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 羅森
【摘 要】本文分析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論述高職院校體育學科引入職業體能的必要性,提出基于職業體能需求的體育課程改革策略:明確課程定位,優化課程方案,整合課程資源;建立多維度課程考評體系。
【關鍵詞】高職院校 職業體能需求 體育教學 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9-0159-03
職業體能是指與職業有關的身體素質及應對不良勞動環境條件的耐受力和適應能力。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大力推進,在高等職業教育教學過程中,基于職業體能體育課教學已經成為體育學科最重要的發展方向。將職業體能訓練納入高職院校體育教育大綱,以深化課程內容、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能,將體育比賽以及職業體育活動作為課程的主線,通過課外職業體育活動、實用性家庭作業等方式,吸引青年學生參與活動。當前,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教學還存在對職業體能的訓練重視不夠、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不高等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筆者認為有必要進行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改革,拓寬高職院校的教學渠道,為學生提供更多鍛煉身體的時間和機會,進一步優化高職院校課程體系建設。本文對基于職業體能需求的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改革進行探析。
一、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模式與普通本科高校體育教學模式大致相同:專項選修課、“體育與健康+專項選修課”兩種模式。這兩種教學模式,能滿足學生的體育鍛煉需求,加強學生對體育的認知度,不足之處是沒有以職業體能需求為依托,沒有根據學生的能力、運動技能特點,增設體育教學“主題模塊與組成模塊”捆綁課程,學生無法獲得職業體能訓練。
(一)體育教學模式陳舊,缺少職業體能訓練
現有的高職院校體育教學設計,基本沿用普通高校體育教學模式,沒有根據職業院校學生特點實施職業體能教學。筆者通過對廣西生態職業技術學院、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等高職院校進行訪談,了解到一些高職院校在體育教學中增加理論課時、壓縮體能課時,未能結合人才培養要求對體育教學模式進行修改、調整。如球類運動的教學與考核、藝術與技巧類項目的評價等都沒有改變。高職院校與普通院校在人才培育方面存在較大的區別,兩者在體育課方面雖然存在較高的相似性,但是無法忽略兩者在教學任務以及教學目標方面存在的差別。2002年教育部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教體藝〔2002〕13號)(以下簡稱《綱要》)中把體育課程目標劃分為基本目標與發展目標,每個層次包括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五個領域的具體目標。《綱要》對高職院校體育課程建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審視高職體育教學時,較多的是對應普通高校體育課程的一般要求,未能在高職的人才培養體系中強調職業體能、職業對應的工學結合能力需求。為此,高職院校體育教學必須了解其在自身教育方面的重點,明確高職院校培養的是“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中具有高素質的技能型專門人員,更為突出的是職業技能與素養,并以培養學生形成相應的能力作為課程教育體制的主線。從調查結果看,高職院校在這方面的投入不足,沒有明確人才培養工作要點,未對學生肌肉力量、反應速度、爆發力等方面進行針對性訓練,這種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體能素質的提升。
(二)體育課程內容單一,職業體能教學關注度不夠
高職院校體育課程內容單一,限制了高職體育教學改革。筆者通過對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等高職院校進行訪談與調查得知,多數高職院校在大學一年級上學期以基礎課為主,涉及內容有快速跑、中長跑、引體向上及坐位體前屈等項目,一年級下學期和二年級以體育專項課程為主,主要有籃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羽毛球、武術等。未考慮到高職院校崗位對身體素質的要求,如針對一些長期靜坐的職業,要根據崗位體能需要開展肩頸運動、形體坐姿的運動項目的教學。出現此類情況與高職院校對體育課程教學方面的關注度不夠有關。學校未能根據學生身體素養培育要求合理設計訓練內容,致使學生身體素質無法在體育課程中得到提升。
(三)體育課校本教材缺乏,職業發展特點不突出
高職院校大多采用三年制教學或是兩年制教學體制。很多高職院校使用的體育教材內容陳舊,沒有根據教育部提出的人才培養要求編寫校本教材。學生使用的體育課程教材內容有重疊,專業性知識有缺失,無法滿足學生對體育學習更高層次的需求。如啦啦操運動規則變化較快,學習內容如果無法與規則及時銜接更新,則難以適應項目發展,從而降低學生學習體育課程內容的積極性,導致體育課程教學容易遇到瓶頸,難以凸顯課程教育特色。
(四)體育教學評價方式單一,未能采用多元化的體育評價手段
教學評價是體育課程得以順利發展的重要手段,當前的體育課程評價方式過于單一。教師以學生活動成績作為評價學生體能素質的主要依據,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難以體現學生的綜合體能素養。高職院校體育教師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評價時,沒有根據學生身體素質情況打分,評價手段單一,教師不能及時掌握學生在體育課程中的培訓情況,無法及時發現教學工作存在的問題,致使教學水平低下,這對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教育極為不利。
二、高職院校體育課程引入職業體能的作用
職業體能是指與職業有關的身體素質。在以就業為導向的“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職院校體育課引入職業體能訓練符合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的需求。高職院校體育課教學是學生職業體能訓練的主體,是培養學生職業體能的關鍵。將職業體能融入高職院校體育課教學符合學生職業適應,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職業體能訓練,提高學生速度、耐力、力量,幫助學生儲備足夠的體能和精力,以便應對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從社會發展看,各行各業、各工作崗位,對高職院校畢業生提出了較高要求。除了需要具備一定的崗位技能,還提出完成日常工作的職業體能要求。例如,近年來鐵路行業大部分招聘工種對高職院校畢業生提出速度和力量要求。畢業生面試前需要進行3000米達標測試和引體向上測試,兩項符合要求才給予面試機會。
高職院校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成為職業技術人才,全方位地發展學生的能力。體育作為一門基礎課程,在對學生的培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以往的體育課程教學偏重體育的公共屬性,未體現崗位體能的職業需求。體育教師應加強課程改革,將職業體能需求理念引入體育教學。教師應根據人才培養方案確定課程目標,從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和職業體能訓練角度出發,明確課程教學方式方法,教學內容要融入職業體能訓練內容,提高體育教學針對性,使體育課程從公共體育課向職業體能課程轉變。
教師在課堂中融入職業體能訓練有利于提升學生職業體能水平,增強學生自主鍛煉的積極性,幫助學生在發展中獲得優勢。目前,從企業用人需求角度看,用人單位不僅提出專業技術要求,還提出完成日常工作的職業體能要求。例如,在高鐵乘務專業中,需要工作人員具有優雅的形體,持久的站姿,這就需要工作人員具備較強的靜力性耐受力。在火車調車編組崗位中需要工作人員具有較強的力量和較高的靈敏度,才能在規定時間完成車輛編組。因此,體育課程融入職業體能有利于增加學生職業體能儲備,增強崗位適應性。
三、基于職業體能需求的體育課程改革策略
隨著就業市場的變化和職業教育的發展,市場在學生就業過程中,對其職業體能要求越來越高,出現了新變化、新需求。作為培養學生體育技能、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課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應當及時關注市場對學生職業體能要求的新變化、新需求,以就業為導向和根據學生實際進行課程改革與實踐。
(一)明確課程定位
高職院校的體育課程引入職業需求理論,以就業為導向,側重學生職業體能培養,這是高職院校體育課程的基本出發點。體育作為一門基礎課程,肩負著培養學生科學的體能發展、提高學生自我意識水平,增強學生社會生活適應能力的任務。高職院校的體育課程,因教學任務和目標的特殊性,要兼顧公共體育和崗位職業體能教學。課程的教學目標不僅要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強健體魄,還要滿足不同專業學生的崗位體能需求,實現公共體育和職業體能訓練相統一。因此,高職院校體育課程在人才培養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優化課程方案
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大力推進和市場對學生職業體能要求的不斷提高,高職院校體育課程設計方案凸顯不足。主要集中在職業體能訓練不受重視。體育課堂片面關注課程的公共屬性、忽視了職業教育的特殊性。學校對體育工作的考核評估、檢查,通常僅對體育比賽、教師業務等進行考核,忽視了培養學生職業體能方面的規定與考核。體育課程雖然納入了人才培養方案,但任課教師一般不參與方案制訂,對崗位體能了解較少,無法針對性地開展職業體能靶向教學。對此要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將職業體能明確寫入人才培養方案中,明確職業體能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體育課程目標一般分為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和社會適應四個目標領域。人才培養方案在對學生身體素質描述時,一般多用“具有健康的體魄”來表達,顯得抽象和寬泛。對此,高職院校體育課程目標要根據不同工作崗位的體能需求,明確課程目標。例如,軌道交通行業的調度崗位,需要長時間坐在值班室,注視屏幕,在該類人才培養方案中,就要明確發展學生耐受力和背肌力量。
現階段體育課程內容強調運動的公共屬性,忽略了高職院校畢業生對職業體能的需求。對此,體育課程應該從公共體育到與職業體能相融合的方向轉變。在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基礎上,進一步突出職業體能的訓練比重,為學生的崗位適應打下基礎。例如,機電一體化、汽車維修專業學生,工作時需要半蹲、彎腰搬運器材,或鉆到車底進行維修。針對該類就業崗位體能需求,體育課要加強上肢力量、下肢力量和腰部力量練習。讓學生提前儲備職業體能,在未來工作崗位上更好地保護自己。
受傳統體育教學理念影響,教師對學生評價集中在結果評價。教師通常根據體育健康達標和體能測試成績對學生評價,忽視了過程評價和學生差異性評價。單一的評價形式不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對此,要完善體育課考核方式,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結合,過程考核和結果考核相結合。充分發揮考核的指揮棒作用,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
(三)整合課程資源
針對課程資源質量不佳問題,要建立優質、系統化的課程資源庫。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教學需要合理的應用課程資源,并且在課堂教學改革過程中,加強對各類教學資源的利用與整合。
教學大綱是教學的指導性文件。要制訂職業體能教學大綱,明確職業體能在體育教學中的地位。整合職業體能教學項目,通過分析專業崗位體能需求,整合運動項目。例如,道路與橋梁工程專業學生需要較強的力量,可以把引體向上、俯臥撐、跳躍等力量型訓練項目進行優化整合。建立教學視頻資源庫,開展職業體能多媒體教學。加強職業體能師資培養,打造職業體能教學團隊。學校要加強對校外資源的收集及利用,加強學校與企業合作力度,整合雙方的教育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教師應加強對教學資源的利用,組織學生參與體育課程活動,并對學生進行跟蹤指導,分析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表現,對學生進行客觀評價。要采用適合學生能力培養的方法,讓學生在體育課程學習中提高職業體能,培養強壯體魄,形成良好的體育運動習慣,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及身體素養。
(四)建立多維度課程考評體系
高職院校體育課程,在引入職業需求理論后,建立多維度課程考評體系,是促進體育課程評價改革、改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以往的體育課程評價以成績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忽略學生在課堂內外的表現,忽視教學目標在評價中的橫向寬度。在職業體能導向下,教學評價應采取多種形式,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建立課堂即時反饋系統,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總結。例如,教師可以建立學生身體素質、崗位體能、課內課外、過程與結果等相結合的多維評價體系,從而對學生做出正確評價。通過多維評價,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鍛煉的能力,可以采取測試、比賽、達標等形式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體育課程的多維度評價結果,對學生的職業體能成長是一種激勵和暗示。多維度課程評價體系具備靈活性和綜合性,能提高體育教學效果,促進高職院校學生身心健康可持續發展。
總之,高職院校要按照教育部對人才培養提出的要求,意識到體育課程教學對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加強教學改革力度,引入職業體能需求理論。在明確教學目標、優化課改方案、整合課程資源、完善考評體系等措施下,提升課程教育的合理性,教師還需要同步記錄學生的學習信息,將其作為優化教學方案的數據,這是體育教學獲得良好效果的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吳志洪.職業體能需求的高職體育課程體系創新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0(16).
[2]李分停,梁娜娜.基于學生職業體能需求為導向的高職體育課程設計[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9(12).
[3]曹娟.基于學生職業需求的高職體育教學模式構建研究[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6).
[4]胡洪安,孫亮.基于職業體能需求的高職院校體育課堂教學資源現狀分析:以眉山職業技術學院為例[A]//四川勞動保障雜志出版有限公司.勞動保障研究會議論文集(二)[C].成都:四川勞動保障雜志出版有限公司,2019.
[5]李紅.高校體育專業應用類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研究:基于UTSA《應用運動心理學》課程教學的啟示[J].教育學術月刊,2019(3).
[6]王雁.高校體育專業“體育科研方法”課程的教學改革研究:基于山西省某高校體育學院本科畢業論文的現狀反思[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6).
[7]景明.基于職業體能需求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改革研究[J].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2).
[8]袁守龍.體能訓練發展趨勢和數字化智能化轉型[J].體育學研究,2018(2).
[9]胡靖平,于可紅.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改革與發展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9).
[10]教育部關于印發《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78/A17/twys_left/moe_938/moe_792/s3273/201001/t20100128_80824.html.
注:2020年度柳州市職業教育一般課題立項課題“‘三全育人’理念下聚焦‘健體育魂’培養的高職公共體育課程實踐路徑研究”(LZZJS2020C019);廣西科技師范學院校級課題“學習共同體理論視域下的高校專業《籃球》學習模式構建研究”(2020GKSYGA08);“基于SPOC混合教學模式在高校籃球普修課教學中的研究與實踐”(2020GKSYGB08)
【作者簡介】周 勇(1979— ),男,漢族,湖南洪江人,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教師職業發展、教師隊伍建設;羅 森(1979— ),男,瑤族,廣西來賓人,廣西科技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與訓練。
(責編 蘇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