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學體育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4)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作為我國研究生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自1990年開始設置和試辦專業學位教育以來,經過30年建設與發展,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顯著成績,專業學位類別不斷豐富,培養規模不斷擴大,2020年招生規模已超過研究生招生總量的一半,培養質量逐漸穩步提升,為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大批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
2016年4月由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委托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組織實施了首次專業學位水平評估 (試點),首次評估選取了部分設置時間較早、當時社會關注度較高的法律、教育、臨床醫學(不含中醫)、口腔醫學、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會計、藝術(音樂)等8個專業學位類別進行試點評估,并于2018年最終公布結果,評估結果通過精準計算,按“專業學位整體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分檔”呈現,將每個專業學位類別前75%的參評單位分為9檔公布:前 2%(或前 2名)為 A+;2%%-7%為 A(不含2%,下同);7%%-15%為 A-;15%%-25%為 B+;25%-35%為 B;35%%-45%為B-;45%%-55%為 C+;55%%-65%為 C;65%%-75%為 C-。這次評估主要是試點,并沒有覆蓋體育碩士專業學位,其目的也是以評估促建設,淘汰布局不合理,建設成效不理想的專業學位點。當時全國符合條件的293個單位的650個專業學位授權點全部參評,那次評估在體系設計、專家評價、聲譽調查和結果公布等方面進行了探索,為即將到來的第二次專業學位水平評估打下了基礎。
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于2020年11月發布 《關于印發〈全國專業學位水平評估實施方案〉的通知》(國教督辦函〔2020〕61號),全面啟動第二輪專業學位水平評估工作,繼續委托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組織實施,將重點對在2015年12月31日前獲得相關專業學位授權的金融、應用統計、稅務、體育、農業、旅游管理、藝術等30個專業類別開展數據采集評估,此次學位點評估專業涉及面更廣,數據比對也將更加復雜。
自2005年成立并開始招生的體育碩士專業學位共有4個培養領域,分別為:體育教學、運動訓練、競賽組織管理和社會體育指導,它是目前我國38種專業學位中的一種,分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兩種培養方式,目前共有一百多所高等學校招生。依據目前教育部出臺的《全國專業學位水平評估方案》的指導要求,強調立德樹人,聚焦培養質量及特色,培養滿足體育行業需求的新時代德才兼備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體育人才。通過這次專業學位點的評估可以使各授權點高校深入了解體育碩士專業學位評估指標體系,為后續專業學位點建設明確辦學方向,并以此為契機明確自身的排名。
以培養質量為重點,構建“教學質量”、“學習質量”、“職業發展質量”三維度評價指標體系。指標體系共包括3個一級指標、9個二級指標、15-16個三級指標,重點考察以下內容:
(1)教學質量。
①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及成效。包含體育碩士人才培養中“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總體情況,體育碩士基層黨組織建設、意識形態陣地管理、思政隊伍建設、課程思政改革、實踐育人等方面的特色做法及成效以及強調體育職業道德與職業倫理教育評價,考察學生職業精神與社會責任感培養成效;
②課程與實踐教學質量。考察體育碩士課程體系是否圍繞體育行業發展需求來設計,強調應用能力、職業能力及實踐創新能力培養。重點考察課程體系建設、校外資源參與教學、案例教學應用等方面的情況,強調師資隊伍質量評價,校內外師資配備數量及結構情況、導師師德師風機制與成效、代表性導師的實踐教學能力以及指導學生投入度和效果等;
③學生滿意度。通過問卷調查,考察學生對思政教育、課程與實踐教學、導師指導的整體滿意度;
④培養方案與特色。強調特色定位與發展優勢,重點考察各培養單位目標定位與社會需求的銜接情況、高水平研究成果與校外資源等培養資源對培養目標的支撐情況、培養方案與行業企業的協同情況。
(2)學習質量。
①在學成果。考察體育碩士研究生在學期間取得的職業資格證書情況,能體現他們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重點考察學生在學期間發表論文、參創新創業項目及課題等情況以及參加世界錦標賽、亞運會、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全運會、全國聯賽、全國錦標賽、全國大學生運動會、全國大學生單項體育競賽等各類項目體育賽事獲獎情況;
②學生獲得感。通過問卷調查,考察學生在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綜合素質提升和知識體系構建等方面的獲得感和成長情況,特別考察畢業生的職業能力提升情況。
(3)職業發展質量。
①畢業生質量。體育碩士畢業生就業數量統計(如:協議就業率、自主創業就業率、升學率等),體育碩士畢業生就業行業類型統計(如:強調畢業生職業發展質量,關注總體就業質量,考察畢業生就業創業率、就業結構、整體職業吻合情況、職業能力發展和崗位提升等情況)。注重代表性畢業生情況評價,考察其職業發展情況、主要成就、社會貢獻與影響力;
②用人單位滿意度。通過用人單位問卷調查,重點考察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職業能力、職業道德與職業倫理等方面的滿意度,強調體育人才培養與社會市場需求的銜接性和適應度;
③服務貢獻與社會聲譽。強調服務貢獻評價,重點考察培養單位在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區域經濟發展、行業創新發展等方面的主要貢獻和典型案例,多角度呈現人才培養等方面的辦學特色與亮點。強調社會聲譽評價,考察培養單位人才培養的社會認知度和美譽度。
依據此次教育部下發的評估方案,評估實施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參評資格確定。此次評估要求是2015年12月31日前獲得相關專業學位授權點單位參評,因此符合上述時間點且擁有體育碩士授予權的高校都必須上傳相關評估數據;
第二階段:數據信息采集、核查及問卷調查。信息采集包括通過參評單位獲取參評信息,通過“學生質量調查平臺”獲取調查信息等;信息核查是通過完整性檢查、邏輯檢查、規范性檢查、附件材料審查、公共信息比對、重復數據篩查、信息抽查、公示異議等“八大核查措施”,從制度、過程等環節層層把關,以立體式全方位的交叉核查機制,切實保障數據真實可靠。同時在確保國家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對部分信息在參評單位范圍內進行網上信息公示,并對核查結果和公示異議進行反饋核實及修正。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獲取教學效果和學生質量等信息,通過大樣本的問卷調查,對案例與實踐教學效果,學生創新能力、職業勝任能力與職業道德等觀測點進行調查評價;
第三階段:確定權重及專家評議。在聽取體育碩士教育指導委員會專家意見的基礎上,確定各指標權重系數參考值。專家評議包括論文評議、專家通訊評議、聲譽調查三部分。將論文質量的二次評價納入評估體系,通過學位中心“論文送審平臺”,對體育碩士專業學位論文邀請專家匿名評價。其次邀請思政專家、體育同行專家對“思政教育成效、人才培養方案特色、質量保障體系、導師隊伍質量、在校生質量、畢業生質量、生源結構、校外資源參與教學、實踐教學”等8項不宜采用客觀數據評價的指標進行通訊評議。最后邀請行業專家、教育管理專家及教指委專家,對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的學術聲譽、學術道德、社會服務等整體聲譽進行評價;
第四階段:評估結果產生及公布。體育碩士專業學位水平評估采用“客觀評價與主觀評價相結合”的指標體系。一是客觀指標,按照“線性規劃法”計算得到指標項的得分。二是主觀指標,由同行專家與行業專家、在校學生、用人單位對不同指標分別進行評價,得到各主觀指標項得分。然后再根據指標權重對各指標項得分進行加權計算,最終得到各級指標和總體得分。最后按照“精準計算、分檔呈現”的原則公布。
近期教育部發布的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此次啟動專業學位評估是為了“以評促建”,到2025年能實現大力提升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培養質量,因此圍繞此次評估可以帶來以下啟示:
健全“行業產業”導師選聘制度,完善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雙導師制,積極選聘體育行業一線中具有豐富職業經驗的優秀職業運動員、教練員、體育職業經理人、體育經紀人等體育人才成為校內兼職的“行業產業導師”,校內導師應每年應有一定時間帶隊到行業產業開展調研實踐,校內外導師一起雙管齊下。
在堅持 “以德育人”重視體育碩士人才職業倫理教育的基礎上,鼓勵體育產業鏈中的各級單位和體育碩士高校合作探索建立產教融合育人聯盟,推進體育碩士培養單位與體育行業產業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共同開設實踐課程、編寫體育類精品教材,建立體育碩士實踐教學案例庫,探討制定符合體育人才標準的各項專業技術能力標準,從而提升實踐創新能力和未來職業發展能力。
論文質量和畢業生的就業質量是衡量體育碩士培養質量的兩個重要指標。因此需要進一步完善體育專業學位論文匿名評審和抽檢辦法,突出專業學位論文應用導向,嘗試建立體育碩士專業學位論文多元化評價制度。依托用人單位調查、畢業生追蹤調查等,對高校培養的體育人才培養質量進行真實跟蹤反映。對需求萎縮、培養質量低下的體育碩士專業學位,實行強制退出。通過學位點的評估有效合理分配教育資源,并最終落實了準入與退出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