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潔
摘要:技能型社會建設的主體力量是“職業帶”中具有應用型特征的完整人才序列。構建技能型社會的教育支持體系應從職業教育、應用型教育和繼續教育三個層面協同推進,具體路徑包括探索基于“上下貫通”的職業教育層次銜接機制、基于“左右融通”的普職銜接機制、基于“前后一體”的終身教育銜接機制、基于“內外協同”的校企合作育人銜接機制。
關鍵詞:職業技能競賽;構建技能型社會;價值研究
引言
職業技能競賽不僅是展現各職業院校在行業內辦學水平的重要媒介,還可以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通過與兄弟院校的交流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競賽隊員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熟練的專業技能,還要有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沉著冷靜、堅韌不拔的專業素養。
1技能型社會的內涵
技能型社會是對現代社會價值理念與發展特征的一種理論描述,是一種以相應的機制和手段促進和保障技能教育和技能學習的社會。按照英國社會學家吉登斯的社會類型劃分標準,技能型社會實際上并非是一種獨立的社會形態,而是一種以技能促發展的新型社會發展理念,它既適用于不同的社會形態,也適用于不同的社會制度。在這樣一種發展理念下,學習與掌握一定的技能不再是少數人的特需,而是一種常態化的社會生活方式。
1.1人人擁有技能是技能型社會建設的根本目標技能是掌握和運用專門技術的能力,是通過練習而形成的執行特定任務的活動方式,具體指向以職業為依托、以人為載體的技藝或才能。從職業分工的角度來看,技能通常包括通用性技能和特殊性技能。其中通用性技能是指在通用職業領域中以動手能力為核心的操作技能,包括基于工具應用的技能和基于規則應用的技能;特殊性技能是指通用職業領域之外的特殊能力,包括基于經驗的一般性技能和基于策略的高級技能。
1.2人人學習技能是技能型社會建設的根本路徑
技能是一種習得性的能力,包括動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動作技能是個體對環境產生直接影響的熟練而精確的身體運動能力,包括“泛化—分化—自動化”三個發展階段;心智技能是個體借助內部語言在頭腦中進行認知活動的能力,包括“認知—聯結—自動化”三個發展階段。技能形成與演進邏輯表明,知行合一是個體習得技能與改善技能結構的基本方式,而人人參與的技能終生學習是技能型社會建設的根本路徑。
2技能型社會建設中技能競賽對于轉變傳統社會觀念的作用
從職業教育學的角度看,技能型社會就是創造人人接受職業教育與培訓、人人接受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熏陶的社會氛圍。技能型社會是對傳統社會形態的重新構建,勢必會對傳統觀念造成一定的沖擊。在以往提出的知識型社會、創新型社會理念中,人們的認識并不清晰,普遍認為知識型社會是一種“頭部型”社會形態,是精英人士參與建設的社會,與眾多技能勞動者的關系并不緊密,但其實建設的初衷和事實并不盡然。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可以肯定的是,在建設技能型社會的進程中所需要的技能人才一定是具有知識、技能和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因此,技能型社會建設較之以往社會類型涵蓋范圍更大、涉及領域更廣、參與人數更多,需要國家、社會及每位公民共同參與。職業技能競賽的設計初衷、價值作用和實踐效果與技能型社會建設的目標高度契合。在未來的技能型社會建設中,職業技能競賽也將持續發揮獨特的引領作用,推動傳統社會發展觀念和大眾認知發生根本性轉變。
3職業技能競賽對構建技能型社會的價值研究
3.1根據賽項各項目評分細則,加強實操過程訓練
詳細總結技能大賽評分細則,加強實操過程訓練,訓練中指導老師全程巡視,對訓練過程中的違規操作及需要改進的部分做好記錄。訓練完成后,組織各團隊相互查找問題并打分,加深選手對評分細則的掌握。團隊互評結束后,由指導老師進行綜合點評,開展一對一針對性指導,著力攻克學生的薄弱環節,以提升學生能力為主。
3.2綜合演練階段
綜合演練階段是賽前的最后一個關鍵階段,這個階段中不僅要提高選手對理論知識靈活應用的能力和實操的技能水平,而且要通提高參賽學生應對各種突發情況時解決異常問題的能力,組建一個心理素質相對過硬、善于配合團隊的復合型團隊。這樣才能保證在正式比賽中可以臨危不亂地處理隨時可以遇到的突發狀況。賽前30天,指導老師要每天設計好訓練賽題,并逐步增加難度,重在培養選手們淡定從容的心態,組織兩隊的指導老師擔任評委參與點評,學生也積極參與溝通交流。賽前一周,邀請專業老師組成裁判團,舉辦模擬賽,嚴格按照大賽的現場要求部署,鍛煉選手心理素質,調整好心態從容應賽。賽前指導老師就競賽注意事項對選手進行強調,對有緊張情緒的選手及時進行心理疏導。
3.3促進德技協進、德技并修,致力于提升技能人才的核心競爭力
職業技能競賽肩負著為國家和社會發展選拔優秀人才的艱巨使命,其選拔人才的標準一定是“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基于選拔標準和職業教育和培訓自身特點,在培養時既要重視人才思想品德的培養,又要重視人才職業品德的培養,所以培養重點應聚焦在品德和“技德”兩個方面,將自身發展主動融入到國家和社會發展中,遵守相關法律及行業準則,注重技藝、品行的鍛造,注重養成追求更高質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
3.4打造德技并修能力建設體系新標準
設置能力建設體系新標準,加強技能人才培養規范化。在技能型社會建設的背景下,能力建設理應常態化發展,推進能力建設具體方案的制訂與實施,將“能力”置于技能人才培養方案的關鍵位置,遵循能力導向原則,有序化組織各個要素發展進程,統一協調能力發展目標路徑,注重能力體系標準化建設。技能型社會建設只有明確“能力導向”在技能人才培養中的關鍵地位,樹立“能力為重,德技并修”的人才培養目標,落實能力建設開展的具體措施,才能發揮出能力體系的總體效能,從而構建出德技并修能力建設體系新標準。
結語
在人才培養質量上注重把就業率、就業質量、企業滿意度以及創新創業成效等指標作為衡量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標準。這種基于“雙主體、全過程”的一體化協同育人機制,既保證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也破解了人才供需的結構性矛盾。
參考文獻:
[1]李心萍.我國技能勞動者超過2億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過5000萬人,技能人才需求旺盛[N].人民日報,2021-3-19(19).
[2]石偉平.發展高質量職業教育、建設技能型社會[J].職教通訊,2021(5):1.
[3]呂景泉.魯班工坊核心要義———中國職業教育的國際品牌[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32.
1751500520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