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亦峰 趙瑜

摘要:由于我國文化遺產數量繁多且分布面積廣,管理難度相當之高,再加之近年來災害紛紛增多,需要文物遺址都遭到了破壞。面對破壞數量不斷加大,損壞的文物越來越多,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加大了文物遺址保護的工作量。尤其是在修復的過程中,管理人員是無法對大量的文物地理資料以及文化信息進行全面管理及分析的。對此,確保我國的文化遺產可以實現更加系統化以及科學化的管理方式,需要徹底改變傳統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現代3S技術,完善構建文物遺址保護管理綜合信息平臺,以為修復以及管理更能夠做提供價值參考依據。
關鍵詞:3S技術;信息技術;文物遺址保護;管理平臺;應用分析
我國文物遺產頗多,見證了我國悠久歷史的同時,也為我國的建設發展帶來了更多的寶貴資源,實現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發展。可以看出,文物遺址保護工作是當代社會中非常重要的一項任務,這在促進精神文明社會以及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在實際過程中,由于許多外界因素,導致我國的文物遺址保護工作出現了各種問題,這對相關文物保護部門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其中包括工作人員在基礎工作意識方面薄弱,沒有嚴格按照相應的規范需求。不僅如此,還經常出現人為盜竊等因素的破壞,嚴重影響了我國文物遺產保護工作的落實程度。再有,就是相關的消防以及安防設施比較落后,文物庫房經常出現老化的現象。
一、3S技術在文物遺址保護中的管理應用分析
數字地球核心是由地球空間信息科學構建而成的,地球空間信息科學技術體系實現了3S技術的集成。3S包括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以及遙感系統。
(一)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
GIS技術以數據庫為基礎,能夠有效發揮制圖以及空間分析的功能,同時也能對數據信息進行定位查詢,有效分析空間數據以及數據的屬性,尤其是在檢索技術方面可以準確獲得數據。再有,GIS主要針對的操作對象是屬性數據以及空間數據,以此實現點、線、面三維要素的地理實體。空間數據特點主要是對數據坐標進行規范化編碼,以此有效描述出相應數據的定位以及定量,這是其他類型信息系統無法具有的特點,同時也是非常重要的技術難點[1]。
(二)遙感(RS)技術
遙感技術是指遙遠的感知,能夠依據對物體電磁波輻射特性以此獲取地物位置,也就是一種可以進行遠距離的探測技術。通過對遙感技術的有效利用可以有效獲取大量資料信息。并能對這些信息進行深度研究,以此構建更加全面的宏觀圖像,這對分析環境資源以及地球信息帶來有力支撐。不僅如此,遙感技術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還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以此有效獲取大量信息。既能對地面深層進行探測,又可以有效探測見光物體,并能實現長時間不間斷工作[2]。
(三)全球定位(GPS)技術
全球定位系統是為適應軍事需要,從而建立的全球定位導航系統。GPS技術主要借助衛星信號,準確找到特定位置,在飛機以及車輛中獲得廣泛應用。與此同時,該技術還能對大地進行測量,可以精準定位,不僅如此,該技術還屬于目前全球導航定位的先進技術,有效推動了社會的經濟效益。全球定位導航系統是由沒有在七十年代初研制出來的,可以實現在海陸空全方位三維導航的定位系統。該系統主要包括以下特點,三維定速高精度定位、覆蓋面積廣、效率高等非常多的應用功能。現在許多領域中廣泛應用了該技術,有效彌補了傳統空點定位方法的不足[3]。
二、基于3S技術的文物遺址保護管理應用平臺研究
(一)基于3S技術的文物遺址保護工程管理系統框架
通過文物遺址保護管理業務的分析,加強對3S技術應用,可以實現文物遺址工程管理應用平臺的構建,其中主要包括采集信息體系,網絡支撐體系以及安全支撐等構建體系。基礎網絡支撐體系需要系統的正常運行,結合國家文物單位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設計。在基礎數據建設層方面,需要在空間數據與文物資料結合的基礎上,實現構建數據層,這其中就包括文物點分布空間以及文物保護空間等數據內容,這是基礎數據層建設的模式,能夠實現對災后文物空間數據的安全保護,同時也能準確獲得文物遺址的分布點。采集信息體系主要是由信息化建設信息進行分類編碼而成的,并在相應的規范要求下,實現對數據的有效采集,以此實現對文物遺址綜合數據采集平臺的有效構建,獲得更加精準的文物遺址保護資源信息數據,完善構建交互以及存儲等功能[4]。
(二)規范管理與科學規劃
在構建健全的應用軟件體系時,需要對文物資源信息進行規范化分類,同時還需要加強對重點文物保護信息管理力度,以此研制出文物遺址綜合信息系統數據采集標準需求,如文物遺址信息化系統的規范采集,數據編碼分類工作等等,都需要對文物遺址信息系統進行標準化建設,并依據實際文物遺址信息,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建設,以此實現文物信息傳輸、處理、共享以及采集等功能。不僅如此,構建文化遺產信息系統可以實現對數據編碼以及表轉化采集功能,以此實現完善建設信息系統,深度進行系統化研究,并能為文物保護以及規劃工作提供有力支撐,完善構建文物遺址保護工程管理系統框架。在安全支撐體系中還需要加強對軟件以及硬件體系的安全保護,其中軟件體系安全需要構建統一標準的身份驗證系統,并統一進行應用系統管理,統一進行用戶授權的方式,以此實現使用人員與系統應用的有效控制,充分發揮出限制功能[5]。
(三)構建信息應用服務層
信息應用服務層的構建是非常重點的研究內容,需要結合專業應用模型以及遙感圖像軟件的處理方式,協助當地政府以提供基于空間位置服務,完善構建3S技術背景下的文物遺址保護綜合信息管理平臺。該系統主要是以空間數據以及管理信息等建設基礎,以此構建標準化數據信息采集功能,實現了對文物遺址保護信息的研究以及管理工作,并結合3S技術實現了對保護、研究以及監測文物遺址的作用,實現了實踐與理論的結合,構建了完善的文物遺址保護信息技術科學體系。需要注意的是在構建信息化系統的過程中,系統將以空間數據庫、文物信息庫和管理類信息為基礎,在數據采集功能和標準需要以文物信息以及空間數據庫為構建基礎,確保實現數據采集的情況下,需要充分發揮出3S技術的綜合作用,實現對文物遺址信息管理以及展示應用,確保對文物遺址進行科學保護,以此構建科學化的文物遺址保護系統[6]。
(四)文物遺址資源數據庫建立
充分整理、挖掘現有資源信息,包括矢量數據、柵格數據、文字資料、圖片資料、三維掃描數據等等,建立專業的文物遺址信息資源數據庫,根據數據的類型、重要程度、保密等級等規定,分類存放與管理,以便于系統管理人員分類別分權限調用與管理。同時建立數據庫實時更新機制,將最新數據及時同步到平臺系統中。
(五)文物遺址資源監測平臺建立
利用信息系統收集、及時反映和選擇性公開遺產地保護狀況,通過遙感監測、三維掃描等技術手段構建監測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狀況和促進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水平提升的機制,促使各遺產地管理機構和地方行政主管部門加強對保護工作的重視。監測系統與其他文物行業的信息系統相比,最大的特點是以實時數據為突出標志,力求切實為決策提供重要依據。針對文物保護工作的特殊性,文物的動態監測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技術環節,如何運用先進的遙感監測技術方法及手段去完成文物的監管保護工作這里不再詳細說明,將另成文章進行文字與探討。以下是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監測預警平臺樣例。
(六)文物遺址保護平臺運維管理機制體系建立
文物遺址保護平臺設計各單位、各業務、各成員,跨市縣和區域,層級多、關系復雜,需要參照國家文物領域相關管理規定和法則,根據文物的具體情況,建立統一的協調管理和考核機制,以保障平臺正常運行。
總結:
本文主要對3S技術在文物遺址保護中的應用進行分析,構建了文物遺址數據保護的綜合信息管理平臺,實現了網絡數據信息的處理方式,并能對文物信息進行有效的管理、更新、審批以及相關信息的有效查詢,有效提升了文物遺址保護管理工作的效率水平,為相關工作人員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張彬. 淺析信息技術在文物遺址保護中的應用[J]. 計算機產品與流通, 2019,000(004):001.
[2]徐艷飛, 趙高華. 信息技術讓革命文物活起來[J]. 網絡傳播, 2021,000(010):2.
[3]竇彩彩. 淺談劉青霞故居文物保護與開發利用——以3號院搶險保護為例[J].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19,000(008):002.
[4]王軍. 數字化在大遺址保護中的作用——以魯國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為例[J]. 中外交流, 2018,000(008):6.
[5]孔健. 曲阜魯國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保護和利用研究[J]. 大眾文藝, 2020, 000(007):255-256.
[6]楊凱. 曲阜魯國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現狀調查與思考[J]. 齊魯藝苑:山東藝術學院學報, 2018,000(0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