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高職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現狀,分析高職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在邏輯,以《創業基礎》課程為例,論述體驗式教學法在高職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的實踐,從教學目的、教學應用、實施情況三個層面對高職創新創業教育體驗式教學進行探索。
【關鍵詞】創新創業 實踐教學 體驗式教學法 高職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9-0174-03
創新創業教育是以培養學生企業家精神、學習興趣、鉆研精神,拓展學習深度和廣度,增強團隊協作能力,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貼近社會現實,關注社會問題,學以致用,形成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目的的一種教育導向。由于缺乏創新創業實踐項目,高校創新創業類相關課程教學仍然存在理論灌輸為主、理論實踐“兩張皮”的情況。2021年1月,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廣西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桂政辦發〔2021〕10號)《廣西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提出重點任務之一為開展創新創業主體培育行動,強調強化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培訓,把雙創實踐融入課程體系,以創新研究與創業實踐項目帶動理論課程學習。文件對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方式提出了具體的指導意見,而體驗式教學法是有益參考之一。本文以《創業基礎》課程為例,探討體驗式教學法在創新創業教育實踐中的應用。
一、高職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現狀
2020年中國青年創業就業基金會與恒大研究院聯合調研分析形成的《中國青年創業發展報告(2020)》顯示,青年創業者以22—32歲的大學生、農民及農民工為主體,專科及以上學歷創業者占比超80%。但相比歐美國家,我國大學生創業仍然面臨著失敗率高、創業比例較低、家庭阻力較大等困境。對大多數大學生而言,存在國內創業環境不理想、生態系統不完善、不少社會輿論對大學生創業仍持反對或質疑意見等問題。針對創新創業的研究,學術界關注點也由早前的個人特質論轉移到創業學習、創業者發展、創業團隊合作等方面。經過大量研究者樣本調查發現,創業者可以通過創業學習來習得企業家精神、創業方法、管理方法等一系列知識,提升個人能力。因此,在校期間,對高職大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創新創業教育與訓練,對解決大學生創業者面臨的問題有重要的意義。
當前,大部分高校開設了創新創業類相關課程,如《創業基礎》《創業管理》《創新項目研發》《商業計劃書編寫》等。在培養模式方面,筆者經過前期大量調查和文獻梳理,將廣西高職高專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模式分為以下五種,即:公共基礎課+具有專業特色的創業課程進階模式,傳統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模式,創業班集中教育模式,依托專業培訓與SYB、KAB等相結合的教育模式,項目制創新創業教學模式。通過對各種培養模式的調查研究發現,雖然不少高職院校已意識到創業實踐的重要性,并將實踐環節盡量與理論課程相結合,但教育實踐中仍然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以致學生很少參與創業實踐,對行業認知較少,欠缺社會經驗和創新思維,對企業家精神的認知也只停留在紙面。
二、高職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在邏輯
為提高高職大學生創新創業學習成效,破解創新創業教育困境,了解高職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內在邏輯是有必要的。
(一)為何學:高職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目的
創新創業教育是有目的性的。明確其目的,才能使學生對課程的重要性有更清晰的使命感、責任感、目的性。在飛速發展的21世紀,產品、技術以及商業模式更新迭代極其快速,創新是國家經濟保持高速高質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之一。大學生群體承載著國家未來發展的希望,是最具發展潛力的群體。以創新促使創業,創業帶動就業,積極鼓勵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是服務創新型國家構建的重要舉措。創新創業教育是高等教育以及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為國家培養一批具備創新創業精神、創新意識、創業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的時代需求。
創新創業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其不僅僅是一次學習即可成功,往往要不斷與實踐相結合,不斷深化學習,從技術、產品、商業模式、企業管理、團隊管理等多個方面不斷地進行探索。高職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鍛煉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提升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打破傳統思維,凝練創新思維;另一方面可以為學生創新創業做準備,無論未來是否進行狹義的創業(即創辦企業),在工作崗位上均可發揮創新創業的精神與能力。大學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地方,通過大學期間的實踐鍛煉,學生既可以將科研成果、技術成果落地,又可以通過實踐加深對理論知識的學習。
(二)學什么:高職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容
創新創業是綜合素質的體現和展示。創新創業教育包括理論和實踐,理論即相關知識的學習,實踐則包括經驗學習、實踐學習等。理論知識方面,涉及創新、創業兩大方面,包括行業、產品、技術、企業管理、商業模式、團隊協作、營銷、財務等各個要素,使大學生通過相關學習提升技能;實踐方面,包括上述各個方面理論知識的實踐,以及社會知識、生活知識、地方習俗等各個方面的學習與應用。從當前創新創業教育內容來看,傳統任務導向型教學已不能適應大學生的需求,要轉變為需求導向型教學,即從學生應當完成什么任務對應培養學生具備怎樣的能力,轉變為在創新創業過程中、創業精神培育過程中大學生創業者的需求是什么。針對大學生創新創業過程中所需,要給予適當的理論知識傳授及與實際相結合的實踐。
理論知識是經驗知識系統的高度濃縮和概括,實踐是經驗知識的一手來源。也就是說,創新創業學習的本質是經驗學習,經驗包括他人經驗形成的理論知識,也包括自身實踐得到的經驗知識,甚至包括從他人或自身失敗當中學習到的知識。創業失敗恐懼既可能引發創業者中途放棄,也可能誘發創業者繼續前進。在經驗學習方面,應重點關注經驗是什么,而不是經驗的來源。更多的創業經驗將會使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更具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判斷力。通過增加學生在創新創業實踐方面的體驗,才能增加學生經驗學習的來源,培養學生百折不撓的企業家精神。
(三)如何學:高職大學生創新創業學習的途徑
其一,知識是實踐經驗的總結。有學者通過追溯大量文獻認為,經驗學習、觀察學習是大學生習得創新創業知識的重要途徑。高職大學生先通過理論知識習得大量前人經驗,獲得知識儲備,再通過實踐體驗他人創業經歷、訓練相關項目,進而反思、模仿、歸納、總結,將他人經驗以及自己的經驗與之前所學的理論知識相互聯系、相互印證和修正,加深理解并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因此,創新創業教育結合實訓、參觀、體驗等實訓項目是有必要的。
其二,創新創業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對商機的認識與判斷各有所不同。即便是經歷過創業的人,也不一定能準確把握每一次商業機會及變化。為高職大學生構造一個模擬環境,讓學生在相對安全的情況下體驗、適應、嘗試創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目前,不少高職院校增加了學生的創業實訓部分,為學生模擬創業環境,如采用沙盤模擬或參加創新創業大賽的方式,促進學生結合理論知識進行創業實踐。但沙盤模擬環境過于虛擬、創新創業大賽側重于創業文案形式,兩者的體驗感都不足,學生難以體會創新創業的各個環節,因此在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融入體驗式教學有助于學生感知,增加經驗學習渠道。
三、體驗式教學法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的應用
(一)體驗式教學法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應用的目的
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運用體驗式教學法主要有三個目的。第一,讓學生充分體驗一個完整創業的過程,加深其對每個模塊的認知;第二,培養學生的企業家精神;第三,在教學過程中挖掘學生的創新思維,培育創業項目,引導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活動。
(二)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的體驗式教學實踐
對前期已學習過《創新思維》《團隊管理》《企業管理實務》等課程的學生而言,已具備一定的學習《創業基礎》課程的理論知識基礎。
1.確定目標與方法
在開課的第一節課,一是向學生明確《創業基礎》課程學習目的,糾正學生簡單認為本課程是以創業為目的而與自己關系不大等思想,通過一系列“破冰”游戲,加強師生聯系、生生聯系,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二是在教學組織上,采用新技術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利用超星云平臺、雨課堂等,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提高課堂效率;三是在教學方式上,采用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方法,教師以講授者、引導者、輔助者、市場監管者、創業指導者等身份參與學生“創業”全過程。
2.模擬創業過程
(1)根據班級人數,引導學生成立模擬公司。教師向學生講解公司類型及區別,要求學生按照公司注冊手續準備相關材料,其中部分學生扮演工商管理部門,對材料進行審核,模擬公司成立環節。(2)創業公司必須人人虛擬出資,進行股權分配,引導學生搭建公司組織結構架設、制訂公司章程,要求學生在模擬公司內扮演不同角色,承擔不同分工。(3)各創業模擬公司根據公司類型、行業特點,進行行業、市場分析,確定產品、服務等。(4)“創業”期間,根據各個環節推進,進行路演,設置重要節點融資部分,部分重大路演進行模擬融資,并模擬天使投資、PE、風險投資等多種投融資環境,各公司參與體驗。每輪融資后,各公司記錄下自己融資數,并做下一輪商業計劃。根據不同投融資渠道來源資金,投資公司對各模擬公司融資方案具有不同的話語權。(5)“創業”期間,各公司做好本公司臺賬記錄,包括產品設計、技術迭代、產品營銷與促銷、市場反應等。(6)允許班級內部各公司人力資源流動,允許學生出現“跳槽”“失業”等現象,允許公司“破產”“重組”“兼并”。
3.課程設置
根據公司創建流程,將課程設置為兩大板塊,分別為創新創業基礎知識與企業運營與管理,具體包括創業精神與創新思維、商機挖掘與識別、團隊組建與管理、行業與市場分析、產品設計、生產安排與服務開發、商業模式構建與評價、創業資源整合與融資、公司財務與法律、創業風險管理與退出機制等。在教學周期為16周的情況下,第一周課程安排為“創新創業基礎知識”,第二周至第三周課程安排為“商機挖掘與識別”,第四周至第六周課程安排為“行業與市場分析”,第七周至第九周課程安排為“產品設計、生產安排與服務開發”,第十周至第十二周課程安排為“商業模式構建與評價”,第十三周至第十四周課程安排為“創業資源整合與融資”,第十五周課程安排為“公司財務與法律”,第十六周課程安排為“創業風險管理與退出機制”。
體驗式教學設計全程以“學生模擬創業”為核心,學生可以溫習之前學習的《門店選址》《采購管理》《企業運營管理》等課程,還可以體驗“創業者”的創業過程,并學會以“創業”的視角來觀察、研究、處理問題,從消費者、市場、政策等多角度思考現實問題。在學生“創業”實踐期間,基本以學生自主“創業”為主,教師除了指導、跟蹤、監督,不做干預,不干涉任何一家模擬公司運營。
(三)體驗式教學法實施情況
體驗式教學法分別以2016級、2017級、2018級、2019級連鎖經營管理專業學生為試驗對象,每一級學生組建公司10—12家,行業類型包括服裝、物流、餐飲、教育、電子商務、母嬰、二手、養老等。實施情況如下。一是每年級約10%的模擬公司出現創業項目無法繼續而申請破產、更換項目;每年級約1%的學生在團隊協作過程中出現合作問題,分別通過與團隊成員溝通協調、跳槽、“獨資”公司模擬創業等方式解決。二是大部分模擬公司初始選擇項目都較為傳統,創新性不足,模仿型創業比較多,可見學生創新思維不足、創新意識較弱。但在教師引導下,每年級約50%的學生可以挖掘比較具有市場潛力的實驗項目。三是學生在發現選定的創業項目難以盈利、運營困難的時候,沒有立即考慮更換或放棄項目,而是及時與指導教師溝通,提出各種解決方案,通過頭腦風暴、市場調研等方法尋找解決路徑、研究如何解決問題,體現了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這也正是這門課程要試圖培養學生的素質。四是經過該門課程的體驗式教學,學生對《創業基礎》課程興趣大大提升,每年連鎖經營管理專業學生可以在創新創業類大賽貢獻約10個項目,每年在全國大學生“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等賽事中獲得各類成績,如自治區級銀獎、銅獎等獎項。但在學校在讀期間或畢業時就選擇創業的學生仍然不多,每年最多僅約1%的學生選擇創業。
綜上所述,體驗式教學實現從教師知識灌輸到學生實踐探索的學習方式轉換,是創新創業實踐類教學的有益嘗試。其目的在于提高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度、增加經驗學習渠道。一方面增強學生對創業的體驗,使其對自身能力有進一步的認識,更加清晰地規劃未來的學習和職業生涯;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提高其心理成就感,使其對自己有合理的心理預期,對“失敗”“挫折”“困難”有新的體會。因各方面條件限制,本教學探索還不完善,仍需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
【參考文獻】
[1]鐘毓.高職高專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模式及變革[J].廣西教育,2020(11).
[2]郝喜玲,陳雪,杜晶晶,涂玉琦,劉依冉.創業失敗恐懼研究述評與展望[J].外國經濟與管理,2020(7).
[3]鐘毓.先前經驗對創業資源整合影響機理文獻綜述[J].北方經貿,2016(3).
[4]馬藍,茹東燕,辛保羅.少數民族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影響研究:基于創業學習的視角[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0(5).
注:2019年度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資助經費重點課題“廣西高職院校大學生眾創空間創業教育生態系統構建研究”(2019A039);2020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研究成果“中國—東盟自貿區眾創空間生態系統國際化模式構建研究”(2020KY30025)
【作者簡介】鐘 毓(1989— ),女,漢族,湖北武漢人,碩士,高級信息系統項目管理師,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創新創業、企業管理。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