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珍
(蘭州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甘肅 蘭州 730050)
“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以下簡稱文博會)是由中國發起創辦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一場文化盛會,為絲綢之路沿線各國合作交流提供了一個重要平臺。自2016年以來,文博會已經成功舉辦四屆,得到“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積極響應和普遍支持,獲得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和廣泛贊譽。報道敦煌文博會的媒體陣容強大,有國內中央以及地方各級媒體。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國記者新聞中心與甘肅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聯合邀請外國駐華記者采訪報道,不少國外媒體也對文博會進行了各種報道。鑒于此,本文將以國外媒體俄羅斯YANDEX網站搜索的新聞報道為例,對文博會的報道加以分析和研究。
目前,從媒體語料分析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研究逐漸增多。楊勇等(2020)搜集《解放日報》關于首屆和第二屆進博會的報道文本,探討了媒體視角下進博會的效應。李帥武(2020)從媒體對展會新事物的特別關注和報道當中,窺察出進博會的利國、利民、利他效應,特別是它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獨特價值。于金卉(2020)重點談了媒體在講好中國故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楊建新等(2020)分析了主場外交活動的舉辦對中國海外形象的傳播所具有的積極意義。劉亞紅等(2020)以人民日報中關于2019年“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新聞語篇為語料,利用ROST新聞分析工具進行詞頻統計,并就詞頻的意義進行解讀和分析。萬旭琪等(2020)研究主流媒體宣傳與中國國家對外形象建構問題。
總體來看,現有國家以及地區形象建構研究偏重于媒體報道的研究,往往聚焦于國內媒體的研究,關注國外媒體的研究相對較少。關于文博會,無論是國內媒體報道還是國外報道,研究都不多見。鑒于此,本文將以俄羅斯YANDEX網站搜索的對“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的相關報道為語料來源,分析國外新聞媒體關于文博會的話語,以期能夠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文博會為平臺,深化文化交流與合作、促進世界和平發展帶來一定啟示,同時為基于國外媒體語料考察文博會效應的相關研究提供新的角度。
本研究的語料來源于YANDEX官方網站(https:∥www.yandex.ru)。YANDEX是俄羅斯重要網絡服務門戶之一,自比為中國的百度,其搜索功能強大,覆蓋范圍廣,在獨聯體國家和其他國家的俄語學習者廣泛使用。
我們以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е культурное ЭКСПО шелкового пути(Дуньхуан) (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得到相關語料的數量非常多,因為關鍵詞比較長,里面包含的信息多,有國際文化博覽會、絲綢之路、敦煌,所以搜索出來的報道主題基本分為:(1)關于敦煌文博會的報道;(2)國際文化博覽會;(3)絲綢之路;(4)敦煌。從龐雜的報道中我們將關于文博會的報道摘錄出來總共100篇左右。

本文借鑒任育新等(2017)、張雅萍等(2019)的分析框架以及朱永生(2007)關于多模態話語分析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從話語內容、話語模態和建構主體三個方面考察YANDEX網站中關于文博會的報道。從話語內容來看,已有研究主要關注“建構主體通過突顯哪些內容來建構區域形象”(任育新 等, 2017:21),本文主要關注“建構主體通過突顯哪些內容來報道文博會”,重點關注新聞報道中的主題詞,關鍵詞頻以及所用詞匯的態度極性。在話語模態方面,已有研究主要關注“話語的渠道和媒介, 包括語言、技術、圖象、顏色、音樂等符號系統”(朱永生,2007:83),本文關注的是“通過何種話語模態來報道文博會”,如多模態、單模態話語。至于建構主體,已有研究關注“誰在通過自己的話語建構區域形象”(任育新 等,2017:21),本文關注“誰在通過自己的話語宣傳文博會”。
話語內容是考察報道效應的主要因素。這包括話語的內容是否突出核心、創新表達、全面覆蓋、全域傳播等方面內容。以下基于YANDEX網站搜索所有關于文博會報道的分析,將聚焦話語內容,對涉及文博會的新聞報道內容從主題詞、關鍵詞頻和詞匯極性三個方面展開討論。
從語料分析發現幾乎所有的報道都運用了“國際文化博覽會”“絲綢精神”“敦煌”“文化交流”等主題詞,例如:
(1)原文:Во время торжественной церемонии принимающая сторона особо подчеркнула, что в современном мире культурное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о является одним из ключевых составляющих развития полноценных и успешных взаимоотношений между странами и народами. Дуньхуанское ЭКСПО стремится максимально передать уникальную атмосферу и дух Шелкового пути, поощряя коммуникацию представителей различных культурных традиций и мировоззрений.
譯文:在隆重的開幕式上,東道主特別強調,在當今世界,文化合作是成功發展各國和人民之間關系的關鍵因素之一。敦煌文博會力求盡可能地傳達絲綢之路獨特的氛圍和精神,促進不同文化傳統和觀念的溝通交流。
(2)原文:Первое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е культурное ЭКСПО Шелкового пути открылось во вторник в Дуньхуане /провинция Ганьсу, Северо-Западный Китай/,сообщает агентство Синьхуа.Участники из более чем 60 стран и районов мира представили в этом древнем городе свыше 8000 произведений искусства.
譯文:新華社報道第一屆絲綢之路國際文化博覽會星期二在敦煌(甘肅省,中國西北部)開幕。來自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往這座古老的城市帶來了8000多件藝術作品。
(3)原文:Дуньхуан /пров. Ганьсу/, 27 сентября /Синьхуа/ —В древнем Дуньхуане /провинция Ганьсу, Северо-Западный Китай/ сегодня открылась 3-я 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 /Дуньхуанская/ выставка культуры и искусства Великого шелкового пути.
譯文:敦煌(甘肅省),9月27日(新華)—在古老的敦煌(甘肅省,中國西北部)第三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藝術博覽會開幕。
幾乎所有報道的標題都出現了主題詞,在報道的內容中也多次出現,如例(1)所示,準確地表達了舉辦文博會的宗旨,生動詮釋了文博會推動文化交流、共謀合作發展的主題。文博會為擴大和深化世界各國特別是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人文交流合作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對應世界文化溝通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每一則新聞報道中都對文博會的舉辦地甘肅省敦煌市做了特別說明,如例(2)、(3)既突顯了敦煌從古至今在絲綢之路的重要地位,又顯示出在敦煌舉辦的文博會,名副其實,意義深遠。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甘肅和敦煌的國際知名度,提升了其國際形象。
3.1.2關鍵詞頻
對語料中出現的關鍵詞頻進行了篩選、統計與分析,有些詞語出現的頻率特別高,特別是“絲綢之路”“交流”“文化合作”“絲路精神”等。

表1 關鍵詞頻
表1的關鍵詞頻統計結果可以看出:“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緊緊圍繞求同存異、互學互進、合作共享,加強文化交流等展開,從理念到實踐,絲路精神致力于促進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加強文化合作,讓人類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化造福更多民眾。文博會可以促進深入挖掘絲路遺產,弘揚絲路精神,重振絲路輝煌。
3.1.3情感態度
從主題詞和關鍵詞頻統計結果可以發現,詞匯運用的態度極性方面,所用詞匯均為正面的、積極的詞匯。由此不難看出,文博會的報道側重于絲路精神的弘揚,有助于社會各界深入了解絲綢之路,推動世界各國在文化領域開展廣泛的合作。另外,個別情況下雖然運用了隱性表達態度的詞匯,但它們同樣傳達出了積極、肯定的意義。
(4)原文Несмотря на то, что в современном мире различные государства имеют свои собственные историю и пути развития, дух древнего Шелкового пути демонстрирует: мы можем учиться друг у друга, делиться знаниями, достижениями и открытиями посредством диалога и коммуникации.
譯文:盡管當今世界各國有自己的歷史和發展道路,但古絲綢之路的精神表明:我們可以相互學習,通過對話和交流分享知識、成就和新的發現。
例(4)中,盡管以讓步狀語從句開頭,描述某些不利因素和現象,但是后文語氣的轉折,強調對話、合作和交流是世界發展的主流,使主句有關絲路精神重要性的內容得到更好的彰顯。
如果話語分析只局限于語言本身,忽視了圖畫、音頻、視頻、顏色等其他意義表現形式,那么這樣的話語分析就帶有較大的局限性。20世紀90年代西方興起的多模態話語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克服這些局限性。只使用一種模態的話語叫作 “單模態話語”,同時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模態的話語叫作“多模態話語”(朱永生, 2007: 82-83)。多模態話語分析的意義在于它可以將語言和其他相關的意義資源整合起來(Gibbon, 2000), 它不僅可以看到語言系統在意義交換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還可以看到諸如圖像、音樂、顏色等其他符號系統在這個過程中所產生的效果,使話語意義的解讀更加全面、更加準確(胡壯麟,2007)。
我們對YANDEX網站中關于文博會的新聞報道作了宏觀區分,僅以文字形式呈現內容的新聞報道歸為單模態話語,以文字加圖片或者文字加視頻形式呈現內容的新聞報道為多模態話語。統計結果顯示,報道中,單模態話語的新聞報道少,而多模態話語新聞報道多。
需說明的是,多模態話語新聞中引用的圖片多篇報道重復使用,圖像和文字說明的關聯性不大。正確解讀多模態話語意義的要領之一是要弄清文字和圖像之間的關系(朱永生, 2007:84)。如采用文字加圖像多模態,則圖像和文字說明是關聯的,如果關聯性不大或根本就沒有關聯性,那就失去了多模態話語的意義。
文化博覽會的報道,建議突出圖畫、音頻、視頻、顏色等其他表現形式,可以不依賴于文字說明。“視覺結構絕不只是形式的, 它們在語義上也是非常重要的”(Kress et al., 2006: 47),這意味著圖像和語言一樣, 對社會現實和心理現實既有復制作用,又有重新建構的作用。
有關文博會的報道不只采用文字形式的單模態,還應運用文字加圖片或者影像的多模態話語形式,報道盛大的開閉幕式,各種文化藝術作品展覽、主題論壇等,可以將更為直觀、立體的信息傳遞給大眾,宣傳效果會更好,同時也有助于更好地促進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鑒。
在YANDEX網站中關于文博會的新聞報道中,建構主體比較單一,主要以政府官員為主(如國務院副總理、文化和旅游部部長、省委書記、省長、塔吉克斯坦、白俄羅斯、泰國等國文化部部長等)以及媒體記者。例如:
(5)原文:Cунь Чуньлань отметила, что в этом году исполняется 5 лет с момента выдвижения председателем КНР Си Цзиньпином инициативы “Пояс и путь”. За прошедщие пять лет инициатива “Пояс и путь”трансформировалась из концепции в действие, достигнув значительных результатов. Инициатива находит отклик у все большего числа стран, все больше государств принимают в ней участие. Нынешняя выставка в Дуньхуне-важная платформа для развертывания обменов и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 в области культуры между расположеными на протяженности “Пояс и пути”странами, сказала вице-премьер Госсовета КНР.
譯文:孫春蘭指出:今年是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五周年。五年來,“一帶一路”倡議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取得很大成果。越來越多的國家積極支持并參與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說:敦煌文博會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在文化領域加強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平臺。
就建構主體而言,相關新聞報道的很多信息首先都是由政府官員傳達,其次是媒體記者,其他社會群體的參與度相對較低,這從一個側面反映現階段文博會建構主體比較單一。由于文博會是由中國政府發起組織舉辦的會展,國家高度重視,展會的主辦方、承辦方及協辦方等仍然以政府及相關部門為主,政府組織、管理、經營。由于文博會才開始舉辦,普通市民參與度低,對文博會了解少,自發宣傳力度小,市民的作用沒有充分地調動起來。此外,地域是最現實的制約因素,甘肅地處西部,路途遙遠,交通費用昂貴。
解決建構主體多樣化,需要轉變思路,創新思想。一方面,要由政府單一參與轉變為參與主體多元化,多邀請企業代表、民間團體、教師、學生代表等充分發揮各個主體的力量。另一方面,發揮群眾的作用和優勢,激發民間工藝、民間習俗創新,鼓勵他們通過自行組織排練舞蹈、合唱、書畫等民間習俗的形式在公共區域進行統一服裝的表演,展示甘肅的文化風貌,讓老百姓自愿地加入其中,成為展示和宣傳文博會、宣傳甘肅的重要一分子(張碩勛 等, 2020:3)。因此,可加大宣傳力度,綜合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如開通文博會網絡直播平臺,在云端共享盛會,以吸引更多的普通民眾參會。
文博會的報道要不斷追求傳播內容與報道形式上的客觀公正性,典型選題多元化,進行專題系列報道,全方位、多層次地展示絲路文化和甘肅文化,報道要更具人文情懷,接地氣,讓更多的普通民眾通過網絡媒體、新聞報道就可以系統了解文博會實況,通過文化交流促進民心相通,攜手構建和平絲綢之路,讓“一帶一路”建設造福沿線各國人民。
文博會截至目前已經成功舉辦四屆,但是從YANDEX網站搜索關于文博會的新聞報道中發現對第一屆文博會的新聞報道較多,其次是第二屆文博會,而對于第三、第四屆文博會的新聞報道寥寥無幾,報道沒有連續性,將不利于社會對文博會的持續關注及影響力的持續擴大。對“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報道的話語分析可以豐富我們對國外媒體關于文博會報道的研究,對文博會的國際傳播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為了獲得更具普適性和指導性的發現,未來研究可以進一步關注國外媒體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關于文博會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