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翠華
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對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2018年8月30日,習近平在給中央美術學院一封回信中指出:“做好美育工作,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1]美育和高校思政課教育的價值追求相同,教育方式具有互補性,教育內容具有階進性,美育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新的視野。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的融合不斷深入,在理念、內容、方式方法上不斷滲透交織,美育與思政課教育在目標定位、價值探索等方面具有高度融合性。
《價值學大辭典》把“價值”定義為:“客體的存在、屬性及其變化同主體的結構、需要和能力是否相符合、相一致或相接近的性質;如果這種性質是肯定的,就是說客體對主體有價值或正價值;如果是否定的,則意味著客體對主體無價值或有負價值。”因此,要明確在高校思政課教育中融入美育的價值,從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方式、內容來看,兩者具有極強的一致性和互補性。在具體價值體現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討。
美育是美學和教育學的“合體”,是高校教育的組成部分。我國各級學校正處于“雙減”和“雙增”的改革新階段,高校思政課也面臨著多種選擇和考驗,唯有不斷地創新教育方法、靈活地充實教育內容才能更好地順應時代的要求。美育寓教于思政教育全過程,已經成為教育的重要手段。美育在思政課中可以依靠感染力強、生動活潑等優勢促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潛能,自覺發掘自身潛能,在感知指引下從事物中發現美的本質,從而完成美的熏陶和洗禮;可以克服思想政治教育的枯燥性等缺點,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自覺參與到道德實踐中,建立對美的認知和理解,從中找尋到積極向上的動力源泉。美育的這種以情動人、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對感受美的能力和方法,深受學生喜愛。
信息化時代大學生們通過互聯網、手機、微信、抖音視頻、百度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信息,急劇增多和快速更新的知識,導致大學生們的思想也悄然發生著變化。這些都給高校思政課帶來挑戰,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已經無法滿足現實需要。美育與思政教育最終目的一致,這為美育的融入提供了條件。蔡元培認為,美育是“以人為目的”,是高校教育的“核心”。他強調“美育為近代教育之骨干,美育之實施,直以藝術為教育,培養美的創造及鑒賞的知識,而普及于社會。”美育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審美素養,強調“潤物細無聲”的教育理念,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內在氣質形成熏染,對學生的個人品德形成教化,用更加靈活、更加溫潤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個人潛能,讓學生在多元的社會中學會明辨是非,崇尚真善美,摒棄假惡丑,愛國愛家,個人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息息相關等。面對新冠疫情,許多大學生志愿者主動走到抗疫一線,做最美的逆行者,擔負起社會責任,盡自己所能回饋社會的生動事跡就證明了美育的這種價值彰顯。美育與思政課的結合是現實的需求。
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一個較為感性,一個較為理性,可以多方位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大美”情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大學生雖然通過思政課程和高校組織的“大講堂”等多種教育活動接受了很多理論知識,提高了自身理論修養,但是很難從中直觀地建立印象,產生共鳴。要想確立正確的“三觀”,完善健全人格,還需要對理論知識進行重構,與現實生活銜接,實現心靈共振。
美育以其特有的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學生“在道德規范的學習過程中欣賞到人類自身的偉大與尊嚴,體會到人的本質力量之美,讓美的追求化為一股道德的力量,從而實現自己道德的升華,進而形成自己的穩固的道德理念體系”[2]。美育特點是以情感人,在起潛移默化中將情感轉化為信念,成為人們的內心信仰之后,就會產生一種無形的力量,這種心理的接受和認可會長久地影響著人的思想和行為、語言及觀念,支配著人的行為。良好的美育能夠把學生心靈中關于美的抽象概念升華為一股內在的道德力量,然后反過來進一步約束學生的道德實踐,最終讓學生內化出人文情懷與審美素養,實現知情意的統一,學生道德情操的提升離不開美育,思政教育必須借助美育這一有效方式得以提升。
時代的發展要求高校不斷提高思政課教育的適應性,滿足不同時期的教育需求。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育人,高校應該明確美育的地位和價值功能,牢牢把握美育與思政的聯系,提高思政課教育的適應性。一是確立美育意識,將美育思想貫徹到教學實踐中,滲透到各個環節,形成“以美育人”的大格局,推動美育與思政課教育的全面有機融合[3]。二是高校要明確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給予相當程度的支持保障。例如加大對美育建設經費的投入,細化投入標準和內容,對校園人文環境建設、美育跨學科課程設計與開發、美育課題研究經費投入等。通過支持保障投入,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緊貼時代特征,與時代需求接軌。三是推動美育目標和思政課教育目標的同步性。探索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為核心的思政課教育路徑可能性,從理念層面加強共識,為實踐提供明確的方向和定位。
馬克思主義美育觀倡導真善美的有機統一,開展思政課中要嚴格遵循美的實踐規律,教會學生發現美、理解美、欣賞美、創造美,實現人的全面解放,這也是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4]。
美育教育不是一門具象的課程,是教育最基本“育人”目標,是所有教育過程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育”與德智體勞在各角度相融相輔。高校應該以真善美為切入點,多視角豐富美育內容,挖掘思政課中美育資源,利用美育特點和獨特功能,提升其思政課的吸引力、凝聚力,培養出擁有開闊視野和勇敢擔當的高素質的一代新人。一是追求“真”。高校在思政課中要真誠對待學生,教學中植入真情實感,發掘事物的科學美、邏輯美,讓學生接近自然。教師要利用真實的美育場域去影響學生人,講真話,講真理,將宏觀場域轉化為微觀場域,讓學生領會到求真之美。二是崇尚“善”。美育主張教人向善,這也是思政課的力量源泉。思政教師要積極開展美育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汲取周圍“善”的養分,約束自身行為,“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三是向往“美”。美是最容易感染人的事物,美育在思政課中可以實現人的情感共鳴、共情。通過挖掘美育元素,構建美育資源,營造寬松的美育教育氛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蔡元培曾說:“凡是高校所有的課程都沒有與美育無關的”[5]。美育在教學活動中無處不在,高校要創新美育方式,以更恰當的方式將美育引入思政課堂。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高校培養的大學生不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呆子”,而是全方位發展的與家國共存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傳承人,是適應國際潮流勇于競爭的下一代。教學中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視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引導學生主動發現美,理解美,創造美。一是在尊重學生的身心規律特征。目前學生生長在互聯網時代,個性較強,追求獨立自主。因此思政課教師要充分考慮到這一特征,扭轉傳統的師生關系,以平等尊重的姿態對待學生。可以利用他們熟知的語言交流方式展開教育,這樣更容易讓大學生群體認可。二是要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建立獎勵機制等,不定期地舉辦課外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更有利于讓審美活動取得實際成效。三是鼓勵學生自主去創造美,讓學生認識到美是無處不在的,美也是千姿百態的。讓學生逐漸養成審美習慣,鍛煉美的鑒賞能力,掌握審美方法,最終實現自主自為的美育目的。四是思政教師自身也要加強審美教育。在思想觀念百花齊放、理論學說百家爭鳴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要立場堅定,守師風師德,向學生展現出理性、高尚、智慧的形象,同時增強內涵學識,這樣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實現自我,幫助學生實現審美主體化發展,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
習近平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6]。”環境是學生成長成才的關鍵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通過優化美育環境,有利于營造良好美育氛圍,有利于提升學生思想道德水平,促進內質化,真正實現道德入心。一是高校積極構建家校聯動美育平臺。將家庭作為思政課活動的最小組織,在此基礎上探索新型互動模式,采用線上線下方式進行美育輔導,不僅要對學生進行輔導,更要對家長進行輔導,幫助家庭整體提升美育水平。二是加大對社會美育環境的構建力度。環境對學生的思想價值影響是深遠的,也是最不易察覺的。政府層面應該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水平,弘揚正能量精神,為學生提供優良的社會氛圍。另外政府要多開展“清網”等行動,為學生營造健康綠色的網絡環境,幫助學生更好的樹立三觀,實現道德品質的內化。
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特定的價值。新時代背景下,實現思想政治中的美育價值意義重大。高校有必要促進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更好的實現培養人、塑造人、完善人的目標,使當代大學生成為擔負起國家前途命運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