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基于業財融合的背景,分析高職管理會計課程“三教”中教師缺乏實務經驗、教材內容與實踐脫節、教法傳統和單一等問題,提出“內培外引”提升課程教師隊伍素質、以創新融合發展的思想優化課程教材、以學生為主體改進課程教法等建議,以提升管理會計課程的教學質量,提高數字化管理會計復合型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業財融合 管理會計課程 教師改革 教材改革? 教法改革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9-0080-03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企業在此發展轉型升級過程中的關注點逐步從記賬型傳統會計向數字化管理會計人才轉變。為了順應經濟發展和職業教育改革趨勢,對培養數字化管理會計人才所涉及的核心課程“管理會計”開展教師、教材和教法的“三教”改革尤為重要。本文探索業財融合背景下管理會計課程中教師、教材和教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以不斷提高數字化管理會計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質量。
一、高職管理會計課程“三教”中存在的問題
(一)管理會計課程教師缺乏實務經驗
高職院校管理會計課程部分具有一定教齡的教師,雖然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但其未經過系統的管理會計課程學習,主要通過參加管理會計相關培訓和自學等積累管理會計知識,對管理會計的理解較多停留于知識本身,缺乏一定的實踐驗證。承擔管理會計課程授課的青年教師,雖然掌握比較系統的管理會計理論知識,但缺乏相關實務工作經驗的積累。他們參與企業實踐的平均時長較短,難以接觸到企業的內部資料來有效開展管理會計方面的相關實踐工作,在開展理論教學時所運用的教學案例多停留于教材本身,在實踐教學中難以有效指導學生開展相關活動。高職院校管理會計課程師資隊伍缺乏實務經驗嚴重影響了管理會計課程的教學效果。
(二)管理會計課程教材內容與實踐脫節
1.管理會計課程教材章節編排不合理
當前高職教育管理會計課程主流教材的章節順序主要依據《管理會計應用指引》的編號所對應的內容順序編排,如第100號戰略管理、第200號預算管理、第300號成本管理、第400營運管理等,但由于管理會計是在成本會計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在開展預算管理和營運管理時需以成本管理的相關理論為基礎,如預算管理中編制全面預算時需要成本管理中的成本性態作為前置知識,因此以《管理會計應用指引》編號順序對管理會計課程教材章節進行編排,不利于學生理解管理會計知識和構建框架。
2.管理會計課程教材案例設計不務實
當前高職教育管理會計課程主流教材的案例設計多為僅針對本章節知識工具運用的獨立背景資料,各章節案例前后關聯不強,缺乏將多知識點相融合的背景資料和綜合性案例,且案例內容所提供的信息數據較為直觀,案例環境較為穩定,學生無須對其進行分析和提煉即可套用對應公式和模型進行處理,與管理會計實務工作環境相矛盾,如此一來學生對管理會計專業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上的認識會停留在記概念、背公式的階段,導致所培養的學生綜合應用能力不強。
(三)管理會計課程教法單一,教學效果不佳
1.管理會計課程理論教學方法過于傳統
管理會計課程理論教學受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影響,教師多以灌輸式開展理論部分和案例分析部分的教學,這導致課堂教學中教師仍為主導,學生處在被動學習狀態,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教學方法的實施更多是圍繞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開展,缺乏對思政德育目標進行課程思政化設計,未從觀念上將教學方法與管理會計課程思政相結合,導致課程教學與課程思政相脫節,不利于達到立德樹人的目標。
2.管理會計課程實訓教學方法達不到教學要求
部分高職院校管理會計課程教學環節中雖然設計有實訓教學環節,但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往往達不到實訓教學的本質要求。課堂上的實訓內容仍較多停留在紙上鞏固理論知識的層面,無法開展具有實質性的鍛煉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實訓活動。同時,有的學校雖然開展有課堂外的管理會計崗位校企合作項目,但由于學生人數較多、企業所能提供的管理會計相應實踐崗位較少、學生實訓時間較短等,導致學生校外管理會計實訓項目難以有效開展,而企業也不會輕易給見習學生參與企業管理決策,這導致學生未能有效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
二、高職管理會計課程“三教”改革建議
(一)以“內培外引”提升課程教師隊伍素質
教師是育人的根本,對管理會計課程授課教師而言,既要掌握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知識,又要擁有豐富的實際業務經驗,這樣才能保證后續推進管理會計課程的教材和教法改革。
1.“內培”提升管理會計課程教師的理論和實操能力
高職管理會計課程教師要提升理論水平,可通過考取管理會計相關的職業證照進行自我提升。雖然財政部在2014年印發了《財政部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但當時可供選擇的管理會計相關的執業證照多為行業協會頒發,知名度和社會認可度不高。隨著四部委聯合印發《教育部等四部門關于在院校開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啟動了“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工作,管理會計課程教師有了參加“1+X”數字化管理會計職業技能初、中、高等級證書考試的機會。同時管理會計課程教師還可以選擇報考國際管理會計師證(MAPA)、美國注冊管理會計師(CMA)等相關國際證照,為財政部印發的《會計改革與發展“十四五”規劃綱要(征求意見稿)》中提及的“深化國際學術交流”做管理會計領域理論層面的準備。
高職管理會計課程教師要提高實操能力,需要基于業務和財務相融合的視角轉變企業實踐的關注點。管理會計課程教師的理論知識需要實務經驗的支撐,為了保證教師在管理會計方面的企業有效開展相關實踐,他們在進行短期企業實踐時可以從參與財務活動轉變為參與企業的日常業務活動,如生產、銷售、采購或倉儲物流等,通過了解企業日常業務流程和工作內容,以真實業務案例重新審視管理會計的理論知識和工具方法,增加對其理解的廣度和深度,從而提升管理會計實操能力。
2.“外引”促進管理會計課程師資隊伍結構多元化
為了促使管理會計課程師資隊伍多元化發展,各職業院校應“外引”行業專家成為學生的企業導師。外引師資除面對學生進行課堂教學外,還應該邀請其參與管理會計課程標準的修訂和與校內教師集體備課等項目協同育人,將多類型、多視角的實務案例及工作經驗講授給學生,傳遞給管理會計課程教師隊伍成員,營造共同學習、理實同步更新的管理會計課程師資團隊氛圍,促進校企深度合作發展,共建“專兼結合”的高素質課程師資隊伍,實現職業院校與企業人才的雙流動、雙促進。
(二)以創新融合發展的思想優化課程教材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管理會計課程教材內容對學生學習專業知識起到重要的傳遞作用,特別在當前教師隊伍水平亟待提升的情況下,一本好的課程教材意義更為重大。
1.重排管理會計課程教材項目順序
經過查閱、借鑒由Peter C.Brewer等主編的管理會計(FIMA)國際證照參考用書Introduction to Managerial Accounting(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和由吳大軍主編的《管理會計》(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教材中章節的編排順序,結合財政部印發的《管理會計基本指引》和《管理會計應用指引》,根據管理會計知識體系框架和高等職業教育階段的會計專業學生學情,將管理會計課程章節中成本管理章節前置于戰略管理章節后,將投融資管理章節置于預算管理章節后,建議編排順序見表1所示。
項目九 管理會計報告與管理會計信息系統 《管理會計應用指引第801號—企業管理會計報告》《管理會計應用指引第802號—管理會計信息系統》
同時,為了普及管理會計知識和技能,促進會計專業群建設,可將管理會計課程打造為會計專業群課程體系中的橫向核心課程,并考慮刪除上述章節中難度較大的投融資管理項目和風險管理項目,編排為管理會計基礎課程教材。在保證管理會計知識框架完整的基礎上,該教材要使會計專業群的學生在初次接觸管理會計知識和工具時易于接受和理解。
2.重構管理會計課程教材案例體系
教材中的案例是對理論知識的詮釋,為了提高管理會計教材各項目案例的關聯性,讓案例內容所提供的信息數據能為學生通過分析獲取,營造出動態性的案例環境,應把握跨界與融合這一職業教育特性,打破專業藩籬,將能模擬出真實企業生產經營環境的ERP企業經營管理沙盤作為案例背景和實訓載體,將實用易學的智能化Excel辦公軟件作為管理會計數據計算與信息分析的工具,弱化課程間隙對管理會計課程進行財務、業務和信息技術三位一體的融合創新,實現管理會計課程理實一體化改革。
管理會計課程教材中全書例題和課后習題中的計算分析題的背景資料,均依托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高職組沙盤模擬企業經營賽項背景資料進行設計,為了貼合管理會計工具的運用,以成本性態將ERP企業經營管理沙盤規則的背景資料中成本費用部分內容進行修改,由原來的傳統成本調整為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便于后續的變動成本法、全面預算、本量利分析法等管理會計工具的運用。在教材的項目一“管理會計認知”中增加子任務“ERP企業經營管理沙盤規則”,以此規則統馭全書案例分析題,同時在各案例分析步驟解析中均以Excel軟件工具的操作步驟和表格配圖進行數據處理的演示。如此一來,學生在進行案例學習和課后練習時均需要根據自己對ERP企業經營管理沙盤規則的理解,運用管理會計工具和Excel辦公軟件進行分析和決策,形成開放性強、延展性高的管理會計課程教材案例體系,“交叉融合、互相滲透”實現數字化管理會計課程融合改革。
3.建設管理會計課程新形態教材
2019年教育部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方案》提出,“提倡在教學中使用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及配套開發信息化資源”。因此,管理會計課程教材形態需要由原單一的紙質形態改革為新形態教材。依托上述對管理會計課程教材中案例體系的重構,可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將管理會計教材建設成為工作手冊式教材,以綜合能力培養為目標,將ERP企業經營模擬沙盤中的工作任務作為載體,將Excel辦公軟件作為工具,將理論學習內容和實踐操作內容相結合。
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建設管理會計課程新形態教材的同時還需要配套開發信息化云教材資源。將管理會計課程教材建設成為具有富媒體、立體交互和信息行為跟蹤的智能教學資源體云教材,學生可以通過移動互聯網終端學習教材文字、圖集、微課視頻、習題集等混合媒體集一體的信息化資源。如此一來,管理會計課程教學將不會受空間和時間的制約,數字化、顆粒化和多元化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形式能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為管理會計課程的教法改革提供了新模式。
(三)以學生為主體改進課程教法
教法是彰顯教師水平和升華教材內容的手段,通過探討“怎么教”,摸索出更適合培養數字化管理會計人才的方法與路徑,有效提高管理會計課程教學質量。
1.管理會計課程思政與教學方法相結合
隨著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管理會計課程教學除要實現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使學生掌握管理會計課程的理論知識和工具運用外,還應明確思政目標。以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為目標,應充分挖掘契合的思政教學案例、設計貼合時政的教學情境和搭配適宜的教學方法,在管理會計課程的“教”和“學”中實現思政知識點潤物無聲的教學效果。以管理會計基礎的章節內容為例融入思政元素,如表2所示。
表2? 管理會計基礎項目內容思政元素融入表
教材項目 項目融入思政點 授課形式 / 教學方法
管理會計認知 遵循管理會計師行為準則,培養法治道德修養 案例分析、課堂討論
戰略管理 1.具備“整體決定部分,部分影響整體”觀念;2.正確認識“互利共贏”的現代競爭觀點 PBL教學法、課后反思
成本管理 1.正確認識成本管理的道德意義和價值意義;2.正確認識成本管理中牽著“牛鼻子”重要性 PBL教學法、課堂討論
預算管理 1.具備運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2.正確認識如何實現自我的理想與人生目標 信息媒介、任務驅動法
營運管理 1.加強風險的識別和控制意識;2.引導高質高效的發展追求 混合式教學
績效管理 1.具備全面發展觀;2.樹立大局意識 案例分析、任務驅動法
管理會計報告與管理會計信息系統 1.具備勞動創造的價值的觀念;2.樹立“萬眾創業”的意識 項目式教學法
2.構建體驗式的交互教學方法
以兼顧管理會計課程的言傳性知識和意會性知識學習并行的原則,依托云教材支持學生自主學習的特點,充分發揮出Excel辦公軟件和ERP企業經營管理沙盤在管理會計課堂教學中的優勢和作用。授課前,讓學生借助管理會計云教材中的混合媒體資源進行學習,教師對學生在線上學習所遇到的問題進行線上答疑,形成社交化學習模式;同時教師根據后臺提供的學生每一次學習行為生成的大數據記錄進行教學分析與評價,掌控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行為,解決教師組織管理會計課程課前學習的困擾。課堂上,對ERP企業經營管理沙盤的規則進行合理的修訂,使其靈活并進行科學組織,以翻轉課堂的形式將課堂主體定位為學生,降低“教師講,學生聽”的課堂教學方法占比,提高“教師引,學生做”的比重。同時,運用Excel辦公軟件和ERP 企業經營管理沙盤的實操性呈現管理會計理論知識的教學方法,形成高品質體驗式的交互教學方式,使每一名學生都能直接參與企業的模擬運作,親身體驗復雜、抽象的管理理論在實踐中的運用,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總之,在會計發展轉型的當下,高職院校培養和輸送合格的數字化管理會計人才任重道遠,應抓住數字化管理會計課程“三教”改革的“牛鼻子”,通過“內培外引”提升管理會計課程教師資隊伍理實兼備的水平和整體素質,對管理會計課程教材的項目順進行重排,重構案例體系,建設新形態教材和信息化資源,以此為基礎構建體驗式的交互教學方法,提升管理會計課程教法質量,同時將管理會計課程思政與教學方法相結合,不斷提高數字化管理會計復合型人才培養質量,更好地賦能產業,助力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敬改.基于“業財融合”的高職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探究[J].今日財富(中國知識產權),2021(3).
[2]夏永紅.數字經濟背景下高校管理會計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1(5).
[3]李曉林.高職院校管理會計課程思政建設探索[J].云南農業,2021(2).
[4]梁媛媛.業財融合趨勢下管理會計課程與會計人才培養改革的探索[J].經濟研究導刊,2020(20).
[5]孫萌穎.基于ERP沙盤模擬的管理會計實踐教學創新[J].經濟師,2020(3).
[6]李細妹,胡原.基于財會轉型環境下高職院校管理會計教學改革的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9(16).
注:2020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業財融合背景下數字化管理會計課程三教改革研究”(GXGZJG2020B065)
【作者簡介】馬靖杰(1990— ),男,廣西南寧人,廣西金融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中級會計師,研究方向為管理會計、會計信息化教育理論與實務。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