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文慧,張 鑫,戴湘毅*
(1.首都師范大學資源環境與旅游學院,北京 100048)
文物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等價值的遺物和遺跡,有可移動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之分,是重要的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1]??梢苿游奈锟梢酝ㄟ^博物館館際間的展覽互動發揮其影響力,但大多數可移動文物集中在博物館范圍內,不能宏觀上代表某一區域內的文化旅游資源現狀。不可移動文物由于其不可移動性,雖無法“走出去”,但卻能在原址上塑造文化真實感,突顯區域文化特色,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2]。現有研究大部分是針對不可移動文物的法律適用[3]、保護利用[4]、遙感等新技術應用的研究[5],或者是以文物保護單位[6]、文化遺產[7]、文化旅游資源[8]為主題探討文物的開發與利用問題,重點探討不可移動文物的空間分布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尚屬空白階段。通過探究不可移動文物資源的空間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有助于全面認識區域內的文化資源現狀。
房山區作為“首都西南門戶”,是“京保石發展軸”上的重要節點。在新修訂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中,賦予了房山區“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的功能定位。房山區作為“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的西南起點,歷史文物眾多,文明積淀厚重,在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建設中意義重大。然而當前尚未有專門針對房山區文化旅游資源的研究,科學地分析房山區不可移動文物名錄空間分布特征,有助于促進房山區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打造房山文化金名片,同時也是落實相關規劃發展要求、促進首都的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重要舉措。
在北京市房山區文化委員會門戶網站確定了房山區不可移動文物資源信息。經統計,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房山區共登錄不可移動文物328 處,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6 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5 項,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5 項,其余尚未核定為保護單位的有262 項。按行政區看,各鄉鎮均分布有不可移動文物。其中青龍湖鎮、良鄉鎮、大石窩鎮數量最多,均為29 處;其次是韓村河鎮,有26 處;長陽鎮數量最少,只有3 處。房山區共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6 處,而僅周口店鎮就有3 處,大石窩鎮、河北鎮、良鄉鎮各1 處。種類共覆蓋不可移動文物總類目的5 大類,其中以古建筑最多(132 處),其次是石窟寺及石刻(97 處),其余古遺址、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古墓葬數量分布差別不大(39 處、32 處、28 處)。包括碑刻、聚落址、壇廟祠堂、烈士墓及紀念設施、摩崖石刻、寺觀塔幢等35 個類別。
利用谷歌地理信息系統,配合百度地圖拾取坐標系統,將確定的每一處不可移動文物資源通過ArcGIS10.4 投影變換,并與房山區行政區劃圖進行疊加分析,對其地理位置、空間格局等特征進行可視化表達,從而獲得房山區不可移動文物空間分布圖(見圖1)。利用最鄰近指數、地理集中指數、基尼系數、核密度分析等方法[9],分別從空間分布類型、空間分布均衡性以及空間分布密度3 個方面研究房山區不可移動文物資源的空間布局特征。

圖1 房山區不可移動文物分布圖
利用 ArcGIS10.4 空間統計模塊中最鄰近距離法工具,經計算得出最鄰近點指數NNI=0.522 795<1,表明房山區文化旅游資源呈集聚分布的特征,且集聚程度較高。
本文用地理集中指數來計算房山區文化旅游資源分布的集中程度。通過計算,得到房山區不可移動文物的地理集中指數G=24.07。假設328 處不可移動文物平均分布在各鄉(鎮),即每個鄉(鎮)的不可移動文物數量328/22 ≈14.91,而此時地理集中指數G=24.07,24.07>14.91,表明從鎮域尺度來看,不可移動文物分布較為集中。
同時以不可移動文物在房山區各行政區的分布數量進行基尼系數分析,從而判斷房山區在各鄉鎮的分布均勻度。經計算可得Gini=0.96,C=0.04。表明房山區22 個鄉鎮文化資源呈高度集中分布態勢,且分布的均勻度極低,空間上表現出不均衡性。
在ArcGIS10.4 空間分析模塊中,選擇核密度分析工具,生成房山區不可移動文物分布密度圖(見圖2)。

圖2 房山區不可移動文物分布密度圖
2.3.1 總體分布特征
圖4 中顯示,沿河北鎮、南窖鄉、石樓鎮、韓村河鎮和張坊鎮連線形成“S”型分界線,該分界線以西不可移動文物分布密度較低,該分界線以東分布密度較高,呈多核心分布格局。其中圍繞長陽鎮、良鄉鎮形成了1 個極核區,在大石窩鎮、韓村河鎮、南窖鄉形成了3 個高密度區。中部其余區域核密度也相對較高??傮w而言,該分界線以東呈組團密集狀分布,該分界線以西呈離散狀分布。
2.3.2 不同歷史階段空間分布特征
為了便于分析,將整個歷史時期劃分為史前及先秦時期、秦漢及隋唐時期、宋元明清時期和近代以來4 個時間階段,同時結合各歷史階段文物類型分布,深入探究各時期文物資源特征(見表1),共有312 處。

表1 不同歷史階段房山區不可移動文物類型分布
不同歷史時期房山區不可移動文物空間分布特征如圖3 所示。史前及先秦時期文物資源空間分布以長陽鎮、良鄉鎮為核心形成了一個明顯的集聚中心,河北鎮、周口店鎮、竇店鎮、大石窩鎮分布較少,大安山鄉、佛子莊鄉、十渡鎮等區域尚無文物分布(見圖3a),此時期不可移動文物以古遺址類為主。從距今約70 萬年前的“北京人”,到距今約2 萬年前的“山頂洞人”等早期原始古人類,先后在周口店、大石窩繁衍生息,給房山區留下來了具有重大考古科學價值的遺址遺跡。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古人類走出巖洞,沿該區域主要河流大石河、拒馬河和琉璃河而居,此時遺留下來的文物大多位于此范圍內。史家營鄉、大安山鄉、十渡鎮等地較為偏遠且地勢險要,人類活動強度較小,因此,這些地區遺留下來的文化遺址也相對較少。
隨著歷史進程的不斷推進,人類活動范圍的逐漸擴展,遺址遺跡的數量和范圍也呈現相應擴散趨勢。秦漢及隋唐時期,文物資源主要在房山區東南部集聚,分別在竇店鎮、琉璃河鎮、長溝鎮和大石窩鎮、張坊鎮形成了兩個較為明顯的集聚區(見圖3b)。除了社會城鎮化進程遺留下來的古遺址、古建筑和古墓葬資源,宗教的發展與興盛,使得石窟寺及石刻文物逐漸增多。北魏之后,佛教在北方昌盛,幽州也成了佛教聚集地之一。隋唐以來,北京地區從房山大量開采大理石作為宮殿、橋梁、宇宙的建筑材料和碑碣、石經等的石刻材料。靜琬法師開創刻石經之舉,佛教文化開始有形保存。各種因素綜合,使得此時期文物類型不斷豐富,并得以實體保存。
宋元明清時期,文物保留數量頗豐,大部分不可移動文物主要集中在此時期,各個區域皆有分布,集聚中心多而散,主要在良鄉鎮、長陽鎮、南窖鄉、大石窩鎮等房山區東南部區域集聚,史家營鄉、大安山鄉、十渡鎮等其他區域也均有分布(見圖3c)。此時古建筑數量最多,多以清朝時期的壇廟祠堂為主,這與房山區宗教文化發展昌盛有關,所以域內遺留下來的壇廟祠堂、寺觀塔幢等建筑類型居多。同時也遺留了一定數量的石窟寺及石刻資源。明清時期,北京政治中心的確立,社會安定日久,有利于文化資源的保存與傳承,使得該時期文物資源數量最多。
近代以來,文物主要沿房山區南部邊界區域成不規則條帶狀集聚分布,以大安山鄉分布最為集中(見圖3d)。這與抗戰時期,房山區曾是平西和平南抗日革命根據地有關,因此文物類型也以近現代史跡類居多。

圖3 不同歷史階段房山區不可移動文物資源空間分布密度
有研究表明,文物資源空間分布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河流水系、氣候等自然因素和經濟發展水平、文物管理制度等人文因素方面[10]。但大多為定性描述分析,本文在房山區不可移動文物資源空間分布特征的基礎上,借助ArcGIS 中緩沖區分析工具,結合SPSS 相關性分析方法,探討房山區不可移動文物資源空間分布的影響因素。
將房山區地形地貌圖與不可移動分布圖疊加,得到圖4a。統計發現海拔低于30 m 的文物有29 處,占文物總數的9%;海拔在30 ~200 m 之間的文物有205 處,占文物總數的62.5%;海拔在200~500 m 之間的低山地區文物有62 處;海拔在500~1 000 m 的中山地區有32 處,分別占文物總數的18.9%、10%。房山區最高海拔為2 016 m,而在1 000 m 以上的高山地區已無文物分布。
運用SPSS 軟件,在不同海拔高度和文物資源數量之間進行相關性分析,得到Pearson 系數為0.698,在0.05 水平上顯著相關,說明房山區文物資源的分布與地形有著較強的相關性。由地形地貌分布圖(圖4a)可以表明,房山區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西北部山地面積廣,約占全區的2/3,東南部則為沖積平原。除大安山鄉外,房山區不可移動文物主要分布在海拔較低的東南部平原地區,如長陽鎮、良鄉鎮等。山前暖區及東南部平原氣候適宜、土地肥沃,利于聚落形成,因此大多數文物大都位于東南部平原地區。由此可見,房山特殊的地形決定了不可移動文物在區域上呈現出東部組團聚集狀、西部稀疏狀的分布特征。
在不可移動文物空間分布圖上疊加主要河流分布圖(見圖4b),進行緩沖區分析,發現在0 ~1 km、1 ~3 km、3 ~5 km 緩沖區范圍內,文物數量分別為95 處、101 處、63 處,占全區文物數量的29%、30.8%、19.2%。
用SPSS 軟件對不同緩沖區范圍和文物資源數量進行相關性分析,得到Pearson 系數為0.939,在0.01水平上顯著相關,這說明房山區的文物分布與河流因素高度相關?!斗可娇h志》曾記載,民國年間房山縣河流水系數量達70 條。其中發源于房山區境內西部山區的大石河,有房山區的“母親河”、“圣水河”之稱。河流水系發達,為房山區古人類的起源、燕都遺址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后來人類繁衍生息提供了先天優勢條件,因此遺留下來的較多文物沿水域分布。
將房山區不可移動文物空間分布圖與主要交通路線圖進行疊加,進行緩沖區分析(如圖4c 所示)。在主要交通道路線0 ~1 km、1 ~3 km、3 ~5 km 緩沖區范圍內,文物數量分別為202 處、77 處、30 處,占全區文物數量總數的61.6%、23.5%和9%,距離主要交通線1 km 以外的緩沖區范圍內,文物數量呈快速遞減趨勢。
用SPSS 軟件對不同緩沖區范圍和文物資源數量進行相關性分析,得到Pearson 系數為0.718,在0.05 水平上顯著相關,這說明房山區的文物分布與交通因素高度相關。便利的交通條件,為文物的保護與開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文物資源的形成是人類活動的結果,利用SPSS 對房山區各地區的文物分布與其人口規模(數據來源于《房山區年鑒2018》)進行分析。其中文物數量與人口規模的相關系數為0.441,在0.05 水平上顯著相關,可見房山區不可移動文物的集中范圍,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現代,都是人類活動強烈的區域之一,當然其中包含著城鎮聚落的變遷、宗教思想的引入等因素的影響。
房山區西北部和南部部分區域,由于地勢險要,抗日戰爭時期曾是華北抗日前沿陣地,是平西抗日根據地的中心區和平南抗日革命根據地。在此時期,房山區涌現出了許多革命先烈和英雄模范人物。因此,在此范圍內也形成了相應的集聚中心。

圖4 房山區不可移動文物分布的影響因素
本文運用ArcGIS 空間分析方法,結合SPSS 軟件,探究了房山區不可移動文物資源的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房山區不可移動文物資源在空間上呈集聚分布狀態,在各鄉鎮的集中程度較高??傮w來說,房山區不可移動文物資源呈“多核心”格局特征,東西分布差異顯著。在不同歷史發展階段, 不可移動文物資源空間分布特征也不相同。房山區不可移動文物資源空間分布受地形地貌限制明顯,主要分布在東南部平原地帶,沿河流、主要交通道路分布。同時也與房山區域當前人口分布、特殊歷史時期因素有關。本文僅探討了房山區不可移動文物的基本分布概況,今后應對房山區不可移動文物的開發與利用提出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