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霞 白廣昌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體育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55)
人文精神作為一種精神文化,其內涵穩定,外延寬廣,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國家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古往今來,眾多的學者從各自的立場出發,對它的內涵進行了不同的闡釋,但綜合起來,卻具有基本的認同點。即:人文精神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精神,追求人與自身、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科學的和諧,重視人的自由、平等、幸福、尊嚴、權力、生命價值和意義,體現追求真善美的統一,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的統一,個人理想與社會責任的統一,彰顯人的自然屬性、精神屬性和社會屬性的整體完善,是一種理性認識、情感體驗和實踐規范。
人文精神的培養是大學發展、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是大學教育的核心和靈魂所在?,F代大學,發揮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重要職能,但任何一種職能都離不開人文精神的引領。所以,大學教育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大學能否給予大學生正確的人文精神教育。而作為高校人才培養基本途徑之一的體育教學,更是不容忽視。高校體育教學中的人文精神主要體現在突出學生為體育學習的主體,培養大學生體育能力,注重大學生體育方面個性化發展。
大學生人文精神的普遍缺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社會公德方面,行為舉止不文明,公德意識淡漠;心理素質方面,心理承受能力差,容易走極端;合作精神方面,缺乏團隊合作意識,喜歡突出自我,較少考慮集體利益;學習方面,大學校園彌漫厭學情緒;自立性方面,大部分獨生子女大學生在父母的過分呵護下,獨立性和自立能力都比較缺乏。
大學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治學理念的功利化導致人文精神的缺失。為適應市場需求、追求辦學利益最大化,治學理念的功利化傾向不斷加劇,忽略了對“人”的全面培養;高等教育辦學規模和招生數量的逐年擴大導致人文精神的缺失。辦學規模和招生數量的擴大導致辦學質量的下降,引起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面對殘酷的就業壓力,許多大學生更多的是注重對專業、生存技能的學習和提高,而忽略了對人文知識的學習和提高;科學主義的過分倚重導致人文精神的缺失。大學教育過分倚重自然科學,而對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完整人格的塑造越來越處于邊緣化,人文精神缺失也就成為一種必然現象;高校教師人文素質的欠缺導致大學生人文精神的缺失。教師的人文素養和人文精神在教學過程中表現為教學態度、敬業精神和奉獻精神等方面,這一切都會對大學生的價值觀、道德觀和人生觀的形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1)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決定了體育教學中人文精神培養的必要性。
人類社會的發展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然呼喚人文精神的回歸。高校體育教學在振興民族精神、增強團隊意識、促進身心發展等方面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本身所蘊含著的豐富的人文精神更是不容忽視。所以,只有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加強人文精神的融入,才更有助于將學生培養成為新時期社會發展所真正需要的人才。
(2)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決定了體育教學中人文精神培養的必要性。
教育的基本目標是促進人在德、智、體等方面的全面、和諧發展,這也正是素質教育的根本意蘊。此外,2009年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強調“課程要促進每個學生的身心發展,培養良好品德,強調基礎教育要滿足每個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都要求人文精神貫穿其中,如此看來,高校體育教學中人文精神的融入無疑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3)大學生成長的內在需要決定了體育教學中人文精神培養的必要性。
處在青年期的大學生,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漸趨于完善、成熟,在與自身、他人、社會和自然相互作用的成長過程中,大學生的生理、心理、情感等也日顯成熟和理性。單純的體育鍛煉和傳統的體育教學方式已不能滿足他們內在的自我教育理念,也無法使其個性得以充分的張揚與釋放。他們所需要的是在輕松愉快的體育教學氛圍里,獲得生理與心理上的全面提升。這都表明在高校體育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是學生自我發展的根本需要。
(1)高校體育教學對人文精神的養成具有促進作用。
高校體育教學有助于學生人文精神的養成,這種促進作用集中體現在:首先,有助于學生的人際交往。體育活動能夠有效地增加人與人接觸和交流的機會,進而促進彼此之間的情感溝通與人際交往;其次,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通過體育鍛煉,不但可以增強學生體質、改善個人的生理健康程度,同時也有利于自我心理素質的完善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再次,有助于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合作意識。體育教學(特別是集體性質的體育運動)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集體責任感和奉獻精神;最后,有助于喚醒學生的競爭意識,這種競爭既體現于對自己的挑戰,也表現在與他人的對決。競爭意識的形成對日后個人的自我超越與發展,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的提升均大有裨益。
(2)高校體育教學對人文精神的培養具有自身獨特的優勢。
高校體育教學以身體實踐活動為主要方式,其強身健體、審美育德、寓教于樂等功能是其他任何學科課程都無法比擬的;高校體育教學有其特殊的時空屬性,更接近于人類學習的原生狀態;高校體育教學能夠自然地運用示范等直觀教學方式,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探討也更為便利,切實體現出教育對人的主體性關注。
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培養大學人文精神的宗旨所在。學生是大學的主體,所以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內容的選取以及教學方法的采用等方面,均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主體要求及真正需要,做到因人施教;高校體育教學是學校體育系統訓練的最后一站,是對前期體育教育的深化,更是形成“終身體育”意識、形成體育鍛煉技能以及養成體育鍛煉習慣的關鍵時期。所以,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必須向學生傳遞“終身體育”這一理念。
在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最直接的。甚至可以說,“在體育教學中搞好人文精神教育,關鍵在于教師”。教師的知識基礎、專業水平、道德修養等等,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高校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所以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要以提升體育教師的人文素養、建設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為前提,這也是高校體育教學中人文精神培養的關鍵。
課程的評價對課程的實施起著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控作用。如果評價系統脫離人文精神,它就會阻礙人的發展。因此教師應當完善“以人為本”的評價體系:首先,高校體育教學評價體系要具有全面性。這種全面性主要體現在:(1)終結性評價與發展性評價相結合,對學生的評價不僅注重學生的學業成績評價,更應強調評價的改進完善作用,既評價是為了學生今后更好的發展;(2)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相結合,從而賦予學生人性化和彈性化的發展空間,等等;其次,高校體育教學評價體系要具有人文性。作為相互獨立的個體,不同學生在身體素質、運動天賦、努力程度等方面均存在著差異。在體育教學評價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學生間的這種不同。
大學校園文化以其濃郁的學術氣氛、嚴謹求實的學風影響著學生,是一種無形的課程資源。在體育教學訓練場館里,懸掛體育名人的畫報,以榜樣的力量激勵學生上進;擺放團體或個人獎杯,不但增加了學生的集體責任感,更潛在地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這些都間接地培養了學生的人文精神。從主觀層面來看,通過良好師生關系的構建,營造出一個相互尊重信任的、自由平等的體育教學氛圍,以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
新時期的人文體育教學必須要優化教學方法,綜合運用啟發式教學、情景式教學、探索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式,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且,高校體育教學應充分利用現代先進科技所提供的便利條件,使教學過程更加具體、生動、形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人文精神的培養提供新途徑。
在現行高校體育教學中,確立“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在體育教學的方方面面體現人文精神,這是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大勢所趨。高校體育教學中融入人文精神的教育將有力地促進體育課程的改革。高校體育將本著以人為本的精神,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評價等各個方面進行更科學、更具有實踐意義的改革,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和需要,使高校體育教學朝著培養學生參與運動、養成習慣、掌握技能、學會保健、提高素質、增進健康等這些新的目標發展,以在具體教學實踐中真正滲透進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