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宜鑫
(南京體育學院 研究生部,江蘇 南京 210014)
近年來,國內外關于靜坐行為對健康影響的研究數量呈指數上升[1]。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國民的生活方式也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以靜坐為主的生活方式在中年人群中廣泛存在。靜坐生活方式或缺乏體力活動會導致一系列慢性疾病,甚至會導致癌癥、殘疾、死亡[2]。而規律的體力活動則是整體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證明,體力活動可以消耗多余的能量,減少脂肪在體內的積聚[3]。到目前為止,國內外眾多學者就人體的身體成分的特征、身體活動(尤其是體育運動)對身體成分的影響以及肥胖的產生機制和危害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對于與中年人群的身體活動狀況及身體成分的變化特征的相關研究較少,因此有必要對此方面做進一步深入研究。本篇將通過對南京市部分中年辦公室人員的身體活動及生活習慣調查,分析其與身體成分等指標的相關性,探究影響中年人體力活動與健康狀況的各種因素,并提出可行性建議。
以123名中年在職辦公室人群作為研究對象,平均年齡為48±4歲,在40歲-57歲之間。其中女性受試者72名(占58.54%),男性受試者51名(占41.46%)。研究采取自愿測試的方法進行。
1.2.1 問卷調查法
所用調查問卷由一般情況,體力活動日記表,日常生活習慣調查表三部分構成。其中體力活動日記表由經過效度和信度驗證的中文版本的國際體力活動問卷(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IPAQ)短卷和延長為7天的Bouchard體力活動問卷結合構成。日常生活習慣調查包括吸煙情況,被動吸煙,飲酒情況,家務情況飲食情況,睡眠情況六部分。
調查共發放問卷150份,回收問卷135份,其中有效問卷123份,問卷回收率為90%,問卷有效率為91.11%。
1.2.2 實驗方法
向每位受試者發放Yamax Digi-Walker701型計步器一個,連續佩戴一周(含周六、周日)。要求:受試者早晨起床即佩戴計步器,直至晚上睡覺前取下并記錄計步器讀數歸零,除洗澡、游泳、睡覺外,必須全天佩戴。每日臨睡前將每日總步行數,大強度身體活動狀況,中等強度身體活動狀況,連續步行狀況,總步行時間,總靜坐時間,總睡眠時間等各項數據填入體力活動日記表格中。
連續佩戴計步器7天結束并完成整份調查問卷的受試者,用TanitaMC-190 Body Composition Analyzer(身體成分測量儀)測量身體成分。要求:受試者只需赤足站在足部電極上,雙手握住手部電極,用很短的時間即可完成全部測量,并立即得出身體成分的各項指標,并根據不同受試者的各項測試指標指數得出個性化的分析評定報告。
利用TanitaViScan腹部脂肪測量儀測量腹部脂肪,要求:受試者呈仰臥位,將產品覆蓋在采取臥姿的人的腹部上方,將頂部發出的激光射線集中在肚臍。然后,本體左右的感應器將采取非接觸的方式對腹部的橫幅進行計測,并通過獨立的計算式對腰圍進行推定
1.2.3 統計學方法
以Excel進行數據錄入,以SAS JMP進行統計,采用均數和標準差(mean±sd)對各變量進行描述,應用t檢驗、相關性分析和方差分析等統計方法。
目前國際通用的肥胖診斷指標是BMI指數(身體質量指數),它的定義是:BMI=體重(kg)/身高2(㎡)。根據中國肥胖工作專家組發布的中國成年人肥胖診斷標準,輕體重:BMI<18.5,健康體重:18.5≤BMI<24,超重:24≤BMI<28,肥胖:28≤BMI[4]。根據我國的肥胖診斷標準,受試者中有78名(63.41%)屬于健康體重,30名(24.39%)屬于超重,15名(12.20%)屬于肥胖,123名被調查者體重超重和肥胖的比率高達36.6%。
研究數據顯示,南京市中年辦公室人群的每日平均步行數為9096±4048步/天。
有研究指出,以計步器所測量的每日行走步數的多少來衡量健康成人的身體活動界定如下:每日步行數<5000步,為靜坐型生活方式;每日步行數5000~7499步,為低活躍型生活方式,是典型的日常活動;每日步行數7500~9999步,為中活躍型生活方式;每日步行數10000步/天及以上,為高活躍型生活方式,說明個人有較為主動地進行活動[5]。
根據此標準將受試者的步行活動程度分為4個等級,如圖1所示。其中有21人(17.07%)為靜坐型生活方式;27人(21.95%)為低活躍型生活方式;33人(26.83%)為中活躍型生活方式;42人(34.15%)為高活躍型生活方式。

圖1 中年辦公室人群的步行活動程度分布
從步行活動程度數據中可以看出,南京市中年辦公室人群仍有相當大比例活動水平較低,甚至是靜坐型的生活方式。這種狀況是多種因素產生影響的結果,其中可能包括:中年辦公室人群的工作壓力較大,多為腦力勞動者,這種職業性質決定了他們每天靜坐時間較長,被調查者的平均每日靜坐時間為5.29±1.65小時,這就使他們身體活動的機會較少;雖然近年來我國社區體育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是還沒有讓居民真正認識到身體活動的重要性,居民進行身體活動的自主性較弱。有研究發現,影響我國城市居民參加體育活動的主要原因依次為:缺少時間、缺乏興趣、缺少場地、工作壓力大、身心疲勞和精力不足[6]。
以123名被調查者進行相關性分析時,發現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如表1所示,以BMI為評價標準,將受試者分為兩組:BMI<24,為體重正常組;BMI≥24為超重肥胖組。體重正常組平均每日步行數為10040±5640(步/天),超重肥胖組的平均每日步行數為6643±2694(步/天)。體重正常組的步行數高于超重肥胖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1)。體重正常組的一周MET總值為1031±1063,超重肥胖組的一周MET總值為6643±2694。體重正常組的一周MET總值高于超重肥胖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33)。

表1 BMI狀況與身體活動的相關性分析
從表1的數據可以看出,身體活動水平高的中年辦公室人群BMI值相對較低,有利于維持其正常體重,從而預防肥胖。由于身體活動不足而引起中年辦公室人群超重肥胖的可能性危險因子包括以下幾點:(1)中年辦公室人群的工作壓力大,應酬較多且時間緊張,進行體育鍛煉的時間較少。(2)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中年人以車代步,交通行程體力活動的強度日益下降。(3)中年辦公室人群日常的休閑方式不合理,多以棋牌游戲,視聽娛樂,朋友聚餐為主,沒有認識到身體活動的重要性。同時,超重肥胖的中年辦公室人群其日常生活中惰性提高,更加不愿自主進行身體活動。因此,身體活動缺乏或不足與超重肥胖之間有著互為因果的關系。因此,對于伏案工作較多且以靜坐生活方式為主的中年人群要適當增加休閑時間的體力活動,盡量減少靜坐時間,預防肥胖以及慢性疾病的發生。
如表2所示,以體脂肪率為評價標準,將受試者分為兩組:男性被調查者的體脂肪率<22%,為體重正常組,體脂肪率≥22%,為超重肥胖組;女性被調查者的體脂肪率<34%,為體重正常組,體脂肪率≥34%,為超重肥胖組[7]。體重正常組平均每日步行數為9903±5334(步/天),超重肥胖組的平均每日步行數為5735±2767(步/天)。體重正常組的步行數高于超重肥胖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4)。體重正常組的一周MET總值為971±1022,超重肥胖組的一周MET總值為495±718。體重正常組的一周MET總值高于超重肥胖組,存在差異趨勢,(P=0.0888)。

表2 體脂肪率與身體活動的相關性分析
體脂肪百分率是指人體脂肪包括腹腔脂肪等占總體重的百分比,即人體脂肪百分率(FAT%)=人體脂肪/體重×100%,體脂肪率過高將引發各種慢性疾病[8-9]。從表2中的數據可以看出,體力活動水平低的中年辦公室人群體脂肪率相對較高,易引起肥胖以及身體素質的下降。造成體力活動水平低與體脂肪率呈負相關的原因可能是:南京市中年辦公室人群多為伏案工作者,每日尤其是工作日的靜坐時間過長,造成了體內脂肪堆積,體脂肪率上升。工作方式已經以靜坐為主,如果在閑暇時間仍然不增加身體活動,則會造成體內脂肪的進一步堆積。而體脂過高伴隨營養過度,血液粘稠度增加、糖耐量異常等多個危險因子在人體內存在,是冠心病和糖尿病等代謝相關常見病發生發展的重要原因和前提[8-9]。因此,中年辦公室人群應在加強身體鍛煉,降低體脂肪率,保持良好體型上引起高度重視。
腹部脂肪率的評定標準如下:男性:≤13.8為低,13.9-27.0為標準,≥27.1為高;女性:≤13.6為低,13.7-36.8為標準,≥36.9為高。檢測結果顯示被調查者中有69名(56.10%)受試者腹部脂肪率為高。腹部脂肪率是反映腹部脂肪含量多少的指標,位于腹部的過量脂肪對血脂水平、血壓和葡萄糖的耐受性等方面都有更明顯的負面影響。因此,中年辦公室人群應提高對自身腹部脂肪狀況的重視,經常檢測,并有效控制,預防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和其他生活方式疾病的發生。
對腹部脂肪和身體活動水平進行相關性分析,未見差異顯著性(P>0.05)。這種結果可能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1)樣本量較小,尚不能作為確鑿證據。(2)中年辦公室人群身體活動步行為主,對四肢脂肪的影響較大,而對腹部脂肪的影響較小。(3)中年人腹部脂肪堆積也與日常飲食,工作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關,不是由身體活動水平單方面決定的。總之,有關腹部脂肪與身體活動之間的相關項研究,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
123 名受試者平均每周總家務時間為11.40±8.09小時,其中平均每周花費在做飯上的時間最多,為4.34±4.12小時。以BMI為評價標準,將受試者分為兩組:BMI<24,為體重正常組;BMI≥24為超重肥胖組。體重正常組平均每周總家務時間為13.57±11.25小時,超重肥胖組的平均每周總家務時間為7.52±7.67小時。體重正常組的每周總家務時間高于超重肥胖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39)。男性調查者平均每周總家務時間為5.57±7.72小時,女性的平均每周總家務時間為15.52±9.37小時。男性被調查者的平均每周總家務時間低于女性被調查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4)。
中年男性辦公室人群的內臟脂肪等級之所以比女性高,可能是由于男性日常家務活動水平較低造成的。家務活動充足的人群,體重正常的比率提高。中年辦公室人群工作時間較長,閑暇時間較短,家務活動成為身體活動中占較大比例的組成部分。因此中年辦公室人群尤其是中年男性,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盡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這對于保持正常體重,預防肥胖具有一定意義。
3.1.1 南京市中年辦公室人群體重超重和肥胖的比率較高,高于中國普通人群的平均水平。
3.1.2 被調查的南京市中年辦公室人群每日平均步行數僅為9096±4048步/天。有研究表明對于成年人來說,要保持健康,每天步數要達到10000步[10],因此將10000步/天作為一個指導健身的目標有一定的作用[11]。對于此標準而言,南京市中年辦公室人群的日常步行數較少。
3.1.3 以活動強度和代謝能量(MET)為界定標準,被調查對象中有55.66%的人體力活動不足,南京辦公室人群身體活動不足的比重大于身體活動充分與活躍的比重。
3.1.4 研究數據表明超重肥胖的中年辦公室人群身體活動水平低于體重正常組的辦公室人群,身體活動與BMI值和體脂肪率呈負相關關系。
3.1.5 南京市中年辦公室人群平均每周總家務時間與BMI值呈負相關關系,中年男性的家務時間明顯短于中年女性。
3.2.1 形成健康理念
通過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中年人群經常接觸的傳播方式,有針對性的向中年辦公室人群提供有關生活方式、身體活動對體制影響的信息,并且注重增加信息的可靠性、
完整性、科學性、權威性[12],促使中年辦公室人群獲得相關信息,轉變觀念,形成健康理念。
3.2.2 提高鍛煉多樣性
目前,中年辦公室人群的身體活動方式較為單一,多以連續步行為主。因此中年辦公室人群應參與更加多樣的身體鍛煉,尤其是中高強度的身體活動,例如:慢跑、游泳、乒乓球、登山等,以提高身體活動水平,調動自身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獲得更多的健康效益。
3.2.3 構建良好鍛煉環境
研究表明,社區健身項目的推廣及健身設施的健全程度會對提高身體活動水平產生影響[13]。因此社區以及中年人所在單位因加大宣傳力度,適當開展一些趣味性較強的體育競賽活動,培養中年人鍛煉意識,提高其鍛煉積極性,增加中年辦公室人群的參加身體活動的機會。同時健全社區的健身措施,如加強體育場館和小區健身中心的建設等,為提高中年辦公室人群身體活動水平提供良好的環境和必要的條件。
3.2.4 養成健康生活方式
通過報刊、電視節目等大眾媒體讓中年人認識到體力活動的重要性,并且根據自身特點,選擇合適的途徑和方法增加每日的身體活動,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上下班盡量步行或騎自行車;上下班乘坐公車可以提前一站下車,步行至目的地;周末等閑暇時間多結伴與親朋好友參加一些健身活動。將提高身體活動水平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形成一種體力活動充足且易于長期堅持的健康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