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少芳,肖澤鳳,韋秀才
(百色市民族衛生學校,廣西 百色 533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闡述了“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的問題[1]。中職衛生職業教育是我國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目標是培養基層衛生人才。我校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會議精神,根據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需要,為提升中職護理專業學生實踐應用和操作能力,培養更多實用型優秀護理專業人才,每年有計劃地開展全校護理技能競賽。通過競賽全面考核和培養當代中職護生的護患溝通能力、崗位操作技能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體現當代中職護生的精神風貌。
自2017年我校以護理技能競賽為契機,研究探索護理技能競賽選手培優策略,構建選手“5Q”[2]培養方案。在3年的競賽培優中,運用“5Q”培訓經驗,帶領選手參加省級護理技能競賽,名次逐年提高。
技能競賽檢驗的是選手的綜合素質,是對選手智商、情商、逆境商、交流商、膽商的綜合考驗。對選手的培優需要從“5Q”的提升入手。
即智力商數,表現為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技能競賽選手的IQ構成包括對病例病情準確的觀察力、實施措施時精準的判斷力、對參賽用物和流程良好的記憶力等。
即自我控制情緒能力。技能競賽選手應具備的EQ主要包括對競賽焦慮的心理自控力、競賽時人文關懷的凝聚力、與隊友團結協作的進取力等。
逆境商是面對困境時的處理能力,包括在訓練瓶頸期停滯不前時的抗挫折力,操作過程中出現失誤的抗壓力。
交流商,是指與人溝通交流信息的能力。技能競賽選手應具備操作過程有效的交流溝通能力,包括語言性溝通的準確力和親和力、非語言性溝通的表現力及感染力。
膽商,是一個人的膽略、膽識和膽量,包括對突發狀況靈活的應變能力、操作過程的創新力、應對長時間單調練習的意志力。
我校中職護理技能競賽一般于每年12月舉行,對象為護理專業二年級學生,比賽通知發放時間為9—10月,以班級為單位,按“四階梯”模式對競賽選手進行選拔,選拔用時大概4周。“第一階梯”海選階段:盡量做到人人參與選拔,人人有機會參與選拔。將選手選拔與每年的護理禮儀大賽、解剖知識競賽、職業生涯規劃大賽、演講比賽等相結合,通過自主報名、班主任推薦、任課教師推薦、學校推薦等方式確定海選名單。“第二階梯”預選階段:由班主任和任課教師把關。綜合評估第一階段選手的IQ和CQ,選擇觀察力、記憶力和溝通能力較好的選手,最終每班從海選名單中篩選出8~10名選手進入預選階段。“第三階梯”初選階段:由競賽培優小組指導教師把關,考驗選手EQ、AQ及DQ,主要考察選手的團隊協作力、應變力和創新力,初選確定40~50名選手入圍。“第四階梯”總選階段:由競賽培優小組指導教師及校領導把關,考核選手綜合素質,最終確20~25名培優選手。
選手培優以觀察力為基礎,重點訓練對競賽病例病情的評估能力。每項競賽項目精心準備病例資料30個,用于鍛煉選手進行有目的性的觀察、帶著問題觀察,從而提升觀察力。具體方法:首先明確觀察項目,選手列舉每項操作需要評估的要點并成文,指導教師查看并對不足之處加以補充。其次,帶著問題觀察。選手兩兩合作,每次練習操作時隨機抽取一個病歷資料,操作主選手進行操作時,另一名選手則記錄該選手評估項目的完整度。通過合作,選手能發現自己在操作過程中存在的觀察漏洞和問題,在下一輪操作練習時重點改進并完善。再次,提升觀察能力。采用直接觀察法提升選手觀察效果,安排選手課余到學校門診見習,進行真實病例的觀摩學習,從而發現操作練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選手培優記憶力是關鍵,主要訓練提升選手對參賽用物和操作流程良好的記憶力。參賽用物準備是否齊全及操作流程的熟悉程度決定操作能否繼續進行。增強選手的記憶力主要用概括記憶法、口訣記憶法、比較記憶法及思維導圖法[3]。具體方法:指導選手對參賽用物及操作流程進行識記,畫出思維導圖,接著進行綜合概括,形成一組簡單的“信息符號”(如進行心肺復蘇操作時將用物概括為“上6下2”,意思是治療車上層6樣用物,下層2樣),通過簡單的概括可以減輕選手記憶負擔,同時輔以比較記憶法,比較兩種操作的相似之處及不同點,增強記憶效果和準確度。
焦慮是技能競賽中常見的心理反應[4],選手可能會出現緊張、不安、心悸、大腦短暫性失憶等,嚴重影響選手的發揮,因此,訓練選手應對焦慮的自控力,對提高競賽成績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具體方法如下:(1)引導選手端正競賽態度,降低求勝動機。平時訓練時灌輸選手以興趣為出發點,以提高操作技能為目的,減輕選手心理負擔,充分發揮潛力,做到輕裝上陣。(2)建立競賽模擬系統。競賽場地陌生、競賽氛圍緊張是選手焦慮的原因之一,因此讓選手在賽前就熟悉及適應比賽流程和場地是很有必要的。將操作室布置成比賽場地,設置有抽簽處、物品準備處、比賽場地,同時為增強選手適應性,擺脫封閉式練習法,將比賽場地開放,評委隨機由前來觀摩的學生、指導教師、學校領導擔任。(3)進行放松訓練。教會選手焦慮時進行呼吸放松訓練、肌肉放松訓練,通過放松訓練降低身體緊張程度,達到緩解焦慮的作用。
護理技能競賽雖然是個人賽,但是在訓練過程中也需要選手具備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對技能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提高團隊凝聚力具體方法如下:(1)在培優小組指導教師帶領下,班干部帶領培優選手一起營造良好的訓練氛圍,選手之間取長補短,避免惡性競爭。(2)以提高操作技能為團隊目標,鼓勵團隊成員之間相互督促,練習過程中遇到問題一起解決,共同進步。
選手在備賽訓練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停滯不前、原地踏步的現象,這個就是訓練的瓶頸期[5],跨過它,就能更上一層樓,具體方法如下:(1)引導選手總結近期訓練過程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找出問題關鍵,逐一擊破。(2)試著讓選手“慢下來”,學會分散注意力,如聽音樂、曬太陽、跑步等,緩解緊張情緒。(3)建立支持系統,邀請班主任、心理咨詢教師或者同學給予選手開導鼓勵。(4)培養選手抗挫折能力,保持樂觀的預測和行動,不怕失敗,正確歸因。
溝通是護理技能競賽不可或缺的部分,影響整體操作的質量,進行操作練習的時候必須重視溝通能力的培養。溝通分為語言性溝通和非語言性溝通[6]。操作過程中語言性溝通需要盡量做到吐字清晰、語氣柔和,給人舒服的感覺。為提高選手語言的清晰力和親和力,采取的策略如下:(1)分析選手方言特點,因材施教,在日常練習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2)邀請學校播音室成員錄制每項溝通音頻,選手模仿跟讀;(3)引導選手觀摩全國優秀選手操作視頻,發現自身語調、語速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整。
護理技能競賽過程中非語言性溝通是伴隨語言性溝通的一種無聲語言,能充分展示選手良好的精神風貌,在技能競賽中與語言性溝通同等重要,提高選手非語言性溝通表現力及感染力的方法如下:(1)形體訓練:安排禮儀課程教師對選手進行專門授課練習;指導教師調整選手平時訓練過程中形體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日常加強形體美化,如每天三餐后靠墻站10分鐘,練出高雅身姿。(2)微笑訓練:全員動員,營造輕松愉悅的練習氛圍,讓微笑成為操作練習過程的常態。指導選手運用微笑訓練的方法:如含箸法、對鏡微笑訓練法、口型對照法等。(3)目光訓練:眼神是反映心靈的一面鏡子,目光過于冷漠、傲慢,只能讓人產生抵觸情緒,最終影響競賽的結果。在競賽過程中,目光應保持親切、友善、樂觀、坦然。引導選手調整目光可通過照鏡子、自拍進行,以訓練目光的親和力。
競賽過程可能會出現突發狀況,選手需要應對不同變化,這就需要鍛煉臨場應變能力,具體方法:(1)安排操作故障處理相關課程學習;(2)模擬競賽時將場地搬到操場、大舞臺、飯堂等嘈雜的地方;(3)平時訓練有意識地給選手制造“小障礙”,增加練習難度,達到鍛煉應變能力的效果。
備賽階段是一個漫長單調的過程,通過每項操作重復無數次的練習,選手才能熟練掌握操作流程。如果選手在備賽過程中選擇單調、枯燥的重復練習,選手的興趣和積極性會大打折扣。(1)整體練習為主、分段練習為輔,研究多種形式的練習方法,增加練習趣味性。(2)善用激勵手段,當選手出現倦怠等消極情緒時,進行心理輔導與教育感化,給予支持與肯定,重新樹立選手信心。(3)注重培養選手意志力,要求每位選手制訂階段練習目標,完成一個階段目標后再逐漸增加難度,指導教師定期檢查學生目標完成情況。
在護理技能競賽培訓中融入“5Q”能力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培訓教師有目的、有耐心。針對選手智商、情商、逆境商、交流商、膽商進行有目的性的訓練,不僅提高了選手操作技能,學習能力、個人潛質也得到了提升和開發。今后我們會將“5Q”培訓經驗落到實處,促進護理操作教學方法及理念轉變,培養更多優秀的技能型、實用型護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