內容也將受到人們的歡迎。晨晚練活動和每年幾次比賽、表演將難以滿足全體社區成員的體育需求,樓群、庭院、里弄、家庭等多種形式體育活動和競賽將得到發展。
現階段我國城市社區體育是指在人們共同生活的一定區域內,以轄區的自然環境和體育設施為物質基礎,以滿足社區成員的體育需求、增進社區成員的身心健康、鞏固和發展社區感情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開展的區域性群眾體育。
人們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是社區體育興起的首要條件;體育社會化是社區體育興起的促進因素;社區老齡人口增多,其體育需求增長是社區體育興起的催化劑。
我國城市社區體育起步較晚,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發展很不平衡。具有組織結構基層化;組織管理居民自發組織與行政參與相結合;參加人群中老年為主;活動內容非競技化項目為主;活動規模小型化為主;活動時間日?;?、經?;换顒有问匠客砭毰c體育比賽相結合;活動指導者以義務指導為主;活動場所就地就近就便就簡;活動經費多源化等特點。存在社區體育組織管理體制不完善;社區體育場地設施匱乏、經費短缺;社區體育管理者、指導者隊伍薄弱等主要問題。
隨著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單位社會化”現象的逐步改變,居民的體育利益取向將逐步轉向社區。以街道辦事處為依托的網絡化的社區體育組織逐步形成;社區體育主體多質化;社區體育活動時間更加業余化;社區體育場地設施匱乏、轄區現有體育場地設施利用率低下的現象有所改善;社區體育活動內容、形式更加多樣化將成為今后社區體育的發展趨勢。
加強社區體育宣傳、社區體育法規建設和社區體育研究;完善社區體育管理體制,建立社區體育組織網絡;按規定、有計劃地修建社區體育場地設施,提高現有體育場地設施的使用率;設立街道社區體育專項經費,實行公助自費相結合,多渠道解決社區體育經費;明確街道辦事處的體育職責,設專人管理社區體育;建立穩定的社區體育指導者隊伍,加強業務培訓,提高社區體育活動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