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00)
在我國各個高校中非常有必要建設體育場館,體育場館是高校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主要場所,同時這還是高校體育場館當中的主要功能特征,學校舉行體育活動或開展課外鍛煉,同樣需要在體育場館中進行。當前,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轉型,促使高校教育向市場化的方向發展,逐步和市場經濟構建緊密聯系,這就要求高校體育場館需要對外開放,為能夠增加經濟效益的社會化活動提供場地,另外還可以進行全民健身活動,這樣可以使社會群眾的運動要求得到滿足。
當前,大多數高校場館中的體育設施僅能滿足學校內部體育教學、大型體育與文化演藝活動的要求,在課余時間可以對外開放租售場地,場館的空間管理缺乏科學性,很少有場館冠名權、大型體育賽事策劃和組織等,場館經營收入較少。然而經過科學合理的管理體育場館運營,主動規劃承辦區域高校之間的體育賽事,為社會體育比賽與文化活動提供場地,既可以將體育場館的主要功能進行充分發揮,提升體育場館的使用率,增加更多的經濟效益,同時又可以在青年與高校學生當中灌輸奧林匹克精神,增強學校服務社會與學生社會實踐,樹立積極向上的高校體育文化,從而推動高校穩定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大部分高等院校都是事業單位性質,由此可以說明高校體育場館設備的特征與體育系統、其他系統場館存在較大差異,主要表現為在設計建設方面不僅需要投入眾多的資金,而且還需要不斷投入資金對體育設施進行保養與維護,盡管如此,其還不能為高校科研工作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投資回報率較低,再加上因為缺少專業體育場館的經營經驗與管理運營模式,導致高校體育場館運營效率不良,最大程度上使國有資產出現不必要的浪費。伴隨著高校場館數量與質量的不斷提高,非常有必要針對體育場館進行專業化運營管理。我國有些高校為了規避落后管理方式產生的不良影響,主動摸索場館運營模式的創新手段,當前非常典型的運營模式發展為高校場館管理的核心,委派專業場館運營公司運營與企業化運營,同時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最大化。另外,高校還需要跟隨時代的腳步創新體育場館經營模式,從而推動體育場館健康穩定的長足發展。
根據第六次普查不完全統計可以得知,籃球場、乒乓球場、乒乓球房、全民健身路徑等低質量場地在我國主要體育場地類型中排名前五,不能使廣大群眾健身的要求得到滿足,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而言存在非常大的差距。目前,公共體育場地資源共給呈現出失衡的狀態,高校場館建設過程中主要通過國家投資獲取資金,體現出顯著的公益性特點,在公共體育服務質量提高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就我國高校體育場館運營管理和對外開放的程度而言,場館設備的開放時間、運行質量等都沒有融入科學技術成果為社會群眾的使用提供方便。高校擁有信息技術開發的優點,經過使用智能化手段加快對體育場館的管理,不僅可以準確管理場館時間與空間,為體育教學的開展、對外開放等提供方便;而且還可以使用大數據技術減少體育場館運行成本,預估消費者的要求,從而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
現如今,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使我國高校體育場館的運營管理的三種模式向新的目標發展,但是當前的運營管理模式依然不完善,各種基礎設備的建立與體系建設不健全,經營程度還未實現實質性的成果,在運營管理期間還有諸多問題。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體育場館經營范圍受到約束。當前,我國高校體育場館經營的項目大部分都是將教學訓練與比賽作為主要內容,相比較而言很少在這兩方面使用,未呈現出社會群眾對體育場館的需求與使用率;二是體育場館的使用率較低。高校體育場館的使用率較低,經常出現小場館被隨便占用與挪用的情況,一些較大的場館具有較高的門檻,警戒性非常高,導致資源出現不必要的浪費;三是體育場館管理模式急需創新。其不能使當前社會大眾的使用要求得到滿足,并且管理方面同樣缺少專業性的人員。
高校體育場館與其他團體相比較來說,各種資源從場地、規模、師資、設備等方面擁有很多優點。鑒于這種情況,高校在閑暇時間將體育場館租用給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開展體育賽事。這樣不僅可以實現體育場館的各種資源最大化使用,而且還可以在舉辦體育賽事期間增加體育場館的經濟收益,既能夠減少體育場館的維修與保養費用,同時還可以使體育場館的人力資源與物質資源得到最大化使用。
例如,某個體育大學由于乒乓球專業在社會中擁有較高的知名度,這個高校憑借這方面的優勢,針對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承接各種各樣的乒乓球比賽。在舉辦賽事方面,該高校將“三個優質”作為核心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一致認可。主要表現為:首先,為賽事的開展提供良好的場地服務,這個高校在保養與維護乒乓球場地與設備過程中,通過擴展場地面積,補充球臺的數量,從硬件方面為大型體育賽事的開展提供方便;其次,為賽事提供良好的志愿者服務,學校由乒乓球愛好者大學生組成的志愿者服務隊,通過專業培訓之后,這些志愿者可以自賽事的各個環節提供優質服務。最后,建設良好的裁判員隊伍,學校廣泛使用師資隊伍優勢,挑選擁有裁判資格、裁判經驗的教師與學生構成裁判員隊,主要負責比賽的裁判工作。這些裁判員在提供比賽服務的基礎上,還可以豐富自己的裁判經驗。在承接各級乒乓球比賽期間,這個高校通過優化制度體系,發掘特色,逐步發展為承接乒乓球比賽活動的主要場所。這種運營管理模式為高校增加經濟效益的同時,推動了高校乒乓球教學的高速發展,使該專業更具有個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校的辦學實力。
高校既在硬件方面擁有優勢,同時又在軟件方面同樣具有優勢,通過采取高校和社會共同管理的運營方式,可以使高校和社會團體構建密切聯系,實現硬件最大化使用的同時,還可以將人力資源的優勢進行全面發揮。通過對某個領域專項賽事承接提高重視程度,可以把人力、資金等資源進行集中,這樣可以提高賽事水平,最后促使高校體育場館運營的可持續發展。
高校可以采取網絡、報紙及電視等手段,加強體育場館的宣傳,提高自身的影響力,采用主動出擊的方法承接政府重要賽事。同時還能夠積極和政府有關部門進行對接,通過和其進行交流與溝通,讓其在舉辦主要賽事時首選高校體育場館。高校和政府共同管理高校體育場館,有利于減少政府的支出,特別是防止臨時性比賽新建場館,同時還可以實現高校體育場館的最大化使用。
例如,我國某示范學校和當地政府共同管理體育場館,接連多年承接某省中小學生田徑運動會,通過數年的經營與實踐,針對田徑運動會這項賽事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首先,學校通過在體育場館硬件建設方面加大頭力度,保證可以為這項賽事創設優良的環境,提供優質的比賽條件,真正從配套設施、場地以及場館等方面,符合賽事的要求;其次,這所學校憑借師范院校的優點,為中小學生這個群體提供豐富、專業的優質服務;最后,自主創新,這所學校指導大學生組成服務小隊,在不舉辦賽事的情況下,使用體育場館組織舉行多種多樣的體育文化活動,從而使運動員的業余生活具有趣味性。通過不斷鉆研,這所學校在承接賽事期間,在食宿、服務等方面得到創新,并且受到當地政府與參賽團體的認可。
高校通過和政府共同管理體育場館,不僅可以節省政府資金,減輕政府的經濟負擔,而且在政府提供大力支持的情況下,高校還可以優先獲得承辦權,實現高校體育場館的最大化使用,并且將高校體育場館與人力資源具有的最大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校在社會上的影響力。采取這種運營管理沒搜狐,可以提升使用效率,合理分配資源。高校在承接政府賽事數量方面需要全面貫徹“少而精”的原則。高校體育場館與體育資源的使用需要將廣大師生的要求作為主要內容,不可以因承接賽事讓體育場館長時間保持開放的狀態,更不能因為承攬比賽對教師與學生的正常使用造成影響。
目前,除了以上敘述的兩種模式以外,對外出租與基地培訓同樣是當前高校體育場館社會化運營管理使用頻率較高的方法。對外出租實際上就是把體育場館租用給需要使用的個人或者是機構,雙方根據自身的要求,簽署租用合同,高校根據出租的時間、場地大小等收取相應的費用。基地培訓實際上指的是憑借高校場地優勢與師資優勢,在社會方面成立有相關學習要求的培訓班,高校要求有關教師展開相應培訓,根據國家規定的課時費用標準,收取一定的培訓費用。這兩種方法可以結合高校體育場館資源,將高校體育人力資源的優點進行充分發揮,這樣既可以為社會大眾提供場地與優質的培訓服務,同時又可以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最大化。
例如,我國某個職業技術學院在空閑的時間,把學校的足球場場地、乒乓球訓練館、舞蹈教室等租用給社會上的教育培訓機構,這樣可以實現學校體育場館的最大化使用,為學校增加了一定的經濟效益,防止場地出現閑置。例如,某個工程大學采取場地出租與基地培訓相結合的模式,加強對高校體育場館進行運營管理,實現了良好的管理效果。這個高校的做法主要把場地租用給社會上的教育機構,然后按照教育機構的要求,舉薦高校優秀的大學生擔任教師一職。這個舉動可以避免體育資源與人力資源閑置,同時還可以將高校學生的專業性進行充分發揮,為高校學生勤工儉學提供良好平臺與機會,推動了學生的成長進步,同時還有效處理了教育機構師資困難的難題。
通常情況下,高校體育場地在假期和周末不會大量使用,這時高校就可以選擇將這兩個閑置階段對外出租高校體育館,這樣可以提高體育場館的使用率,同時增加相應的經濟收益。在基地培訓與對外出租期間,各個高校有關部門需要構建完善的管理機制,加強對設備與場地的保護,制定健全的安全管理方案,保證各項活動可以有秩序的進行。
隨著健康中國戰略全面實施下,非常有必要實現高校體育場館資源的共享。高校需要按照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使用多種有利因素,調整各方之間的關系,科學合理的開發和使用高校體育場館設備資源與人力資源,實現高校經濟效益最大化的同時,可以使社會對體育場館的要求得到滿足,從而推動全民體育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