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元元 陶 磊
(蘇州工業園區星洋學校,江蘇 蘇州 215028)
改革是動力,發展才是硬道理?!吨袊闱蚋母锇l展總方案》指出發展振興足球是建設體育強國的必要要求,也是全國人民的熱切期盼。但從我國足球發展現實證明,原有的足球人才培養模式不能改變我國足球水平落后的現實,中國足球不可能靠喊口號、氛圍渲染發展起來,必須落到實處,從基礎抓起。眾人周知,足球運動員的培養是“金字塔式”的培養,基礎底座越大,“金字塔尖”才會越高,中國足球運動的未來需要從娃娃抓起。國家也高度重視足球發展,教育部積極貫徹落實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以有序開展校園足球為依托,以提高校園足球普及水平為重點任務,采用扶持特色引領和帶動普及的方式,在縣(區、市)范圍內以優質學校為主,遴選一批基礎較好、積極性較高、具有一定足球特色的中小學足球特色學校,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足球運動中去。但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發展不可一概而論,要認真審視發展的大環境,以保證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持續用力,久久為功,防止出現“重創建、輕建設”的現象。
概念既是思維邏輯的起點,也是社會實踐的重要依據[1]。明晰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概念與內涵,更有利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建設實踐、把握發展方向,更有助于授牌學校功能與使命的完成。從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內涵定義結合學術界的2種代表性定義角度,筆者更傾向于操作性定義:以開展足球活動為育人載體,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將足球育人理念融入學校整體發展規劃,形成足球教育有效辦學特色的全日制普通中小學。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分為國家級、省(區、市)級和市(地、區)級和縣(區、市)級4類。
為推動校園足球的快速發展,提高校園足球普及水平,2014年9月教育部在制定管理校園足球政策時,提出按高中、初中、小學1:3:6的基本比例合理匹配遴選有足球特色的優質學校為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用先發展帶動后發展,最終達到普及的目的。蘇州地方政府積極響應教育部號召,發動區、縣各學校積極申報參與遴選。2016年2月,蘇州市政府發布《關于深入開展青少年校園足球活動的實施意見》,提出蘇州市校園足球活動發展的目標是,到2020年,創建200所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注冊4000名校園足球運動員;每所學校至少有一片適合開展足球運動的場地,足球將成為各級各類學校體育課的必修內容。
自2015年至2019年,蘇州市區共有68所學校獲得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授牌,其中工業園區21所、高新區19所、姑蘇區18所、相城5所、吳中區3所、吳江區2所。從各區數量分布來看,蘇州市青少年足球特色學校的分布是極不均橫的,呈現出較大差距。工業園區、高新區以及姑蘇區的授牌學校總數占比授牌學校總數的85.2%,而相城區、吳中區、吳江區只有10所學校獲予授牌。

圖1 青少年特色學校數量分布
從小學、初中、高中學段配比來看,根據教育部統計的慣例將九年一貫制學校計入初中階段,十二年一貫制與完全中學計入高中階段。蘇州市區青少年足球特色學校各學段為:小學30所、初中28所、高中10所。國家為了更有利于區域聯賽的開展和校園足球的普及,特色學校遴選,原則上按高中、初中和小學1:3:6的基本比例匹配,適當向寄宿制學校和9年制、12年制學校傾斜。從數據上也可看出,蘇州市區各學段比例為1:2.8:3,高中與初中比例基本達到國家基本比例,小學學段的配比與基本比例還有較大差距,由此看出蘇州市區遴選偏向于9年制、12年制的學校,遴選比例有一定偏差。
蘇州市“市長杯”青少年校園足球聯賽是由蘇州市教育局和蘇州市體育局共同主辦,是蘇州市目前水平最高、參賽人數最多、參賽面最廣的青少年足球賽事。從2016創立,目前已成功舉辦4屆,比賽分設小學組、初中組、普通高中組、職業高中組等不同組別。為系統化的促進校園足球發展蘇州市建立“校長杯”“區長杯”“市長杯”三級競賽體系,營造出青少年學生熱愛足球,享受競技運動快樂的良好氛圍。
按照管理主體的承擔者進行劃分,我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管理可分為國家管理、地方管理和校級管理[3]。為使論域更具體化,本文主要針對蘇州地方對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建設管理進行研究。2018年3月,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建設質量管理與考核的通知》中提出:在全國校足辦的統一部署下,各省級校足辦負責本地區青少年足球特色學校建設質量的指導與監管。同時明確指出校長是校園足球特色學校質量建設的第一責任人,按照《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緲藴剩ㄔ囆校返囊?,從各個方面抓好足球特色學校建設管理工作。為了加強蘇州市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建設質量管理蘇州市人民政府設立蘇州市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稱蘇校足辦)負責本地域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建設與管理。自2018年起,蘇校足辦考核領導小組根據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緲藴剩ㄔ囆校?015-2017、2015-2018年獲評“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钡膶W校進行全面考核后評出一、二、三等獎與合格學校。
每年的校園足球特色學校遴選通知出來后,蘇州市各類學校積申報極性非常高,因學校一旦授牌后將持續享有中央及地方政府提供的資金與政策支持。但在訪談一線足球教師過程中了解到眾多學校獲得授牌后,其后續發展積極性與申報形成鮮明對比,后續發展動力存在嚴重不足現象,學校獲得命名后對于未來發展抓不住重點,不知道方向,找不準定位。有的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甚至連每周一節足球課都保證不了,學生都不能在課堂中接觸足球、學習足球知識與技能,還如何談普及、如何談發展?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命名只是證實這些學校初步滿足特色學校的基本條件,具備建設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可能性,并非已達到高標準的期望與要求,命名只是開始,建設永遠在路上。真正要做到的具有引領示范作用的校園足球特色學校,不是獲得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命名、獲得專項款補助、外聘幾個足球專項老師,建立足球隊參加比賽就能做到,那與非命名學校并無差別,只是多了命名頭銜,并沒有真正發揮足球特色學校的作用。
各類學校獲得青少年足球特色學校授牌首先要提出自主申請經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對申報單位進行材料審核后再推薦到教育部進行綜合認定,通過遴選程序,認證申報學校的資格,教育部對獲得資格的申報學校進行授牌,即被命名為“全國校園足球特色學?!薄LK州市各區的資源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產業發展方面存有較大差異。姑蘇區、高新區、工業園區對比相城區、吳中區、吳江區在地理、經濟、人力資源、政策、教育發展水平都占有絕對有利或相對有利的條件,這就直接導致區內眾多學校達不到創建指標體系,不符合申報條件而無法申報。除此以外,并非符合創建指標體系的學校就可以獲得推薦,各地推薦學校數量都有一定限額,地方教育行政部門需按照地方按限額數向教育部推薦。這就導致有一些學校符合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創建指標體系,而地方政府在同期申報的學校需要“擇優推薦”因而失去推薦機會。
蘇州市區的獲得命名校園足球特色學校100%的建立校隊、社團或俱樂部,在課余時間進行積極的訓練。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只有非常少的幾所學校進行了校園足球賽,在學校中進行標準化的校內足球班級聯賽、校內挑戰賽,對學校的場地、器材以及教師都有著較高的要求。而常規技能教學的缺失,有的班級甚至找不出幾個會踢球、懂規則的孩子。因此校園足球賽舉辦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教學與比賽的缺失,導致校園足球足球特色學校創建后,真正參與進足球活動、足球競賽仍然是足球校隊的學生為主,學校普通學生的參與非常有限。這種現象的發生跟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管理者是分不開的,在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創建初期,管理者與學校體育教師都希望獲得一些成績,而訓練競賽能快速出顯性、可量化的成績,教育教學則難以在短期內出現成效,因此學校重心自然放在訓練競賽方面,普及足球運動、讓學生們都參與進來,創建良好的校園足球氛圍才是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最本質的使命
切實落實校長為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發展與建設的第一責任人,實行問責制。督促校長參加培訓,樹立強化普及發展校園足球的觀念,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管理者從真正意義上理解國家建設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初衷,明晰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所肩負的使命,管理者的政治站位提高了,才能從決策上守住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發展的生命線。并且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管理者要將眼光放長遠,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建設不是一朝一夕,上好每一節足球課,都是在為校園足球特色學生健康發展做好鋪墊、打好基礎。
目前蘇州市區布局失衡問題是非常明了的,不同學段之間配比失衡。在未來蘇州市的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創建布局要考慮各區域之間的均衡性,適當向相城區與吳中區、吳江區傾斜,擴大這三個區域的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創建規模,逐步改善失衡現象。提升小學學段的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數量,在擴大區域的同時也擴大了校園足球的普及程度。小學學段學生學業較輕,時間較充裕,是培養足球愛好的最佳時機,從小學參加足球活動,更容易形成人才串聯效應。按照一定的的創建比例,還需適度減少高中學段學校的比重,逐步區域均衡發展,學段配比的最優化。
從國家層面來看,國家對每一所授牌的校園足球特色學校都給與資金支持,資金金額都是相同的。但對各所特色學校的資金并不直接撥到學校,而是由省到市的地方行政部門一級一級分撥下來。但各個學校情況存在差異,按照特色學校數量進行“一刀切”平均分配是不合理的,因此可以借鑒北京校園足球試驗區的做法,按照每個學校在校生的數量進行區別分配,這也符合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建設的普及原則。為了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更好的發展,蘇州市每年對授牌的校園特色學校進行考核,可以基于此建立獎懲機制最大的調動積極性。根據考核結果評出優、良、差3個等級。對考核后10%的足球特色學校進行減少資金支持的“懲罰”,節約的資金獎勵給考核前10%的學校,考核為良的資金支持不變,自此形成良性的資源利用。對于連續兩次考評為差的進行警告并只是整改,如不及時整改對校領導進行問責,取消足球特色學校授牌以刺激足球特色學校產生危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