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興
(河南理工大學文法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0)
“感冒”在《漢語大詞典》中的義項有三個:
(1)猶感受。《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二:“那老媽又是高年,船上早晚感冒些風露,一病不起。”《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股部》“寒熱往來不焮紅”注:“初覺寒熱往來,如同感冒風邪。”
(2)一種傳染病。多因氣候變化,人體抵抗力減弱時為病毒感染所致。《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九回:“我今日有點感冒,不便出去,明后天好了再來罷。”
(3)清代官員請假的托辭。清俞樾《茶香室叢鈔·害肚感風》:“按今制官員請假輒以感冒為辭,當即宋時‘感風簿’之遺意。”參見“感風簿”。
其實“感冒”表示病癥出現的時間很早,在南宋王碩《易簡方》中就已經有感冒連用的情況出現,“(生料)五積散:治感冒發熱、寒濕相搏、頭項強痛、麻痹、腰痛”。這時的“感冒”已經出現在醫學類著作中,連用表達一種病癥。宋代太學諸生請假外宿,也以“感風”為辭,表達身體不適。“冒”在古代含有遭受義,如司馬遷《報任安書》“張空拳,冒白刃”。“感冒”在《中華大字典》里有一義項為“痛恙也。《呂覽·圜道》:為其感而必知也。按醫家感冒外感等云,即此義”。可知“感冒”經常在醫書中連用表病癥,在CCL語料庫中以“感冒”為關鍵詞檢索,共111條語料,無論是用作動詞與“風寒”等賓語成分連用,還是單用表達“得病”這樣的意思,“感冒”都是在特定的“得病”這樣的語境中出現的。
《初刻拍案驚奇》是明末時期的擬話本,口語詞非常豐富。可見在明清時期,感冒在日常生活中已大量出現。不過“感冒”在當時語境中的意思和用法與現在的“感冒”大不相同。例子中“感冒些風露”,“感冒”用作動詞,表達“遭受”義。“感”和“冒”都可分別用作動詞,表達“感受”“遭受”的意思,意思相近,所以復合而成的“感冒”應當是近義或同義詞并列連用,隨著漢語雙音化的趨勢,“感”“冒”二字被“感冒”這一合成詞所替代。
“感冒”一詞的詞匯化與語音也有關系,“感”字在《廣韻》中是古禫(dàn)切,上聲咸攝開口一等見母字,“冒”字在《廣韻》中是莫報切,去聲效攝開口一等明母字。也有韻書,如《洪武正韻》中,“冒”字是密北切,入聲。這個不難理解,“明”是次濁聲母,根據古音音變的規律,古次濁入聲字今變去聲,所以“冒”字會產生入聲到去聲的音變。平上去入這樣的語音順序符合人們日常說話時自然的聲調順序,所以無論“冒”字是去聲還是入聲,“感冒”這樣的順序都是最符合人們說話習慣的。并且劉合柱(2008)還針對“感冒”提出了MN原則,即“凡是韻尾或聲母帶/m/和/n/的并列雙音詞在排序時要考慮將/m/和/n/進行首尾相接,以利于發音”[5](25)。“感”的韻尾擬音是/m/,冒的聲母是/m/,兩個字正好前后相連,組合成一種特殊的聯綿詞,現代漢語中“感”字沒有/m/韻尾是因為/m/和/n/兩個音發音部位相近,并且/n/發音比/m/更輕松,不需要有合口的動作,所以/m/韻并入/n/中,“感”字在現代漢語中就以/n/結尾。類似遵循MN原則的詞語還有很多,如“安謐”“沉悶”“廉明”等。董秀芳(2002)提出雙音詞三種主要的衍生方式所應遵循的基本條件:語音條件限制、原有的兩個分立成分必須在線性順序上貼近、語義上要有一定改造、使用頻率高。[1]“感冒”一詞的詞匯化過程符合這個規律,語音上是一種特殊的聯綿詞,“感”和“冒”在特定的語義環境中高頻出現,并且動詞的用法逐漸消失,“感冒”代指賓語,承擔起“一種疾病”的語義。
近年來,經常能聽到有人說“對……不太感冒”,并且這種用法以否定式為多,且存在正反義同詞的現象。醫學或其他領域的專業詞匯進入日常生活的口語中是一種非常正常的現象,并且我們在使用一些詞語時還會帶有戲謔的口吻,例如“神經病”或“發瘋”之類的詞,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會用這些詞來戲說某人的某些行為,這些詞在這種語境中的意思和它們作為醫學術語的意思相比有所不同,“感冒”也是如此。“感冒”本身就帶有“感受”的含義,并且在清朝時官員就開始用“感冒”稱病,借口請假。“感冒”在現代漢語中的意義和用法更為豐富,在《當代漢語新詞詞典》中收錄了一些與感冒有關的詞條,例如文明感冒,指由于過度的嬌慣和不正當的保護防范而使幼兒抵抗力降低,反復患染的感冒。還有心理感冒,指一種都市流行病,即抑郁癥。主要癥狀是精神上不振作,悶悶不樂,注意力渙散,思維遲鈍,心情煩躁,時時嘆息,憂慮重重,悲觀厭世等。這些新出現詞語都是感冒與其他詞語復合而成的,人患感冒時會感到內心憂郁、沒有精神,這些新出現的詞結合了感冒的這種含義,生動形象地描繪了一些新的“感冒癥狀”。這些復合詞的生命力并不旺盛,因為它們的適用范圍相對狹窄,并且有很多更常用的詞可以對這些詞進行替換。不過這些新詞卻反映了感冒的基本用法和基本含義,反映了“感冒”這個詞強大的組詞能力。
“對……不太感冒”這個短語表達的意思是對某事不太感興趣,使用BCC 語料庫,以“不太感冒”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在報刊內容中找到《人民日報》2016年6月22日的一條語料:正因為如此,奉行“文化多元”的法國人對網上購書不太感冒,他們更愿意鉆進街角的書店逛悠,去尋找那些未必有名卻能感動自己的作品。還可以表達對某事無所謂、可以接受的態度,以同樣的條件在BCC語料庫中檢索,有一條微博語料是“還好我對雞鴨血不太感冒!吃火鍋我必點的!”劉合柱(2008)對“感冒”新意的使用地域進行了考察,以當地報刊為主要語料來源,“感興趣”和“感到惱火”作為“感冒”的新的語用法,在報刊中已經有較多的出現次數,并且一些新語辭典都對“感冒”這一詞條進行了收錄,有些辭書收錄的詞條則是“不感冒”。由此可見,無論“感冒”表示的是對某事感興趣還是對某事感到惱火或不感興趣,都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的用法出現在日常交際的語言當中,并且初步認定“感冒”的新意應該于1977—1999年產生。
“感冒”產生了這種新的語用,它的詞性也因此發生了變化。從上文提到的古代漢語中的例子來看,“感冒”在古代漢語中可以用作動詞帶賓語,表示“遭受某些病癥”,也可以用作名詞表示一種傳染性疾病,感冒應是動詞和名詞的兼類。而新意“感興趣”或“感到惱火”則不太符合這種詞性的定義,在語用過程中表現出形容詞的特征,形容人對某事的態度,并且新意的感冒可以和程度副詞共現,名詞沒有這個特點。“感冒”的詞性演變應當遵循從動詞到名詞再到形容詞這樣一種順序。以“感冒”為關鍵詞,在CCL語料庫中查詢,發現以下兩條語料:
(1)咳,相公脈息尺脈較沉,傷著冷物的樣子,感冒風寒。(元《樸通事》)
(2)我昨日在途路上,感冒了些風寒暑濕,多得你們這一場修養,我的感冒好了一半。(明·羅懋登《三寶太監西洋記》)
兩條語料中都出現了“感冒”與“風寒”連用的現象,并且在第二條語料中還出現了“感冒好了一半”這樣的用法。風寒是一種病癥,是醫學術語名詞。感冒與風寒并用,可以理解為“感染風寒”,也可以理解為“感冒”與“風寒”并列。“感染風寒”中的感冒是動詞,“感冒”與“風寒”并列就屬于兩個詞性相同的名詞并舉。在第二條語料中“感冒”后加表示程度或狀態的“了些”,此時感冒是不能作名詞來理解的,名詞不能受此類詞修飾,也不能和此類詞連用表示一定的狀態。“感冒了些風寒”應當看作一個動賓短語。“感冒好了一半”中的感冒是名詞,指一種病癥。因為“感冒”出現的語境較為固定,并且獨立運用能力很強,所以本身都是動詞復合而成的詞也具有一定的專名或類名的性質。就像“裁縫”,“裁”和“縫”本身都是動詞,經常在一個語境中共現,就結合而成一個表職業的專名。“感”和“冒”也因本身具有“遭受”的含義,并且在疾病的語境中共現,于是從動詞變成了表示疾病含義的專名。形容詞性的“感冒”可以受程度副詞修飾,可以在句中充當謂語、定語和狀語。
現代漢語中“對……不太感冒”可作兩種理解,既可以是對某事感興趣,也可以是對某事感到惱火,這種正反義同詞的現象是有一定原因的。感冒作為一種疾病,在歷史上常常作為官場中的官員請病假的托辭,得病時人們都會感覺虛弱乏力,感冒了之后就會感覺對事情提不起勁,因而“感冒”本身就帶有“厭煩”“沒勁”等負面含義。而“對……不太感冒”通過對感冒的否定來表達一種肯定的態度,即對某事感興趣。而表達“對某事感到厭煩”這一含義時也可以用“對……不太感冒”來表示,就如同“好不快活=好快活”“好不熱鬧=好熱鬧”這樣的用例一樣,出現這種正反義同詞現象正是因為漢語中存在否定的不對稱現象。沈家煊(2015)在辨析“好不”修飾貶義詞時提到:貶義詞用“不”否定之后用“好”來加強,結果是“好”和“不”結合成一個加強副詞“好不”,意思等于“好”。“不太感冒”與之類似,“不”否定了“感冒”,之后再用程度副詞來修飾語氣,“不太感冒”就可以表達對某事厭煩的意思。馬清華(1986)提到:漢語中“不大、不太、不怎么、不恨、不十分”這樣一些表示程度的詞語如果修飾褒義詞,往往是對不如意事情的一種委婉表達;后面如果跟的是貶義詞則不是委婉表達。“感冒”本身并不帶有褒貶色彩,如果把感冒的嚴重程度看成一個連續統,根據沈家煊否定量域的相關理論,否定一個量意味著肯定一個較小的量,使用“不太感冒”意味著肯定了“感冒”,但感冒的程度不嚴重。人們在日常的語用中會根據語境來確定“感冒”的程度,因此,如果“感冒”的程度嚴重,人們對“感冒”持有一種厭惡態度,“感冒”就趨于貶義,“不太感冒”表達的就是“感冒”本身趨向貶義的意思,即“不感興趣”。如果“感冒”的程度很輕,貶義的程度減輕,對某事的厭惡程度也很低,使用“不太感冒”就是對“感興趣”的一種程度較低的肯定。
劉合柱對2005年報刊中使用“感冒”表達“謔指有反感或不感興趣”義和“謔指有好感或感興趣”義作了統計,442條感冒新義中,“謔指有好感或感興趣”義占了390條,其中以否定形式出現的有365條,以肯定形式出現的有25條。“謔指有反感或不感興趣”義只占52條,其中以肯定形式出現的有52條,沒有以否定形式出現的例子。這表明人們對“謔指有好感或感興趣”義的認知度高,并且這種否定形式比直接進行否定更加委婉,符合人們交際時的禮貌原則,所以人們表達“不感興趣”義時多用“感冒”的否定形式。否定是一種帶標記的形式,“感冒”多以否定形式出現,也說明“感冒”新意和否定形式自然關聯,形成一種有標記的組配,這是符合關聯標記模式理論的。“謔指有反感或不感興趣”本身帶有否定義,再加否定標記則表肯定義,如果不是為了特殊修辭的需要,就會造成表達上的冗余,不符合日常交流的經濟原則。
“不太感冒”雖然正反義同詞,但卻不影響人們的交流和理解,首先人們對“不太感冒”表“不感興趣”義有較高程度的認知。其次,在日常使用過程中,“對……不太感冒”作為一個小句,經常會與上下文語境結合,人們很容易根據上下文語境推測出“不太感冒”所表達的含義。
“感冒”一詞在宋代就已出現,并且在古漢語中常出現在醫療、官場等相對固定的領域。“感”和“冒”兩個動詞意義相近,都含有“遭受”義,在特定的語境中同義共現,逐漸復合成詞。并且“感”“冒”二字在韻律上也有一定的關聯,這就是“感冒”詞匯化的歷程。進入現代漢語時期,“感冒”有了新義和新的語用法,詞性也隨之改變,從最初的動詞復合,到后來指稱疾病的專有名詞,“感冒”作為一個兼類詞體現出了它與不同詞和句子成分結合的能力,所以隨著語用法的影響,“感冒”在現代漢語中也兼有了形容詞性。它的詞義和詞性變化都是有一定的原因和路徑的。“感冒”作為一個新詞,在日常語用中有不對稱現象,從標記論的角度可以看出“不太感冒”的高頻次出現是兩個有標記項自然關聯的結果,并且“不太感冒”也符合人們日常交流的經濟原則和禮貌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