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體育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新時期,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變化,體育已成為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收入水平的提升,物質生活高度滿足后,人們開始追求精神享受,體育消費意愿逐漸增強。國家針對體育產業發展出臺“46號文件”后,國內體育產業呈現出繁榮發展之景。國內學者對于體育產業的研究集中于產業宏觀發展戰略、產業競爭力、區域體育產業供給以及對國家政策的解讀等視角,體育產業鏈各環節中具體的優化路徑并未過多涉及。目前國內各地區體育產業發展規模、產業體系、人才培養、跨領域深度融合等方面差異化嚴重,因此,要優化區域體育產業發展,需要結合地方發展實際,從全產業鏈視角探索優化路徑。
四川省作為西南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的區域,在國家宏觀政策的指引下,制定四川省體育產業發展計劃,全方位助推體育產業發展,成果顯著。但縱觀四川省體育產業發展,仍然存在諸多問題,與東部地區相比整體較為落后。鑒于此,本研究旨在研究四川省體育產業發展現狀,剖析問題根源,添補產業發展短板,進一步優化四川體育產業發展。
在中國知網以 “體育產業”為篇名檢索到核心期刊論文1800余篇,其中對于四川省的研究文獻僅有28篇。通過深入研讀文獻資料,找出關于體育產業優化發展路徑的各類觀點,為確定訪談內容提供理論借鑒,為本研究提供理論支撐。
依研究需要,選取四川省體育相關部門的主要負責人、高校體育產業領域專家、體育相關企業主管人員等作為訪談對象進行訪談,聽取對于四川省體育產業發展的見解,為本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和思路。
從研究內容出發,制定調研計劃,實地調研省內一些體育企業、大型體育場館等市場運營、管理、盈利情況,掌握第一手的相關資料。
四川省作為西南地區經濟發展較快的省份,但全省體育產業總規模相比東部地區部分省份差距仍然較大,政府意識到體育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力爭在未來幾年內擴大體育產業總規模。縱觀四川省體育產業收入情況,體育競賽表演收入、體育用品制造收入占比較少,體育服務收入、體育彩票收入等占比較大,充分說明四川省體育產業布局的不均衡。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是造成體育產業發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四川省內現有的大型體育場館主要有四川省體育館、成都體育中心、綿陽九州體育館、綿陽南河體育中心、德陽市體育館等,此類體育館的建設絕大部分依靠政府的投入,社會資本注入較少,同時建造時間較長,建立之初并未考慮太多市場運營因素,經過多年運營,場館老化、設備陳舊、場館服務單一等問題凸顯,無法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同時體育場館管理方面專業化程度不夠,管理人員大多數為非專業人士,年齡結構趨于老齡化。運營體育場館沒能成為體育產業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
體育人才是提升體育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要素。專業體育經營管理人員、體育經紀人、運動隊教練、學校體育工作者等人才素質和能力的提升,對于四川省體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四川省高校體育人才較比東部沿海地區在數量與質量上整體有一定差距,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四川體育產業發展。據統計,四川省體育產業的從業人員中,從事與體育用品制造、銷售、體育、健身培訓、體育傳媒、信息服務相關的工作人員居多,但體育經紀人、體育代理、體育廣告等體育衍生行業從業人員相對較少。同時四川省在編運動員、各級別賽事職業、業余裁判員、社會體育指導員、業余體校、盈利性體育俱樂部、后備人才培養基地等數量相對較少,四川省作為全國排名前列的人口大省,這些都數據顯示出四川省體育產業人才資源缺乏,產業鏈各環節中競爭優勢不強。
提升各價值環節競爭力是形成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四川省地方政策的支持和人民收入的不斷提升,對于體育產業規模的逐漸擴大意義重大,也會影響四川體育產業的競爭力。四川省目前體育產業體系門類較為齊全,但結構并非十分合理,尚未有競爭力的門類。體育產業與文化、旅游、餐飲、娛樂等領域有一定的融合,但深度和廣度不足,優勢不明顯,特色不突出。例如四川職業體育賽事的舉辦,并未給球迷創造餐飲、娛樂、休閑等平臺,更談不上球迷的消費行為了。2015-2016賽季CBA總決賽上,四川主場出現一票難求的局面,球市異常火爆,四川金強男籃憑借出色的發揮成功的捧起總冠軍獎杯,也成為CBA歷史上第五支獲得總冠軍的球隊,但隨著三外援的解散,部分國內球員的轉會,在2016-2017賽季,冠軍之師的四川男籃在本賽季變成魚腩球隊,都未進入季后賽,整個賽季四川主場的球迷上座率一直不高,兩個賽季球迷上座率的對比可以看出,四川職業體育賽事并未真正吸引球迷而成為球迷心中不可取代的地位,未形成競爭力。
職業體育逐漸發展為體育產業的核心產業,職業體育經濟價值創造能力突出。四川體育產業的發展,必須著力提升職業體育賽事水平,大力發展競賽表演業。積極探索職業體育市場發展問題和趨勢,建立健全職業體育發展改革制度,鼓勵和引導大量社會資本承辦省內高水平賽事和參與職業體育賽事運營,促使體育競賽表演業持續規范化、制度化發展。現階段四川省擁有職業籃球、排球俱樂部,同時近年來承辦過或即將一系列國際、國內大型體育賽事,為本地區人民提供了更多的觀賽平臺,極大的促進地區全民健身事業的發展。今后賽事運營中,準確定位消費群體需求,不斷開發賽事衍生產品,把賽事產品和服務質量努力提高,重視消費群體的體驗感和參與感,逐步將大眾消費群體的注意力轉化成體育消費行為。同時需要注意與我國體育發展的實際,積極汲取和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在舉辦商業賽事等方面,逐步構建體育競賽中介服務機構和完善體育競賽經紀人制度。
全面分析目前體育場館運營模式,識別體育場館價值鏈中的高利潤區,創新體育場館運營模式是扭轉虧損局面的有效途徑。大型體育場館在完成服務社會的前提下,優化場館資源配置,挖掘更多市場、發展多種經營增加收入,形成以副業助體的新局面,不斷提升大型體育場館的使用率和經濟價值轉化率。同時,要進一步發揮體育設施的社會服務功能,發揮市場的主體功能。建設布局合理、規模適當、功能齊全的體育設施應向社會全面開放,提供多樣化的體育服務。職業體育俱樂部的運行需要與大型體育場館合作,來確保賽事的正常進行。四川省職業體育發展較好,有CBA聯賽俱樂部,排球聯賽俱樂部以及足球聯賽俱樂部,發展前景較好,但俱樂部在場館運營方面能力欠缺,運營場館并未作為俱樂部盈利的主要途徑。四川金強籃球俱樂部在國家和地方政策的引導下,將打造賽事文旅中心,未來將呈現一種文、商、旅、體綜合性消費新場景。這種模式可以在具備條件的市、縣進行推廣。
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和培養是加快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結合產業發展實際,完善人才的選拔、培訓、使用制度,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培養專業素質水平高、思想先進的體育產業人才。同時優化區域體育人才資源配置,全面開發四川省內體育資源。
體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產業的融合。體育產業作為市場潛力大,持續時間長的朝陽產業,需對產業鏈進行上下延伸,打造一批品牌產業,進而產生更多價值。伴隨國家的利好政策,“體育+”和“+體育”的融合迅速開展起來,一些產業借助體育的知名度、品牌價值、球迷粘性等來吸引消費者注意力,在此過程中體育也滲透進各產業中。國家層面提出的“互聯網+”行動計劃,推進互聯網向各行業的滲透。體育產業結合自身特點,合理運用互聯網技術,加強線上線下互動,創造更多的消費應用場景。四川省是多民族聚居地,民族體育豐富多彩,地方體育相關部門全方位謀劃民族體育的傳播途徑,選擇合適的互聯網企業,拓寬傳播途徑,同時打造獨特的體育賽事IP,或自創IP內容,滿足球迷在不可抗的外界環境影響下有更多的體育消費資源,豐富產業盈利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