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萍 梁小芳

【摘 要】本文闡述高職院校“1+X”證書制度背景下BIM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以及“1+X”證書制度背景下學生綜合能力素養內涵,提出高職院校學生所必備的四個方面的綜合能力素養,即社會反哺能力、職業規劃能力、專業技術能力、就業創業能力,并通過“課程思政+三全育人”“自我審視+榜樣育人”“課證融通+專項育人”“就業指導+實踐育人”等路徑,全面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素養。
【關鍵詞】“1+X”證書制度 BIM人才 職業規劃能力 專業技術能力 綜合能力素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9-0134-03
2019年,國務院在《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2019〕4號)明確指出,在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啟動“1+X”(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工作,鼓勵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取得多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提升就業能力。“1+X”證書制度側重于育才即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和就業能力等。在高校內涵式發展中,只有將德育工作與人才培養制度改革結合起來,聚焦于學生綜合能力素養培育,才能使其成為適應新時代發展需要的復合型人才。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建筑領域的新技術、新業態不斷衍生,建筑信息模型(BIM)作為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和信息化的具體應用形態,正成為建筑業改革創新的一項重要驅動力。BIM技術的獨特優勢,在中國許多重點項目中得到體現和運用。根據相關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底,廣西相關重點建設單位已有90%的項目使用BIM技術。可見,BIM技術已成為建筑類人才培育中一項重要的職業技能。
縱觀當前職業教育形勢,“1+X”證書制度下關于建筑BIM人才的培養還存在學生綜合能力素養內涵定位不清晰、人才培養中師資隊伍力量不足、課程體系的設計不科學、以實習實訓基地為實踐平臺的校企融合深度不夠等問題,導致學生綜合能力培育針對性不強。因此,建筑BIM人才綜合能力素養培育勢在必行。
一、高職院校“1+X”證書制度背景下BIM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2019年5月,“1+X”BIM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工作說明會明確指出,中國廣大建筑企業主要需要四類BIM技術人才,即基本建模人員、復合技能人員、顧問級人才、BIM科研人員,對應的恰好是“1+X”建筑信息模型(BIM)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初級、中級、高級三個等級,“1+X”證書制度可以有效解決企業面臨的人才緊缺問題。高職院校建筑設計類專業開設的“BIM建筑信息模型建模與應用”課程為專業限選課,注重學生BIM技術技能知識和專業崗位能力,要求學生了解BIM知識,使學生具備使用主要的BIM平臺軟件(Autodesk Revit)進行BIM正向設計建模的能力,以增加就業優勢,為其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1+X”證書制度背景下學生綜合能力素養內涵
為適應職教改革下“1+X”證書制度的推行,結合BIM人才目標培養定位,高職院校學生所必備的綜合能力素養應包含社會反哺能力、職業規劃能力、專業技術能力、就業創業能力四個方面(如圖1所示)。社會反哺能力為重視思想道德素質,敢于迎接挑戰,勇于承擔責任,服務和奉獻社會的能力;職業規劃能力為根據自身特點和綜合分析,確定職業生涯發展目標,擬定目標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并賦予時間期限的能力;專業技術能力為顯性能力,主要指從事某職業應具備的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就業創業能力主要指獲取和維持工作、獲取新知識、新技能發展新職業的能力,如完成本職工作、提升業務水平、開創適合發展的新職業等。
三、“1+X”證書制度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綜合能力素養培育策略
(一)“課程思政+三全育人”,提升學生社會反哺思想素養
“1+X”證書制度下,作為一名合格的新時代建設者,德、技、才三者缺一不可。品德、能力已成為現代企業招聘人才的重要考量標準。因此,職業院校需將立德樹人的目標作為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在教學中注重道德修養、職業品德的培養,讓廣大青年學生明白新時代賦予其的民族復興責任,增強責任感、榮譽感。
專業教學中,以育人為宗旨,全面推行課程思政,轉變專任教師只注重專業知識教學的觀念。專業授課中融入思政元素,將職業精神、操守、規劃、倫理、奉獻等思想融入課程體系,形成協同育人效應。同時專任教師通過培訓、講學、示范、交流等形式夯實自身理論知識,加強課程思政融合能力,提升思政教學效果。另外,教學授課中可通過翻轉課堂、榜樣人物學習、企業文化學習等具體案例教學方式,激發課程思政活力。在課程考核中也應增加思政考核模塊,如加大學習過程中學習態度、日常表現的考核權重等,強調學生培養過程中思想品德的重要性。建筑BIM人才培育還需理論與實踐結合,利用第二課堂的各項活動、工匠精神的文化建設,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和職業素養。
高職院校要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實現人才的全面發展,僅靠專任教師教學是不夠的,還需全力構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充分發揮學校、家庭、社會、行業等各主體的教育教學作用,同頻共振、全員育人,切實助力學生成才。根據學生成才的過程特點進行綜合全面的設計,如價值觀形成、道德素養培育、專業學識掌握、各項技能提升、健康體質鍛煉、實踐工作歷練等,統籌兼顧,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有效結合。
(二)“自我審視+榜樣育人”,提升學生職業規劃能力
“1+X”證書制度的試行本意是為鼓勵學生明晰自身的職業規劃路徑,掌握多種就業本領,緩解社會結構性就業矛盾。但高職院校學生因興趣愛好不明朗、定位不清楚、對社會環境把握不準確導致職業規劃能力較差,不明晰自身畢業后的職業道路,所以,很多學生在針對“X”職業技能獲取時無從下手抑或跟風而至。可見,職業規劃能力的重要性。
在進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及相關課程教學時,應切實引導學生通過自評法、360度測評、SWOT分析法、工具測評法等進行全面的自我剖析,利用性格、興趣、價值觀的探索,確定符合自身發展的職業目標,明晰實現職業目標的路徑和各階段需完成的任務。認真探索職業目標可行性、人職匹配性等,結合環境分析適時進行反饋和調整。同時,利用信息化環境,學校可構建職業資源庫,引導學生進行目標工作的相關內容探索,如工作要求與職責、行業環境等,根據內容進行自我審視,明確職業生涯規劃方案,在學業中提升所需的專業職業技能。
重視榜樣力量,在職業發展的過程中確立階段性的職業目標人物,讓學生通過人物訪談、講座、先進事跡學習等形式,了解目標人物職業發展歷程、所需能力和品性等,檢驗和印證相關信息,如入職標準、核心素質要求、晉升路徑和成長過程等,使自己避免盲目擇業和就業錯位,啟迪自身思考職業人生。
(三)“課證融通+專項育人”,提升學生專業能力
專業技術能力毋庸置疑是建筑BIM人才的核心能力,主要指從事某職業應具備的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對本門課程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就高職院校教學情況看,還存在人才培養方案設置不合理、教學方法不科學、師資隊伍不充足、實踐教學基地緊缺等問題。為此,提出通過“課證融通+專項育人”模式,提升學生專業能力素養。
1.三教改革,課證融通
組織專業教學團隊對建筑設計行業及市場對BIM人才的需求進行綜合調研,邀請相關專業名師、專家及建筑相關行業崗位一線人員參與討論和分析,提出適合國家職業能力標準和高職學生學情的課程教學資料建設要求。明確相應的教學大綱,確定人才培養目標。針對“1+X”建筑信息模型證書的要求,以“課證融合”的方式強化課程內容體系的建設,包括采用證書官方教材,根據考綱調整課程內容,根據考試真題進行講解及強化練習。線上與線下教學相結合,所有反饋意見將通過在線教學系統傳輸到學生端,使學生能夠及時獲得學習反饋。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特點及反饋建議及時調整課程建設和教學組織過程。
2.校企融合,專項育人
教學過程中,深入推進校企產教融合,采用參與式、交互式和情景模擬等多種教學實踐形式,主要考查學生的項目設計和建模本領,通過項目、任務驅動進行真題真做,鍛煉學生提出、思考、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動態管理,全過程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分析,及時提出反饋意見。教學全過程貫徹“做中教、做中學”的方法,提升學生專業能力素養。
(四)“就業指導+實踐育人”,提升學生就業創業能力
建筑BIM人才真正在社會發揮其實用價值,還需要其自身的就業創業能力。就業創業能力是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的提升和實踐。傳統的就業指導課程,注重學生求職過程即個人簡歷、面試應對、職場適應等的教學,創新創業模塊內容較少。隨著社會發展和對人才要求的提高,學校更需專注學生創新和創業精神的培育。
1.完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
科學系統的“就業指導”課程體系是推進創新創業教學的重要保障。首先,在“就業指導”課程中提高創業內容模塊比例,堅持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原則,學生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豐富的知識結構體系,因此與創新創業活動相關的法學、社會學、管理學、心理學、財會類等專業理論知識可適當增加,完善課程體系。其次,相對應地建立一支適應創新創業教育的師資隊伍也十分必要,通過校內專任與校外行業專家相結合,理論貫穿實踐,創業帶動就業,提升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效性。此外,在課程設置上要緊跟時代步伐,關注新成果、新技術,將前言知識融入課程內容中,增加學生知識儲備,提升其在未來職業過程中應對各種困難的能力。
2.實踐中提升學生就業創業能力
深入推進校企融合,利用校內外資源,完善大學生能力提升平臺建設,推進就業創業實訓工作。積極開展各類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接觸社會和企業的機會,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與創業技能。以賽促學,讓學生在競賽過程中體驗快樂和成就感。同時,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創業就業素養。? ? ? ? (下轉第153頁)
(上接第135頁)
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和人才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任務。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只有通過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高度融合,強化學生綜合能力素養培養,才能實現育人質量提升,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蘇秋香.職業院校“1+X”證書制度與“三全育人”體系建設的有機融合[J].兒童發展研究,2019(3).
[2]劉海燕.1+X證書制度下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策略[J].廈門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20(3).
[3]吳玉程.新時代高校落實“三全育人”的理論與實踐探究 [J].中國高等教育,2018(Z2).
[4]何春雷,林秀麗,等.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9.
注: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1+X’證書制度背景下,建筑信息模型(BIM)緊缺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以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建筑設計專業(群)為例”(GXGZJG2019A014)
【作者簡介】蔣 萍(1966— ),女,廣西柳城人,壯族,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城鄉規劃設計與管理;梁小芳(1985— ),女,廣西桂林人,漢族,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人力資源管理。
(責編 黃 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