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保豐,朱士娜,郭光明
(阜陽職業技術學院醫學護理學院,安徽 阜陽 236000)
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對學生動手能力要求很高,中國傳統康復技術作為其中的一門核心課程,為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針對該課程教學進行了相關創新和探索,為和臨床治療相結合,提高動手操作能力,進一步優化教學內容;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重視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緊湊,采用五步教學法;為促使學生積極主動思考,鍛煉思維,在教學中應用PBL(基于問題的學習)教學及體驗教學法,使學生身臨其境;考核對引導學生學習有促進作用,因此盡量做到考核多元化,重視平時考核和實訓考核等。以上教學改革和創新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本文對相關經驗方法進行總結。
我校中國傳統康復技術課程先后作為校級和省級質量工程(精品課程)項目,多名骨干教師(“雙師型”教師)參與,團結協作,進一步確定了培養目標:經過學校理論學習及實訓練習后,能夠在臨床教師指導下進行傳統技術操作(推拿、拔罐、艾灸等),并具備治療常見病種(頸肩腰腿痛、中風)的初步能力。根據培養目標優化教學模塊及內容,重新修訂教學大綱、課程標準、實訓大綱及實訓指導。尤其重視加強臨床常用技能及常見病治療操作培訓,例如,根據臨床需要對針灸和推拿操作技術的操作練習以推拿為主,疾病治療操作以頸肩腰腿痛,如頸椎病、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癥、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等相關疾病為主。理論教學突出重點和核心內容,盡量精簡,服務實訓和操作,例如講述推拿、針刺、艾灸、拔罐等相關理論,重點是讓學生明白相關操作的正確手法、注意事項等;講述相關疾病的病因、臨床表現等,也是讓學生加深對相關疾病的認識。實訓目的和任務進一步明確,促進學生理論聯系實踐,加深對基本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培養學生對臨床治療的興趣,激發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實訓的基本要求為掌握推拿基本手法操作;掌握針刺、艾灸、拔罐操作;掌握常見穴位定位和主治;掌握常見病種的體檢和操作。我校中國傳統康復技術實訓學時56學時,相關疾病口述操作的實訓達24學時。
為使教學過程更加緊湊,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采用五步教學法,主要過程如下:第一步講述臨床真實案例(含病案、X片、CT檢查等),使學生提前進入治療疾病的情景狀態。通過分析、講解案例,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有進一步學習知識的欲望。第二步講述理論知識后提問,對理論知識的講解要求重點突出,講解后隨即提問,促進學生專心聽講和對重點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第三步案例分析提問和解答,能考核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第四步口述操作練習,讓學生模擬醫生和患者,進行診斷、分析,并進行操作練習。第五步口述操作考核,對第四步練習結果進行獨立考核。通過以上5步,能確保學生真正掌握必要的理論知識及操作技能,使學生記得住、學得會。與傳統教學相比,五步教學法有3個創新點:(1)直接引入臨床案例。第一步不是講授理論知識,而是直接引入臨床案例,引發學生思考,案例均為臨床真實案例,通過生動講解,使學生產生濃厚興趣,渴望學習下面的理論知識。(2)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大部分時間是學生在操作、講解分析,而不是教師在講)。第三步是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第四步是讓學生模擬醫生,對患者做出診斷,進行口述和操作,把理論的臨床應用和實踐操作有機結合起來,第四步和第五步都是學生模擬醫生,進行病情分析和操作練習。(3)考核(病情分析、操作)系統全面。第五步的口述操作考核包括理論掌握、問題分析、臨床操作,是一種較全面的考核。通過該考核可以了解學生基本理論知識、分析問題能力及臨床操作水平。總之,五步教學法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鍛煉了思維能力,提高了動手能力。
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教學法是以問題提出為導向,問題解決為結果,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為核心,教師引導為基礎的教學方法。傳統教學方法以教師講授、操作示范為主,學生積極性和參與度均較差[1]。多項研究表明[2-3],PBL教學法能明顯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理解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明顯提高臨床課程教學效果。五步教學法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為講述臨床真實治療案例,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理論知識的學習,激發了學習動力。第三步是案例分析和提問,既是對前面知識的復習,也是一次提高,鍛煉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再次提問,使學生積極參與其中,通過云班課平臺進行搶答,凡回答正確均給予分值獎勵,最后由教師分析講解,解決學生心中的疑惑。第四步為口述操作練習,讓學生模擬醫生和患者,這對學生來說是一個較大的挑戰,他們要設計場景,進行患者和醫生之間的問答、體檢操作、手法操作,為完成任務,他們必須配合默契,需要對相關知識進行分析討論,反復演練方可完成任務。例如,兩位學生要演練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問診、體檢、操作練習,必須自己設計案例,包括臨床癥狀、體檢、X線檢查、治療方案,兩人必須密切配合,對相關理論知識融會貫通,并把相關知識演變為分析問題和動手操作能力,是從理論到臨床重要的一環。PBL教學法由教師指導,學生主動參與,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4],由教師提出臨床案例問題,每組兩位學生進行設計,鍛煉和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加深了對相關理論的認識,也提高了操作能力。在教學中,教師的引導也非常關鍵,因為學生遇到有難度的問題時,難免會有挫折感,教師給予引導、鼓勵,可以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我校中國傳統康復技術教學在教師和學生積極參與下,應用PBL教學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實訓教學對于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尤其重要,熟練的操作技能主要來源于實訓教學,因此實訓課如何開展尤為關鍵。我校中國傳統康復技術實訓教學主要采用體驗式教學,尤其重視情景教學法。體驗式教學[5]常見有5種類型:直觀感覺型、動手操作型、社會調查型、師生置換型、角色模擬型。我校中國傳統康復技術實訓教學主要應用動手操作型和角色模擬型這兩種類型,動手操作型以教師示范、學生分組操作練習為主。每學期多次考核,同時云班課網絡平臺上傳操作示范視頻供學生平時觀看演練。角色模擬型由每組成員分別扮演醫生和患者,由教師給出問題如“椎動脈型頸椎病”“L4-5左側腰椎間盤突出癥”等,每組成員自主構思和設計案例,每組成員既是導演又是演員,進行情景設定和角色扮演[6],使學生真正融入其中,進入狀態。角色模擬型也屬于情景式教學法[7-8],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其積極性,使單調、枯燥的被動式學習變為教師指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情景式案例學習,學生對于這種學習方式有很高的熱情。同時把單一的理論知識和操作練習融為一體,通過一系列問題讓學生把相關知識聯系起來,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和知識整合能力,使學生加深了對專業和課程的認識。將角色模擬型優秀案例作為教學視頻上傳網絡平臺供學生學習,這種方式也進一步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我校中國傳統康復技術實訓教學得到學生的充分肯定,學生參加實訓熱情高漲,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得到實現。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中華民族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國傳統康復技術作為其中重要組成部分,理應繼承并發揚光大,學生通過學習和應用中國傳統康復技術可以增強愛國情感和自豪感。
為更好地服務教學,提高教學效果,建設了中國傳統康復技術云班課網絡平臺,平臺內有多種資源可供學生預習、復習,如平時上課的課件資源(PPT和視頻),學生課后可以反復觀看,加深理解和認識。教師可以在網絡平臺布置作業、討論,增強學生對理論及實訓知識的理解。課堂上開展隨機提問和搶答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加互動,提高教學效果。云班課網絡平臺也是一個考核平臺,平時學生的作業要在這里完成,可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另外,對于操作較好的學生視頻,全部傳到云班課網絡平臺,供其他學生參考學習,也促使學生認真練習,從而展現自己的能力。傳統考核以筆試為主,容易導致學生平時不愿意學而考試前拼命復習,考過后則不管不問,這種考試方式不利于教學。目前采取的方式是將考核貫穿教學始終,從第一節課開始直到最后一節課結束,教學考核融為一體,依托云班課對點名、隨機問答、搶答、討論、作業、看課件和視頻等均給予相應成績。對于實訓操作考核更為嚴格,平時實訓操作除了拍攝視頻作為作業,更進行逐一操作考核,每學期進行多次,提高學生訓練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