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燕,譚淑文,胡 瓊,徐 率
(云南農業職業技術學院,云南 昆明 650212)
“三教”改革中,教師是重點,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是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動力之源,這是由經濟社會對職業教育的期待及職業教育自身高質量發展決定的[1]。在教師教學能力比賽中,課程設計是考核教師教學能力的標準之一,優秀的課程設計除可有效提高教學效果外,還可促進“三教”改革的發展。
社會在發展,人才需求在增長,人才質量問題則由高職院校這一輸出地來把關。為了培養出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雙高計劃”的實施中,教師、教材、教法是關鍵因素,抓住“三教”改革就抓住了“雙高計劃”建設的“牛鼻子”,它的成效決定了人才培養的質量[2]。
在職業能力培養方面,高職院校重在通過專業課和實踐課使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中醫藥學概論是藥學類專業的必修課程,作為藥學類學生學習的入門級課程,由中醫基礎理論、中藥學和中成藥3個部分組成,涉及的知識面較廣,某些部分的內容較為抽象難懂。如何在把握理論的同時,又考慮實踐技能的培養,就需要優質的課程設計來實現。
教師是立教之本,不管是教材的編寫與選取,還是教法的實施都需由教師來完成,所以“三教”的主體在于教師,“三教”改革的成效也依賴于教師的教學能力水平。因此,高職院校都開始強調培養教師的教學能力,每年都在開展各種比賽。在比賽中,課程設計的水平成為考查教師教學能力的主要依據。
一個優秀的教師團隊,需要老中青幫帶結對,以提高整體的專業技術水平。職業院校的教師團隊,除了本校的專業教師外,為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增強就業競爭力,還應積極與企業合作,吸納優秀的企業與行業能手作為專業指導教師,提高專業教學能力。中醫藥學概論的教師團隊成員有不同的年齡階層,老教師教學經驗豐富,年輕教師信息技術的基礎更好,企業教師具備問病薦藥的實踐經驗,所以教師團隊的專業能力水平明顯增強。
高職院校教師的教學能力是不一樣的,教材作為教學實施過程中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好教材的選取是提高教師隊伍教學水平和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途徑。筆者在比賽過程中,選取了全國高等職業教育藥品類專業、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十三五”規劃教材《中醫藥學概論》。本門課程的教材編排格式大都一致,涉及內容較廣,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融合就需要教師有效的教學方法來支持。所以整體課程設計的重點應該是以學生為主體混合式的教學模式。
為了更好地發揮專業基礎課的作用,針對授課對象,即藥品經營與管理專業學生,我們對教材編寫有以下設想:可抽取一部分內容做重新編排,面向核心技能,如問病薦藥的能力,有目的性地將相關內容編排在一起,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
2.3.1 學情分析 從學生各方面的特點進行學情分析,認為中醫藥學概論課程知識點繁多,需要先背誦,再結合實踐加以理解,才能更好地記憶掌握。此外,學生初入高職,雖然求知欲強,但對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和中藥學沒有任何理論基礎,故缺乏真實、直觀的感受及舉一反三的問病薦藥能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串聯式的分階段式教學,使片段化的知識系統化,改變了傳統按章節進行教學的方式,既可調動學生的興趣,又能保證有效性學習,避免機械性背誦造成的知識遺忘。新冠疫情時期,學生線上學習的環境不一,針對這一特殊學情,我們利用多種信息化手段,采用速課、錄課、直播等多種手段靈活教學,同時配合作業、課堂筆記、抽查等督學方式,幫助學生有效完成了線上學習任務。
2.3.2 教學內容選擇上的必要性 以部分教學內容為例,在中醫藥學概論課程中,“藏象”“臟腑辨證”“消食和健脾胃的中藥飲片、中成藥”均為重點內容,而它們分屬教材中3個模塊的內容,為中醫基礎理論、中藥診斷學和中藥學,如果按傳統依次片段式教學,學生會學了后面知識而忘了前面內容,學習主動性和學習興趣極易受挫。同時,授課對象為藥品經營與管理專業學生,問病薦藥是其職業技能中最為重要的技能之一,中醫藥學的專業基礎知識則是他們必須掌握的理論。“藏象”主要是研究人體臟腑的生理功能,是中醫基礎理論體系的核心內容,也是診斷疾病和防治疾病的基礎。脾胃是人體中最為重要的臟腑,所以學習和掌握脾胃生理機能以及脾胃功能失調時的病理表現,為脾胃疾病的診斷、治療等奠定了基礎。“臟腑辨證”是根據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現,通過結合各種證候,探求疾病病因、病位、證型和預后的方法。脾與胃病的辨證是脾胃病論治的基礎,因為治療中涉及的中藥品種繁多,難點則是記憶背誦。
綜上考慮,基于藥品經營與管理專業進行典型工作任務分析,我們選擇了脾胃病的問病薦藥作為切入點,把相關教學內容加以串聯,使片段化的知識變得系統化,改變了傳統按章節來進行教學的方式,使之緊貼現實生活與臨床實際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所在,可為其他內容的教學提供參考與借鑒,大大增強教學效果。
2.3.3 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模式 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利用網絡課程學習平臺及資源,搭建學生自主學習、探討學習、研究式學習的平臺。將教學過程劃分為課前自學、課中深入學習和課后鞏固拓展3個部分。(1)課前教師利用教學網絡平臺推送優質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預習教學內容,完成對基本概念和知識點的學習,保證課中重難點的教學時間。(2)課中分為導課、師生互動、小結和布置作業4個教學流程,分階段完成對教學內容的深入學習。導課環節重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用具體情境、話題或故事等方式讓其進入課堂學習。師生互動環節重在引導學生完成對教學重難點的學習,應緊扣學生職業,針對知識、技能和素質目標,用符合其心智模式的方式來設計課堂活動。課堂小結環節重在強調重難點,教師需提高自身專業性,用精練簡潔的語言概括課堂內容,減輕學生認知記憶的負擔,增強學習效果。布置作業是為了鞏固知識點的學習,可考慮學生學習水平和能力,編制不同難度的作業,讓學生由易到難地完成作業,既利于知識點的鞏固學習,又增強了學習信心。(3)課后通過作業與網絡平臺的互動交流作用,鞏固拓展知識點,鼓勵在生活中強化與實踐所學知識。在布置課后拓展任務時,除了考慮與教學相關的內容外,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相關職業技能,如藥品經營與管理專業可鼓勵學生參與中藥傳統技能大賽的選拔與培訓活動。
2.3.4 以教學成效作為檢驗標準 在職業導向下建立信息技術化平臺,通過混合式教學模式,利用資源整合優勢,學生既強化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又可掌握問病薦藥的實踐技能。同時認識到中醫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至今仍然適用,激發出學生對中醫理論及中醫藥事業的熱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學生后續相關職業技能的學習夯實基礎。在設計課程與實施教學過程中,教師主動通過各種途徑鍛煉自我,提升了教學水平。教學成效的顯現是整體課程設計的檢驗標準,也是“三教”改革在課程中的最終呈現結果。
學校教育是通過教師發揮“教”的作用,促進學生“學”的變化。教師是大學辦學的主體、治教的主體,師資隊伍建設的成敗直接關系到大學教育目的能否最終實現的問題,也是“三教”改革中的關鍵因素[3]。圍繞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優秀的教師隊伍可從來源、企業掛職鍛煉和培訓等方面入手,以“三教改革”和“雙高計劃”為契機,加快教師隊伍的建設步伐。
教材作為承載書面文字的載體,既要考慮教材內容,又要針對學生的情況,高質量的教育內容需要以高質量的呈現方式來展示[4]。首先,教材內容應符合學生認知水平,重在必需和夠用。其次專業教學內容應跟上學科發展水平,這就需要授課教師提高專業水平,及時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再者,學生情況不一,在高職擴招的背景下,教材應貼合職業面向,可與企業共同開發實訓教材,或采用活頁式教材。最后,利用信息化資源配合實物教材,更能適應學生的認知方式,增強教學效果。
教與學之間相輔相成,教法成敗影響著人才培養的質量,幫助學生降低認知難度的教法則需要合理有效的教學設計來實施。在這一認知高度統一的前提下,各高職院校采取了校企合作、以賽促教、信息化建設等手段實施教法改革,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教法改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這不僅需要政策支撐、學校支持,更需要教師為主體來具體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