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彤
(成都體育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近幾年,我國體育產業發展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推動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戰略目標[1]。然而一場席卷全球的疫情——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卻打亂了體育產業蓬勃的發展態勢——疫情蔓延已然成為整個人類面臨的主要問題和重大危機。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發展和防控力度的加強,國內大型體育競賽表演面臨推遲、取消的局面;體育培訓業、健身業、制造業等線下業務停止,消費熱情被抑制。體育產業在2020年的春節遭遇重大變故,如何在這樣一場“戰役”中順利突圍,成為當前面臨的緊急課題。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對整個體育產業的影響是深遠而多樣的。依據2019年國家統計局的分類,體育產業包括:體育場地和設施管理,體育管理活動,體育競賽表演活動,體育教育與培訓,體育健身休閑活動,體育經紀與代理、廣告與會展、表演與設計服務,體育傳媒與信息服務,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制造,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銷售、出租與貿易代理,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等11個大類。[2]這11個門類基本圍繞著“競技表演+群眾體育”兩條主線展開,形成了圍繞運動員和群眾的兩個主體的產業群(見圖1)。

圖1 “競技表演+群眾體育”產業群一覽圖
201 8年年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競賽表演產業的指導意見》,頒布后,各地方政府都在推動文件落地,很多體育產業公司也在為2020年蓄勢,但2020年年初便遭遇疫情帶來的賽期調整,對競賽表演業是很大“沖擊”。“沖擊”不僅意味著賽事數量上的銳減,更意味著與賽事相關的體育場館與設施、各類營銷鏈等領域亦受波及,重要利益相關者也受到影響,不利于競賽表演業后期發力。例如,疫情期間,防控疫情的支出大多數由各地方政府買單,消費者無法外出消費,當地經濟壓力劇增,疫情過后的財政分配,將會大幅調整,屆時會發現疫情過后和體育產業相關的活動,并非政府馬上會著手解決的問題[3]。而在整體業務情況受損的情況下,企業在贊助體育賽事或活動時也會更加審慎,體育贊助評估可以在賽事前、賽事中和賽事后進行。企業進行體育贊助前,需要對企業進行充分的評估,希望贊助效果能夠實現最大化,但由于疫情的影響,體育產業的資源端將會面臨明顯收縮。[4]
由于此次新冠肺炎的傳染性,側重線下、聚集性較強的體育競賽表演業率先受到阻礙,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CBA)官方宣布,CBA聯賽將推遲原定于2月1日起的所有賽事;原定于2020年7月5日-7月14日在加拿大舉辦的跳繩世錦賽將延期至2021年舉辦。除此之外,其他易地、推遲、取消的體育賽事也不在少數。部分延期或取消、易地的賽事各體育賽事的暫停和延期,必然會給參與其中的俱樂部及職業運動員帶來巨大影響。以中超延期為例,各俱樂部應正常發放延期期間的球員薪水,中超外援們一直“帶薪休假”給俱樂部帶來巨大沖擊[5]。由此可見,重大疫情對我國體育競賽表演業的沖擊極大,損失慘重。甚至由于疫情的急劇擴散,對全球的體育競賽表演業也造成了極大的損害,如國際籃聯官方宣布,所有FIBA賽事暫停[6];日本已為承辦東京奧運會耗資250億美元,東京奧運會的15家“金牌”贊助商,包括瑞穗金融及野村證券等每家都支付了1億美元,美國國家廣播公司已支付14.5億美元的奧運會轉播費[7]。
競賽表演業是競技體育產業群的核心產業,競賽表演的暫停,必然會引發整個產業群的連鎖反應。場地建設與管理、廣告會展、體育文藝旅游等,均被按下了暫停鍵。重大疫情波及體育旅游的發展。首先,部分地區降雪量的增加,本是優勢,卻因疫情導致滑雪場人數驟減,如河北的冰雪場館接待人數較2019年下滑278萬人次[8]。另外,賽事停辦也讓體育彩票業陷入困境。數據顯示,在2003年非典時期,福彩憑借雙色球的上市銷量得到提升。體彩方面則銷量下降15.15億元,同比降幅7.46%,疫情對實體銷售的沖擊顯而易見[9]。從現實經驗看來,體育彩票的彩票品種更加適合通過互聯網銷售。比如體育彩票獨有的競猜型彩票品種,消費者在購買時會花費大量時間上網瀏覽相關比賽資訊,然后對比賽結果做出判斷,隨后一般會直接點擊鼠標通過網絡進行投注[10]。但受疫情影響導致體育競賽的延期、取消,進而導致競猜型體育彩票銷售量劇減。最后,重大疫情必然會波及體育資本市場。中國在岸金融市場因肺炎疫情嚴重延遲至2月3日開市。首個交易日,負面情緒主導市場,滬深300指數收盤大跌7.9%,創2015年股災以來最大。通過對部分A股和港股體育上市企業2月3日14:50的行情表現梳理,發現絕大多數體育概念股均有不同程度跌幅。[11]A股三大股指開盤下跌,滬指下跌0.37%,深成指下跌0.63%,創業板指下跌0.62%。[12]體育概念股票表現尤為慘烈……
由于疫情影響,群眾線下的健身活動急劇減少,由此給整個群眾體育產業帶來巨大損失。首先是健身產業受到巨大影響,以中國商業健身房行業的龍頭企業“青鳥體育”為例,雖然因教練的薪酬構成中提成占比較高,企業人力成本壓力相對較小,但健身房通常占地面積較大,房租成本高昂,約占固定支出成本40%-50%,以至于企業面臨巨大的經濟壓力[13]。不僅是青鳥體育這一家健身房,全國所有健身房都將面臨房租、人力、場地等的強烈沖擊。昆明海埂體育訓練基地,最終原本應有20多支運動隊訓練的基地,如今僅剩兩支球隊留守,原本早已滿員的房間,現在住宿率僅為7%,這對靠冬訓拉動全年收入的訓練基地而言,無疑是重大打擊,200多名外聘員工的薪酬將無法按時發放,僅2月的虧損就已達1500萬元[3]。
其次,體育制造業深受波及。隨著疫情發展,大多數企業被要求延遲開工,盡管我國屬于制造業大國,但在體育制造業并不占優,其中多數為中小型企業,依靠低端加工為主,抵抗風險能力弱。2017年我國體育產業總就業人口440多萬人,各類體育產業組織(體育企業、協會、合伙或個體工商戶)近20萬家,組織人數規模在50人以下的體育產業組織超過了65%,反映出我國體育產業組織的規模之小。根據澤璞創智在疫情期間對57家體育企業的調查顯示,規模在50人以下的達到了75.35%(57家企業,其中44份為企業創始人填寫);同時前文中也已經提到,現金流僅能夠維持3個月以內的企業達到了43.48%,反映了我國體育市場主體總體上還比較弱[14]。因疫情,推遲復工和延長假期時間,體育制造企業面臨著停工的問題。即使少數開工的企業,由于線下門店客流量問題和線上的快遞服務等因素制約,也使得體育用品的銷售受到影響。
疫情對絕大多數體育產業而言是負面的,但不乏有某些產業會因此收益。第一,居家健身器材的制造與銷售迎來一波銷售熱潮。受“口紅效應”的影響,疫情之下體育特定產品線上銷售劇增——消費者購買居家健身類器材持續高漲。京東平臺啞鈴、跳繩、拉力器、劃船機、自營瑜伽墊成交額同比分別增長60%、56%、109%、134%、150%,2月至今自營瑜伽墊成交額同比增長近6倍。健身平臺keep電商表示今年由于疫情,整體銷量比去年同期大幅上漲,瑜伽墊、泡沫軸、健身手環等都賣的比較好[15]。第二,疫情中新興媒體和互聯網等新興體育傳媒業得以發展。從北京奧運會期間我們還可以看到,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和被譽為“第五媒體”的手機業務都被最大范圍地整合利用。可見,在未來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要借助媒體和互聯網等載體已經成為趨勢[16]。此次疫情助推了新興體育傳媒業的發展步伐。第三,電子競技等“宅體育形式”的快速發展。
以往傳統的觀念中,人們普遍重視競賽表演業,對群眾健身產業重視不足。疫情讓世界人民重新審視了健康的重要意義,群眾健身必然迎來新高潮,應以此為契機深挖群眾健身產業潛力。未來構建的中國特色的群眾體育產業群,需打造以“養生體育”、“康健體育”、“東方體育”為特色的產品,發掘、完善國內外體育健康產業鏈,將之發展成與競演業相輔相成的支柱產業。
以往傳統體育產業重視核心產業(競演業)因此,我們很多學者專家提出要加大競演業的發展,提高核心競爭力,認為只有掌握賽事話語權才能真正提高體育產業格局。然而,中國其他產業發展證明,把制造業做好、做精,同樣可以成為中國體育產業發展的一個方向。制造業外移是美國遭受重創,缺乏應對的根本原因,放置于單個產業群同樣如此,必須構建全產業鏈,其中任何一環都很重要,特別是制造業,應是重中之重,是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體育總局經濟司副司長彭維勇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此次疫情給體育產業帶來了機遇,催生了體育產業線上與線下的融合。這一趨勢在體育培訓、健身休閑、場館服務等業態中尤為明顯,線上培訓、直播健身等新模式快速發展,培育了體育消費者線上的消費習慣。體育總局將大力發展互聯網+體育,推動電子商務平臺提供體育消費服務,支持以冰雪、籃球、足球、賽車等運動項目為主要內容的智能體育賽事發展。全力打造線上線下體育銷售平臺,促進信息化發展,這些新業態、新模式、新消費的不斷增長對體育產業的發展一定會有更大促進作用[17]。
宅體育是青少年喜歡的電子競技、居家練習的瑜伽等。首先重視產品開發,針對特定客戶群體,尤其是老年人適合的健康產品的開發(老齡化、老年人更重視健康);其次重視產品輸出,疫情中線下各類教學、培訓顯然不能順利進行,而線上教學以及培訓營銷如火如荼。疫情間不能落下充電學習,因此部分體育產業內的教育和智力培訓機構為從業者提供了在線培訓課程。比如利用騰訊QQ、微信視頻、健身軟件等通過線上途徑進行體育教學和培訓,疫情間,中帆協聯合企鵝體育也推出“非常航海課堂”。
201 8年電子競技以表演賽形式進入亞運會,電子競技運動隨之達到了一個頂峰并引起了各界的廣泛關注。電子競技就是電子游戲比賽達到“競技”層面的體育項目[18]。在2018年,雅加達亞運會中,我國電競國家隊在王者榮耀等項目中獲得了冠軍,一舉之下將國內本就非常火爆的電子競技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19]。也相繼帶動了與此相關的電子產品以及競技商業公司的發展。民生證券研報顯示,頭部社交競技游戲《王者榮耀》2020年春節單日流水同比2019年增長約50%,單月流水也創歷史新高;頭部重度游戲《完美世界》iOS游戲暢銷榜從30~40名上升至第7名。線上棋牌類游戲下載量明顯爆發,頭部棋牌類游戲下載量、小程序游戲微信搜索指數峰值較春節前分別上漲200%和133%[20]。
產業發展與文化品牌文化的塑造有著很強的沾粘性,良好的品牌是產業發展的保障,長久以來,“made in china”代表低價、低質,這也是荷蘭等國對中國產品保有偏見的主要原因。這次疫情,中國向世界證明了中國產品的實用、高質和超高性價比,未來中國體育產業發展必須要注重文化的輸出和品牌的塑造。文化輸出包括價值觀(與西方秉承的自由、民主不盡相同,我們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互贏合作、健康幸福等)、制度規范(此次疫情充分展示了中國制度的優越性,這種能力很容易的就可以移植到賽事管理之中,如奧運會和其他職業聯賽)。疫情治理充分顯示實了中國治理能力和制度優勢(如果說美國的外交依靠的是其自身強大的競技實力和軍事實力的話,中國則依靠與人為善、完善治理體系等)。
面對突發疫情,國家體育總局積極出臺了應對措施。通過本文研究得出,重大疫情下的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困境與機遇并存,為了使我國體育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從多個方面提出體育產業的發展機遇,后疫情時代,我國相關部門應當抓住機遇,應在危中尋機,先生存后發展,從而更好的滿足人們對體育的需求,為我國體育產業在重大疫情下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