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力文
(江蘇開放大學商學院,江蘇南京 210013)
隨著我國經濟改革及疫情影響, 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異常嚴峻,其中少數民族學生因民族習慣、語言文化、學習能力等因素在就業市場尤為艱難。加大少數民族學生的就業幫扶, 以發展為目的構建其就業能力提升幫扶機制是為當前高校就業指導和教育工作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促進少數民族學生就業不僅有利于學生發展,更有助于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最終推進國家建設和發展。
發展性資助是一種以經濟資助為基礎, 以學生全面發展為導向,以學生能力和素質提升為目標,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面發展、 健康成長的資助理念[1]。 與傳統的經濟幫扶相比,發展性資助更加重視學生的精神資助、心理培育和能力提升。運用發展性資助理念開展高校資助育人工作, 通過構建物質幫扶、道德浸潤、能力提升、精神激勵有效融合的長效機制, 意在促進困難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2]。而少數民族學生的心理健康和能力提升是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校在開展少數民族學生資助工作的同時也應堅持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在保障學生正常求學的同時,更要考慮學生的未來發展,重視學生就業能力的培育,為少數民族學生踏入社會做好充分的準備。
少數民族學生肩負發展民族地區的重要任務,是民族地區建設的中堅力量。 解決好少數民族學生的就業問題對于鞏固民族團結、促進社會發展、實現國家繁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但受世界經濟下行和疫情影響,少數民族畢業生就業尤為困難。
從2020 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網絡視頻會議上獲悉,我國20 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將達到874 萬人,較去年增加了40 萬,規模和增幅都達到了近年來的最大值, 加上受到疫情影響,2020年度大學生就業形勢異常嚴峻。 在此種就業環境下,少數民族學生就業壓力劇增。
少數民族學生多來自邊遠地區,教育資源有限,學習能力不足。進入大學后,在課程知識的理解和專業技能掌握上都不盡如人意。再加上英語、計算機等專業知識水平不高,進入就業市場后,其自身競爭力明顯不足,就業崗位選擇受限,層次不高。
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就業觀念仍較為陳舊, 對就業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 對就業區域和就業崗位期望過高, 對就業形勢沒有正確的認識, 就業思維固化,一味追求高薪和穩定,這種落后的就業觀念,直接影響了少數民族學生的就業選擇,增大了就業難度。
高校現有的就業創業指導體系并沒有充分考慮少數民族學生的成長環境和民族特點, 缺乏基于少數民族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創業指導體系[3]。雖然國家大力倡導困難生就業幫扶, 但現實是高校并未形成完善的就業幫扶機制,日常幫扶流于形式。在這種教育環境下, 民族生受到的就業創業教育和職業能力培養極為有限,在求職應聘中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勞動力市場中,企業為了降低用人成本,往往會擇優錄用邏輯思維清晰、語言表達流暢、專業技能突出的畢業生,而少數民族學生由于民族風俗習慣、漢語言水平、宗教信仰、團隊融合的問題在與漢族學生的就業競爭中明顯處于弱勢。 這使得企業在用人選擇上更傾向于漢族學生, 一定程度上引發了就業歧視。
3.1.1 加強頂層設計,加大少數民族學生就業創業政策扶持
政府應從少數民族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 制定相應的就業政策和規章制度, 為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成功就業提供有力支撐。 同時鼓勵少數民族學生積極創業,設立創業基金,為少數民族學生創業提供小額貸款,并通過免費的財務、法律、管理方面的咨詢、培訓以及簡化行政審批手續、 減免稅收等政策來進一步推動少數民族學生融入創新創業的社會環境中去,以創業帶動就業,提升少數民族學生的競爭力。
此外, 政府也應制定一定的就業優惠政策和人才引進機制,在民族地區創造更多非農就業崗位,增加非農就業機會,例如,借助獨特的文化資源,發展以旅游業為核心的第三產業, 鼓勵民族生回生源地就業[4]。
3.1.2 引入社會資源,協同推進少數民族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培訓機制
政府應積極拓寬就業空間, 通過稅收減免等一系列優惠措施, 在充分利用社會力量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少數民族學生的就業幫扶機制, 與企業一起構建少數民族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培訓機制,例如,面試培訓、職業勝任力提升訓練、模擬創業營等。 政府和企業協同作用, 一則有助于提升少數民族學生的就業能力, 二則可以為企業輸送優秀人才, 實現學生——企業的雙贏。
3.2.1 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提升職業規劃意識
雖然當前高校都已經開設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對所有學生進行基礎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但忽視了學生的民族性特征, 缺少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的職業規劃指導體系。首先在課程學習方面,要完善課程教育體系, 有目的性的加入少數民族學生職業規劃教育,提升他們的職業規劃理念;其次在職業指導方面,要做到因材施教,在充分了解民族特性的基礎上進行職業指導;最后在職業技能培育方面,應根據少數民族學生的職業規劃目標, 有方向性的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取長補短,提升學生的職業核心競爭力。
3.2.2 加強就業指導,加大就業幫扶力度
通過調查了解少數民族學生的就業需求, 并在總結分析其當前就業困境的基礎上, 抓住少數民族學生就業的難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指導。一是可以建立黨員教師和少數民族學生一對一就業幫扶機制,由黨員教師全程跟蹤學生的就業情況,并及時提供就業幫扶,直至學生成功就業;二是端正學生的就業態度,引導學生在充分認識自己的基礎上,合理地進行就業活動,不能好高騖遠,不切實際;三是鼓勵學生揚長避短, 去往能發揮自己個人優勢的地區就業,增強就業的成功性。
3.2.3 加強創業教育,提升學生的創業意識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創新創業力已經上升為國家競爭力。 大學生作為國家建設的儲備力量, 如何培養其創新創業力是現今高校人才培養的重點亦是難點。 而提升少數民族學生創業能力,不僅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更是民族和諧、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
(1)構建多層次創業教育體系。
①以發展性資助理念為基礎,開展創業教育。
創業教育作為高校培育創新創業人才的有效載體和渠道, 在培養創新型人才方面應主動涵蓋兩種不同的創業培育理念, 即創業者培養和崗位創業者培養。
創業者培養亦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創業教育,該培養模式主要是通過高校開展一系列的創業教育活動,豐富學生的創業知識,激發他們的創業熱情,并進行一定創業實踐指導, 鼓勵學生積極開展創業活動。在此種創業教育下,針對創業意愿較高的少數民族學生可以向其提供創業法律、稅收、管理、商務等方面的系統培訓,并結合民族特色,以企業或者項目運作為目標,激勵他們積極開展創業活動。
崗位創業者培養模式,也稱為內創業。內創業理論是1985年由美國學者Pinchot 在著作《創新者與企業革命》中提出,他把內創業者定義為:能夠在現行公司體制內,發揮創業精神和革新能力,敢冒風險來促成公司新事物的產生, 從而使公司獲得利益的管理者[5]。 崗位創業培養模式,并不局限于企業開辦等創業活動, 而是將創業理念延伸到了一切工作崗位,鼓勵個人強化自身的創業精神并結合工作實際,推陳出新,不斷創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提升工作效率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為此,高校在針對少數民族學生開展傳統創業教育的同時, 也需重視崗位創新意識培育, 不斷向社會輸送具有職業競爭力的創新型人才。
②加強創業導師隊伍建設, 構建跟蹤與反饋融合的長效機制。
近年,隨著創新創業型人才需求的不斷攀升,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對導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既要具備豐富的創新創業理論知識, 又要具備較高的創業實踐能力, 這就要求高校在搭建自身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同時重視創業導師隊伍建設。首先,學校要從工作量考核、科研成果認證、職稱評定等方面給予創業導師一定的傾斜,激發導師的工作熱情;其次,學校要定期邀請專家對導師進行創業培訓, 提升導師的創業授課技巧和創業實踐水平;再次,高校也可邀請校外創業名人和導師共同組建創業導師團隊,結合少數民族學生特點,為其進行專業的創業指導,分享經驗、錘煉品格、提升技能;最后,需構建少數民族學生創業跟蹤和反饋的長效機制。 導師要及時掌握少數民族學生的創業進度,并積極給予創業指導,堅定創業自信,促使其成功創業。
(2)搭建多渠道創業實踐平臺。
①以學生創業社團為依托,創建創業交流平臺日常的創業課堂教學和實踐效果受到授課內容、形式、課時、師資的制約,不能充分滿足創業學生的個性化需求[6]。 為此,高校可以創建以少數民族學生為主的創新創業社團, 將具有創業意愿的學生都吸引到社團中來,開展頭腦風暴,激發創新思維,在提升個人創新能力的同時, 找到創業伙伴, 組建創業團隊,積極開展創業實踐。
②組建師生創業團隊,以賽促創,開展創業活動。
在少數民族學生創業能力提升方面, 最有力的舉措之一就是開展創業競賽,做到“以賽促教,以賽促創”。 可以由創業導師組織少數民族學生參與“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創青春”大學生創業大賽等。 通過這些創業競賽,激發學生的創業思考,并推動學生能將創業理念積極付諸創業實踐。此外,結合學校的電子商務、市場營銷等相關課程內容,在創業導師的指導下開辦具有民族特色的網絡直播、線上網店,進一步將課堂理論應用于實踐,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③以能力提升為目標,建立創業孵化基地。
孵化器承擔著造就科技人才和科技企業的重要責任。高校作為重要的教學科研基地之一,亦可以借用自身的科研優勢積極招攬社會科技人才, 共同構建創業孵化基地,并吸收大學生參與其中。一來可以提升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 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二來可以進一步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推動產學研相結合,促進高校發展;三來可以為國家科技發展貢獻力量。 因此,通過建立創業孵化基地,高校可以將少數民族學生吸收進創業孵化基地, 以創業項目為依托,鼓勵少數民族學生進行創業實踐,帶動少數民族學生的創業熱潮。
3.2.4 搭建就業信息平臺,拓寬就業渠道
高校必須積極拓寬就業渠道,主動出擊,和相關的企業建立人才培養合作機制,例如,校企合作訂單班等, 有意識的輸送少數民族學生到校企合作企業參與頂崗實習或者介紹其參與社會實踐, 提高專業技能,積累實踐經驗,為未來就業做好準備。同時,高校應建立校友會或校友信息平臺, 充分利用校友資源,為少數民族學生就業搭橋鋪路,為其構建廣闊的就業信息平臺,增加就業機會。
面對就業競爭力不足的困境, 少數民族學生首先要以“自我發展”為理念,盡早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設立自己的就業目標,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其次加強專業積累,掌握專業技能,不斷提升自己的學業水平; 再次學習之余積極參與校內外的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 鍛煉自己的動手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同時調整自己的就業心態,既不盲目自信,失敗后也不過分氣餒,及時總結經驗,加強面試技巧;最后揚長避短,善用民族優勢,發揮自身特長,增加就業成功概率。
國家與高校應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學生的就業情況,并以發展性資助為視角,構建和完善少數民族學生就業能力提升機制, 推進少數民族學生的個人發展,為我國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