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楓,王 雅,倪 花,占歸來*
(1.上海健康醫學院,上海 201318;2.上海市徐匯區精神衛生中心,上海 200232)
生命意義感是人們領會、理解自己生命含義,并意識到自己生命中的目標、任務或使命,是影響個體身心健康的關鍵因素[1]。有研究表明,有較高生命意義感體驗的個體具有更多的積極情緒、更強的幸福感,身心健康水平也比較高;反之,缺失生命意義感則會出現悲傷、抑郁、憤怒等消極情緒,產生無意義感、無價值感、無存在感等,甚至出現自殺意念和行為等,產生心理危機。
心理危機預防性干預是指在心理問題尚未顯現或者初露端倪的早期進行引導和輔助,避免心理危機的產生[2]。2016年12月30日,國家衛計委與中宣部等共22個部委聯合,出臺的《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其基本原則第一條是“預防為主,以人為本。全面普及和傳播心理健康知識,強化心理健康自我管理意識,加強人文關懷和生命教育,消除對心理問題的偏見與歧視,預防和減少個人極端案(事)件發生。”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的《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基本原則包括將發展性與預防性相結合,加強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和傳播,充分挖掘學生心理潛能,培養積極心理品質,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重視心理問題的及時疏導,加強心理危機預防干預,最大限度預防和減少嚴重心理危機個案的發生。
當今大學生因心理危機導致的自傷、自殺、傷害他人等惡性事件時有發生,提升高校心理危機預防性干預能力已成為高校的迫切要求,高校人才培養需要關注大學生生命的整體發展,使他們認識自己存在的真正價值,理解生命和生活的真正意義。醫學院校還需要促進醫學生尊重生命,理解患者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更好地為患者服務,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實現社會價值。
為了解目前醫學生的生命意義感現狀及醫學生對生命教育的需求,筆者采取整群隨機取樣方法,抽取上海市某高等醫學院校大一至大三500名在校學生作為調查對象,以班級為單位進行集體施測。獲得有效問卷472份,問卷有效率為94.4%。其中男生103人(21.8%),女生369人(78.2%);大一學生259人(54.9%),大二學生129人(27.3%),大三學生84人(17.8%)。并對32名學生進行了個別訪談。
生活目的測驗(PIL)[3]為國內外常用的生命意義感測量工具。PIL共20個條目,包含生活感受、生活目標、生命態度、自主感4個維度。采用1~7級計分(被試者在2個極端感受中選擇符合自己的分數,4=“中性”,意味著兩邊的感受都沒有),得分越高表明個體的生命意義感越積極。PIL得分>112分為有明確的生活目的和意義感,<92分為缺乏明確的人生意義和目的。結果顯示,醫學生PIL總分為(93.31±15.29)分。進一步分析可知,PIL總分>112分共59人(12.5%),<92分共231人(48.9%)。
關于對生命教育的熟悉程度統計數據顯示,熟悉生命教育的有136人(28.81%),不確定的有245人(51.91%),不熟悉的有91人(19.28%)。可見醫學生對生命教育的熟悉度和生命教育普及率尚不高。
研究者對32名醫學生進行了訪談,所有學生均認為生命意義感對于醫學生非常重要。學生說“當踏入學醫的圣地,生命意義感是第一位擺在大家面前的。想要救治他人,必須認真且嚴謹地看待生命,而在這個過程中,確定好自己人生的方向和目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每位醫學生來到學校的時候都宣讀過醫學生誓言,說明大家還是有目標、有理想和有自己生命的意義存在。生命意義感可能就是醫學生不斷挑戰困難、挑戰自我的寄托。”“生命意義感對任何人都重要,不然人為何要努力活著。尤其是醫學生,肩負著救死扶傷的使命,又多了一分生命的意義。”“只有當醫學生知道了生命意義感的重要性,他們才會竭盡所能為醫學事業而奮斗”。可見,醫學生能夠深刻地認識到生命意義感對他們將來從事救死扶傷事業的重要性。
調查顯示,認為生命教育在學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有230人(48.73%),認為比較重要的有170人(36.02%),認為不太重要的有64人(13.56%),認為完全不重要的有8人(1.69%),部分學生認為可以通過社會實踐等途徑進行生命教育。
以上可見,醫學生意識到生命意義感對他們很重要,生命教育也很重要,對生命教育有強烈的需求,但對生命教育的熟悉度不高。訪談學生均認為醫學生生命意義感的缺乏可導致心理危機、自殺意念等。從生命教育角度進行醫學生心理危機預防性干預尤為重要。
醫學生心理危機的預防性干預包括面向整個醫學生群體的發展性預防,面向有風險因素的個體或亞群體的選擇性預防,以及面向高風險個體的指示性預防。生命教育不僅是生與死的教育,也并非僅僅為防止自殺,而是為使生命更有意義,有更強的幸福感。國內目前已有不少學校開展了生命教育,但是總體缺乏普及性、系統性、長期性,體系還不完善。相對其他學科,生命教育是醫學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生命科學教育,還需加強生命意義、生命價值教育。
完善的生命教育課程體系可以為學生提供系統的知識,是面向學生進行全員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徑。本研究調查在教學中有效開展生命教育的途徑結果顯示,認為是開設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的學生有137人(29.03%),認為是通過學科間進行滲透教學的有139人(29.45%),認為是開展主題活動的有104人(22.03%),認為是舉辦專題講座的有81人(17.16%),認為是其他的有11人(2.33%)。因此,生命教育仍需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通過學科滲透的方式,輔以社會實踐及主題活動等。例如,生命教育以必修課為核心,結合社會發展需要和學生思想實際進行延伸開設選修課。張開利等[4]探討醫學和護理專業本科生生命教育的實踐效果,以開設選修課的形式,面向60名醫學院校臨床醫學和護理專業本科生實施為期8周的生命教育。研究結果顯示,課程結束后,學生生命意義感和自我效能感較課程實施前均有所提高。目前開設獨立生命教育必修課的高校還不多,大多是在哲學、醫學倫理學、心理學、社會學、法律等課程中涉及。對醫學生來說,對生命的敬畏十分重要,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醫學倫理學、醫學與人文、健康心理學、社會醫學等課程中加強生命教育,易被學生接受和喜愛,有利于醫學生更好地認識生與死,理解疾病與痛苦。
在課程教學中,采取線下理論、實踐教學與線上網絡教學相結合的方式。線下教學注重理論與實踐技能的培養,強調互動教學。線上教學可以通過網絡教學平臺推送相關“小現象、小故事、小課題、小策略”,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的互動性、生動性、靈活性。
將有計劃的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建設積極、和諧、健康的校園文化、班級文化、宿舍文化,引導學生珍惜自身生命、關愛他人生命。例如,可通過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心理知識大賽、校園心理情景劇大賽以及致敬實驗動物的緬懷儀式等,讓學生在參與、體驗、思考、分享的過程中,深化對生命的認知,感受生命之美、生命的意義和力量。
從生命意義的角度開展危機預防,不僅限于知識層面上的理論講授,更重要的是要使學生通過自身實踐和體驗去探索自己存在的意義。醫學是實踐的科學,醫學生的生命教育離不開生命體驗,通過體驗才能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生命體驗式教育是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去感受、參與,激發對生命意義的深刻領悟。劉明娟等[5]采用團體輔導形式,引導醫學生尋找生命的意義,形成積極的人生體驗,不僅減輕了學習倦怠感,還提升了生活和學習質量。鄒兵等[6]將積極心理學教育理念應用于高校生命教育輔導發現,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生命意義感。楊盈等[7]發現,通過生命教育主題的團體輔導能有效提升大學生生命意義感、自尊和心理資本,降低抑郁分數。除全面、系統的課程、團體輔導,實踐、志愿服務等也發揮積極作用。董澤松等[8]研究發現,有志愿服務經歷的大學生生命意義各維度與幸福感存在顯著正相關,志愿服務活動對維護大學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生命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應貫穿教育全過程,在學生成長中,自我教育、朋輩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相結合,形成以個人為核心,以學校為中心,以社區為拓展,以家庭為依托的預防性干預模式。
充分發揮學生在生命教育中的主體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各校區服務點、園區安裝心理自助系統,學生可以自主查詢心理中心簡介、心理科普、心理互動、心理影視、心理圖像、心靈音樂、案例分析等。積極心理學認為,積極力量具有擴建的功能,學生以間接方式進行積極心理教育,有利于積極情緒的擴散。鼓勵學生心理協會、心理社團開展朋輩互助活動,班級心理委員、宿舍心理信息員等給予同學心理支持。
醫學生的生命教育、心理危機的預防需要校內廣泛力量的參與,加強對在校人員的宣傳教育,進行必要的生命教育和專業知識技能培訓,提高全員學生心理危機預防性干預能力。心理中心建立完善細致的心理咨詢機制,開設24小時免費心理咨詢熱線,為學生提供及時、便捷、有效的服務。注重定期普查與排查相結合,完善學生心理健康檔案。新生入校后開展心理健康普查,確認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排查心理危機,進行危機預防工作。建設二級學院心理輔導站,針對有風險因素的個體或亞群體進行選擇性預防,學院心理輔導員每月摸排學院重點關注學生,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預防、早研判、早應對”。和心理咨詢中心及時溝通、協作,確保信息渠道暢通,對重點學生密切關注,幫助其化解心理困惑。建設輔導員心理工作室,有針對性、有特色地開展心理輔導,多方位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與危機預防。對于高風險個體采取指示性預防。學校學工部、宣傳部、教務處、保衛處、衛生保健中心以及黨團組織等協調配合,建立有效協作機制,進行預防性干預。
在此次調查中,對“您家中討論死亡話題嗎?”選擇從未討論過死亡的有124人(26.3%),盡量避免討論死亡的有102人(21.6%),有必要時才會說,而且不在小孩面前說的有77人(16.3%),討論時氣氛有點不自然的有30人(6.4%),討論氣氛坦然公開的有139人(29.4%)。可見,在許多家庭會回避生與死的問題,有家長認為談論這方面的問題反而會使學生關注死亡,恐其承受能力有限,帶來負面影響。在生命教育中應充分發揮家庭優勢,培養學生用積極的人生態度去面對生活中隨時會出現的難題,正視死亡,學會積極面對挫折。切實建立健全學校與家長之間的協作平臺和機制,提高生命教育效果和質量。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應和專業醫療機構建立醫教結合平臺,開展心理健康科普宣傳和教育,定期舉辦專題講座,讓廣大師生了解精神障礙相關知識,幫助學生及時發現自己或他人的心理問題,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對于高風險個體、極端心理危機事件采用指示性預防。開辟診治學生心理危機的綠色通道,建立常態化的轉介平臺。
從生命教育視角全方位構建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性干預體系,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會資源,對學生進行積極、正向的生命教育,將有效預防醫學生心理危機,充分發掘生命潛能,發揮生命的積極力量,從根本上促進醫學生心理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