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穎 劉明聰 陳兆珍 許英瓊
(1.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青山鄉石堰學校,安徽 六安 237127;2.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解放路第三小學,安徽 六安 237127;3. 安徽省六安市城北第二小學佛子嶺路校區,安徽 六安 237127)
中華古詩詞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不少蘊含著豐富的物理知識。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如果將古詩詞融入課堂教學,定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領略物理知識的過程中品鑒中華傳統文化,現依據教學實踐選擇一些案例供同仁參考。
聲現象頗受古代詩人、詞人的青睞,在古詩詞中,既有“一切發聲物體都在振動”的認識,也有如何區分聲音的知識,詩詞中涉及音調、響度、振幅、音頻、音色等多方面的內容。
例如,唐代詩人張繼在《楓橋夜泊》中寫道: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描繪的是城、寺、船、鐘聲的意境,在這空靈曠遠的情形下,“羈旅客子臥聞靜夜鐘聲”就會有不同的想象。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可以品鑒為通過聲音的音色辨別是鐘聲還是鼓聲,而發出聲音的主要原因則是僧人撞擊大鐘后,大鐘振動產生了聲音。
又如,李白在《夜宿山寺》中寫道: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安桓腋呗曊Z”之“高”指的是聲音的響度,若能將詩中的情境,在教學中惟妙惟肖地演繹出來,其教學效果定會非同凡響。
在初中物理中,光學內容主要為光的傳播、反射、折射現象及其應用,可以對古詩詞中相關名句加以賞析。
例如,“群峰倒影山浮水,無山無水不入神”描繪的是平面鏡成像,“群峰倒影”是發生了光的反射才得以實現的?!叭嗣嫣一ㄏ嘤臣t”現象的出現,則是由于經桃花反射的紅光照到人臉上,使臉面發紅,其中桃花呈現出紅色的原因主要是:太陽光等經紅色的桃花反射,反射出的是紅光,其余的色光都被桃花吸收了?!芭e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中的“影”主要是由于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三人”分別是作者本人、空中的月以及地上的影子。由于月光是沿著直線傳播的,被不透明的人擋住,在人后的地面上光照不到的地方形成影,即地面上的“人”。
在研究物體的運動時,可以選擇某物體作為參照物,以此來判斷其他物體的位置關系,從而研究其他物體的運動情況。在物理學中,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都是相對于參照物而言的。分析古詩詞的相關詩句,可以發現其中有不少詩句與參照物和相對運動知識有關。
例如,《攤破浣溪沙》中有以下佳句:滿眼風光多閃爍,看山恰似走來迎;仔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梢园l現其中包含了相對運動知識。其中“山走來迎”的表述中,詞人是以船作為參照物;而“山不動”“是船行”則是以岸作為參照物。再如,李白在《望天門山》中寫道: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在這首優美的詩句中,相對于地面,青山是靜止的,但是詩詞中呈現的青山是運動的,以船為參照物,青山就是運動的。而后面一句“孤帆一片日邊來”,則是相對于靜止的河岸而言的。結合熟悉的詩詞引導學生分析其中的物理現象,可以實現物理知識與古詩詞知識的相互映襯,繼而實現雙贏的效果。
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分子處在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之中。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通常是結合分子的擴散和分子間相互作用來引導學生學習分子運動的規律,在古詩詞中也有不少與分子運動相關的知識。
例如,宋代詩人王安石在《梅》中寫道: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由后句“為有暗香來”可知,“遙知”是香從遠處飄來,淡淡的、不明顯;“不是雪”,可見梅花的“潔白”“暗香”中既有光學知識,又有熱運動知識,由于花中有大量的分子在不斷運動并向四周擴散,從而讓人們聞到花香,在教學中可以通過詩句的賞析來引導學生認識與理解擴散現象。
通過一些經典詩詞的剖析,將古詩詞與物理知識結合起來,既符合新課程學科滲透的教學理念,又在為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做一些普及工作。通過科學引導,豐富了教學內容,讓學生可以在詩情畫意中減輕對物理學習的抵觸情緒,發現物理中“浪漫”的一面,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進而優化教學設計。通過教師的有序引導和學生的積極探索,將古詩詞恰當地融入初中物理教學中,更利于提高物理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