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菊
【摘 要】本文論述加強高職醫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的必要性,分析高職醫學生職業素養教育面臨的挑戰,探索基于“健康鄉村建設”的高職醫學生職業素養教育路徑:智育促德育,提升高職醫學生職業技能自信;協同育人,深化高職醫學生職業理想;文化育人,增強高職醫學生職業認同;實踐育人,夯實服務農村的職業道德;創新創業,激發助推健康鄉村建設的職業活力。
【關鍵詞】健康鄉村 高職醫學生 職業素養教育 職業理想? 職業活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9-0041-03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頒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為中國醫療衛生事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黨的十九大做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這一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必然要求,也將鄉村建設提到了新的歷史高度。健康是人最基本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醫學院校是培養新時代醫學人才的搖籃,因此,實現高職醫學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對完善鄉村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助力健康中國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加強高職醫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的必要性
(一)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高職醫學院校作為醫學人才培養的陣地,肩負著培養基層醫學人才的重要責任。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前提,“健康鄉村”建設背景下,對基層醫療人員的職業技能有更嚴格的要求。鄉村醫生要求掌握全科技能,高職醫學院校也要順應時代人才需求,積極探索全科醫學人才培養,在現行依照不同專業進行相應的人才培養標準和方案中實現向基層輸出大量全科醫療人才還有一段路要走。探索高職醫學生職業素養教育,使醫學生深刻領會“健康鄉村建設”和“健康中國”戰略的內涵要義,為鄉村振興輸送優秀的醫學人才,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二)充實基層醫務隊伍的需要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使中國鄉村醫生隊伍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鄉村醫療人才仍然缺乏,缺少新進人才,同時存在學歷偏低、老齡化、不穩定等問題,短期培養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人才短缺的問題。高職層次醫學院校從學制和培養機制特點上看,是輸送鄉村醫療人才的重要來源。
根據專業對口的就業需求,對口專業的選擇對學生而言往往更具吸引力。基于基層醫療水平、待遇、職業發展等因素,基層就業仍然不是大多數學生的首要選擇,這也陷入了“大學生基層就業少—基層隊伍建設困難—鄉村醫療水平難以提升”的循環中。大學生正處于“拔節孕穗”期,職業認知、職業理想等對職業行為產生影響的因素尚不穩定。基于“健康鄉村建設”,加強醫學生職業素養教育,培養“愛醫”“愛農”醫學人才,建設一支“愿到基層去、能在基層干、能在基層留得下”的衛生服務隊伍,有利于提升鄉村醫生的整體水平,提高基層衛生服務能力,加強基層醫務人才隊伍建設。
二、高職醫學生職業素養教育面臨的挑戰
(一)高職醫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的“職業特性”有待深化
職業素養是人們通過學習和鍛煉,為了完成某種工作任務所具備的專業技能和道德操守的總和。總體而言,它既包含職業技能等顯性內涵,又有職業道德、職業精神等隱性表達。不同的職業領域有著共性的要求,如愛崗敬業、誠實守信是所有行業都應恪守的,不同的職業崗位又有其所需具備的個性要求。師范專業學生更重視師德培養,涉農專業學生著重培養“一懂兩愛”(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時代情懷。廣大醫務工作者要恪守醫德、醫風、醫道,修醫德、行仁術,懷救苦之心、做蒼生大醫,醫學生要結合醫務工作者的職業要求,順應生物醫學模式到“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敬佑生命、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知行合一的職業道德在職業素養教育中應作為重點內容,以此區分醫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的“職業特性”。當前醫學生職業素養教育主要依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集中于加強對學生的德育,即以第二課堂活動為載體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誠信教育等,保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特征。在人才培養目標與職業崗位發展需求的結合上緊密度不夠,“三醫”(醫德、醫風、醫術)的教育體系尚在摸索形成階段,醫生崗位所要求具備的職業素養教育“職業性特色”有待深化。
(二)高職醫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的“長效機制”尚不健全
職業教育重在培養學生技能,部分高職院校仍然存在重技能、輕人文的現象。高職醫學專業學制較短,在固定學制中完成相同的課程任務,專業課程任務繁重,人文課程學分占比低。學生職業素養培育主要依賴于思想政治理論課、人文素質課程。在教學課時縮減、課程教學內容單一的情況下,第二課堂的思政任務明顯增加,有利于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的志愿服務崗位不夠充足,對職業素養教育“長效機制”的健全產生不利影響。“素養”需要長期培育,在發展中積累和沉淀形成。從現行的人才培養方案看,低年級重理論、高年級重實踐已非特殊現象,這可以強化學生的職業操作能力,提升學生的擇業、就業水平,卻導致學生職業素養教育出現理論與實踐的銜接斷層,學生進入職業場域后很有可能“知行不一”。此外,師資隊伍缺乏聯動,在“課程思政”建設已逐步推進的情況下,雖取得一定成績,“三全育人”的職業素養教育合力仍稍顯微弱,教學、思政、日常管理的聯動機制仍有待深化。
三、基于“健康鄉村建設”的高職醫學生職業素養教育路徑
(一)智育促德育,提升高職醫學生職業技能自信
鄉村醫療工作往往帶有全科醫療的特點,要求基層醫務工作者具備全科醫學知識技能。作為鄉村衛生服務的中堅力量,基層醫務人員既承擔治病救人等醫療職責,又肩負疾病預防、康復保健、計劃生育指導等醫療保健服務重任。因此,高職醫學院校由于其學制特征、課程設置應有側重點。筆者就“新時代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進行相關調研,結果顯示高職醫學生不愿意到基層醫療機構就業的原因中就包含與“全科”專業的要求不符,即使在校期間,學生通過選修課程、實訓課、志愿服務等途徑掌握本學科內的知識,他們仍然沒有足夠的自信能勝任基層醫療機構的工作。“職業技能自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的職業選擇,也對職業理想、目標的樹立造成一定影響。
高職醫學院校在人才培養目標上需向全科醫生傾斜,通過完善學生的學科、專業知識體系培養職業技能自信。首先,注重學科“技能+服務”相結合,課程設置與鄉村基層衛生機構的服務功能定位和實際需求相結合,如中藥專業學生要同時對傳統中藥文化宣傳、傳承的培養。針對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鄉村醫療衛生體系暴露出的短板,如醫療人員不足、對傳染病等相關疾病的防范措施力度不夠等,將“衛生保健學”“護理學”“預防醫學”“傳染病學”的教學內容納入臨床醫學和藥學專業中。其次,拓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陣地,醫術高操、道德水平高的培養目標齊頭并進,加大踐行“全員育人”力度,專業課與基礎課教師結合鄉村振興戰略需求,通過教學、實踐等培養學生既“愛農”又“愛醫”。
(二)協同育人,深化高職醫學生職業理想
職業理想是人們在職業上依據社會要求和個人條件確立的奮斗目標,主要通過人文素質課程、公共基礎課,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以及第二課堂即輔導員日常思政工作中開展,重在培育大學生的自我認知、自主規劃、自我學習能力。2020年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要求:“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并自覺踐行各行業的職業精神和職業規范,增強職業責任感,培養遵紀守法、愛崗敬業、無私奉獻、誠實守信、公道辦事、開拓創新的職業品格和行為習慣。”可見,深化大學生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是當前思政工作和課程建設的重點內容。
醫學生作為醫務工作隊伍的后備力量,他們對職業的堅守與人民健康息息相關。高職醫學院校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發展教育有機融合的課程體系。專業教師與思政教師、輔導員協同育人,通過“醫學專業課堂+人文素質課堂+日常思政”相結合模式,形成統一合力,引導醫學生了解農村發展歷史和現狀、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等大政方針。深刻領會建設鄉村的重要性,正確處理職業理想的務實性與高遠性,幫助他們樹立大局意識,理解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國家發展建設緊密結合才能綻放光芒。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講好疫情防控中涌現的先進基層衛生人員事跡。針對重醫輕防現象,以“課程思政建設”為契機,將醫學生處理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能力融入課堂教學中,增強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培養一支醫術水平高、職業理想堅定、能扎根基層和服務農村的醫療隊伍。
(三)文化育人,增強高職醫學生職業認同
從當前高職院校招生形式(2+3)和招生生源看,高職院校大學生很大一部分來自農村,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他們希望通過升學、提高技能改變生活現狀,在面臨就業與擇業時,他們更多地選擇留在城市。在筆者對部分高職醫學生調研中,“你是否愿意到基層醫療機構就業”,51.2%的學生表示有可能去,只有41.96%的學生表示會選擇到基層就業,樂意助力提高基層醫療水平。一方面,高職醫學生在個人職業發展上仍缺乏清晰的認知,他們具備了專業技能和實操水平,相比較于本科、本碩連讀或是本碩博連讀學制,在城市或是較高級別的醫療機構就業時往往因學歷較低、理論知識水平的差距缺乏競爭力。因此,越來越多的高職醫學生在專業領域里流失,他們更多地考慮職業理想的務實性而忽視其高遠性。在職業選擇首要考慮的幾項因素中,“就業穩定、收入高、對個人發展好”要明顯高于“對社會貢獻大”。
鄉村振興是時代主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部署。青年大學生,尤其是醫學類專業大學生,主動參與鄉村建設,是大學生的時代使命。首先,推進醫學基礎課、人文素質課程教學改革,根據教學內容進行專題劃分,如生命專題、苦難專題,將“愛農”與“愛醫”有機結合,幫助學生了解農村歷史,樹立鄉土價值觀。其次,加強學生的感恩教育,引導學生“飲水思源”,通過返鄉實踐,加深學生對鄉村發展和國家形勢的了解與認同,在實踐中全面認識鄉村隱形的文化價值資源。
(四)實踐育人,夯實服務農村的職業道德
打造“三香一美”校園文化。建設“鄉村文化+醫藥文化”相結合的特色校園文化,拓展鄉村振興教育的渠道,如健康素養大賽活動,以“學、思、演、行”的思路將校園文化貫穿教育全過程。學習醫藥知識、文化—思考保障人民健康做法—將常見醫護知識、醫藥故事通過情景劇形式搬上舞臺—通過志愿服務將醫藥知識反哺鄉村。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方法,引發學生思考,使之形成第二課堂常態化活動,打造高職醫學院校品牌實踐活動。醫藥知識情景劇,既作為課堂教學案例,又與“衛生扶貧”緊密結合,通過“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在鄉村及新媒體平臺展示。
健全高職醫學生志愿服務體系。將寒暑假返鄉衛生服務列入常規實踐內容,運用“第二課堂成績單”進行成長記錄,通過深入體驗農村基層生活,加深對鄉村振興戰略的認識和理解。依托“脫貧攻堅”,與第一書記駐村建立鄉村教學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實踐的平臺。利用社會實踐調研、“我為家鄉代言”等活動,引導學生愛農、愛家鄉。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對醫藥專業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利用所學知識在寒暑假期參與鄉村的疫情防控工作,提升職業自豪感,做到知行合一。
勞動教育融入課堂教學。醫學專業課程注重培養大學生工匠精神,將勞動教育融入課堂教學中,培養醫學生艱苦奮斗精神,構建“衛生幫扶+指導老師”制度,在“健康鄉村”推進進程中涌現很多榜樣人物,他們醫術精湛、職業道德高。構建學校與基層雙向培養模式,通過“傳幫帶”,使學生能在社會實踐中近距離地感受榜樣的力量。理論反哺實踐,在回歸校內理論學習時,以分享報告會等形式向學生宣傳優秀基層衛生人員的榜樣事跡,達到以點帶面的效果。
(五)創新創業,激發助推“健康鄉村建設”的職業活力
隨著“健康中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推進,農村前景廣闊,特別是在“互聯網+”創新創業取得良好的進展、各種利好政策不斷出臺的形勢下,結合鄉村振興的農村創業成為社會的熱點。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人們對生活的需求已不僅是解決溫飽,對健康有了更高的需求,新的健康觀推動了大健康產業的快速發展。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發布啟動證書制度試點工作,鼓勵職業院校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取得多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拓展就業創業本領。在此契機下,高職醫學院校應探索以“職業資格+創新創業”相結合的就業指導模式,加大對學生的職業資格培養力度,除專業課程設置外,以選修課形式開設職業資格課程。在校期間,學生根據專業發展與職業需求考取相關職業資格證書,如“醫藥商品購銷員”“中藥炮制工”等技能職業資格,“保健調理師”“健康照護師”“健康管理師”等保健類職業資格。利用“大學生創新創業實務”課程,結合專業特點,鼓勵高職醫學生返鄉創業,改變傳統對鄉村“發展落后”“體系不健全”“又農又土”的狹隘理解。加大對“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的投入,以大賽促就業,賦予鄉村“時尚”的元素,創造鄉村文化衍生產品等,激發“健康鄉村建設”的職業活力。
鄉村衛生服務體系的完善事關農民健康,高職醫學院校作為基層醫務隊伍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培養具有高遠的職業理想、扎實的職業技能水平、愿意到基層、“下得去、留得下”的醫學人才,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在加強高職醫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策略上,要結合國家發展大勢、充實內容資源、創新培育路徑,為“健康鄉村”“健康中國”建設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王革.加強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工作的思考[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1).
注:2020年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項目重點課題“新時代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研究與實踐”(2020MSZ052)
【作者簡介】謝 菊(1988— ),女,漢族,廣西南寧人,文學碩士,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黃 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