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大學體育學院 江蘇 揚州 225127)
有研究表明固定練習和變換練習在技能的保持與遷移以及運動程序的豐富和完善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影響運動技能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練習變異性,對只進行一個動作的技能練習,比如,排球的發球,籃球的投籃,應如何去組織練習,這涉及到固定練習和變換練習。在運動技能學習領域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如何設計練習方法來提高練習者操作該技能的能力,對于這個問題,目前許多學者已經對運動技能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基礎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練習反饋的時間、頻率、內容,練習時間的分配、以及練習變異性等,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練習的變異性這個話題。關于練習時變異性存在著兩個重要的理論,分別是練習特異性假說和練習變異性假說。本論文主要針對固定練習與變換練習在運動技能中的應用,總結近年來變換練習所支持的練習變異性以及固定練習所支持的練習特異性的相關研究。
Schmidt在圖示理論的基礎上提出在運動技能學習過程中存在練習變異性假說,并指出一個運動技能通過變異性的練習方式能有效的提高該技能動作的操作水平,且要顯著優于只進行固定練習方式的技能動作的操作水平。與此同時,在練習變異性假說理論體系下,固定練習和變換練習對于運動技能的保持和遷移階段將產生不同的效果,變換練習要顯著優于固定練習。學習者通過變換練習法能夠在最大程度上體驗到同一個動作的不同的維度如:速度、遠度、角度、初速度、力量等多種不同參數,學習者在練習多種動作形式的過程中,掌握了各種不同練習程度與動作之間存在的關系,并最終將其中存在的聯系,細化到以后的練習之中,隨著以后練習次數的不斷增加、會使得各種練習程度與動作之間的關系更加明確,從而形成某種特別的規則。
Franh Henry指出運動技能是高度特異性的,并且練習條件應盡可能的復制后續的測試內容,由此我們可知進行運動技能練習時其外部環境應盡可能的與未來所需要的外部環境保持一致。一個強有力的觀點支持當練習環境和測試環境精確匹配時,進行學習才是最有效的。
練習特異性理論認為,在運動技能練習過程中,是否需要變換練習的環境與程度取決于技能本身對變異性的需求程度。在實際操作情景中它們的動作結構基本是固定不變的,練習特異性假說主張在此類技能的練習計劃中應該選擇固定練習的方式進行練習。相反,練習變異性理論則認為不僅本身需要變換練習環境與程度的技能應采取變換練習,本身不需要變換練習環境與程度的技能也應采取變換練習。
Schmidt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提出了一種運動學習的基本理論,該理論被稱為圖式理論。圖式理論提出了兩種構造的存在,即通用運動程序和圖式。運動程序由不變特征和參數組成,用于控制肌肉活動的順序和時間。該理論的基本概念是學習是所提供的可變實踐量的函數。更具體地講,通過實踐各種各樣的程序參數,該模式得到了加強,執行者可以在給定約束的情況下更好地指定將實現運動目標的參數。動作程序一般是指具有特定特點與練習方式動作的記憶表征,而不是某一具體動作,因此能較好解釋人類在各種復雜運動的適應性。
國外學者對于練習變異性假說的研究早些時間都是在實驗室環境下進行。Stelmach是第一個讓受試者在200ms時間內,移動右手穿越障礙來研究變換練習。將所有被試分為四組,恒定練習組所穿越的障礙物的距離為60cm、65cm、35cm、15cm,而變換練習組則隨機對各種距離進行練習,四組都完成相同的練習次數,所有練習結束后,對各組進行距離為50cm的遷移測試,兩天之后進行延遲遷移測試,在即刻遷移測試中固定練習組優于變換練習組,而在延遲遷移測試中,變換練習組卻優于固定練習組。
然而并非所有研究者的實驗結果都支持練習變異性假說,在以下方面的研究表明其實驗結果不支持練習變異性假說。
Kanode等人使用唐氏綜合癥被試者測試了Schmidt的練習變異性理論,即變換練習對學習新的運動任務的能力的影響。實驗任務為向箭靶投擲豆袋練習,23名受試者的年齡范圍從3-22歲、智商范圍從32-62。將受試者隨機分配至變換練習和對照組。變換練習組從四個不同的練習位置進行了100次試驗。對照組進行了無關的踢腿活動。所有受試者都參加了相同的前測,后測和保持測試,以評估這些投擲任務的準確性。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在投擲任務的前測與后測中,各組之間無顯著差異。Scheffe表明該研究不支持Schmidt的練習變異性假說。
Naseh等人選取飛鏢投擲練習來研究固定練習與變換練習對學習效果的影響,受試者為45名無專項運動經歷的男性中學生,他們被分為固定練習組、變化練習組。經過相同時間及練習次數后進行測試,各組的測試成績無顯著性。與練習變異性假說所支持的變換練習優于固定練習的觀點不相吻合。
在真實的體育教學環境下,Moxley以6-8歲的小學生為研究對象,小學生被隨機分為固定練習組和變換練習組,兩個組分別分配了20名男性和20名女性。小學生的任務是坐在目標右側的地板上用右手扔shuttle球擊中目標。目標為一個標在地板上的地毯。通過測試,變換練習組和固定練習組顯示出準確性不斷提高。然而,保持測試結果顯示,變換練習組效果要好一點。這些結果表明,與從固定位置進行練習相比,將對象轉移到新位置時,從不同位置進行練習有助于提高績效。也就是說,練習次數可變的組在測試條件下得分更高。
正如能夠證實練習變異性假說的實驗不僅存在于實驗室環境下,也存在于實際運動技能學習過程中一樣。不支持練習變異性假說的相關實驗結果也不僅存在于實驗室環境下,也存在于實際運動技能學習過程中。
有研究者研究固定練習和變換練習對籃球單手肩上投籃的影響。受試者被分為隨機練習組、固定練習組、序列練習組和變化練習組。固定練習組在罰球線進行練習,其他三組在罰球線以及罰球線前后進行練習。研究結果表明,在學習階段,變換練習組的表現最差,固定練習組最好,在保持和遷移測試中,各組沒有表現出明顯差異。該結果對練習變異性假說提出質疑,即并不是在所有運動技能學習過程中,變換練習都優于固定練習。
JOSE等人在一項關于練習變異性假說對于網球發球技能學習效果影響的研究中,選取30位年輕的網球運動員自愿參加實驗。這些球員有2-3年的網球經驗。分為固定練習組15人與變換練習組15人。固定練習組在所有發球練習中重復執行相同的技術運動,而不會改變運動模式。變換練習組在4種不同的條件下執行發球練習。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改變球員在球場上的位置,改變球的拋擲,改變運動空間方向和運動時間。對數據進行分析后表明,發球準確性受訓練類型的影響。在發球準確性方面,最初測試與最終測試中變換練習組的發球準確性高于固定練習組減少了徑向誤差,而在保持測試中變換練習組與固定練習組無顯著性差異。在發球速度方面,兩組的發球速度均顯著提高(F3.25=15.890;P=0.001)固定練習組與變換練習組無差異。
相對于國外學者對于練習變異性假說的深入研究,國內學者對于練習變異性假說的研究并不是很豐富。
金勝真等人采用教學實驗法,探究固定練習與變換練習對水平不同的網球學習者進行相關研究,其中實驗變量為開放性運動技能與閉鎖性運動技能以及兩個不同水平的網球技術等級。隨機將被試分為固定練習組與變換練習組,測試指標為動作技評與擊球準確性。
實驗結果表明3.0技術等級受試者在擊球準確性成績與擊球技評成績存在差異,變換練習組擊球技評成績好于固定練習組,而在擊球準確性方面變換練習組擊球準確性成績與固定練習組無差異。
顧楠(2017)在一項研究練習特異性對乒乓球運動員擊球落點控制力的實驗中將學員隨機分成變換練習組和固定練習組,設立乒乓臺內、臺角、臺外3個擊球落點目標,通過對實驗前后測以及遷移測試成績分析可知,變換練習組在遷移測試中的擊球準確性與擊球速度有顯著性的提升,而固定練習組變化不大。結果表明變換練習更有利于技能的學習,有利于實現對新技能的遷移。
綜上所述,許多學者對于固定練習與變換練習何者更有利于運動技能學習的觀點存在爭議,國內外許多學者分別在實驗室環境以及實際運動技能學習過程中驗證練習變異性假說的合理性,其中有的實驗結果支持練習變異性假說,也有實驗結果不支持練習變異性假說。作者認為在運動技能學習初期采用固定練習,幫助練習者建立動作定型,待運動技能學習進入分化階段再采用變換練習的方式讓練習者體驗不同的參數如高度、遠度、速度等,這樣更有利于運動技能的學習。此外今后應較多的將固定練習與變換練習應用于疾病患者的運動康復訓練中,并進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