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亞楠,賈連群,曹 媛
(遼寧中醫藥大學,遼寧 沈陽 110847)
隨著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各大高校擴招,本科畢業生數量迅速增加,大學生就業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日漸突出,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已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為有效減緩當前大學生所面對的社會就業壓力,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已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杰夫里·提蒙斯在其所著的創業教育經典教科書《創業創造》中指出:創業是一種思考、品行素質,杰出才干的行為方式,需要在方法上全盤考慮并擁有和諧的領導能力。《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指出,優先發展教育,構建現代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培養大批創新人才,已成為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和應對諸多復雜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可見,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不僅是大學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需要,更是高校的社會責任與歷史使命。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戰略的正確領導下,推動形成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格局,經濟發展向創新驅動轉變的趨勢日漸明顯。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創新創業方興未艾,經濟動力正在積聚,經濟活力不斷增強。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不僅成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更是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需要。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著力培養品學兼優、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全面實施高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高等教育承擔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自李克強總理于2014年在夏季達沃斯論壇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之后,各大高校越來越重視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學科的融合。結合科研項目,將教學與科研實踐有效結合起來培養本科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是高校完善和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根本途徑之一。
“十三五”期間,我國大學畢業生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據相關部門介紹,202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874萬人,就業壓力成為本科畢業生面臨的重要問題。對此,在大學中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并以此為依托,以“科研項目”為平臺,激發學生研究的探索動力,培養其科研素養與綜合素質等,對于大學生參與社會競爭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因此,盡管大學生就業形勢異常嚴峻,但并非不可扭轉的局勢。
高校作為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陣地,如何確保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更具實效性和價值性,使之成為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強大引擎,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面臨的重要問題[1]。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也指出:“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迫切需要,是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的重要舉措。”近年來,雖然國內高校逐漸重視并積極開展本科生實踐教學,也采取了許多對本科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措施,比如建設各類本科生科研創新實踐平臺,舉辦大量的創新科技競賽,增大實踐創新學分比重等[2-3],但仍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科研項目是開展科學技術研究的一系列獨特的、復雜的并相互關聯的活動,這些活動必須在特定的時間、預算、資源限定內依據規范完成。積極鼓勵引導大學生參加到科研項目中,不僅能激發大學生的科研興趣、拓展知識面,還能強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但高校的本科教育中,多以灌輸知識點和要點為主,教師通常在重視理論知識教學的同時,忽略了學生也需要科研來激發學習熱情,很少鼓勵引導他們參與到科研項目中。大學生科研項目的開展離不開教師的積極引領,因學生的專業知識有限,缺乏專業教師的引領,實踐機會不多,這就導致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遇到難題時不能得到及時解答。
目前從組織管理層面來講,高校對本科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已有足夠的認識,但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相應的組織管理制度尚不完善。如一些高校仍以成績為評優的主要標準,這就導致學生以學習和考試為重點,忽略科研活動和項目,使大多數學生科研興趣點未被激發出來,科研創新思維尚未真正形成,自主創新素養未見提高。既往調查顯示[4],本科生對大學生科研項目各環節的知曉得分都不高。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種制度的不完善制約了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
我國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隊伍的實踐教學力量還處于“薄弱”階段,教師實踐能力相比于理論教學能力普遍有所不足。許多教師因經濟、生活、教學任務等壓力無力接受大學生科研能力訓練的任務,致使自己也錯失實踐教學能力提升的機會。因此,高校本科創新創業教育得不到全面有效的開展。
根據既往經驗,在常規的實驗教學中,學生統一在任課教師正確思路的引領下,都將得到一致的實驗結論,多數學生因沒有主動深入思考和創新而沒有獲得感。因此,在實驗教學中,需從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角度,設計不同的綜合實踐,以科研項目的形式進行布置作業,以“科研帶教學”,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切實提升他們的獲得感。這樣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兼顧學科的知識性和趣味性,進而提升學生創新思考的能力。結合任課教師自己所參與的科研項目,將相關的創新思路和項目的創新點予以總結凝練,將學生從發散思維引入教師所設計的創新思維模式中來,形成理論教學與實踐思維的創新與統一,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使其創新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目前多數高校對本科生的評價方式以學習成績為主,這就間接影響了學生參與到科研中的積極性。因此,為保持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時效性,就需完善相應的組織管理制度,制定本科生綜合能力評價體系,適量增加本科生科研成果所占比重。如在校內開展創新創業競賽和相關學術講座等,為學生提供更多參與科研實踐的機會,鼓勵引導學生參與到其中,并可選擇增加其在綜合能力評價中所占比重,來激發學生對學術研究的興趣[5-7],鍛煉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最終,全面結合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評估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并予以獎勵。
教師的全面、有效指導對本科生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的培養十分重要,其影響是終身的,但目前多數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師資結構不完善,指導教師的積極性也不高。對此,高校可以采取導師激勵機制完善導師制,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如引進更多科研實力強的青年人才,積極開展科研學術交流,營造有利于教師提升能力的生態環境,使得更多的教師愿意主動提升自身并加入指導教師的隊伍中。
大學生是社會的希望、國家的棟梁、祖國建設的主力軍,高校的教育水平直接影響著這批主力軍的“戰斗力”。因此,進一步深入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認真學習借鑒“示范高校”的好做法、好經驗,利用好科研項目,扎實推進本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工作,努力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