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沙 陳一楠
摘要:隨著中日兩國經濟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跨文化交際已經成為當前我國眾多高校日語教學的重要課題。在新形勢下,傳統的日語教學已經逐漸顯露它的弊端,日語教學改革已經提上日程,只有通過改革,才能提高學生的日語交際能力,其中切實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日語教學中導入日本文化。本文闡述了在高校日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必要性,并根據實際提出了在高校日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策略,這也驗證了經驗主義課程論在高校日語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文化導入;經驗主義;文化感知能力
1.高校日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的必要性
(1)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高校日語教學中導入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可以使整個教學過程變得豐富起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和接受能力,使學生更好的融入到日語學習中去。老師可以在日常的日語教學中,結合相關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內涵為學生提供多種形式的日語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日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可以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雖然中日建交已經很多年,中國的很多文化已經滲透到日本文化中,但是在宗教信仰和思想文化等方面,日本與我國還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高校日語教學中導入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可以使學生深入的了解日本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使學生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避免產生誤會和歧義,更好的實現語言交際的作用。
2.高校日語教學的文化導入策略分析
(1)教學內容的改革。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應該積極的尋求原版教材的使用,可以提升學生在日語文化方面的綜合素養。原版教材無論在課程的設定還是內容的編排上,都比我國高校當前使用的傳統的日語教材更貼近實際,更能提高學生的日語學習能力和交際能力,可以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教材的內容,避免出現理解上的偏差。
(2)教學方法的改革。雖然中日兩國建交多年,中國文化也已經滲透入日本文化中,但是兩國的文化仍然存在很大的差異。在日語教學中可以利用對比法,使學生對中日文化進行差異性學習,通過學習兩國的風土人情、價值理念、民族差異、行為習慣、用詞標準等,有針對性的學習日語,使學生更深刻的理解日本文化,更好的學習日語,提高自身的日語理解和使用能力。
(3)日語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教師作為課堂活動的引導者,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不光要同時具備中日兩種語言的修養,還要具備分辨兩國文化背景的能力,引導學生潛移默化的感受日本文化和日本文化對日語表達的影響。在日常教學中,可以及時的糾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學生的發音、語法和應用上的錯誤加以提醒和改正。高校日語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及時的補充自身的知識量,加強日本文化的學習力度,更好的提升學生的文化感知能力。
(4)通過多種形式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高校的日語教師可以通過制作圖文并茂的多媒體課件來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以豐富的教學形式增強學生的認知能力,擴大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學習時間內獲取更多更好的知識,提高學習語言的效率。文學作品是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社會素養的最好的途徑,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大量的日文書籍、報刊和雜志的閱讀,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日本文化的熏陶,積累日本文化知識。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選擇適合的日本影視作品以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使學生更好的融入到日本的日常生活中,身臨其境的感受日語的魅力,教師可以通過組織觀后討論的形式來提高對影視作品的理解,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日本文化和日語在相關語境中的靈活使用,以提高學生的日語交際能力。
(5)充分的發揮外籍教師的作用。在高校的日語教學中,往往都會聘請地道的日籍教師進行授課,我們應該充分的發揮外籍教師的作用。外籍教師相對于國內的教師有著不可替代的優越性,其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地道的發音,適中的語速和音量都會使學生產生學習日語的積極性。不同流派不同地域的日籍教師可以給學生帶來巨大的新鮮感,使學生更好的了解日本各個地域的文化背景,避免在日常的交際中出現誤會。
(6)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在日常的教學活動外,教師可以組織多種多樣的課外活動以提高學生學習日語的積極性。比如舉辦日語講座、編排日語話劇、舉辦日語辯論賽等,為學生提供適當的日語環境,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能力,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日語的內涵,使學生在課堂上的所學更好的實踐中得以充分的發揮,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當然,我們現在強調的文化導入體現了經驗主義課程的流派思想,但是也有著其不可忽視的短板,那就是過于重視實踐和實用性,對日語教學的學術性關注度不夠,接下來我們會針對知識的系統性、學術性和邏輯性進行課程的調整,加入一些學科中心主義課程的元素,爭取做到兩全其美,讓我們的日語教學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朱奇瑩.新時代語境下日語翻譯教學創新探索[J].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學報,2021(06):77-82.DOI:10.16350/j.cnki.cn12-1442/g4.2021.06.020.
[2]王順蘭.基于續理論的情景互動式聽力教學新模式[J].海外英語,2021(22):1-2.
[3]朱莉莉.日語語義的語境依賴性[J].浙江外國語學院學報,2021(04):36-42.
[4]張桉菂.淺談人工智能翻譯新形勢下的外語教學改革[J].長江叢刊,2020(09):71-72.
[5]崔佳. 杜威心理學思想演變研究[D].河北大學,2019.
[6]李曉楠. 美國高校學生事務從業者專業標準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9.DOI:10.27492/d.cnki.gzdzu.2019.000122.
[7]高士晶. 非制度化教育研究[D].浙江大學,2019.
[8]賈臨宇,吳玲. 高等院校日語專業電子化教學改革與研究[M].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 201808.199.
[9]柯英,高瑞芳,郭學行.經驗主義課程理論與少先隊活動課程優化策略[J].青少年研究與實踐,2017,32(02):51-55.
[10]楊紫婉.杜威經驗主義課程理論指導下的探究性學習——以《背影》教學實踐為例[J].老區建設,2015(18):58-59.
[11]王貞. 杜威實用主義哲學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5.
[12]關春園,徐宏亮. 多元化視角下的日語研究[M].新華出版社:, 201501.158.
[13]黃成湘,李興紅. 外語教學與文化研究[M].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 201501.236.
[14]黃珊. 對社威基本教育命題的靜觀式分析[D].山西大學,2014.
[15]劉汝萍. 杜威興趣教育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
[16]林蘭. 論杜威“藝術即經驗”思想及對兒童藝術教育的啟示[D].南京師范大學,2013.
[17]郝杰. 探究課堂下影響教師教學決策因素的初步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1.
[18]謝亞非.創新課程建設與運行機制探討[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9,31(05):7-11.
[19]譚輝旭. 實踐課程論研究[D].西南大學,2008.
[20]肖明全. 論杜威的課程理論及其現代啟示[D].山東師范大學,2004.
此文章用于河北外國語學院校級教改課題“經驗主義課程論在日語教學中的應用”的結項,課題編號:HWJG20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