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將審計與反避稅聯系起來,首先分析了審計理論在反避稅工作中的運用以及目前我國反避稅審計存在的困境,其次是結合現狀對反避稅審計工作提出了相關建議,以期稅務機關能夠從審計角度拓寬反避稅工作的思路,提高企業的納稅遵從度,從而維護國家利益。
關鍵詞:避稅;反避稅;審計 ;納稅遵從
一、前言
由于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深入,各國對外貿保護意識也不斷強化,因此外貿企業所面的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也更加的復雜,這對企業的正常經營無疑是一個挑戰。企業作為納稅人,稅款的征收就意味著企業要付出一部分利潤,所以在征收過程中,企業往往會想方設法去采取避稅行為。尤其是在當今疫情背景下,國外經濟貿易受阻,出口不順暢,國內市場受大環境影響面臨大規模倒閉,經營規模縮減的問題,雖說政府已出臺相關有力政策減輕企業稅負,但是避稅仍然是企業所迫切需要的,它能夠很大程度的增加企業盈利水平,減少企業資金流出。針對這一情況,政府必然會采取反避稅措施,發揮稅收的經濟調節作用,為更多的企業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在企業避稅活動盛行的時期,站在稅務機關的立場,我們首先需要從反避稅審計中目前存在的困難入手,然后通過提高企業會計隊伍素質、提供更完善的管理法規和加大稅務機關強有力的懲罰力度等方法來提高公司避稅成本,從而提高企業的納稅遵從度。
二、審計理論在反避稅工作中的運用
審計理論強調通過監督手段來保證企業財務分配的公允性,降低企業內外部的信息不對稱,實現生產資料的再平衡,從而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具體而言,反避稅審計對企業的影響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企業會對審計報告中指出的問題更加重視,尤其是企業法人代表為了不影響公司聲譽,會主動向外部釋放更多財務活動信息;第二,為了免于因審計報告的披露而造成的追責,企業法人代表會在企業活動中盡量減少違規行為,不敢輕易踐踏制度的紅線;第三,為防止審計信息披露形成的輿論風波,投資者及企業股東也會對企業財務部門施加壓力,要求財務信息的公開透明。
研究表明,當被審計單位被查出具有避稅活動時,其企業內部的經濟狀況或財務指標有可能已經出現問題,此時,審計師有權要求避稅企業進一步提供其財務信息,而且要保證信息的透明度。同樣考慮到,由于審計失敗以及審計對象的復雜化都將增加會計風險,因此審計師更有動機維護獨立性,對被審計單位管理層存在的不合規情況給予高度重視。對于稅務機關而言,審計作為一種外部管理制度,可以對企業的避稅活動加以約束,尤其是現行反避稅法律法規較為薄弱的情況下,審計工作對企業財務管理方面的提升顯得更為明顯。
三、我國反避稅審計的困境
由于中國反避稅管理工作的起步很晚,且進展比較緩慢,在一九九一年中國宣布的實施《投資公司和外資企業所得稅法》首次加入了反避稅條款,次年頒布了《稅務管理實施辦法》和審計程序,一九九八年,國稅局頒布《關聯企業間經營來往稅務管理法規(試用)》討論稿,進一步規定了調查的程序。"九五"時期,國家反避稅立法進一步得到健全,逐步細化了反避稅工作開展的內容及審計程序,自此,我國的稅務征收管理工作步入正規化,模式化。目前,國內主要企業和地方均對反避稅項目進行了實施,成立了反避稅審計專職機構,全力保證反避稅項目的順利實施。
(一)對反避稅工作缺乏統一的認識
認識是行動的指南,是否有正確的思想認知直接關乎我國反避稅工作能否順利實施。對于反避稅認識層面將從以下方面進行闡釋:一方面,普通民眾的納稅意識不高,無法清晰的認識到自身應得的利益和社會責任。部分人都受到了"避稅合法論"的影響,相信企業能夠采取最合理地辦法合理避稅,也因此企業利用了異地征稅的差異和法律條文的漏洞,通過選擇低稅率、高利潤等方法來決定資本的流動方向,這在一般民眾眼中是合理合法的,但是,由于他們還沒有對避稅行為進行深入了解,意識不到企業為了規避納稅而對社會和市場所帶來的危害性;另一方面,部分涉稅領域人士也對反避稅措施的合理性產生了懷疑,比如在處理關聯公司的轉移價格等問題上,有的人士認為價格是由買賣各方共同議定,稅務機關并不能干涉價格調整,所以一些反避稅措施執行力度不足;另一方面,有些地方政府沒有提起高度重視,為了吸引外資,引進先進技術、人才、管理經驗等,常常會予以寬泛的稅收政策,調動外商投資的積極性,正因為政府的態度,使得稅務機關反避稅工作陷入兩難境地,工作難以開展。
四、我國反避稅審計的出路
反避稅是稅務管理中的重中之重,迫于種種原因,反避稅審計往往采用"打補釘、堵漏洞"的方式,造成的結果就是存在納稅人避稅空間,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征納雙方的矛盾。所以如果要在反避稅審計的方式上找到創新點,就必須從揚湯止沸轉變為釜底抽薪,從反避稅審計隊伍的建設,到各部門的合作,再到配套制度的建設,多位一體全面圍堵,維護國家利益。
(一)全面提升審計隊伍素質
當今納稅群體,尤其是大型境外企業,往往精通法律且消息靈通,要對這種納稅公司開展反避稅審計工作,必須自身知識技能經驗過硬。首先相關工作人員要提高政治站位,強調公平公開。肩負使命,以維護國家利益和市場秩序為己任,不能姑息縱容那些避稅行為;其次,應該定期邀請反避稅領域的專家學者對審計工作者進行系統地培訓,講解內容可以包括最新出臺的反避稅法律法規、相關反避稅真實案例、反避稅審計工作中的技巧等。相關工作人員如果能通過培訓學習等方式系統地掌握會計、財稅等專業知識,那么在反避稅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就會得到更好地解決;其次,要建立健全的審核質量管理體系和執法過錯責任追究機制,嚴格加強審計隊伍作風建設,對審計過程中瞞報、漏報的行為嚴肅處理。
(二)加強溝通,建立合作關系
1、國內方面要加強各部門的通力合作
目前避稅行為已經滲透到我們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反避稅審計工作不能僅靠稅務機關,要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合作,形成聯動機制。發現問題后外貿、保險、商檢、外匯等部門要及時信息資源共享,共同應對。同時各類會計、審計、稅務事務所等民間中介機構也要相互溝通,情報共享,圍追堵截非法避稅行為。
2、國際上要及時磋商,情報交換
在國際貿易越來越繁榮的今天,僅由某個國家的稅務機關對業務活動涉及許多國家的跨國公司實施稅務審計往往存在著取證難,調查難等問題,所以各國要在反避稅的框架下開展廣泛的磋商。比如可以兩個國家或多個國家共同成立聯合審計小組,納稅人向審計小組做出匯報。除此之外,也可以向國外派送稅務審計情報員,用于獲取實時的市場動態。
(三)健全法律法規,加大避稅懲處力度
我國反避稅審計工作起步較晚,為了吸引外資,長久以來我國在反避稅審計方面采取了較為包容的政策。造成的結果就是跨國企業避稅問題已經嚴重損害了國家經濟利益,擾亂了市場秩序。所以亟需完善現行稅法的法律規定,加大對避稅行為的懲處力度,增加跨國企業的避稅成本。一方面,要對避稅行為進行明確的定義,一旦有企業越過制度的紅線,應立即予以處罰。反避稅審計工作的開展要有明確的法律依據,杜絕規定上的可變通性、可操作性,讓納稅人清楚法律法規以及違反規定會承擔怎樣的后果。例如對于納稅人所對應的責任義務問題,就要指出其責任范圍,這樣可以使稅務機關在反避稅審計處于主動地位,便于弄清事實,加強法律的約束力。另一方面,要在明確制度的基礎上對非法避稅行為從重處理。稅法中雖然規定了企業避稅要承擔的責任,但配套的懲處措施仍需要繼續完善。所以要在現行的懲罰措施上加大力度,例如免除非法避稅企業享受的稅收優惠。審計過程中遇到瞞報漏報的情況要對納稅法人予以處理,可以采取罰款或者降低納稅信用評級等措施。
五、總結
在市場經濟背景下,避稅與反避稅永遠是一場"貓鼠游戲"。審計過程中如何最大限度的壓縮避稅空間,又保證和諧的征收關系考驗著每個審計工作者的智慧。總之,審計工作者要在這場競賽中主動出擊,以法律制度為依據,以維護國家利益為使命,提高企業納稅遵從度。另一方面也要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在反避稅審計過程中積累知識和經驗。同時,各部門各機構要高度重視,在情報資源上互通有無,形成反避稅的合力。最后,相信在稅務機關的努力下,隨著反避稅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非法避稅行為最終失去生存的土壤,國家利益和市場秩序將得以保障。
參考文獻:
[1]張晉元主編,避稅與反避稅[M],山西經濟出版社,1994.9.
[2]傅鐘漩,武輝,朱洪坤.建立稅收內外風險防控協作機制的實踐與思考——以國家稅務總局山東省稅務局為例[J].稅務研究,2021(08):123-128.DOI:10.19376/j.cnki.cn11-1011/f.2021.08.021.
[3]李俊珅.高質量構建稅費征管現代化體系的若干思考[J].稅務研究,2021(10):121-126.DOI:10.19376/j.cnki.cn11-1011/f.2021.10.021.
[4]李青原,陳世來.企業上市與稅收規避[J].世界經濟,2021,44(11):169-193.DOI:10.19985/j.cnki.cassjwe.2021.11.009.
[5]陶春華,劉亦舒,林晚發.納稅信用評價與審計定價[J].審計研究,2021(06):90-101.
[6]劉啟星.關于基層稅收風險管理工作的研究與探討[J].稅務研究,2021(11):130-135.DOI:10.19376/j.cnki.cn11-1011/f.2021.11.024.
作者簡介:侯茂云(1997-)男,瑤族,廣西桂林人,單位:北京工商大學,研究生,稅務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