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宿遷市泗洪育才實驗學校 張艷艷
教師要依據讓學引思教學理念,讓學生在課堂中擔任主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應用題在數學課程中占了“半壁江山”,因此教師要重視數學應用題的解題指導,發揮讓學引思理念,提升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數學應用題教學主要是為了增強學生實踐應用能力,以此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由于小學數學是一門實用性極強的學科,所以教師在應用題教學過程中可以開展相應的課堂活動、戶外活動,讓學生可以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完成學習任務,進而提升實踐應用和問題求解的能力。總而言之,小學數學教師在應用題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巧妙結合有趣活動創設教學情境,這是幫助學生提升實踐應用能力、問題求解能力的重要手段。
以四年蘇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的“小數的加法與減法”為例,在教學完第1 課時“小數加減法”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購物活動”,讓他們在參與購物活動的過程中體驗小數加減法的用法及意義。例如,教師將書本、黑板擦、三角板當作活動道具,并將它們的價格分別標為5.5元、2.1元、6.2元。接著,教師可以讓兩位學生上臺扮演“商家”以及“顧客”。隨后,教師讓扮演“顧客”的學生隨意挑選兩件商品,并且讓另一位學生算出價格。在此之間,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同學們,你們能不能算出這位‘顧客’買東西花的錢?”通過組織課堂活動的形式開展本課時的應用題教學,可以讓學生逐步掌握小數加減法的相關知識以及運算方法。總之,教師在應用題教學中創設情境時可以靈活結合教學活動,這樣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以此令教學活動順利推進并且取得更好的效果。
根據我國小學數學課程中對核心素養的教育要求,教師如果想有效促進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深入認識,就需要把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放在一個相對重要的地位。小學數學教學不僅更加注重學生于基礎知識的有效掌握和運用,更需要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培養,讓學生真正地愛上數學,實現讓學引思的目的和效果。
例如,在蘇教版數學一年級“認識圖形”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設計教學方案時進行合理選擇,借助一些特殊的教學素材,如七巧板等簡單的工具,將這些生活中常見的益智玩具帶入課堂,運用其中的各種圖形對于本章節所學內容進行講解。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在這樣一個從興趣到探究,再由探究到積極學習不斷循環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才能逐步地擺脫對教師的依賴,獲取更多的知識。因此,教師在對于教材中的重難點知識進行教學時,更加需要用新穎的方式,將學生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激發。要想讓學生學習能力得到完善與優化,教師可以結合課程中實際的教學內容,在教案設計中思考如何激發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欲望,讓學生主動思考,樂于思考。
讓學引思的概念重點在于解釋清楚“學”和“教”。“學”是需要學生自學,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地去學。而“教”則是教師點撥知識點的過程,并不是一味地將知識灌輸給學生,課堂的主角要從教師逐漸遷移到學生身上,每一節課并不需要教師大篇幅地講解,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感受到探索知識的樂趣,同時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并不盲目,不會因為學生不會學習而耽誤了教學進程。其中,明確教學任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師要讓學生有目的地進行自學,才能達到課堂效果。教學任務需要教師在上課的時候就提前指出,任務一定要具體到每一個步驟,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足夠充實。比如開始的自由學習階段,教師要讓學生熟讀數學教材,尋找不會的知識點,對例題進行研究,這一步的教學任務就是讓學生對整體知識有初步的了解。在和小組成員討論的階段,教學目的則是解決第一階段遇到的難題,并學會探究學習。最后教師進行知識點撥,這階段的教學任務則是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將零散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明確教學任務,不僅有利于教師把握教學進度,更能讓學生有目的地進行探究學習。
以蘇教版數學四年級“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為例,教師在上課之前先布置任務,讓學生閱讀課本并回憶什么是“整數”,“整數”的定義是什么,“混合運算”有哪些注意事項,讓學生在自學之后在小組內進行進一步討論。當討論結束后,教師進行以上問題的升華,比如如何得到四則運算的原則和規律,教會學生使用乘除加減混合運算的方法。教師逐步推進,提問學生“括號的作用”和“運算順序”,比如“有括號先算括號內的”,這些都是易錯點可以提醒學生特別注意。最后讓學生試著利用本節課所學內容解決簡單問題,重點是培養學生構建數學模型的能力。
小學生來的思維還處在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對新知識的接收能力較低。若采用較為傳統的方式教學,將一些生硬、晦澀的知識直接傳授給學生,學生會感到枯燥,甚至產生厭學心態。因此,數學教師將“數形結合”的思想作為教學內容的切入點,從現實生活中尋找例子,將形與數聯合起來,讓學引思,鼓勵學生自主探究。以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來學習新知識,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性,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
例如,雞兔同籠問題,教師問:“某農戶家有雞和兔子若干只,仔細數一數,共有頭16 個,腿42 條,你能算出雞和兔子分別有多少只嗎?”
方法一:列表法

雞兔腿0 16 64 3 13 58 5 11 54 7 9 5 0 9 7 4 6 11 5 42………
列表法可以直觀、清晰地得出答案,這也是小學生喜歡用的方法,也符合學生的邏輯思維,便于理解。
方法二:畫圖法
可以以一個圓圈代表一只動物的身體,一條直線為一只腿,兔子是一個圓圈四條直線,雞是一個圓圈兩條腿,將雞和兔子用簡單的圖形代替畫出來,方便學生思考問題。列表法和畫圖法是小學教學中十分常見的數形結合方法,把抽象的題目轉化為直觀、具體的表格和圖畫,學生就會一目了然,也會更加喜歡應用這種方式解題。這也就說明學生的思維正在一步步向抽象邏輯思維轉變,這對之后的學習是十分有利的。這種數形結合的方式符合小學生思維特點,有助于讓學引思,激發學生思考與探究欲望。
總而言之,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堅持讓學引思理念,堅持以學生為課堂主體,教師成為學生的引導者和領路人。教師需不斷打破常規理念,找尋傳統教育中的優勢所在,摒棄不足之處,在讓學引思理念指引下,找尋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性和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作用和價值,方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學生將來發展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