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幼斌 陳姣
(四川外國語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重慶 400031)
始于古羅馬時期,源遠流長的意大利飲食文化在西餐文化中極具代表性。意大利飲食屬于地中海飲食類型,2013年,意大利和克羅地亞、摩洛哥、葡萄牙、塞浦路斯、西班牙、希臘等國聯(lián)合成功申請了“地中海飲食文化”的“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2017年,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比薩制作技藝成功申遺。至此,意大利飲食文化及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比薩具備了官方權威認證。意大利飲食文化作為國家形象建設的一部分,在飲食文化的符號化生產(chǎn)及話語傳播策略上具有鮮明特點。目前,學者對意大利飲食文化的相關研究主要基于對意大利美食的介紹及特點分析,或從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角度討論意大利某種特色美食,或從品牌塑造和傳播的角度研論意大利巧克力品牌費列羅的商業(yè)“成功之道”,還有從飲食健康的角度研究意大利美食與個體健康之間的關聯(lián)。對意大利飲食文化話語傳播策略的探討不僅可對國家文化軟實力傳播范例提供借鑒,還可對中國飲食文化的對外傳播提供啟示。
在媒體高度發(fā)達、傳播方式多元化的今天,國家形象的傳播主體已擴大至包括企業(yè)、社會組織、個人等多個層面,其研究范疇也由政治、外交等“硬”領域滲透至文化、教育等“軟”領域。飲食文化身置大眾日常起居生活的大環(huán)境,潛移默化影響受眾的飲食習慣,從而完成飲食文化的傳播,建構國家形象。本文話語分析的視角,重點關注意大利特色美食名稱的符號化過程,通過對相關符號意義的解析及話語傳播路徑的闡述,探討意大利飲食文化傳播話語與社會、文化、歷史以及各種權力之間的關聯(lián)。
相較于國際傳播研究,國家傳播研究尚屬小范圍內(nèi)討論的研究領域,卻在當前的社會環(huán)境中具有適時的引導價值。“對外傳播”“國家形象”研究等都具有國家傳播的屬性,但這些研究均從政府、執(zhí)政黨等宏大的“國家”視角出發(fā),具有自上而下的傳播氣勢。本文研討的國家傳播是以多元化的組織或個人為傳播主體,以國家信息為傳播內(nèi)容,通過傳播者有意識、有目的的文本建構影響受眾的心理和認知,以實現(xiàn)國家發(fā)展繁榮及國家形象塑造為目的的傳播行為和傳播現(xiàn)象。這是一個包涵了“國家形象傳播”在內(nèi)的、內(nèi)容豐富、邊界廣闊的“系統(tǒng)化的國家傳播活動”,具有更加平面化的傳播特點,注重傳播主體的廣泛性以及傳播話語的豐富性,尤其利于文化領域的傳播(黃也平,2013: 151)。
文化傳播為國家傳播提供內(nèi)容。諸多文化類型中,飲食符號具有使用頻次高、民族特征明顯、情感聯(lián)結(jié)與凝聚功能強勁、全感體驗更易傳播的特點(張楠,2020:61)。由于飲食習慣無法在短時間內(nèi)全面改變,所以飲食文化的傳播必須逐步滲透和融合,飲食文化的承載除豐富的物質(zhì)資源、精湛的烹飪技巧、器具制作工藝、食品保藏運輸外,還反映出人民的飲食觀念、社會心理、民族特征。飲食文化的普世特性、地域特性使之與國家形象天然地緊密相連,具有增進國民情感認同、身份認同、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的功能。意大利飲食文化在有利的媒介條件下,關涉著深遠的文化背景,其傳播過程中傳播者、接受者關系的平等性和任意性,使得其在作為一國文化特色和塑造一國形象方面具有先天的優(yōu)勢,也成為國家傳播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地域性飲食文化的形成得益于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條件。飲食文化作為國家傳播“軟”領域的一部分,以受眾的飲食文化情結(jié)為前提,傳播地方飲食風情和族群精神。意大利地處歐洲南部,包括亞平寧半島、西西里島及撒丁等島嶼,北面以阿爾卑斯山為屏障與法國、瑞士、奧地利、斯洛文尼亞接壤,東、南、西三面分別臨地中海的屬海——亞得里亞海、愛奧尼亞海和第勒尼安海,大部分地區(qū)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全年氣候溫和宜居,三面環(huán)海的地理環(huán)境造就意大利飲食文化明顯的地中海飲食特征。
意大利半島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早期,后又經(jīng)歷伊特魯里亞、古羅馬、拜占庭、文藝復興等燦爛文明的洗禮,悠久文明中孕育的美食文化最終根植于意大利人心中。意大利飲食注重原料的本質(zhì)本色,食材主要以蔬菜水果、魚類、五谷雜糧、豆類和橄欖油為主,菜品力求保持原汁原味。早期的地中海飲食泛指地中海周邊南歐國家的飲食風格,后逐漸演變?yōu)榉褐赣欣诮】怠⒑唵巍⑶宓约案缓瑺I養(yǎng)的飲食(張宏濤,2014:83)。
獨特的地理和輝煌的人文背景讓意大利人民熱愛自然、崇尚自由、浪漫優(yōu)雅,其飲食如同其文化,具有精致、自然、原汁原味的風格,處處體現(xiàn)著意大利人的精心制作(彭友,2008: 18)。在意大利人心中,意大利美食不僅是一種食物,更是一種意式生活方式。意式瑪格麗塔比薩、意大利面、意式冰激凌等以“意大利”為前綴的代表性飲食歷經(jīng)歲月與傳承,沉淀出復雜的符號意義。
早在公元1715年至1725年間便出現(xiàn)了對那不勒斯比薩的記錄。到18世紀中期,文人兼廚師維琴佐·科拉多整理出那不勒斯城的飲食習慣,其中包含以奶酪和番茄為餡料的比薩,證實在那段時期這種食物已端上那不勒斯人的家常飯桌,這種比薩后隨移民傳播到世界各地,成為意大利美食的最佳代表。依照流傳四百多年的烹調(diào)傳統(tǒng),正宗的那不勒斯比薩只有兩種口味:一種是大蒜比薩,使用橄欖油、大蒜、番茄、和牛至(又稱小葉薄荷)為原料;另一種是瑪格麗塔比薩,配料除番茄和橄欖油外,還包含莫扎雷拉奶酪、水牛奶酪和羅勒葉。據(jù)傳,瑪格麗塔比薩因獲得女王瑪格麗塔歡心而得名,其表面紅、白、綠三色的視覺與意大利國旗三色相呼應,名人傳說和國旗的視覺關聯(lián)為瑪格麗塔比薩增添了一層“意大利”國家象征的意義。2017年,那不勒斯比薩申遺成功后獲得權威認證,以行業(yè)標準的姿勢代表意大利的比薩制作水準,以應對比薩風靡美國的市場現(xiàn)狀,向全世界宣示意大利作為比薩原產(chǎn)地的文化主權。
意式冰淇淋Gelato是意大利傳統(tǒng)手工冰淇淋的專用名,其歷史可追溯到古羅馬時期。從最初西西里島人儲存冰雪制作冷點,到如今意大利街頭數(shù)千家現(xiàn)代手工制作冰激凌的店鋪,吃Gelato已然成為意大利人的一項生活方式及文化運動。不少意大利城市都設有相應的Gelato節(jié)日,部分城市開設有Gelato博物館,還有專門的大學培養(yǎng)Gelato制作者。Gelato使意式冰激凌行業(yè)成為一種專屬產(chǎn)業(yè),在口碑和文化的影響下,外國游客對其印象深刻。Gelato這一意大利單詞所指蘊含的古老歷史及現(xiàn)代人文,為其賦予了區(qū)別于異國冰激凌的獨特地位及符號意指。
另一項家喻戶曉的意大利美食——意大利面的傳播經(jīng)歷了從上至下、從城市到鄉(xiāng)村的過程,伴隨20世紀初意大利移民傳至世界各地。意大利移民對意面的喜愛和推崇不僅源于意大利自身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優(yōu)勢,也來自一種與意大利人相契合的家庭價值觀——意大利面作為一種家庭手工烹飪美食所代表的家庭生活氣息。西蒙娜·斯坦諾分析意大利面的廣告發(fā)現(xiàn)其符號意涵,即為其移民及消費者傳達了“分享、適應、簡單、家庭生活、住在一起的快樂”等意式傳統(tǒng)價值觀,維系了意大利民族精神及身份認同。意大利面作為食物符號,和語言一樣通過對自己和周圍世界的占有來定義意大利人(Stano,2014: 147)。 “意大利比薩”“意式冰激凌”“意大利面”三組符號通過豐富的意義建構與意義釋放同意大利精致、健康、自然的國家形象深度關聯(lián),使得意大利的國家形象潤物細無聲地融入于意大利的飲食符號傳播中。
費爾迪南·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從語言學角度將語言符號闡釋為能指和所指,定義“能指”為符號所具有的聽覺或視覺印象,“所指”為能指所指代的事物及意義(概念)(索緒爾,1980: 36)。后來的學者將符號“能指”與“所指”的應用擴大至包括文字、視覺符號等更大的符號范疇。“能指”“所指”共生的雙重內(nèi)核為符號賦予了豐富的意義。意大利飲食符號通過不斷地意義積累,層層遞進,為自身的符號化增加歷史注腳。
上述三項意大利美食的發(fā)展歷程展示了意大利飲食符號生產(chǎn)所具備的共時與歷時的特征,共時與歷時特征幫助定義上述食物的符號和意義在歷史的演進中逐漸組合成一套系統(tǒng),從而形成社會共識。類似“瑪格麗塔命名傳說”這樣歷時的社會事件為意大利比薩的生產(chǎn)和傳播提供了偶然的機遇,多重偶然事件中意大利飲食符號蘊含的“所指”不斷累積,成為“能指”背后根深蒂固且不可動搖的權威意涵,豐富的意涵讓如今的人們談起意大利美食時,對食物發(fā)源背后源遠流長的歷程產(chǎn)生充分的聯(lián)想,這種聯(lián)想與“意大利”三個字所蘊含的國家人文歷史文化相重疊,并延伸到其他意大利飲食類別的意義感知。
關于符號意義的深度討論,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指出,符碼具有隱含意,即符號的意義達成基于早先已有的現(xiàn)實、文化、民族、歷史本源的知識體系等文化背景體驗。隱含意源于明示意但超越明示意,在符號意義生產(chǎn)的第一階段,能指與所指共同作用產(chǎn)生明示意;第二階段,已經(jīng)完成的明示意或符號再被作為能指關聯(lián)到下一個更為廣闊的并具意識性的主題,生成隱含意。巴特將第二層級的關聯(lián)意識形態(tài)的意義,稱為神話(巴特,1999: 173)。意大利飲食共有的“意大利”頭銜造就了羅蘭·巴特口中的神話。在闡釋神話建立過程中,巴特用意指作用說明了神話符號在能指和所指之外的第三層符號意義。正是意指作用使得第三層意義的不斷累積和疊加,所自然化形成的符號意義,在讀者心中形成聯(lián)想關聯(lián),從而植入和固化以意識形態(tài)為目的的認知。以“意大利”作為前綴的意大利飲食,構詞結(jié)構指向一個堅定且權威的“意大利國家認證”的意涵,該意涵所對應的能指,即“意大利”三字,經(jīng)過意義的不斷演進、疊加,成為意大利飲食的符號神話。意大利飲食的“意大利”第一層級的內(nèi)涵指地理上的意大利國家,表示對食物地域性的限定;第二層級的隱含意則包含著意大利國家基于地理、人文層面、甚至民族精神層面的融合。
神話的建立使得豐富的所指意義凝聚于“意大利”三字組成的能指中。內(nèi)涵豐滿又形式簡潔的符碼一方面有利于在話語傳播中形成獨有化的認知,另一方面便于符碼化的搭配運用及傳播。“意大利”符號神話化的具體應用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作為可靈活搭配的形容詞,修飾并限定包括面、比薩、冰激凌、葡萄酒等在內(nèi)的名詞,其自身已然成為具有意大利國家權威認證意涵的專有名詞。二是意大利國家文化隱含意的嫁接,意大利飲食符號背后體現(xiàn)了優(yōu)雅優(yōu)質(zhì)、浪漫精致、樂享生活等文化底蘊;當使用“意大利”文字符號限定飲食時,“意大利”符號神話蘊含的意義及價值便自主嫁接到飲食中,消費者通過享用飲食達成對意大利國家文化的注意、認知、體驗,甚至接受。最后,以“意大利”命名的飲食被官方賦予國家代表性,使其能夠凸顯于其他同類食物,在大眾心中占據(jù)了與他國(食物)相異的獨特心理定位,達成意大利飲食的獨有的形象隱喻。
大眾對意義的閱讀和理解是神話意義傳播的第二步驟。羅蘭·巴特談到讀者對神話的理解是一種動態(tài)的專注,需依據(jù)已建入符號意義組合結(jié)構中的目的來理解神話,從而完成一種意識形態(tài)的植入。意識形態(tài)內(nèi)涵的植入為受眾的話語解碼提供前提,引導受眾在特定意義系統(tǒng)理解神話,意大利美食的關聯(lián)意識形態(tài)想象包含如下三層含義:
首先,那不勒斯比薩申遺證實了農(nóng)業(yè)文化遺產(chǎn)對意大利的重要性,同時體現(xiàn)意大利民族的多樣性和包容性。意大利面除了最常見的實心粉(Spaghetti)外,還有寬面條(Lasagna)、通心粉(Macaroni)、細長面條(Tagliatelle)、細線狀的細面(Vermicelli)以及包肉餡的小方塊形意大利面餃(Ravioli)等。不同意面在形狀上也各不相同,包含直身型、彎管型、螺絲型、貝殼型、蝴蝶型等林林總總數(shù)百種。搭配的意大利面醬包含紅醬(TomatoSauce)、青醬(PestoSauce)、白醬(KleamSauce)和黑醬(Squid-InkSauce)多種類型。不同形態(tài)的意大利面搭配不同類型的醬汁,并可配上不同類型的食材,多重組合豐富了意大利飲食的可能性。意大利比薩同樣種類豐富。雖然瑪格麗塔比薩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一種,但是各類新品味的比薩不斷被推陳出新,流傳向世界各地的比薩制作也會根據(jù)不同地區(qū)的傳統(tǒng)和人們的口味習慣創(chuàng)出新口味。食物的多樣性為意大利飲食注入了包容性強的印象,讓人將意大利食物與意大利食材豐富、意大利人民熱衷創(chuàng)新的形象產(chǎn)生聯(lián)結(jié)。
其次,作為地中海飲食的代表,意大利飲食特殊的飲食結(jié)構和烹飪方式代表了一種健康積極的意式生活方式。食物與健康之間的關聯(lián)是當前研究意大利飲食文化的主要切入點。研究顯示,地中海飲食具有利于心血管健康的功能,導致意大利飲食與當前社會主流的健康飲食觀念發(fā)生關聯(lián),滿足了當前社會對健康長壽、高品質(zhì)生活的心理需求,從而在面向大眾的傳播中形成更高的認可度。
最后,精心制作與匠心傳承是意大利飲食符號神話背后的又一層國家形象。意大利的中小企業(yè)發(fā)達,被譽為“中小企業(yè)王國”,中小企業(yè)數(shù)量占企業(yè)總數(shù)的98%以上,悠久歷史與精湛技藝讓意大利對工藝的極致追求聞名于世。在意大利美食的創(chuàng)造與傳承上,意大利人亦追求盡善盡美,比如對瑪格麗塔比薩制作技藝、地中海飲食文化的申遺工作,開設專門的學校傳授Gelato的制作技藝。那不勒斯比薩廚師協(xié)會理事尼克拉·里奇聲稱,只有那不勒斯傳人知曉做好比薩的藝術, “申遺”的終極目標是讓這種比薩成為“意大利版的香檳”。在意大利人心中,原料品質(zhì)和制作技巧才是那不勒斯比薩流傳百年的核心競爭力。尼克拉·里奇所宣揚的意大利飲食文化傳承的獨有性與無他性,使大眾在理解意大利神話符號的意義時接收到意大利人對自身文化的高度認同與文化自信。
意大利飲食文化盛名在外,得益于量身定制“意大利美食符號”作為傳播內(nèi)容,在話語傳播實踐中對傳播主體、傳播內(nèi)容、傳播渠道的多元性調(diào)動,也是意大利飲食文化國家傳播的重要策略。
意大利美食文化的傳播以一套國家傳播的模式進行,擁有官方、企業(yè)、大眾等多元渠道,分別以官方機構、意大利品牌、意大利移民作為傳播者,并在傳播過程中始終注重對意大利飲食專業(yè)性的體現(xiàn)。意大利官方傳播擅長運用互動型、體驗型的軟傳播形式傳播意大利飲食。如截至2020年已連續(xù)五屆舉辦的世界意大利美食周,由意大利外交和國際合作部在世界各地的外交領事機構慣例推行,作為“意大利制造”推廣計劃中的一部分,涵蓋研討會、品鑒會、烹飪課程、大型會展等豐富活動,在華的傳播地區(qū)涵蓋中國東部、北部、西南部的多個城市。那不勒斯比薩、手工意大利面、意式冰激凌、意式紅酒等都是活動中極具代表性的意大利飲食,這些飲食符號指征關聯(lián)“地中海美食”“意大利優(yōu)質(zhì)美食”“自然”“健康”等理念,通過線上社交媒體以及線下實地體驗的方式傳遞至受眾,完成了意大利飲食文化符號在中國的傳播。意大利企業(yè)在對意大利食品進行傳播的過程中十分注重美食的正統(tǒng)性,如舉辦意大利美食美酒巡展時會配備專業(yè)廚師制作意大利特色食物,旨在推廣真正意大利制造的美食和美酒文化。大眾層面的傳播集中在社交媒體平臺,中國社交媒體新浪微博上以“意大利”為主題的“超話”欄目至2021年初顯示已聚集1.5萬話題關注者;各自媒體博主積極參與包括意大利飲食在內(nèi)的文化及國情的實時播報,圍繞意大利旅游、意大利美食、意大利疫情現(xiàn)狀等文化及時勢主題發(fā)布內(nèi)容,累計閱讀量高達21億次。政府官方、企業(yè)及大眾的線上線下多元傳播主體指向不同類別的傳播受眾,一致性傳播意大利飲食文化話語,擴大了意大利飲食文化相關內(nèi)容的傳播范圍。
意大利美食并非孤立的符號,符號意義中蘊含著官方精選出的重點傳播的文化特色,多種符號載體的系統(tǒng)表意共同完成了意大利美食的形象建構。首先是食物載體層面,“意大利比薩”“意大利面”“意式冰激凌”“意式巧克力”的知名度及可辨識度形成了美食與意大利的強關聯(lián),意大利特色食材在食物中的運用強化了意大利風味的歸屬性,強調(diào)了歐洲農(nóng)業(yè)大國意大利的美食原料“原產(chǎn)地”特性。如費列羅公司宣稱只采用特定地區(qū)采摘的榛子生產(chǎn)特制的意大利巧克力產(chǎn)品“Nutella”即為此意。其次,意大利飲食的包裝亦在用心強化精致的飲食文化形象,如費列羅巧克力典雅華貴的金色錫紙包裝已然成為經(jīng)典。最后,食物載體與環(huán)境載體相結(jié)合的方式強化了意式美食文化特征,具有濃烈哥特式風格的意式餐廳裝修傳遞了意大利崇尚藝術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底蘊。
“入鄉(xiāng)隨俗”是意大利飲食文化話語傳播的又一策略特征。意大利美食周實現(xiàn)了中意美食在同一時空下的交流互動,中意合作的傳播渠道則為意大利美食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更多交流空間。如“中意美食節(jié)”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廣互聯(lián)科技有限公司發(fā)起并主辦,迄今已在中國和意大利分別舉辦過多次活動,主要合作伙伴包括中、意兩國使領館,中國地方政府、《參考消息》和中國意大利商會等。2020年,世界意大利美食周,在重慶、成都、昆明和貴陽由餐廳、酒吧、高檔酒店、意大利冰激凌店所組織的美食推廣活動超過30場。意大利美食入華后的“本土化”傳播合作有利于發(fā)揮媒體平臺優(yōu)勢,深度推介中、意兩國的美食文化,通過雙重體驗,達成中意文化交互,促進中、意兩國文化及媒體交流,從而搭建兩國間在文化層面全面合作的橋梁和平臺。
中國飲食文化有著燦爛的歷史文明底蘊,“民以食為天”的俗語道盡中國飲食文化的深刻內(nèi)涵和重要地位。在建構和傳播中國國家形象上,隨著中餐館開遍西方街頭,中國飲食文化從文化符號,用餐禮儀、飲食習慣、服務,到文化價值觀與宗教信仰等方面,潛移默化地對外進行著中國文化的輸出(何薇,2016: 68)。相較于意大利飲食文化的傳播,中國飲食文化的傳播還存在不足,如地域性特色美食名稱在外傳播過程中存在的翻譯版本多樣化、缺失統(tǒng)一性導致的符號不清晰問題(李虔,2020:180-183),如官方權威對飲食文化的保護不足導致的文化無法對外傳播的問題等。中國飲食文化豐富而獨具特色,多樣且各領風騷,和諧性和寬容性共存,但在符號話語的意義建構和與中國“神話”的關聯(lián)強化及話語傳播策略上仍有待發(fā)展。在筆者看來,意大利飲食文化對中國飲食文化從話語主體、話語內(nèi)容和話語傳播策略三個方面均具有積極的啟示意義。
自媒體賦權個體話語表達的現(xiàn)狀為國家傳播擴寬了渠道。針對飲食文化這類軟實力的傳播內(nèi)容,多層次主體的傳播更能在受眾心中形成綜合性的印象。順應國家傳播的時勢,構建政府、企業(yè)或機構、民眾三重維度的傳播主體系統(tǒng),能夠在擁有權威背書的同時,搶占當前世界餐飲市場中企業(yè)品牌的商業(yè)化競爭優(yōu)勢,并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社交媒體平臺傳播的多樣性話語內(nèi)容讓中華美食實得有名,真正作為軟實力的一部分傳播至國外受眾,以建構中國飲食文化的文化認可與自信。
中國的代表性飲食產(chǎn)品在傳播過程中應建立整合的對外傳播符號,遵循實際,在自然模式上提取符號能指,簡單明了地表達所指,建立一套完整的話語體系,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飲食文化圖景中形成準確的差異化定位。整合的話語體系建構包括產(chǎn)品命名的符號化,用餐場景的符號化,用餐禮儀的符號化等,如中餐廳的建筑模式、裝修裝飾風格、宴席座次、餐具品質(zhì)、上菜順序及用餐禮儀等,都應體現(xiàn)和固化沿襲傳統(tǒng)或與時俱進的中國文化特色。
無可否認,權威機構的認可和對美食制作高標準的要求保障了意大利美食品質(zhì)的穩(wěn)定性。權威對于符號神話建構過程的意義不僅在于固定符號的能指,也有利于符號神話的廣泛傳播。我國目前共有42個文化項目列入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數(shù)量在全球國家中名列前茅,其中未包含中國的飲食文化類目。中國飲食文化的申遺在當前的推動主力為民間組織機構,國家政府層面的推動還有待提升。世界級文化機構對中國飲食文化的權威認證對中國飲食文化的“身份確認”具有重要意義,也可為后續(xù)傳播提供充足素材與說服力。
國家傳播時勢下,對“軟”領域話語的傳播是國家形象塑造不可忽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意大利飲食文化話語通過挖掘其文化淵源,彰顯其獨特定位,打造全球化的品牌,運用“意大利”神話,完成了意大利飲食文化對意大利國家形象的構建。意大利飲食文化在傳播流程中,運用多重傳播主體勾連了一個上下互通的過程,潛移默化地完成軟實力的傳播;在傳播符號的所指上,通過多層次性的內(nèi)涵打造增加了文化信息的豐富性和體驗的多樣性;在傳播渠道的多重性上,注重傳播渠道中本土化媒介的交互運用。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飲食品種琳瑯滿目,但相比于意大利聲名遠播的幾種代表性美食,中國飲食文化還缺乏具有差異化傳播力的飲食符號或話語體系;雖有中國餐館在海外市場開花,但在飲食正統(tǒng)性和標準化上不夠彰顯,對中華飲食的符號性打造上發(fā)力不足;加之中國飲食文化申遺事業(yè)起步較晚,導致中國飲食文化的官方認證和保護還有所欠缺。綜上,意大利飲食文化的傳播作為意大利國家傳播的樣板與范例,在國家傳播的時勢下,對我國的軟實力傳播提供了諸多可參考性及可借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