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暴風雨》中的蝴蝶效應"/>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錢虎平
(揚州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9)
《暴風雨》作為莎士比亞晚期創(chuàng)作的一部經(jīng)典傳奇戲劇,僅僅通過五幕的劇場演出就深刻地表現(xiàn)出莎翁式的奇妙幻想。國內(nèi)外學界對于莎士比亞的《暴風雨》一直都給予很多的關注,且大多數(shù)都著重于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從殖民主義角度和后殖民主義角度出發(fā)研究普洛斯彼羅和卡列班之間的關系。也有國外學者從普洛斯彼羅和米蘭達之間的父女關系入手,瑪格達萊納·塞斯拉克把普洛斯彼羅的行動意圖和米蘭達的利益關系作為研究中心,更有學者蒂莫西·福克斯認為普洛斯彼羅所做的一切都是以保護他的女兒米蘭達為起點的。國內(nèi)學者段方著重研究普洛斯彼羅的魔法,并認為這一切都歸因于他的書籍,但段方并沒有分析書籍代表了什么,以及為什么書籍能夠給予普洛斯彼羅如此強大的魔力。學者韓媛媛認為在新歷史主義的視角下,普洛斯彼羅的魔法能夠強于女巫西考克拉斯的法術是因為他代表的是當時受排擠的天主教,女巫則代表基督教以外的信仰,普洛斯彼羅的書籍代表圣經(jīng)或上帝,那么為什么卡列班曾說只要將書籍丟進海里,普洛斯彼羅的魔法就失效了呢?盡管在整部戲劇中,普洛斯彼羅的書籍并沒有被多次提及,但每次出現(xiàn)了總會發(fā)生新的戲劇轉向及新的問題,那么普洛斯彼羅的書籍到底意味著什么?
本文采用混沌理論中的蝴蝶效應,分析《暴風雨》中普洛斯彼羅的書籍,探討整部戲劇中由書籍引發(fā)的混沌的、無序的魔法世界及未知的、多樣的情節(jié)走向。
在混沌宇宙中,無論是星系還是塵埃,事物本身都具有不可預測性與不可確定性,混沌概念的延伸便是人們對傳統(tǒng)科學中事物進行線性發(fā)生、發(fā)展的思考范式的革新。“蝴蝶效應”這一術語最早是由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恩·洛倫茲在報告《可預測性:巴西的一只蝴蝶翅膀的振動能在得克薩斯州掀起龍卷風嗎?》中提出的,“蝴蝶效應”在氣象學上本意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因果不成比例的現(xiàn)象。“作為混沌理論的本質(zhì),蝴蝶效應指的是動力系統(tǒng)內(nèi)事物運動對初始條件敏感性的依賴,著重強調(diào)的是事物運動的非線性及其后果呈指數(shù)的增長即微小的變動產(chǎn)生巨大的后果”(張小平,2014:162)。未知的宇宙當中早已充滿各種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我們的生活脫離不了混沌的掌控,每個人的混沌系統(tǒng)之中都充滿著鏈接下一個事件初始的選擇。
正如生活中的每一個時刻都是一個選擇和轉折點一樣,文學作品中的每個要素都伴隨著不確定性、隨機性、非線性和不可逆轉性。就像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一樣,一切都在不斷變化和運動中,沒有任何事物保持不變,“因為我們無法預測混沌系統(tǒng)中過去狀態(tài)和未來狀態(tài)之間的因果關系”(Parker,2007)。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類行為總會導致一些預料不到的因果關系,反映在文學作品當中體現(xiàn)為角色行為導致的前因后果的差異性和不成比例性,導致事物呈現(xiàn)非線性發(fā)展的態(tài)勢。蝴蝶效應不會只發(fā)生一次,也不會只進行一次,在某個蝴蝶效應的過程中還孕育著更多的蝴蝶效應,因為它的過程一直充滿未知性和不確定性。在莎士比亞的《暴風雨》中,普洛斯彼羅的書籍便是造成隨后一系列隨機與偶然事件的開端,至于戲劇的結局到底是皆大歡喜還是悲喜參半,一切都處于混沌狀態(tài),無從知曉。
“周期3”這個術語來自復雜的數(shù)學系統(tǒng),最早是由數(shù)學家詹姆斯·約克在文章《周期3是否意味著混沌》中提出的,他證明了“在任何一維系統(tǒng)中,如果出現(xiàn)周期為3的正周期,那么同一個系統(tǒng)中就會顯示出其他長度的周期,以及完全的混沌”(Gleick,1987)。更有學者認為,“數(shù)字‘3’就是后現(xiàn)代科學意義上‘混沌’的象征: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有序而無序”(張小平,2014)。在文學作品中,周期3往往出現(xiàn)在敘事模式中,對于情節(jié)的構建和人物的塑造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有時會引發(fā)不確定或開放式的結尾。莎士比亞的《暴風雨》中也出現(xiàn)了周期3的敘事模式,無論是角色定位,還是結構設計都與數(shù)字3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
莎士比亞戲劇中不乏由對初始條件敏感性依賴的蝴蝶效應引發(fā)的一系列的喜劇、悲劇抑或悲喜劇,其中最顯而易見的是《理查三世》的“一馬失社稷”。在莎士比亞的《暴風雨》中,讓讀者容易忽略的普洛斯彼羅的書籍既是整個戲劇的開端,又是導致戲劇以普洛斯彼羅的收場詩為結尾,讓結局變得具有不確定性的重要原因。普洛斯彼羅作為米蘭的君主一直癡迷于書籍和學術,委托弟弟安東尼奧掌管國家,卻最終被篡奪王位驅(qū)逐出境,普洛斯彼羅王位的丟失不僅是人與人之間關系急劇惡化和人的私念權欲畸形膨脹的一個集中表現(xiàn)(王忠祥,2008),也是普洛斯彼羅沉迷于書籍的結果。毫無疑問的是,普洛斯彼羅的書籍是他魔法的來源,書籍的重要地位由此顯而易見,但在整場戲劇中,作為書籍的擁有者普洛斯彼羅只三次提到了這改變?nèi)松壽E的重要條件。
第一次是在第一幕第二場中,普洛斯彼羅告訴他女兒:“他又知道我愛好書籍,特意把我的書都讓我?guī)ё撸切┪铱吹帽纫粋€公國更寶貴。”(莎士比亞,2014)莎士比亞利用普洛斯彼羅與米蘭達的談話在戲劇的第一幕中做了整場戲劇的背景介紹,但是,整場戲劇的開端并非源于普洛斯彼羅能夠帶著這些書來到荒島這出事實,而是因為書籍一開始便與他有著特殊的情結,這才導致后來出現(xiàn)一系列不成比例的因果關系。就像在一片混沌中進行未知的選擇一樣,書籍成為整個《暴風雨》中一切最初始的條件,只有初始條件的確立才會導致蝴蝶效應的發(fā)生,由普洛斯彼羅的書籍引發(fā)的王位丟失、流落荒島、戰(zhàn)勝女巫、教化卡列班、奴役精靈及復仇計劃等,這些都脫離不了由書籍化成的蝴蝶引發(fā)的這場颶風。
第二次是在第三幕第一場中,普羅斯彼羅再次提到他的書:“讓我到書齋里去,因為在晚餐之前,有一些事情須得做好。”(莎士比亞,2014)這次提到的書籍是普洛斯彼羅為了從書中學習魔法應對來自米蘭的仇敵們,以及后面為了費迪南和米蘭達的婚禮做準備。在普洛斯彼羅回到書齋去讀書之后,整個事件的轉折點隨即出現(xiàn),這恰恰是整個戲劇高潮的開始,一邊卡列班正發(fā)誓效忠斯蒂番諾以合力暗殺普羅斯彼羅,另一邊,受普羅斯彼羅和愛麗兒魔法的影響,敵人阿隆索、塞巴斯蒂安和安東尼奧逐漸意識到自己的罪過。前者事件是由卡列班自己決定,后者是由愛麗兒的魔法導致的,但是這并不能排除書籍對這些角色命運造成的隨機影響。因為沒有書籍,普羅斯彼羅就不會擁有魔法,不會擊敗女巫,不會奴役卡列班,也不會釋放愛麗兒,更不會想出如何借助魔法既回到米蘭又報復了仇敵的計劃。顯然,從普洛斯彼羅被書籍吸引的那一刻起,蝴蝶的翅膀就已經(jīng)在米蘭拍打著了。
第三次是出現(xiàn)在第五幕第一場普洛斯彼羅與愛麗兒的談話中,“以后我便將折斷我的魔杖,把它埋在幽深的地底,把我的書投向深不可測的海心”(莎士比亞,2014)。這是普洛斯彼羅談到在完成這些計劃之后,他會怎樣處理自己的書籍和由此得來的魔法。盡管這是《暴風雨》的最后一幕,但戲劇并沒有因為劇本的完結而停止。如果把拋棄書籍視為普洛斯彼羅復雜生活系統(tǒng)的轉折點,那么書籍的替代品可能會在下一幕中出現(xiàn),新的蝴蝶效應會再次繼續(xù),因為混沌系統(tǒng)中的選擇是不會停止的,每個選擇都會引發(fā)不同的蝴蝶效應。“恰如弈棋,普洛斯彼羅之復仇,也是一著不慎,便會滿盤皆輸,看似勝券在握的控制亦伴隨著隨時失控的可能”(王芳,2019)。這也是為什么莎士比亞把普洛斯彼羅的收場詩放在劇本的結尾,而不是描述他們回到米蘭后幸福與和平生活的原因。因為在任何時候都存在著不確定的選擇出現(xiàn)因果關系比例不協(xié)調(diào)的事件,這將導致出現(xiàn)一系列處于混沌狀態(tài)中的未知事件。對于《暴風雨》,我們只能說書籍對普洛斯彼羅的影響在戲劇中已經(jīng)結束,但我們無法預測洞窟博弈之夜過后戲劇中人物們的生活又會發(fā)生何等的變化,甚至接觸過《暴風雨》的廣大讀者又會對自己及周圍的人產(chǎn)生怎樣的蝴蝶效應。
與普洛斯彼羅的書籍有千絲萬縷聯(lián)系的那不勒斯國王和安東尼奧一行人自然逃離不了由書籍這只蝴蝶引發(fā)的颶風。“《暴風雨》中普洛斯彼羅也有復仇的意識,他呼風喚雨,把惡人刮到自己面前。”(張薇,2008)盡管他們都被卷入了這場看似被普洛斯彼羅掌控的游戲當中,但他們幾乎都沒發(fā)現(xiàn)普洛斯彼羅不是釀成這場海上暴風雨的罪魁禍首,僅有卡列班經(jīng)歷過普洛斯彼羅的教化過后才發(fā)現(xiàn)一切的源頭來自這本書,無論是他母親戰(zhàn)敗的悲慘命運、精靈們被奴役的命運,還是他被使喚的命運都來源于普洛斯彼羅的書籍,是書籍讓普洛斯彼羅擁有比他母親巫術還高明的魔法。因此,卡列班在與斯蒂番諾合謀殺死普洛斯彼羅時,他才會連續(xù)三次提到,“記得先要把他的書拿到手”,“因為他一失去了他的書,就是一個差不多的大傻瓜”,“只要把他的書燒了就是了”(莎士比亞,2014)。卡列班是處于風暴中心唯一一個能夠看清真相的人,知道普洛斯彼羅的書是他們命運的關鍵。“凱列班從來就不是忍氣吞聲、逆來順受的奴才。”(段方,2005)其實卡列班和精靈的生活是不同性質(zhì)的混沌系統(tǒng),但決定論和自由意志并存于這些系統(tǒng)中,如何改變生活取決于偶然性和隨機性,普洛斯彼羅和他的書籍只在他們的混沌系統(tǒng)中扮演著在眾多效應中一個以它為初始條件的蝴蝶效應,這場由書籍引發(fā)的颶風中又孕育著其他什么樣的蝴蝶效應是不得而知和不確定的。
至于阿隆索這一群人,他們的蝴蝶效應可以追溯到普洛斯彼羅沉溺于書籍和學術。在安東尼奧放逐了普洛斯彼羅之后,新的颶風因為另一只蝴蝶的出現(xiàn)逐漸孕育。與宇宙相比,海洋更像是一個微型的混沌的宇宙,在那里阿隆索這一行人遇到了受普洛斯彼羅指使的愛麗兒的魔法,因此由魔法引起的另一場颶風開始形成。但與此同時,由安東尼奧放逐普洛斯彼羅造成的蝴蝶效應并未消失,因為初始條件觸發(fā)的時間起點不同會造成后面人物、地點及影響等的差異,但就《暴風雨》而言,這一切都要歸咎于普洛斯彼羅的書籍,因為書才是這場由眾多蝴蝶效應中唯一一個歷時性最長、觸發(fā)最早的起點。正是因為海洋是一個微型的混沌宇宙,只有當普洛斯彼羅的書籍投入海洋中之后,一切才能回到初始狀態(tài),但這并不是意味著所有的蝴蝶效應都會就此終結,只能說明由書籍引發(fā)的蝴蝶效應漸漸平息,這種平息不是瞬時的,而是需要時間慢慢改變的。
事實上,“對初始條件敏感性依賴的蝴蝶效應,不僅具有破壞性,而且也具有創(chuàng)造作用”(張小平,2014)。他們這一行人都因為普洛斯彼羅的魔法相遇,這一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安東尼奧將普洛斯彼羅放逐荒島,普洛斯彼羅去荒島的原因是他對書籍的癡迷。因此,對于這些敵人,普洛斯彼羅的書是他們生活中蝴蝶效應的起點,因為他的書帶給他強大的魔法,導致了所有這一切的變化。
整個戲劇雖然以普洛斯彼羅所誦的收場詩結束,但讀者并不知道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因為普洛斯彼羅的書還在他手里,盡管他跟愛麗兒提到他會將書投入海里、將魔杖折斷,但作為主體的他有沒有真實地采取行動我們不得而知。安東尼奧、塞巴斯蒂安、斯蒂番諾和卡列班可能還有謀反的念頭,不確定因素的存在使結尾更具有神秘色彩和混沌的效果,這正是因為作為混沌理論的本質(zhì)——蝴蝶效應還在繼續(xù)發(fā)生著。
數(shù)學家約克的關于“周期3代表著混沌”的發(fā)現(xiàn)從科學的角度上證明了數(shù)字“3”和混沌之間的聯(lián)系。莎士比亞的《暴風雨》從一開始就是圍繞三組不同群體的人物展開的,以普洛斯彼羅為中心的精靈、米蘭達和費迪南,以那不勒斯國王為中心的普洛斯彼羅的米蘭仇敵們,以及以卡列班為中心的謀殺普洛斯彼羅的謀反者。相同中心人物的相遇使戲劇情節(jié)的構建更飽滿,不同中心人物的相遇逐漸構成了戲劇的高潮部分。
戲劇的結構更是被清晰地劃分成了開端、高潮和結尾三部分,每一部分都以普洛斯彼羅談及他的書為起點,第一次是在第一幕里普洛斯彼羅向他的女兒米蘭達說起整個事件的背景,第二次是在第三幕里普洛斯彼羅要回到書齋看書為接下來女兒婚嫁和復仇做準備時,最后一次在第五幕普洛斯彼羅在對愛麗兒說自己完成這些事情時該怎么處理這些書籍時。普洛斯彼羅提到書時不僅恰好地出現(xiàn)在象征開始、高潮和結局的幕數(shù)里,還恰好出現(xiàn)在情節(jié)開端、高潮和結尾的結構上,這使整個戲劇運用周期3的敘事模式更完整。“從《暴風雨》的情節(jié)角度來看,可以知道莎士比亞筆下的情節(jié)往往過于巧合,不管是悲劇或者是喜劇的發(fā)生總有一定的巧合性,這些刻意的巧合讓讀者意識到這些故事并沒有普遍性。”(孟芹,2014)巧合的發(fā)生不是意外,有意地利用巧合和隱藏巧合是為了能夠使戲劇無論是從結構上還是情節(jié)上都增添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的效果。
既然周期3意味著混沌,那么當普洛斯彼羅最后一次提到他的書時,在這戲劇結尾之時,莎士比亞并沒有詳細介紹書籍的命運,讀者并不知曉回到米蘭的到底會有誰,在洞窟這一夜中他們的命運到底會怎么樣,一切仍然處于不可知和不可預測之中,因為接下來的每一刻都會是一種新的選擇、一個新的初始和一個新的蝴蝶效應。
“莎士比亞肥沃的土壤滋養(yǎng)了一片龐大的批評的森林”(Schmidgall,1981),《暴風雨》作為莎翁的最后一部傳奇劇更是孕育了無數(shù)的批評,其中的蝴蝶效應和周期3的混沌敘事模式,為戲劇增添了更神秘的色彩。書籍不僅給普洛斯彼羅的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還把這種變化帶入了普洛斯彼羅周圍所有人的生活中,有的甚至出現(xiàn)了指數(shù)性的爆炸式的變化。宇宙中各種變量的不斷相互作用使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變得更活躍,這也是人生反復無常的原因,因為生活就是一個復雜的動力系統(tǒng),變量的反復變化總會得到意料之外的結果。宇宙本就是混沌的,處于混沌世界中的我們逃離不了混沌的命運,誰也說不準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就像《暴風雨》里洞窟之夜過后,事情會有著怎樣的進程我們無從知道。