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禮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外國語學院, 江蘇 南京 211106)
新時期國家對外語教學和外語學科的發展以及外語人才培養質量都提出了新要求。高等教育人才研究能力的培養從基礎抓起已成為一種共識,但總體形勢不容樂觀。近些年,我國的外國語言文學研究雖然發展迅猛,但也暴露了一些問題,尤其是一些研究者“缺乏研究的基本常識、不了解學術規范”、研究方法使用不當等問題比較突出(許梅花 等, 2012: 3)。很多研究者對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的范疇和內容缺乏常識性和系統性的體認,對研究規范和方法知之甚少,便涉足某一學科領域;在具體研究中,追求“短平快”,對譯介的西方理論淺嘗輒止,生搬硬套,研究成果價值匱乏。上述問題可歸因于很多研究者先前并未接受過系統的學術規范和方法訓練,這凸顯了外國語言文學學科學術規范和方法在本科高年級階段乃至碩士研究生層次普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南京大學楊金才教授基于上述現狀和問題,主編的《外國語言文學學術規范與方法論研究》(2020,南京大學出版社,以下簡稱為《外國語言文學》)對于實現新時代外語創新人才的培養、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等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外國語言文學》從研究方法與學術規范兩個方面展開,脈絡清晰、詳略得當,充滿了真知灼見,可從兩個層面把握其核心要義。
首先,著作對外國語言文學以及外國語言文學研究中的方法進行概述。該書以教育部印發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8)為綱,對外國語言文學學科進行系統介紹,聚焦于該學科的基本內涵和研究范疇,探討外國語言文學學科在人文學科中的地位,勾勒出外國語言文學學科的整體脈絡。從外國文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翻譯學、國別與區域研究、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外國語言文學在人文學科中的地位幾方面來界定外國語言文學學科。從英語文學與非英語文學、歐洲文學與美洲文學、非洲文學、亞洲文學及大洋洲文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翻譯學、國別與區域研究、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等方面確定外國語言文學研究的范疇。就外國語言文學研究規范的途徑而言,作者從外國文學、語言學、翻譯學、外語教學和外國語言文學研究的基本操守等五方面展開,對外國語言文學研究的基本內容和方式進行梳理和介紹。該著作從文本、作者、讀者、外國文學史、外國文學批評史的視角界定外國文學研究的途徑,從語言本體、西方語言學流派、宏觀語言學界定外國語言學的研究途徑,從文本分析、文類翻譯、翻譯史、翻譯過程界定翻譯研究,從外語學習策略、外語教師、外語教材、外語課程的視角來界定外語教學的研究,從學術道德、學術自由、學術平等、學術創新等方面界定外國語言文學研究的基本操守。就外國文學的研究路徑而言,著作重點從問題意識和選題意識兩方面切入,凸顯外國語言文學研究過程中發現問題、篩選問題和整合問題的重要性、方法和策略。強調外國文學研究中的“問題”務必表現出三個基本特征:(1)文本內部的邏輯悖論及其暫時的不可解釋性。(2)促使讀者重新回歸文本的顛覆性再訪。(3)圍繞作品整體產生的審美或倫理爭議。一個好的學術問題理應能夠通過局部折射整體,以小見大,借助某一具體的突破口對作品的美學價值和倫理內涵進行綜合的、有機的考量(楊金才,2020:30)。
其次,著作對外國語言文學研究的科研與寫作規范進行了深入的探索。著作就外國文學研究的學術寫作規范展開討論,從學術論文標題的科學性、摘要與關鍵詞、署名與責任意識、文獻綜述的撰寫、學術論證的思辨等五方面,探討優化、強化學術規范的手段和內容。具體而言,論文的內涵與價值完全可以通過恰當的標題得以強化與彰顯,它能夠對作者的論證路徑加以高度凝縮,甚至對主題意義加以升華。讓標題看似“精干”些還是“藝術”些,其實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主要是帶著某種思辨思維從讀者的角度去分析表述的長短是否適合,概念的呈現是否準確,內容的多少是否適度。摘要具有三大功能:一是介紹功能,即向讀者介紹論文的問題意識、基本構思和研究成果;二是凸顯功能,即凸顯論文的核心理念、關鍵方法和創新價值;三是啟發功能,即圍繞相關學術命題展示所研究問題的復雜性與可拓展性。摘要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體。從文體上看,摘要具有問題感、極簡化和零解說等三個顯著特點。關鍵詞要求準確,挑選關鍵詞不僅僅是觀照標題里的概念,還要根據論者自己的闡述進程挑選相關概念作為關鍵詞。一篇優秀的學術論文從標題到摘要、關鍵詞,再到論證,直到結語,一定是給人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愉悅感受;一個完整的結構能夠將其優越性透過每一個環節體現出來,關鍵詞亦不例外。在此基礎上,學術論證的思辨尤為重要。學術問題解決的途徑分為兩大類:一類可以稱其為“簡單化”,另一類則相應被稱為“復雜化”。這里的“簡單化”和“復雜化”并非帶有貶義的概念,而是為了將其概念化而采用的一種簡潔明快的表述。同時,外國語言文學研究中的引文、注釋規范是科研論文寫作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外國語言文學》詳細準確地解釋了學術研究中引文、注釋的功能、必要性和相關標注方法與規范,重點介紹MLA和APA兩種論文引文方式。著作中特別強調了引文的功效性與合理性,指出引文包括三大主要功能:(1)界定研究起點,將相關議題早先的研究成果與當前的研究明確區分開,從而突出他人研究的經典性或強調當前研究的原創性;(2)文獻檢索,為讀者提供查找更多切合當前研究的資料和來源;(3)學術論證,為學術論著在分析、綜合、歸納、演繹、對比和推導等論證過程中發揮論據、借鑒、參照、對比的作用(楊金才,2020:52)。外國語言文學研究的理論方法,主要從外國語言文學研究的理論體系以及理論方法兩大方面,梳理介紹了對外國文學、外國語言學以及應用語言學研究所在的理論體系和范式進行深入的認識與探究。外國語言文學研究的評價機制應該從學術批評、同行評價和外國語言文學評價體系的構建三個層面系統地闡釋學術研究和批評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原則,同行評價的基本模式、方法,并基于學術評價體系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對外國語言文學的評價體系進行展望。外國語言文學研究的創新機制應重點探索學術研究中創新的內涵、重要性以及需要避免的誤區。外國語言文學學術成果發表規范應該從基本概念和投稿兩個方面對學術成果的形態以及投稿的流程等進行深刻地探究和認識。
隨著國家對人才培養中創新和研究能力的重視,關于學術研究指導和方法論的圖書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但外國語言文學領域的相關著作相對匱乏。《外國語言文學》彌補了國內系統性介紹外國語言文學學術規范的空白,并且體現出鮮明的特征。
第一,響應國家需求,擔負時代使命。2018年初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外國語言文學類)》(以下簡稱“《國標》”)明確了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的具體要求和目標,尤其是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規格,并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和建議,提出將“一定的研究能力、創新能力”作為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重要的能力要求(孫有中, 2019: 37)。為了貫徹落實《國標》各項原則和規定,教育部高等學校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于2020年春發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學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對外國文學類專業的準入、建設和評估提供了基本原則和操作性指導,其中將“研究方法與學術寫作”列為外國語言文學類各專業的核心課程。《外國語言文學》正是在《指南》研制過程中得以醞釀和編寫。該書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重大課題“學術規范和學科方法論研究”子課題研究成果,也是2019年江蘇省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重大課題成果。該書響應時代需求和使命,緊扣《國標》《指南》中培養和提升學生研究能力的理念,對外國語言文學學術規范與方法論進行了系統的介紹和梳理,有助于學生以更寬闊的視野把握學術規范和研究方法,為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奠定基礎,填補了長期以來系統性介紹外國語言文學學科知識方面教材的空白。《外國語言文學》的內容渾然一體,學科的基本概念、學術論文的撰寫、論文格式的基本規范無所不包,可使初學者總體上對外國語言文學學科形成一個體系性概念,把握學術研究和論文寫作的要旨和基本規范,契合《國標》和《指南》中對外語類專業人才培養所著重強調的研究和創新能力培養,服務于新時代國家對創新人才的需求。
第二,內容全面,實用性強。《外國語言文學》內容皆為學術開展的必備基本常識,是教研治學的“應知應會”,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和指導性,是外國語言文學研究的入門書,可以滿足上述需求。在新時代,“學科知識是高校教師的基本素養”,但我國高校外語類專業“還存在一大批沒有學科背景和研究方向的純語言教師”(孫有中 等,2018: 10),這些教師有相當一部分也嘗試開展學術研究,但因其缺乏基本的學術知識和科研訓練而陷入迷茫,這不利于外語類高層次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外國語言文學》在某種程度上可成為解決上述問題的突破口。該書“從零做起”,條分縷析地闡明了外國語言文學學科的基本內涵、研究的基本路徑、基本學術規范,以及學術論文的主要構件、價值及其功能等等,屬于典型的“讀者友好型”專業著作。值得指出的是,該書拒絕簡單的規則列舉或武斷的說教,通過典型實例對相應的規范和方法進行闡釋、說明和示范,具有很強的指導性。該書不僅適用于高年級英語專業本科生,而且適用于研究生,對剛剛步入學術生涯的年輕教師和具有豐富研究經驗的學者都具有指導和借鑒意義。該書可作為英語專業高年級學術研究導論課程教材,也可以作為畢業論文寫作指導、研究生學術研究的案頭必備書,以及教師開設學術規范和方法相關課程的重要參考。教育部第五輪學科評估將“科研倫理與學術規范課程”作為衡量課程建設與教學質量的重要方面,該書可作為“外國語言文學學術規范”等課程的教材。可以說,《外國語言文學》論述了外國語言文學研究的路徑、研究的方法、外國語言文學研究的成果的寫作規范等問題,對外語專業建設和外國語言文學研究有參考價值,是外國語言文學研究者科研入門和能力提升的必讀書。
第三,充滿真知灼見,啟發性強。編者立足多年的學術積累和研究心得,在具體闡述中,將研究方法、學術規范和典型研究案例融為一體,觀點高屋建瓴、深入淺出。在學術研究中,幾個關鍵環節尤其值得研究者關注。第一,研究問題的確定,問題無法確定,研究便無從做起。在第三章“問題意識”部分,編者著重強調在研究中,必須增強“問題意識”,研究者需要在研究中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更重要的是確認待研究的學術問題,也就是要厘清問題的真偽和價值。編者凝練出“最佳的‘問題’”的三個基本特征,闡發了選題的基本原則以及路徑修正等。第二,研究論證的充分性。要開展有效的研究,一般需要借鑒相應的理論概念和視角,如何將相關理論和論證過程實現有機結合極為重要。這其中首先是對相關理論的嫻熟把握,否則靈活運用無從談起。在第六章,編者對外國語言文學相關理論的系統介紹,簡明扼要,切中要義,具有很強的啟發性。第三,論文關鍵部件的反復推敲打磨。標題是一篇論文或著作的畫龍點睛之處,需要充分重視。在第四章論述學術論文標題的設置方面,編者結合典型事例,闡發論文主標題、副標題之間的關系和設計,甚至對正副標題之間破折號和冒號的使用進行了細微區分,具有切實的指導意義。
最后,化繁為簡,優勢明顯。要將整個外國語言文學學科進行概述,并非易事,要對整個外國語言文學學科的學術規范和研究方法更是難上加難。《外國語言文學》突破一般工具書詳盡、煩瑣的內容覆蓋的局限,更注重關鍵核心信息的梳理,達到理想效果。涉及學術論文格式問題,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引進的《MLA科研論文寫作規范》對科研論文的具體格式、學術規范等進行了詳盡介紹(Gibaldi, 1999:1)。中國初學者極易陷入迷宮一般的、繁雜的規范論述中,《外國語言文學》編者在第五章用簡潔的語句、清晰的表達、較短的篇幅,將復雜的MLA和APA格式規范條分縷析地呈現出來,這比《MLA科研論文寫作規范》更具有實用性和優勢,可幫助讀者在較短時間內較好把握基本的學術格式規范。
《外國語言文學》聚焦外國語言文學學科,內容全面、重點突出、脈絡清晰,可讀性強,以國家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和服務國家需求為編寫理念,對于培養新時代所需的具有學科意識、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具有重要啟示。
第一,在新時代,要實現外語優秀人才培養,必須厘清“什么是外國語言文學研究,為什么研究,研究什么,怎么研究”等根本問題。《外國語言文學》體現出新時代外國語言文學研究“四個回歸”的指向,充分回應了上述根本問題。2018年教育部在成都召開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教育工作會議,提出高水平教育需要推進“四個回歸”,即“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回歸夢想”;《外國語言文學》一書是“四個回歸”在外國語言文學研究領域獨特內涵的呈現。研究者需要對該學科的基本內涵有全面、清晰的了解,把握整個學科的研究范疇、研究規范、研究路徑、寫作規范等,對學術成果的基本構件、功能和意義有基本認知,尤其需熟練掌握MLA、APA等國際通用的英文論文格式等基本常識。這正是《外國語言文學》所聚焦的內容,其回答了“什么是外國語言文學研究”的問題,可謂外國語言文學研究的“回歸常識”。《國標》對外語類專業知識、素質和能力的培養有新論述,將研究能力、創新能力作為重要能力指標。對于高校教師而言,實現科研對教學的轉化,切實踐行“研以促教”“研以促學”(孫有中 等,2017: 3-4),解決“為什么研究”的問題,這是“回歸本分”;《外國語言文學》一書旨在增強學生的“學科意識”以及基本學術規范和研究方法(楊金才,2020: 1),可以實現師生教研能力的提高,是實現“回歸本分”的重要路徑。“回歸初心”涉及“怎么研究”的問題。教師的研究能力需要轉化為人才培養的能力,服務于“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強化研究型教學不僅僅在于讓學生掌握研究的基本規范和方法,而且在于秉持怎樣的治學態度開展研究,如何在研究中成長、學會做人的道理,這是外國語言文學研究的“回歸初心”。在新時代,外國語言文學研究者要努力開展顯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研究,要體現出外國語言文學研究的中國聲音,這是擔當,更是使命,這可謂“回歸夢想”。《外國語言文學》還對“研究什么”這一問題提供了諸多建議。比如在“外語教材”編寫部分,編者提出“中國特色的外語教材編寫和評價體系建構是一個緊迫而十分有意義的課題”(楊金才,2020: 25),這不僅提出了價值的研究課題,更重要的是為課題的開展指明了方向。可以說,《外國語言文學》蘊含著獨特的“四個回歸”理念,體現出編者對學術研究的深刻理解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第二,實現外語人才的高質量發展,必須注重學術規范,強調學術誠信,《外國語言文學》是新時代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踐行和推進“課程思政”的有力抓手。2017年12月,教育部頒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課程思政”的理念。課程思政是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要真正落實課程思政,必須將課程思政元素和理念融入教材編寫中。《外國語言文學》注重學生“規范意識”的培養,這里的規范不僅僅是指論文格式或寫作思路,也是指學術誠信和學術自律,這是培養學生鉆研精神、創新意識的基礎。該書強調規范為先、創新為要,契合新時代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課程思政培養理念,有益于培養國家和社會所需要的時代新人。在教學和學術研究中,楊金才教授注重學術規范和創新意識,強調“中國學者的獨特視角”(姜禮福,2010: 172)以及“獨特文化立場”(姜禮福,2017: 174),這種學術理念在《外國語言文學》中得到一以貫之的呈現,閱讀該書除了知識獲取之外,也是體知楊教授之嚴謹治學的過程,學習者在閱讀時能在學術境界上獲得自我教育和提升。
最后,開展學術研究,實現高質量人才培養,必須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精神。該書在普及外國語言文學學術規范的同時,闡發外國語言文學學科的最新進展,對學科交叉研究趨勢的點撥飽含洞見,對研究誤區的甄別啟發性強,體現出很強的創新精神。交叉融合研究應當是外國語言文學研究的重要方法論,是當下國家推進的“新文科”建設構想的重要路徑,也是培養新時代“外語復合型人才”的重要基礎,正如蔣洪新教授所言,“跨學科研究和教育準備是未來競爭力的核心”(蔣洪新,2019: 12)。《指南》中的英語專業“概況”部分,就指出了其“跨學科特點”(教育部,2020: 1),這同新時代背景下“新文科”發展和建設的倡議相契合。《外國語言文學》把握學術前沿,在梳理傳統批評范式和理論的基礎上,指出語言學、文學等研究的跨學科轉向。語言學涉及神經語言學,其以大腦和語言的關系,與臨床病理學、心理學、腦科學等的交叉融合(楊金才,2020: 74)。文學研究的跨學科研究涉及文學地理學、文學倫理學、認知詩學、數字人文、醫學人文、空間人文等(楊金才,2020: 96)。盡管《外國語言文學》并未深入論述這些領域,但卻反映出編者對外國語言文學研究最新趨勢和動態的精準把握。
楊金才主編的《外國語言文學》把握時代脈搏,響應時代需求,緊扣《國標》、契合《指南》,以“規范為先、創新為要”為精髓,是外國語言文學研究的入門必讀書和學術能力提升的案頭必備。該書不僅囊括了外國語言文學研究的“應知應會”,而且體現了外國語言文學研究在新時代所需的“四個回歸”,呈現鮮明的“課程思政”理念,對于國內英語專業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如果充分利用,將有利于扭轉當下外國語言文學研究中存在的不良現象,并為新時代復合型英語人才的培養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