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體育學院 遼寧 沈陽 110102)
學齡前階段,是學齡前幼兒身體形態表面發展和內在身體成分改變的黃金時期。對于整個各學段時期及其及成年后的體質健康水平有重要影響。體質健康受到眾多因素影響,在先天遺傳不可改變的情況下,后天生活環境、家庭養育、活動場合等不同方式的對其影響,產生了不同的質變化。因此,學齡前教育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未來國民體質和素質都會有重大影響。
幼兒園教育是整個國家教育學段開始的前沿,幼兒園作為學齡前兒童生活和學習的重要場所,學前教育者必須要在生活條件、教育環境、師資授課、培養方式要形成整套完整的體系,促進兒童健康成長。但目前我國幼兒園體育活動仍存在眾多弊端,如有以下:鍛煉手段老舊不創新、運動項目技術教學缺乏理論支撐、運動負荷不合理達不到活動要求、活動形式過于簡單等,以上種種弊端就會導致幼兒園體育活動不能開展,幼兒的體質健康就會處于不變,甚至下降的狀態,因此需要具有良性的科學運動干預方案投入,來打破窘境。
“幼兒期”是人心理發展的初期,是各種心理發展的時期,是發展的關鍵期,廣大學者研究發展得出:這一階段是幼兒素質結構發展最基礎的階段,關鍵是孩子的心理在“幼兒期”階段就出現發展的萌芽,此時提高幼兒心理健康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就可以為提高全民族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打好基礎。
學齡前時期是兒童心理發展最為關鍵的時期。目前我國學齡前幼兒心理問題尖銳,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醫學模式的轉變,兒童的心理問題日益顯現。全球10%-20%的兒童患有一種或多種心理問題,而在我國這一比例達到了10%-30%。情緒和行為問題是兒童常見的心理問題,對兒童的日常生活和后期的心理健康都將造成明顯的不良影響。
我國學者左其沛先生將問題行為分為4種類型:過失型、品德不良型、攻擊型和退縮型。1992年對中國22個城市2萬余名兒童行為問題的協作調查發現,兒童行為問題檢出率為12.97%。目前中國各地學齡前兒童心理行為問題的檢出率在6%-26%。目前在我國學齡前兒童心理行為問題相對比較嚴重的。因此我們必須重視解決此階段幼兒心理問題,促進其體質健康的發展。
針對幼兒身體素質第一,幼兒身體素質是人口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人的素質是人口素質的重要因素,人的素質結構范疇其中就包括“體”,“體”就是指“體質”包括人的身體素質,所以人口素質的提高需要提高幼兒的身體素質;第二,幼兒身體素質將有效促進幼兒生長發育。身體素質是人生命運動的基礎,生命運動離不開身體素質。人的一切運動都是在大腦皮質支配下,實現的不同形式的肌肉活動;第三,培養身體素質是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尤其是學齡前幼兒身體素質。以日本為例,近來網上傳出日本幼兒園身體素質課教學內容,包括側體翻、下腰、跳馬、高難度的倒立行走等,整個教學過程井然有序,整體力量和平衡把握得很好,訓練有素,日本幼兒教育以體育當先,每天都有體育課,課程的設置讓人意外。
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升學的焦點聚焦和前移,過度的將高考學習壓力向低齡幼兒傾斜,早教機構等一系列培訓機構開始大肆發展鼓吹,過分凸顯了幼兒教育的重要性。部分家長追求培養孩子的全面能力,藝術特長興趣班開始占據了孩子幼兒園假期時間,尤其是城市的孩子不是在上培訓班,就是在前往培訓班上課的路上,嚴重導致了家長在教育上的偏差,課外活動時間寥寥無幾。并且在幼兒園學習期間,體育課程的內容產生了改變,為了考慮安全因素,時常出現課程取消、運動時間不充足、運動負荷達不到機體要求、運動密度不夠等問題。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之間出現了相悖的矛盾,導致大程度的傾向文化藝術特長學習,必定會導致課外和課內日常體育鍛煉時間就會被剝削,幼兒的體育鍛煉時間不能得到必要的保證,“重智輕體”的現象出現,幼兒的體育鍛煉課的價值就無法得到體現,作用不能突出,幼兒的體質就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我國國內大部分研究幼兒身體形態的指標都采用身高、體重、坐高、胸圍、上臂部皮褶厚度等,針對身體素質,會采用眾多動作練習手段來測試和提升身體素質,改變幼兒身體形態。速度性項目、技能展示難美性項目、力量性項目等,由于運動項目的特性,所著重練習的部位不同,所以產生反應不同。目前針對各地區幼兒身體形態的監測發現,都略有下降,導致下降的原因可能有電子科技產品的普及、家長過度的限制孩子活動空間區域、不健康食品的食用,缺乏體育活動鍛煉等原因。幼兒期是身體形態的發育高峰期之一,是除了青少年期之外的關鍵時期,對此國家以及專注對此方面的研究應該關注,許多學者采用運動干預手段對幼兒身體形態進行改變,例如技能展示難美性項目對幼兒的肌肉結實度、心肺功能都有很大影響,少兒體育舞蹈對幼兒身體、體重、胸圍三項指標的影響效果明顯,對幼兒腹部皮褶厚度指標的影響效果比較明顯。除了以上運動項目之外,還有游泳、跆拳道等都收獲了不菲的訓練效果,運動方案干預可行。
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凸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性。幼兒教育是孩子正式脫離父母進入社會大家庭的第一個關口,從個人進入到集體生活的第一個關節點,在幼兒階段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性,使學生順利適應小學教育,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口。將社會適應行為的培養作為幼兒園小學教育的一個新的方向,在幼兒期為幼兒奠定一個健康的社會文化環境,必將有利于幼小銜接其他方面問題的解決,促進今后的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
體育是群體性活動,包括了競賽和日常體育教學。例如,球類競賽,兩個以上隊員參賽,整個團隊為了贏得比賽與對手進行斗智斗勇,對手與對手之間的角逐,技術之間的碰撞都能促進彼此之間的感情,拓展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幼兒園體育課是體育教師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指導幼兒從事各種身體練習的基本形式。在體育課堂的教學之中,合作性項目的共同探討,彼此之間的協作配合,項目間的“摩擦碰撞”,不管成功和失敗,都促進和培養了整個團隊的配合能力和個人的合作能力,逐漸形成良好的社會交際。幼兒責任心、幼兒合群性、幼兒社會交往能力三種能力核心指標上升。
國家重視體質健康發展,普及體質監測的實施,對幼兒園的體質監測進行立法,每年必須對幼兒進行體質監測,保障國民幼兒體質的健康、穩定。明確目前我國體質提升的核心學段為“學齡前幼兒階段”,著重點依托國家的政策著重發展幼兒體質,通過政策大方針引導相關制度措施實施,師資培養政策,薪酬制度,有關部門設定都落實到實處,給予明顯的的支持。根據當前我國的綜合國情,學生體質下降的情況下,國家相繼頒布了《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01-2010年)》、《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等多種相關文件要落實,為我國學齡前幼兒體質健康和群眾體質健康奠定強大的政策基礎。目前我國各地區體育資源處于一種不平衡、不均衡的狀態,落實政策實施利于各地區的體育資源的使用,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為幼兒的體質發展努力創造良好的條件。促措施具體落實,隨著現實情況的改變,政策措施要跟隨現實動態進行調整。擁有政策的支持,實施政策的大環境十分重要,進行必要的提升學齡前幼兒體質健康的規劃,強調地區和學校責任制,使政策得以落實,對幼兒體質健康達到質的改變。
孩子的培養處于三方支持之間,社會大環境確定下,家庭支持的程度對幼兒體質健康會產生不一般的影響,包括家庭給予的經濟支撐、家長的教育觀念、家長對學校活動的支持度、參與度等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都會對孩子在后續的體育活動中提升體質健康有影響。還有家長對與“政府機構教育組織”和“非政府機構教育組織”,“營利式教育”和“非營利式教育”都會產生不一樣的見解,此時學校需要提供給孩子一個健康的提升環境,闡述自己的立場和教育理念,給于家長和孩子信賴,而家長就需要改變傳統的思想意識,與學校共同監測和反饋孩子的體質情況,將孩子交給學校就要學會“放手”,學會放心,學校就要做到讓家長放心,共加強高度融合合作,完成目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強調中學前教育專業的高等師范院校和幼兒師范學校,改革現行學前教育課程和師資培養方式,培養優秀幼兒教師。針對體質提升方面,幼兒園要注重提高體育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和教學素質,優化教學結構;創新多種教學方式和手段,充分利用本校可利用的體育課程資源,進行必要的改造,使其成為幼兒善于和喜于的運動趣味項目,豐富幼兒課程,保證鍛煉時間,運動強度和質量都要保證,才能對幼兒身體體質產生由量變到質變的轉變,體育教師根據本園的教學理念和學生的身體實際情況,因人、因地的適當增加類似校本體育課程,教師在節假日或者等其他時間段要進行教育培訓,吸收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思想,在本園進行實踐運用,提升體質,因材施教,應針對幼兒的不足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監測學生的體質動態情況,促使幼兒體質良性發展。
事物發展的驅動力無非來自兩個方面:內源和外源。在提升幼兒體質健康工作中,外源強調的是一種推動力,是指政府以外的個人或組織即“體制外”社會力量資源主動投入政府主導的行動中。在政府的政策的大環境依托下,社會資源的進入,一方面,增強了在提升幼兒體質健康的財力、物力資源,形成了支撐;另一方面,社會資源投入,說明了幼兒體質健康問題受到了不單單是政府方面的關注,同時社會力量對其重視,推進力度更甚強勢。社會力量推進可以從多方面去著手,首先,我國眾多體育科研院所積極投入提供相關技術資源支撐,對需要發展幼兒體質的地區提供相關理論與體能測試檢測;其次,社會企業和社會愛心慈善機構幫扶來增加體育器材的投入,完善體育場地及設施的建設。學校要有步驟地加強體育場地及體育器材的建設,為中小學生體育鍛煉提供堅實的基礎,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來增強學生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