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保,宋佳佳,張笑笑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管理工程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
現代物流是經濟全球化的產物,已逐漸成為集現代科技和管理理念于一體的高新技術產業,近年來已成為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并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發展環境、企業競爭力等的重要標志之一[1-2]。
物流工程(Logistics Engineering)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邊緣科學,是物流學與工程技術相結合的產物,與交通運輸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工業工程、機械工程、環境工程、建筑與土木工程、電子商務等領域密切相關。物流工程目前還沒有明確的定義,涉及運輸、倉儲、配送、庫存等各種物流環節的系統工程,主要研究物流系統的規劃設計與資源優化配置、物流運作過程的計劃與控制以及經營管理的工程領域。
從全球物流產業的發展情況看,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物流業開展得較早,其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也進行的較早。我國物流業雖然起步晚,但發展速度很快,物流基礎設施網絡、物流企業運營主體和物流總量等指標進入世界前列,物流業發展為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貿易國提供了有力支撐。比如,從1998年到2019年,僅中國跨境物流行業市場規模每年就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長,高于GDP的增長速度。伴隨著近幾年來物流產業的蓬勃興起,物流人才的突出供需矛盾已成為推動我國高校物流專業規模迅速發展的主要因素。與物流業的迅猛發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物流人才培養方面比較滯后[3]。
自2001年教育部批準開設物流工程本科專業開始,截止到2019年底,我國高校設置物流工程本科專業的高校共有138所(不含軍事院校)。由于在我國設置較晚,物流工程本科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上,仍處于探索階段。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物流業的市場需求不斷持續擴大[4]。中國的物流產業發展,呈現出以下主要特點:一是企業物流仍然是全社會物流活動的重點,隨著企業對物流領域中“第三利潤源”的逐漸認識,降低物流成本、優化企業內部物流管理,成為大多數企業最為迫切的要求。隨著物流業務向綜合化發展,企業對具有物流綜合業務規劃設計能力的人才需求強烈。二是專業化物流服務需求已成發展趨勢,第三方物流企業不斷涌現,物流產業內部分工越來越細化,農村物流、零售業物流等初露端倪,多樣化物流服務有了迅猛的發展。隨著專業化物流服務需求的發展,企業對具有專項業務優化能力的人才需求強烈。三是物流產業的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物流基礎設施和網絡布局不斷完善,現代信息技術(比如: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5G、區塊鏈等)、運輸技術和管理技術獲得廣泛應用,物流行業體系規范不斷完善。隨著各類現代物流技術的廣泛應用,企業對掌握現代物流技術的物流人才需求強烈。四是物流業的集中與擴張趨勢并進。在多個城市形成物流圈,建設成一批物流園區和配送中心;同時,根據我國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的調整,物流業的空間格局也相應變化,擴張趨勢明顯,即由東部沿海城市向中西部城市擴張,由城市向農村擴張的勢頭得到發展[5-6]。隨著物流業的不斷創新,企業對掌握復合型物流業務知識的人才需求強烈。
在“物流熱”的浪潮下,越來越多的高校和社會機構開展了物流人才培養和資格認證培訓,但物流人才需求和供給之間還有具有很大的差距。有數據表明,物流專業人才已被列為我國12類緊缺人才之一,中國物流從業人數缺口將達600萬人,而且從事物流方面的工作人員有相當比例并不具備相關專業的教育背景。根據教育部的統計,每年畢業的物流工程專業本科生不到10 000人。沒有足夠的專業人才來應對物流產業的業務擴充,將成為該產業發展瓶頸的關鍵。除去向社會輸送人才數量上的不足,按照許多高校物流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畢業生往往很難滿足實際工作中的技能要求。對于具有良好前景和迅速發展的物流產業而言,培養高規格的人才是應對整個行業人才緊缺的關鍵所在。
隨著物流產業進入快速的發展階段,制造企業對面向高端的物流服務需求越來越迫切,物流從業人員的知識水平和技能水平也必將隨之發生變化,因此對物流工程人才的培養亦應提出更高的要求[7-8]。從當前實際情況來看,許多高校物流工程專業并沒有根據區域經濟特點和社會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其定位過于寬泛,沒有更細化的方向。參照教育部高等學校物流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關于物流工程本科專業培養方案的指導意見(試行)》,在一些高校設置的物流工程專業中,由于受到總課時學分等因素的限制,往往是做到統一性,特色化、個性定制的人才培養方案很難兼顧,因此其培養目標定位設置過于同質化。
物流工程專業在人才培養中需要著力提高學生的現代化物流運作能力以及運用現代物流工具、技術的物流系統規劃與應用的能力,物流工程專業必須培養應用型專門技術人才成為全國高校的廣泛共識。目前部分高校對市場需求的調研不夠深入,物流工程專業的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與市場需求脫節。一方面,課程體系未能緊密圍繞物流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設置的課程之間銜接度不夠,知識、能力及素質培養缺乏系統性和邏輯性,與企業人才實際需求能力相互脫節。另一方面,教材建設滯后,教學內容更新速度遠遠跟不上物流技術的發展速度。而且,現有的培養方案注重知識傳授,忽略學生應用能力及工程素質的提升,致使所培養的學生不能滿足用人單位對物流人才在“質”的方面的需求,造成“供需矛盾”更為嚴重[9-10]。
物流工程專業的實踐性很強,不僅要注重物流理論的傳授,更要注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只有將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才能培養出真正滿足社會需要的物流人才。雖然國內高校也逐漸認識到本科階段物流工程專業的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但物流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缺乏整體設計和有效監控,導致實踐教學效果比較差。比如,物流工程實驗室建設嚴重滯后,實驗室只在剛建成的短期時間內得到利用,幾年后就淪落為實驗設備擺設。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還存在校企合作不夠深入、合作企業調整過于頻繁、實習效果考核方式與標準不合理等問題。很多高校對學生的畢業實習環節不管不問,部分學生也只是抱著只要蓋個章就完事的心態對待畢業實習,即便學生出去實習也難以得到針對性的指導。因此,物流工程專業實踐教學往往是流于形式,對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作用不大。
師資是人才培養的關鍵,培養物流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需要教師具有一定實踐操作能力,只有教師從教學手段上實施,在教學內容上嘗試,,與社會需求相匹配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才能得以實施。現階段從事物流工程教育的高校教師大多沒有親身的實踐經驗,他們往往只能靠來自書本的理論知識或者他人的經驗來進行教學。中青年老師們從學校到學校,知識來自于書本,導致這些教師的知識老化現象嚴重,難以跟上物流企業日新月異的發展步伐。而且,絕大多數教師沒有工程實踐經歷,只是理論的先行者,很多先進的教學方法難以開展。即使有一些工程科學專業背景的老師,因為缺乏實踐經驗,不了解物流及其與工程的關系,原有的工程科學專業背景也不能與物流專業有機結合。
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展,高校的應用型本科專業人才培養越來越認同并采用“協同育人”模式,近年來該模式已經在培養物流工程專業型創新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物流工程專業產學研協同育人沒有形成健全的運行機制。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校企協同育人模式過于簡單,高校與物流企業或生產企業的物流部門沒有建立起穩定長效的合作關系;校企協同育人的實踐還停留在表面協同,還沒有達到深度協同融合,不利于物流工程人才的培養;校企協同育人難以落實到企業生產實踐指導的全過程,使得物流工程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的提升不能滿足社會的人才需求;校企協同育人的課程與教學標準尚未建立,物流行業企業參與地方高校教育發展的動力不足;政府出臺的有關協同育人的政策法規與管理制度不健全,高校主動適應物流行業企業需求能力不強等。
在我國所設置的物流工程本科專業中,大多是以交通運輸、機械工程、工業工程等傳統專業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對于以多學科綜合為其理論基礎形成的交叉學科,繼續保持寬口徑、厚基礎的同時,建議對物流工程本科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優化調整,要緊密對接“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中部崛起等國家戰略,要充分結合地方經濟對物流人才的需求,如針對制造企業、物流企業、港口企業、航空貨代企業、冷鏈企業等制定各自的人才培養方案,可設置不同的專業方向,建設成為適應需求、特色鮮明、效益顯著的專業,為學生多樣化選擇、多路徑成才搭建“立交橋”。并依托學校的學科優勢,在企業對畢業生的數量和質量做出明確要求的前提下,為企業展開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真正做到“量體裁衣”,使學校成為企業人才的“供應商”。由此,實現高校培養人才目標的多元化,逐步形成專業特色。
通過對相關職業、相關行業的調查,結合職業需求、社會需求構建有效體現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物流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構建系統的、邏輯化的專業課程體系,真正實現物流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根據物流業發展趨勢,復合型、創新型物流工程人才越來越受到企業的歡迎。企業最緊缺的物流人才包括物流解決方案設計、物流信息管理、物流系統規劃、物流市場營銷、綜合性物流管理、國際物流業務管理等。在調整課程體系時,要在增強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方面多下功夫,要突出學生的物流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例如,物流企業對具有物流綜合業務規劃設計能力和專項業務優化能力的人才需求強烈,對掌握商貿物流、金融物流、電商物流等復合型物流業務知識的人才需求強烈,那么在課程設置中要著力增加物流戰略、配送系統設計、物流系統規劃與仿真、物流系統化自動設計與應用等相關課程。企業對物流工程人員的要求不僅體現在業務素質方面,而且還要有良好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自我學習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和抗打壓能力等。因此,在提升技術技能培養的同時,還應加強物流工程專業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注重學生文化素質、科學素養、綜合職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在執行物流工程專業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的過程中,要加強過程監管,重視實踐教學,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要改變以往單一的教學手段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啟發式教學、參與式教學及項目教學法),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如多媒體教學、實物演示教學、網絡教學、微課),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要提高實踐教學環境所占比重,重視校內實踐基地建設,設置課程設計和多種實習環節,要積極推行認識實習、跟崗實習、頂崗實習等多種實習形式,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規劃設計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加大對物流工程專業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的支持和保障力度,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大學生科研計劃、物流設計比賽、政府及企業課題基金等活動。嘗試與企業共建校內外實踐基地,達到雙贏。一方面,高??梢猿浞掷闷髽I平臺,及時修訂教學計劃,使理論教學更加合理系統化,對學生畢業前應掌握的重點技術技能重點訓練,注重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突出做中學、做中教,強化教育教學實踐性和職業性,促進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另一方面,企業可以逐漸實現更多的增值服務,可以利用高校資源開展在職培訓,提升企業物流工程人才的整體素質和企業形象。構建一個融合課程教學、實驗實訓、網絡教學平臺、考核體系以及產學研用互動的,由專業(航空物流、冷鏈物流、智慧物流、快遞物流、電商物流等專業模塊)、時間(大一至大四)和空間(校內、校外)三個維度組成的對整個教學實踐環節進行有效管控的多層次、全方位、系統性和開放型實踐教學體系。不僅要有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融合,更要與實際生產企業、物流企業等保持聯系,形成產學研用的互動[11]。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師資隊伍建設是保障。目前,絕大多數學校物流工程專業辦學歷史不長,老、中、青的年齡比例不合理,青年教師占比較高,發揮傳、幫、帶的實際效果差。一些老師理論基礎深厚,實踐動手能力薄弱,在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方面明顯不利,“雙師型”隊伍沒有形成。因此,高校應建立專業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的機制,建立起教師進企業鍛煉的互動平臺;或者通過參加職業資格證書考試,來加強實踐鍛煉,提升業務素質;高校出臺相關政策鼓勵教師進修,實施雙百工程師計劃,與合作企業共同培養年輕教師。另外,高校應建立起兼職教師的引進及管理機制,從物流行業聘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德才兼備的高層管理人員、業務主管、一線的技術骨干擔任物流工程專業的兼職教師,參與專業建設,承擔實訓的指導任務等。
對于高素質應用性物流工程人才的培養,高校、政府、行業、企業等多主體協同育人已成為共識[12]。高校必須貼近社會、行業、企業職業崗位技能的需求,匯聚各類資源深度協同育人,培養出的才是真正符合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匯聚資源深度協同育人的物流工程專業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就是指以培養應用性物流工程人才的高校為主,協同政府、物流行業、企業(生產企業、商業企業、物流企業)、物流協會、物流學會等方面,共同參與物流工程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制定,進行跨部門、跨地區、跨領域、跨專業的多方合作育人模式,匯聚各類資源,深度合作融合,產生協同效應。高校、企業和相關主體可利用各自的優勢,實行“雙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部分高校可將1+X證書制度試點與物流工程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師隊伍建設等緊密結合,推進“1”和“X”的有機銜接,提升物流工程專業學生就業能力。在協同育人過程中,進一步開放辦學,在培養方案方面更多體現新模式、新知識、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新變化,以適應未來高級物流人才培養的發展趨勢和要求。
物流業的快速發展對物流工程應用型人才的能力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結合我國物流行業發展現狀、物流高等教育發展態勢,基于我國物流業專業人才的社會需求,對高校物流工程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探討,從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協同育人等方面進行了深入分析,旨在推動該專業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為著力培養物流工程應用型人才做出有益的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