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遵義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貴州 遵義 563006;2.遵義市第十六中學 貴州 遵義 563000;3.遵義市余慶縣他山中學 貴州 遵義 564499)
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上,胡錦濤同志提出了我國從體育大國邁向體育強國的奮斗目標,這也是“體育強國”這一概念首次在正式場合被提出。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簡稱《綱要》),旨在充分發揮體育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中的重要作用。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在夏季奧運會上不斷取得進步與突破,競技體育已經成為了展示我國綜合國力、提升我國民族精神的重要舞臺,乒乓球、體操、跳水等項目更是形成了壟斷之勢,這些都離不開我國所奉行的舉國體制;但與之相對應的,我國國內的群眾體育發展則較為落后,特別是隨著社會就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體育領域也愈加凸顯。所有這些都顯示出當前建設體育強國的緊迫性與必要性,而在體育強國的建設過程中,體育歷史文化則是不容忽視的重要一環。
體育強國的建設是一個系統而復雜的長期工程,縱觀當今的國際體壇,不可否認的是,西方工業社會的體育及其體育文化仍然在世界范圍內占據著主導地位。不論是美職籃、世界方程式錦標賽等職業體育,還是奧運會、世界杯等大型國際賽事,都是其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遞其體育文化及價值觀的重要載體與途徑。由此可見,要想成為體育強國,除了競技成績、體育人口等可見的具體成果,對于體育文化的接受和認同也是一個重要的判定標準。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曾明確指出,“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根據約瑟夫·奈對軟實力的定義,體育可以被視作其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當今社會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因此,根據目前的情況,在我國體育強國的建設過程中,我國的體育歷史文化也應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實現“促進體育文化繁榮發展,弘揚中華體育精神”的戰略目標;與此同時,我國當前的體育歷史文化在近些年也面臨著一定的發展困難與瓶頸,尤其是如何更好的在西方體育文化風靡世界的情況下展現自身的力量與魅力,并憑借“體育強國”戰略的推進來更好的解決相關問題、實現健康而長遠的發展,就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
通過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高校圖書館等以“體育歷史文化”、“體育強國”等關鍵詞進行檢索,對我國的體育歷史文化和“體育強國”戰略進行了一個全面的了解,明確二者的發展現狀以及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的問題與瓶頸,為本文的研究奠定堅實基礎。
結合所收集到的文獻、資料,以及目前我國體育歷史文化發展的實際情況,探究在當前“體育強國”戰略的大背景下,應如何對現有狀況、現存問題進行相應的改進與變革,通過歸納分析、邏輯解讀,提出具有一定針對性、實用性的建議與意見。
“體育強國”戰略實施的首要前提是對體育強國這一概念正確而全面的理解,所謂“體育強國”,是指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科技、體育產業、體育教育、體育文化等體育綜合實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國家。以此為基礎,體育強國更加注重對于人文體育、體育文化以及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體育的構建與追求。通過對西方世界體育強國的研究可以發現,體育強國主要強在其自身的社會體育氛圍、體育歷史文化上,用文化修養之強引領激勵、再輔以經濟和技術,而非反其道行之。以上也為我國“體育強國”戰略的實施指明了方向,除了在現有基礎上繼續精進各個項目的運動技術水平、推動各省體育產業持續向好發展以外,構建整個社會和諧的體育文化氛圍更是必不可少的。在此過程中,增加我國及世界范圍內的民眾對于我國體育歷史文化的認同具有奠定基礎的重要意義,因為“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1)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
作為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大國,我國的體育歷史文化也是源遠流長的。一方面,諸如舞龍、舞獅、劃龍舟、武術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是我國歷經千百年的發展而傳承、沉淀下來的優秀體育文化的代表,更體現著我國體育文化的悠久歷史、豐富內涵和頑強生命力,顯示出生生不息的活力的同時,也凝聚著中國人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認同感;另一方面,體育歷史文化作為我國長久以來體育發展的載體與縮影,這其中既包含了奪金牌、破紀錄、拿冠軍的高光時刻,更有不拋棄不放棄、通過不斷努力從“東亞病夫”變成“亞洲霸主”的曲折過程:所有這一切都彰顯出中國這個泱泱大國以及14億英勇的中國人民勤勞勇敢、不畏艱難險阻的民族精神。因此,對于體育歷史文化的傳承與推廣不僅是我國體育事業、產業繼續向前發展的需要,也是有利于和諧社會氛圍的構建以及正能量價值觀的傳遞的,從而在根本上推動“體育強國”戰略的順利實施。
(2)促進世界范圍內體育文化的和諧發展。
由于諸多因素,我國的體育歷史文化與西方世界的體育文化有著明顯的差異和區別,但現實狀況卻是,隨著西方體育文化及其價值觀席卷全球并被主流受眾所認同和接受,我國的體育歷史文化傳承和民族傳統體育發展不僅難以在世界舞臺上大放光彩、就連其在國內的處境也頗為艱難;同時,西方體育所暴露出來的諸如興奮劑、種族歧視、異化等問題也顯示出其弊端所在,而在此背景下,秉持儒家、道家思想的中國體育歷史文化的影響則備受矚目。由此可見,在建設“體育強國”的過程中,我國的體育歷史文化作為東方體育文化的代表,在充分發揮東方體育文化的影響力、促進東西方體育文化和諧發展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增設體育史課程,豐富校本課程資源。
體育史課程的開設是傳承、發展我國體育歷史文化過程中最為直接的手段,尤其是它將祖國的下一代——青少年兒童作為主要的普及主體和傳承載體,更具有針對性。在建設體育強國的大背景下,各大中小學校都應積極開設體育史課程,一方面,在義務教育教育階段,要將我國的體育歷史文化加入到日常的體育、歷史課程教學中去,拿出固定的課時進行詳細的講解與傳授、并采取考核、考試的方式對教學效果進行檢驗和保證,豐富當地的校本課程資源;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和專業體育院校更要注重體育史課程的開設,無論是公共課程、還是專業基礎課程,都應保證將足夠的學分分配到我國體育歷史文化的系統傳授上。
(2)與國際接軌,提升自身規范度。
體育歷史文化另一個重要載體就是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西方體育之所以能夠風靡世界,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在于自身的規范化特征,各個項目的動作標準、技術條件、考核評定等都有著一套完整的規章制度與流程,易于在更大范圍內的推廣,韓國跆拳道的發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基于此,我國范圍內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也應根據自身的情況,在全面考察的基礎上,對其服飾、動作、規則和比賽組織等進行一個全面的制定與規劃,并在全省乃至全國范圍內實施,改變之前各自為戰的狀況。同時,也要聘請專人對相關的規則與技術動作等基本內容進行多語種的翻譯,注重自身的推介以及在國際范圍內的傳播與交流。
(3)融入當地體育旅游,樹立民族體育品牌。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這也為體育歷史文化的傳承和推廣提供了更好的機會。各地區應注重當地或鄰近地區特色民族體育品牌的樹立,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為當地的增產增收做出應有貢獻的同時促進自身發展,實現二者之間的良性循環。在體育旅游蓬勃發展的當下,各省要充分挖掘其民族傳統體育獨特性,在民俗風情、競技項目、文化娛樂、觀光欣賞、表演競賽活動及民族紀念品等方面開發出屬于自己的產業鏈,可以借鑒廣西地區“民族體育搭臺,經貿唱戲”的做法,將獨具特色的民族體育項目打造成各省的“城市名片”,使其能夠產生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真正的為當地人民謀利益,也只有如此,我國的體育歷史文化才能在新時代煥發出別樣的生機。同時,這也是轉變人們消費觀念、生活方式的絕佳契機,使人們能夠對體育這一綠色產業、朝陽產業形成更加正確和積極的認知,從而主動參與其中,達到提升生活質量的目的。
在體育強國的建設過程中,體育文化實力的構建與強化不容忽視。根據既往的研究,體育文化實力主要涉及五個維度,即體育文化凝聚力、體育文化吸引力、體育文化創新力、體育文化融合力和體育文化影響力,西方工業社會體育的發展就很好的印證了這一觀點。因此,對于我國體育強國的推進,體育歷史文化既是體現我國體育文化獨特性的重要方面之一,尤其是在提高體育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和融合力上,也是提升民族凝聚力、構建良好國家形象、展現民族精神的主要途徑。只有當我國的體育歷史文化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與推廣時,“體育強國”才能名副其實;而在體育強國的建設過程中,也必然離不開對于優秀體育文化的弘揚與傳承。“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國的體育歷史文化應憑借體育強國建設的東風,做到在切實傳承、發展自身的同時,也真正成為我國體育強國建設過程中國家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中華民族悠久的發展歷史中,體育是隨著人們的生產、生活不斷發展起來的,尤其是我國的體育歷史文化,更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文化的傳承。在西方體育席卷全球的當下,我國的體育強國建設不能只將著眼點放在競技體育的發展和獎牌數量的多少上,優良體育文化的建設才是重中之重。因此,對我國體育歷史文化發展的研究,既是體育強國建設的題中之義,更是提升我國國家軟實力的主要途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