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麗 ,景 朋 ,霍秀麗 ,田明君 ,劉念陶 ,張夢楠 ,陸 濤 ,高 艷
(1.首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形態學實驗室,北京 100069;2.首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北京 100069)
首都醫科大學解剖標本陳列廳作為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生動翔實地展示生命起源、人體結構科學、疾病病理等方面的內容,向醫學生和社會公眾傳播生命科學知識和科學思想,增強人們維護健康預防疾病意識,接受“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教育。標本陳列廳的建設和開放是解剖學實驗教學改革和發展的需要,也是發揮社會功能的需要[1]。《“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加強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健康素養,提高健康教育服務能力,普及健康科學知識,加大學校健康教育力度,構建相關學科教學與教育活動相結合。高校應憑借自身優勢,提升科普教育能力,加大科普力度,推進科普事業發展[2]。作為科普教育基地,解剖標本陳列廳根據《“健康中國2023”規劃綱要》精神,不斷加強科普功能建設,提升醫學教育能力。
科普設施是進行科普教育的媒介和保障,不斷改善科普展品和設施質量、豐富它們的種類和數量,有利于增加科普學習內容、擴展科普學習形式、提升科普學習效果、促進公眾對科普知識的理解和提高學習熱情。
我們充分利用實驗室資源,持續地、有計劃地對陳列廳標本進行補充和更新,不斷改善標本的貯存條件。塑化標本、封裝濕標本在長期保存性、可持續使用性、真實性、不易損壞性、細微結構顯示充分性等方面具有優點,適用于在陳列廳陳列展示[3]。根據醫學科普宣傳的需要,對所需正常人體標本和珍貴的病理標本進行取材。利用生物塑化實驗室和有機玻璃室的硬件設備和技術進行塑化標本和封裝濕標本制作,并分批將原有封裝標本內的福爾馬林固定液置換為環保無味保存液,制作更換陳舊有機玻璃標本儲存盒。這不僅豐富了陳列廳標本的數量和種類,而且提升了陳列標本的質量,改善了陳列廳的參觀學習環境,保證了師生和參觀公眾的健康。
增加互動性科普教學設施,利用其寓教于樂、生動形象,集知識性、趣味性、互動性、參與性于一身的特點,促進人們對科普知識的學習和理解。科普基地配備了中國數字人解剖互動系統、骨與關節科普互動系統、人體生理學交互系統、應急救護體驗系統、數字人高清斷層3D打印模型及大量可以拆卸、拼裝的人體、器官模型。通過使用各種互動性科普設施可將人體由淺入深逐層分離和復原、放大和縮小,形象地認識人體結構、器官的位置毗鄰;理解人體各系統的生理功能、關節的運動形式;學習應急救護知識、體驗心肺復蘇操作;觀察3D斷層切面,在學習人體斷面結構的同時,領會臨床上CT掃描和核磁共振技術的診斷意義。陳列廳將靜態展示與動態互動相結合、虛擬與現實相結合,充分調動了參觀者的積極性。
陳列廳所展示的人體解剖標本是進行科普教育的核心。只有通過觀察標本,人們才能充分了解正常人體器官、結構的形態、位置、毗鄰,認識患病器官的大體病理變化。陳列廳進行科普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不僅要向公眾介紹人體結構,而且要結合人體標本指導他們理解人體器官的基本功能、熟悉常見疾病的發生機理和預防知識,并進行健康教育。陳列廳的每件標本都包含了大量醫學信息,為了充分開發標本的科普教育功能,便于公眾在獨立參觀時能夠深入全面、高效地學習,避免走馬觀花。我們利用信息化技術,對每件標本進行了科普數字化建設。首先將標本進行數碼拍照,用photoshop軟件對圖片進行編輯處理后詳細標示解剖結構,進行中英文注釋;其次撰寫標本概況介紹和相關科普知識;最后將標注圖片和文字整合生成二維碼。參觀者利用手機掃描標本上的二維碼,可以便捷地了解該標本的圖文信息。
通過解剖標本科普數字化建設,有機地將人體解剖學專業教育與科普宣傳結合,將人體基礎知識和臨床疾病、日常健康維護相結合。既可滿足大學生的專業學習,又有利于科普知識傳播,以圖文并茂、深入淺出的形式增強了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果,滿足了不同水平參觀者的學習需要。
無論是希波克拉底誓言還是懸壺濟世的理念,都在倡導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和關愛生命。生命文化教育應貫穿醫學教育的始終[4]。解剖標本陳列廳作為科普基地,是對公眾進行醫學人文教育的重要場所。陳列廳所展示的大量標本是由志愿者捐獻的,他們敢于摒棄傳統的觀念,愿將自己百年之后的遺體捐獻給祖國的醫學教育事業。這里有我校兒科醫學教育家、中國兒童血液腫瘤學開創者胡亞美院士、南丁格爾獎獲得者司堃范護士長,老領導李光弼、黃希。他們生前教書育人、救死扶傷,去世后仍為醫學事業默默地奉獻自己。
陳列廳設有特別致敬區進行醫學人文精神宣傳,我們將捐獻者的照片、生平事跡進行整理,存入觸控一體機內循環播放,他們慈祥的臉龐、淳樸真摯的話語,飽含著對祖國醫學事業的關心和對醫學生的期望。學生在學習人體解剖課程之前,在這里進行“無言良師”追思儀式,感恩大體老師的無私奉獻與大愛情懷。社會公眾學習捐獻者的生平事跡,緬懷他們對于醫學發展的貢獻,接受“生命的意義”教育,心靈得到凈化與升華。
科普主題活動是科普基地進行科普教育的重要組織形式,是以提高素質為使命的社會化科學傳播活動,旨在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普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5]。解剖標本陳列廳是展示人體結構、傳播生命科學知識、探尋人體奧秘、向生命致敬的重要人體科學展覽館。我們結合醫學科普教育所面向人群的需要,有計劃地開展線上和線下科普活動。
充分利用大學豐富的教學資源,配合中學課程教學,貫徹“以學為本”理念,進行知識延伸,發揮激發科學探究興趣的作用,突出探究性和互動體驗性。從人體系統到器官,從正常到異常,從宏觀到微觀,從器官解剖操作到組織切片觀察。開闊了學生的知識面,促進了學生合作、動手和探究能力的提高,培養了學生良好的科學素質。
疾病是每個人都關心的主題。圍繞這些疾病主題日,結合陳列廳正常、病理人體器官標本和科普短片,身臨其境地向公眾宣傳相關疾病的危害、病因、癥狀表現、診斷治療及預防措施。可有效提高公眾對相關疾病的認知水平,增強人們維護健康預防疾病的意識。
開展“遺體捐獻”“器官捐獻”“無償獻血”“捐獻造血干細胞”主題活動,讓公眾了解捐獻的重要性和意義、基本流程、注意事項等。結合真人真事歌頌他們對醫學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弘揚捐獻者無私奉獻的精神。
2009年以來,WHO共宣布了6起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如: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2016年的寨卡病毒疫情等。開展有效的公共衛生科普宣傳,能夠幫助群眾了解公共衛生預防與控制的常識,樹立正確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自我保護意識[6]。通過介紹疫情事件,讓公眾了解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的發展歷史、名詞定義、確定流程、警告級別、采取措施。結合陳列廳標本介紹疫情病毒主要侵犯的人體器官,講解患者臨床表現、病理變化、診斷和治療。這6起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均由病毒引起,而疫苗被視為戰勝病毒的主要手段,為此,我們又延伸開展了《抗疫特種兵——疫苗》線上科普講座,普及疫苗知識,提高公眾進行預防接種的意識。
科普工作水平的高低和科普活動的順利開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管理組織水平和科普團隊素質[7]。高校擁有高端人才、技術成果、教育平臺等資源,是開展特色科普工作的重要載體[8],大學生是高校進行科普宣傳、發揮社會服務智能的紐帶[7],為了提高科普團隊素質,提升陳列廳科普教育服務能力,每年科普基地管理教師對我校醫學生科普志愿者進行各方面技能培訓,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加深他們對解剖學和相關醫學課程的理解。
志愿者在科普講解過程中,要熟知每一件標本,講解內容應科學、準確、豐富。為了培養志愿者的專業素質,我們組織志愿者對陳列廳布展標本進行基本內容介紹和相關科普延伸的撰寫工作,學生在查閱專業教材、文獻和教師反復糾錯的指導過程中,不斷積累和夯實醫學知識,為科普知識講解奠定堅實的基礎。科普講解的主要任務不僅要傳遞科學知識,還要傳播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在培訓過程中,指導學生聯系實際醫學案例、身邊故事、社會現象,以人體科學為載體,用科學方法和科學思想破除愚昧迷信和網絡謠言。
科普志愿者在場館中行使宣傳的職能,語言講解技巧的運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影響觀眾的參觀質量和科普知識的理解程度。因此,在培訓中運用教師的授課技巧來指導學生志愿者,講解時語言要清晰流暢,條理清楚,富有邏輯性;表達要通俗易懂,幽默風趣,生動形象;注意實例引入,互動演示,增強趣味性;重要的講解內容要舉一反三,在與觀眾交流的過程中,運用啟發引導的方法幫助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當受眾群體不同時,講解員應當按照不同的講解模式講述對應內容[9],我們指導學生講解員要因材施教,將科普融入課堂,貼近實際生活,才能有助于知識的掌握,讓知識真正“活”起來、“用”起來。小學生和幼兒園小朋友專注力、理解力不夠,在講解過程中,圍繞他們感興趣的問題,比如:你們的個子是怎樣長高的,為什么會換牙等。用講故事的方式,用兒童的語言進行講解,注意互動和給予及時的鼓勵與贊揚。多進行游戲和動手操作環節,寓教于樂、勞逸結合。初、高中學生求知欲強、思維靈活,以課本上的內容為切入點,注意知識的深入與延續。如:在講解病理與畸形區標本時,結合腫瘤的發生、畸胎的形成,引入生物的變異、遺傳的細胞基礎等內容。在觀察神經系統標本時,引導學生對神經系統的組成和神經調節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成人觀眾知識儲備量大,對日常保健、疾病發生、預防非常關注,需要運用互動討論試的講解方法,內容要豐富,講解知識面要寬。
讓醫學生志愿者全面參加到科普基地的管理和建設中來,鍛煉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僅進行指導和培養。志愿者自主創建科普社團,制定管理條例,分工協作,進行科普活動策劃和外聯;進行科普主題設計,根據不同群體需要撰寫科普宣傳手冊;撰寫科普活動宣傳稿、新聞稿和總結匯報;建立科普教育基地參觀接待電子檔案和標本信息化管理系統;進行陳列廳環境設施管理。
科普基地解剖標本陳列廳將醫學教育與科普宣傳相結合、基礎知識與臨床疾病結合、科普教育與人文思政相結合、靜態展示與動態互動相結合、虛擬與現實結合,不斷提升了醫學科普教育能力,增強了醫學生和公眾參觀學習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